张杰:以高水平国际化推进国际一流科研机构的建设
点击上方“中国科学院院刊”可订阅哦!
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中国科学院,其国际化发展的目标,就是要产生一批引领世界发展的尖端科技成果,就是要成为全世界高水平人才自发汇聚的学术圣地,就是要形成多元开放、文化包容、思想碰撞的创新文化,就是要建设一个为国家富强、人类进步、文明发展都能作出重大贡献的国际一流科研机构,为将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卓越贡献。
中科院从1949年建院伊始,就承担了建设中国科学研究体系、服务国家使命的重任,始终与共和国同呼吸、共命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
2013年7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中科院时,充分肯定中科院是党、国家、人民可以依靠、可以信赖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并对中科院的未来发展提出了“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的“四个率先”要求。
2013年7月1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到中国科学院考察工作。这是习近平同当年参与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建设和应用的3位院士交谈。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1
实施国际化推进战略
中科院进展迅速
2012年12月,中科院党组做出实施国际化推进战略的决定,随后启动了“发展中国家科教合作拓展工程”,标志着我院国际化发展进入了新阶段。
5年来,中科院通过拓展国际合作网络和外设机构,有效推进了全球科技资源整合与布局,汇聚了全球科技人才,打造了开放包容的创新环境,国际合作与国际化发展取得了重要进展。
在国际组织中的高端任职稳步增长
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不断提升
自2013年中科院(CAS)院长白春礼担任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长以来,中科院的国际影响力有了很大提升。
TWAS院长、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
主持TWAS第26届院士大会开幕式
中科院分别在亚、非、拉美地区的不同发展中国家建设了9个海外科教基地,在水与环境、气候变化、绿色技术、生物技术、减灾防灾等重要领域设立了5个CAS-TWAS卓越中心;
设立了CAS-TWAS院长奖学金,累计资助来我院攻读博士学位的外国留学生800余人;
发起成立了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青年科学家网络;在我院主导下,TWAS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已有来自97个国家和地区的杰出科学家当选了TWAS院士。
在科技支撑“一带一路”发展建设方面,中科院面向“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超前布局,率先成立并全力推动建设“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形成了国内资助体系最完善、投入规模最大的国际行动计划,成为支撑“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战略科技力量。
在全球重大协同创新中,中科院已成为代表中国参与全球创新的核心力量和“国家队”。
从主动参与人类基因组国际计划1%的任务,到主动承担“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 34%的任务,再到牵头发起以我院为主的“脑科学”和“三极”环境国际大科学计划,我院正在国际大科学计划的策划组织实施中发挥愈来愈大的作用。
中科院的科学家在各类重要国际组织中层及以上任职人数也从2011年的259人,增加到2017年的456人。
对全球科技资源的整合能力实现新跨越
自2013起,中科院在智利建设南美天文研究中心,利用全球最优秀的观测条件,获得价值400万美元的顶级望远镜观测机时,极大提升了中科院的天文观测能力;
2015 年1 月中智联合射电实验室工作
在瑞典建设遥感北极站、在巴西建设南美空间天气实验室,充分利用全球最关键的地理位置和最理想的观测条件,极大提升了中科院的数据接收能力和极限研究能力。
2014 年8 月6 日,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阴和俊与巴西国家空间研究院院长佩隆迪为南美实验室揭牌
在缅甸建设东南亚生物多样性中心,在肯尼亚建设中-非联合研究中心,利用当地丰富和独特的自然资源,极大拓展了中科院对生物多样性的研究范围。
此外,中-斯水中心为当地提供清洁水从检测标准到净化设备的全套解决方案;中亚药物研发中心在当地实现了民族药从研发到产业化的全产业链解决方案。
中-斯水中心 含油废水污染场地调查
中科院还率先建设了我国第一个整建制的海外技术转化平台——曼谷创新合作中心,这些海外科教基地的建设实现了我院优势科技力量的海外投送,显著提升了我院的国际影响力。
张杰副院长出席曼谷创新合作中心成立仪式
外籍人才队伍规模稳步提升
多元文化正在形成
5年来,中科院通过国际人才计划(PIFI)共支持了来自80个国家的2800位外国科学家,全院外籍人才比例增长44%。
中科院还建立了国际人才交流平台,打通了外国专家来华绿色通道,实现了外国专家在华汉语培训,从外国人才来华前、来华时、来华后的各个阶段提供高水平服务,并且持续改善外国科学家在我院工作的就业环境。最近一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获得PIFI计划资助的外籍科学家中,有近80%的人愿意继续在华工作。
国际合作网络进一步扩大
实质性合作持续深化
近5年来,中科院共与53个国家签署有效合作协议128份,人员交往覆盖97个国家和地区;与超过130个国家合作发表过学术论文,年发表国际合作论文超过1.2万篇,其中近30%为多边合作论文。
据最新发布的自然指数(Nature Index)显示,在我国双边国际科技合作中表现最活跃的前10名机构中,中科院占据6席,显示了我院在高端国际合作领域继续保持领先地位。
与此同时,国际合作在我院重大创新成果中的关键作用持续凸显。中科院科学家主导的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室获得美、俄等国共同投入出资1亿元,并做出了世界瞩目的科学发现;
“悟空”暗物质探测卫星团队与意大利科学家开展关键探测技术的国际合作,成功获取了目前国际上精度最高的电子宇宙射线探测结果;
“墨子”量子卫星团队与奥地利科学家合作实现国际首次量子通信等,都是我院国际合作促进重大创新与重大成果产出的范例。
