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佩德罗·阿莫多瓦:大师与女伶的爱恨情仇

2016-05-09 肥内 深焦DeepFocus
 


作者 | 肥内(台湾)

手绘 | 苏大排(上海)

编辑 | 王止各(南昌)


本文原载台北电影资料馆官网

已获作者授权,请勿转载


我如何能揭示一个女人的内心呢?在此,我想,干脆将笔交给阿莫多瓦(Pedro Almodóvar)的爱将卡门‧毛拉(Carmen Maura)来说说她自己,或者,谈谈对《我为什么命该如此》(¿Qué he hecho yo para merecer esto!!)的葛洛莉亚与《崩溃边缘的女人》(Mujeres al borde de un ataque de nervios)的佩帕这两个角色的注解吧:


卡门‧马乌拉

我想说的是,佩卓(即阿莫多瓦)不愧是我们女性的好姊妹,总是这么理解我们的内心世界。甚至我们都有共同的默契,当他要我在精神崩溃边缘时,还穿着迷你裙、高跟鞋到处奔走。记者只会看到这种不便性带给电影情境的负担与不合理,而我就还要帮佩卓回答记者,其实这种时候的衣装是要让自己鼓起勇气的。说到这点,我也不得不佩服佩卓对服装品味的一套看法,我暂且就不管他帮胡莉塔(按:在《崩溃》里饰演「露西亚」的女演员Julieta Serrano)特地搞来20年前的老牌明牌服饰,只为了表示她的精神状态还停留在她20年前发疯前的样子。我得说佩卓特地找了他的姊妹的旧衣服给我在《我为什么命该如此》里头穿,真的太贴切不过了,不知怎的,我也就非常投入这些角色里头了。他甚至在《我》片里安排给我不怎么多的对白,当我自己看完成片时,我惊讶的发现,身为女主角的我,前六、七分钟,我只有跟儿子讲了一两句话!但我完全能感受我这个角色的处境与孤寂。

《我为什么命该如此》剧照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佩卓这样不喜欢跟重复工作人员合作的人,居然也跟我合作了七部片,不过演出《崩溃》时,可能我太投入,就像佩帕(按:毛拉在《崩溃》中的角色名)那样紧张兮兮的,我跟佩卓的合作也算暂时告一个段落。不过前年我才在《回归》里「回归」到他的影片中,只是我也老了,无法再吃下他片中的主要角色。然而,将来我还是希望能跟佩卓继续合作,因为即使是稍微次要的角色,佩卓还是一点都不含糊。男性角色我不懂啦,但是女性都处理很好。像邱斯(按:在《我》饰演奶奶的Chus Lampreave)帮胡安(按:在《我》中饰演卡门大儿子托尼的Juan Martínez)回答文学作业的那场戏很逗,真的就把她的个性展现出来了耶。她有一两句对白我印象一直好深刻的,象是她评论维诺妮卡(按:在《我》中饰演妓女克莉斯塔的Verónica Forqué)时,她说「她人很好,但就是太爱男人了」。佩卓因而也为维诺妮卡安排许多特别的戏,变装啦、爱上警探并因为他阳痿陪他去看医生这类的戏。


最可惜的是,《我》的结局本来应该是我要跳楼自杀的,这样的话我就会陈尸在那只绿蜥蜴葬身之地,不过,试映会观众反应不好,所以佩卓硬是改成快乐结局,在那块空地上,出现了葛洛莉亚的救星:被她送出去的小儿子。不过,佩卓要展现葛洛莉亚这悲惨一生的用意也达到了。

《回归》剧照

然而当我们看到《回归》的片尾上工作人员表开始时的动画画面,那是枝叶长满藤蔓,无限延伸,繁衍新的枝芽。它为这部本来带有魔幻写实,最后仍以女性的内心世界结尾,一切皆由女性深沉的思绪主宰了无法捉摸的行动,进一步导出一种指向性的「自然主义」风貌的影片,标上一个风花雪月的凄美注解。我们不难发现,阿莫多瓦这份承自拉丁魔幻传统强调的的自然主义(参见《百年孤独》)是怎么被唤出的。而这一切,跟奇观地景没有关系(相对于瑞典的自然主义),阿莫多瓦的自然主义,首先是着重在血统遗传的问题,然后就是是一切「任其调畅」:故事、人物、情节与风格/类型。



