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江苏油田什么技术这么牛,被中国石化报近整版报道?

这是一项什么技术,被中国石化报将近整版报道:



又被中国石化报微信头条刊发:




石化报还配发了评论员文章:  

      华北地区,农民往往夏至割完麦子就压茬种玉米,秋收玉米后再压茬种麦子,才能让现有地力有个最好收成。因此,党的十九大报告里说,“压茬拓展改革广度和深度”。


      事实上,创新也要“压茬”推进,梯次接续。江苏油田化学转相降黏工艺的研发、应用过程就是如此。


      首先,创新要务求实效,必须针对具体问题尤其是热点问题攻关。基层生产的“电老虎”就是一大热点问题。江苏油田技术人员的账算得很清楚:一口电加热杆井一年电费12万元,50多口井一年电费就要600多万元,作业费也要数百万元。这笔账算得让人心疼,但也意味着有很大的挖潜空间,因此他们着力攻关解决这一问题。


      其次,创新要充分解放思想,转变思路。油田开发这项工作已经持续了几十年,一代代的科研人员用智慧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难题,能遗留到现在的难题,都是极难啃的“硬骨头”;同时开发形势不断在变化,问题也在变化,这些都要求技术人员不要因循老思路解决新问题。稠油想要易于流动,各油田开始用的是电加热,后来用注蒸汽的方式加热,但这些都是物理方法。江苏油田的技术人员从大部分人的思路框框中跳出来,决定用化学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收到奇效。


      更重要的是,在创新过程中,要持续转变思路,才能“压茬”推进创新,让创新成果有个最好的收益。江苏油田技术人员最初的目的只是解决稠油单井的电加热高耗电问题,他们成功了。但如果创新的步伐就此不前,那么这样的创新也就很有局限。他们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永远思考如何放大创新成果的应用效应。


       稠油单井解决了,那么输送原油的流程也要降黏,能否解决?一种方式不行就多种方式组合,很快也解决了。


       地上流程解决了,那么能否将工艺应用到整个油田开发的源头——地层中?不能不说这是个颇具颠覆性的想法,因为一直以来技术人员都只将工艺技术的目光聚焦在井筒内和地面上。他们不仅尝试了,而且成功了。因此,凡事不怕不会做,就怕不敢想。要充分鼓励科研人员“异想天开”,然后用精细严谨的科学态度去探索和求证,“天真”的想法就有可能变为美好的现实。


      最后,稠油井能用,那么常规井能否应用且有效果?他们也已确定技术思路、制订实施计划。


      正如江苏油田采油一厂工艺研究所所长李凡磊所说:“要着眼问题找对策,在解决问题中不断推进技术创新。”当前,老油田开发问题多多、困难重重,创新不能只解决一个点上的问题,否则效率不高而且将疲于应付;而是应该压茬推进创新,通过层层拓展思路、节节推进研究,解决一条线上乃至一个面上的问题,实现企业效益步步提升。 



引发这么大关注度的,正是江苏油田这个科技感满满的新技术——

降黏工艺


它到底高大上在哪里,听小编简单跟你介绍一下:


技术简介

江苏油田化学转相降黏工艺的研究始于2014年。彼时,低油价风暴袭来,低成本工艺技术成为迫切需要。针对稠油区块油井耗电高的问题,采油一厂工艺所成立化学转相降黏项目攻关课题组,力争从“电老虎”口中夺效益。工艺技术项目负责人李凡磊,项目组技术首席康玉阳。他们采用化学方式,将原油流动状态从“油包水”变成“水包油”,降低能耗。

创新,贵在持续深入探索。他们思路层层拓展 研究节节推进,历经三年实践,该项化学工艺在“三高”区块井筒降载降耗、高耗能流程降压降耗常温输送、稠油储层增产等三项领域得到系统应用,实现了降耗控本增产三重效果。



技术效果

堡1、许5等区块18口稠油井实施井筒化学降粘举升工艺,节约电费超过200万元,节约作业费用180万元;侧安丰5、侧沙20-3等6条高耗能流程实施化学常温输送,节约电费90万元;安丰29、沙7-13A两口井成功实施不动管柱化学转相吞吐工艺,有效治理了低产井。



想看具体报道,戳这里↓↓↓


学好数理化,哪儿来的寒冬都不怕——江苏油田自主研究降黏工艺应用效果可观


原文作者:王庆辉

编辑:媛媛


【我们的改革路③】供应处:转型发展 时不我待

【我们的改革路②】电信中心:扎实推进改革创新 全力深化转型发展

刷爆朋友圈!江苏油田100%原创歌曲《我要生长》震撼来袭

【我们的改革路①】采油二厂:全面深化改革 聚力扭亏脱困

“小编,我找了这个人20年,帮帮我!”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