在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技术和装备(如EAST装置、钍基熔盐堆、“蛟龙”号、“勇士”号)的研制过程中,国际合作在前期技术基础和关键技术研发上也发挥了重大作用。
2
为建成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科院还将在这些方面发力
提升和聚焦院级合作网络
当前,国际形势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中科院要充分把握国际形势的变化,对合作机构进行战略分层,在不同区域开展不同方式、不同内容的国际合作,进一步优化我院全球科技合作网络。
对美合作
美国仍是当前全球科技霸主,特朗普任总统后采取“美国优先”政策,对我院与美国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形成了一些挑战。因此在对美合作方面,我院应聚焦顶尖大学和政府科研机构,以高水平科研合作和大科学计划、重大国际合作项目作为对美合作的核心。
对欧洲和亚太合作
欧洲方面,英国脱欧后续效应陆续显现,亚太地区澳、韩、日、以、新(加坡)等科技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平缓,对华合作需求迫切。我院应把握这些国家的人才、大科学装置以及政策环境优势,以高水平科研合作的方式,加强与这些地区主要国立科研机构和顶尖大学的合作。
对亚非拉美等合作
面向亚非拉美等“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我院应充分把握双方共同需求,聚焦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独特的研究对象和地理与气候优势,将中科院最优质科研力量投送到相应国家和地区,在共赢合作中提升双方的创新能力,支撑我国对外开放战略和所在国的社会经济发展。
全球优势科技资源的利用
中科院应在高端人才集聚的国家和地区建设代表处,加快形成海外人才对接网络。利用全球最先进的设施和最发达的地区合作网络,推动建设若干境外联合实验室,包括中科院-欧洲核子研究组织联合实验室、中科院深空探测实验室等,并在我国香港建设创新中心,支撑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还应利用现有平台优势,打造若干全球观测网络,包括天文观测网络、“一带一路”对地观测网络、全球野外台站观测网等,实现对全球最优质的科研对象和条件的充分利用。
大科学计划
重大国际合作项目
围绕“8+2”战略优先领域,中科院已经启动了24个大科学计划培育项目,科技部首批拟启动的“三极”和“脑科学”国际大科学计划,中科院均是核心实施单位。
中科院要力争在2020年前顺利启动“三极计划”,并吸引全球南极和北极研究力量参与,以此为契机全面整合和提升全院“三极”研究力量,实现“三极”领域创新能力和国际化的跨越式发展。
同时,要在人工智能、数据科学、量子技术、空间科学、海洋科学、合成生物学和高能物理学等领域进一步推动组织和培育若干个国际大科学计划。
国际化人才队伍
探索构建由国际人才计划(PIFI)、“外专百人计划”和“外专千人计划”组合而成的外国人才资助体系,建立外国人才从短期试用到长期聘用的机制。
要建立外国高端人才库,并进一步优化国际人才计划,增加院属单位外国人才引进自主权,同时结合院级高层出访,着力加强“一对一”人才引进工作。
还应加强国际人才平台和计划的海外推广工作,提升国际人才品牌的影响力,并尽快实现中科院外籍科研人员的人事管理与国内人员并轨,并有效解决其后勤保障问题,确保2020年实现外籍科研人员数量达到3%,国际人才队伍规模和质量跨越增长。
出台一系列利好政策措施
夯实现有9个海外科教基地建设,对束缚海外科教基地发展的障碍研究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为海外科教基地“松绑”,促进海外科教基地更好更快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考虑出台研究所国际化创新环境评价标准。遴选若干个国际化基础好的院属单位开展国际化试点,院匹配资源自主开展外国人才引进,开辟外事出访审批绿色通道,开展外籍管理人员聘用试点等。对国际化基础薄弱的研究所,还要加强国际化发展指导和人员培训。
全面支撑和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创新合作规划
拟将所有海外科教基地都建设成为国家级“一带一路”科技平台,实现“共建、共用”,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未来3年,中科院计划建设超过30个院所两级面向“一带一路”的境外机构和联合实验室,对国家承诺“一带一路”科教基地建设目标的贡献度超过60%。
同时,将以“平台-人才-项目”三位一体全面支撑“一带一路”建设国家目标,继续吸引和培养“一带一路”各类人才2500人以上,对国家承诺“一带一路”人才培养目标的贡献度超过80%。
此外,还计划在资源环境大数据、生物安全防控、绿色技术等方面组织实施若干重大“一带一路”合作项目,使我院成为实现国家“一带一路”创新合作目标的核心力量。
责任编辑:张帆
张 杰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 兼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党委书记。中共十七届、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德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主要从事高能量密度物理前沿研究, 曾获爱德华.泰勒奖等多个国内外重要科技奖项。
文章节选改编自:
张杰. 以高水平国际化推进国际一流科研机构的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大家谈.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8, 33(1): 1-8.
▼ 点击查看相关文章
专题:土壤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8年第2期发布
白春礼:2018《中国科学院院刊》卷首语
作为当前的全球共识,「可持续发展」的产生还要从这时说起
专题: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理论、指标与实践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8年第1期发布
为了时刻关注你的健康,穿戴式人体传感器都在研究什么?
钟彩虹:为猕猴桃产业洒下彩虹
把我的2017告诉你@中国科学院院刊
对“李约瑟之问”的再思考
国际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回顾
周琪:建设生命健康科技强国的路径思考
刘彦随:解读精准扶贫,怎么做?用何做?做什么?
从青藏高原到第三极和泛第三极
青藏高原,你从哪里来?
长按二维码 关注“中国科学院院刊” 微信号CASbullet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