于是他不仅仅在女性角色的处理上处于一种顺从的态度,他也让影片内部各种素材与类型自在游移。阿莫多瓦无疑是相对懂得从电影史本身吸取养分的人。假设说每一个结构的生成都在于建构、结构再到解构,然后反覆操作这个过程,阿莫多瓦无疑就在建构他的类型格式,但又由他自己不断打破重建。于是我们不是只有在大师前辈如布努埃尔(Luis Buñuel)身上才看到超现实遇上写实主义之后的样貌,在这里,阿莫多瓦更进一步了,他将自然主义的精神(如基因、血缘对角色本身起的作用)或者魔幻元素(《我》片中有超能力的小女孩),当然还有超现实的风格(从这个角度理解《崩溃》是很好的入口),甚至,《我》片还有他声称加入的「新写实主义」元素。这点不难联想,我们会发现在《我》片里,叙事工作会在葛洛莉亚一家人身上游动着,但却始终没有离开葛洛莉亚这位主人公的本位。也就是说,好比找单车的行动在叙事展现上,不一定会专注在寻找这个动作,可能还包括躲雨、吃面、溺水疑云或者父子吵架之类的(参照《偷自行车的人》Ladri di biciclette),《我》特别是这样的剧作倾向,因此,记者就会特别注意到《我》片中的色调相对比较写实,比较「具有社会干涉主义的力量」(注1),而阿莫多瓦则回以「无疑也是我最具社会感的影片」(注2)。



这么看来,要说阿莫多瓦是个相当自觉的创作者,真不为过,看看他影片中怎么处理互文手法(intertextuality),如何利用材料本身的差异性,有些什么调整。但他同时又是一个谦虚的创作者,暂且我们不去谈他客串自己影片演出的情况(基本上,都是精彩又逗趣的),他坦承《我》片中小女孩的超能力是仿自以模仿希区柯克(Alfred Hitchcock)出名的德帕玛(Brian de Palma)的《魔女嘉丽》(Carrie),且他这么形容这个行为:「有一句西班牙谚语说偷小偷的东西不是过错,所以,我想模仿一位模仿者也不算不诚实,而且这种影响的交流让我感到愉悦。」(注3)只是,在这份戏谑的谦虚背后,他没有公开出他创作的一个核心要义:一切游移全都依据一件可以说抽象的概念,「女性本质」。


 

注释:


1. Frédéric Strauss着,傅郁辰、谢强译,《欲望电影——阿莫多瓦谈电影》,2004。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页66。2. 同上注。3. 同注1,页33。


- FIN -

点击关键词查看往期精选


女仆日记  悲伤秘密的摇篮曲 | 失去贝拉特斯的波利斯 

视与听 | 长江图 | 地下香 | 黄璐 | 路边野餐  

宫崎骏 | 哈内克 | 戈达尔 | 路易·马勒 

岩井俊二 | 大岛渚 | 今敏 | 原节子 

乔治·米勒 | 是枝裕和 | 玛格丽特·杜拉 



我们在全世界和你看电影
深焦DeepFocus是成立在巴黎,成员遍布世界各地的迷影手册,提供欧洲及北美的最新电影资讯和批评。同时,我们也是全球各大电影节和电影工业的深度观察家。长按上方二维码即可关注感谢您能耐心读完全文,或许你喜欢我们的推送,却没有闲钱打赏,不妨顺手点击屏幕末端的广告↯↯↯↯。【深焦】所获得每一笔收入,都将回馈给作者、编辑,并用于策划更好内容和活动。每一篇【深焦】的优质内容,都是作者、译者和编辑的无偿劳动,是出于对电影的热爱才使大家走到一起,而这份热爱也理应收获精神以及物质上的体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