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用什么来开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饱含力量地将拳头挥下去

2016-05-14 丁说 深焦DeepFocus

文 | 丁说(柏林)

编 | Dzolan(西安)


这是个不争的事实——被选作开幕的影片像是穿着金铠甲跳舞的人;拥抱这项殊荣,承载首当其冲的赞美,也必须面对第一时间的批评。它们会在影评人中最为津津乐道,因为大家都喜欢在看完开幕片后自信地发表一些似乎有据可依的预言。


本届戛纳开幕影片《咖啡公社》


如何选择开幕片对于主竞赛主办方反而倒不是难题,近年大型影节的主竞赛单元几乎都毫无意外地拥抱了好莱坞,我们看到前脚放完后脚进院线的大制作,也看到质量可疑的“演员导演”的半吊子作品——用大腕热情洋溢地把人们吸引过来,再对他们露出高冷的臭脸——除此似乎也别无他法。


但对于其他单元,开幕片除了要贯彻自己若有若无,由于关注度缺失似乎变得也没那么重要的信念,有时候也要承担利益交换和人情交易的角色。

 

本届戛纳“一种关注”单元开幕片定为埃及电影《碰撞》几乎可以说是不成功的。尽管这部影片的叙事方式颇为讨巧——整个故事发生在一部囚车之中,由六面铁皮构筑了一个《落水狗》《十二怒汉》类似的(甚至更小)封闭空间,但由于囚车又在四处移动,又导致这个封闭的空间不断与外部空间产生交集和碰撞,产生新的剧情推动力——当然,这是在理想的状态下,比如像本届戛纳主竞赛单元罗马尼亚电影——普优的《雪山之家》那么理想,但年轻的导演迪亚布在人物塑造和线索编织上,明显与普优拉开几个档次;


影片《落水狗》剧照


他在叙事上显露出一种功利心十足的焦躁,人物的性格塑造像是方形轮胎的汽车,僵硬突兀,没有任何缓冲。导演甚至还花了大量的心思在人物造型设计上,企图用外在的视觉元素引起人们对人物性格的共鸣——但徒劳——甚至在“诺亚方舟”式的角色选取和创建上,这部影片就已经摆脱不了功利心的尾随;


因为当导演越是强化这些角色的特殊,企图让人们记住,他也就使得影片愈发被架空,难以承载普遍的社会意义。在情节发展上,《碰撞》也没有摆脱“天神下凡”的剧情演变方式,囚车里发生的争端和和解并不是依靠人物彼此之间的关系转变或者势力调配来完成的。而是过多的依靠外力。


影片《碰撞》剧照


在拍摄上,运动感十足的拍摄方式无法满足影片对于“真实感”的追求,一度显露出消费主义的轻佻与盲动;令人窒息的几段暴力场景,也仅仅是表现出了观众里想象力能及的场景;没有什么过人之处——调色浓烈而精致,反而让这些戏份收获了如音乐录影带般的荒诞。

 

如果说“一种关注”开幕片不太成功,那戛纳平行单元,第五十五届“影评人周"的开幕片选择《维多利亚》简直就是十足的灾难。尽管被去年的《电影手册》列为2016年度期待,但从成片质量和观影效果来看,此项殊荣显然被加持得十分尴尬。


这部英文名称叫《和维多利亚上床》的法国电影似乎并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主流商业喜剧片的制作思路,将对于两性关系的探讨又生扯进职场励志,单身母亲,律政元素,将传统法式喜剧片的内核浇灌成一朵"意外反类型"的丑花。


但除却类型和题材,就连本身的人物塑造和性格转变都难以站稳,整个影片在主题传达上四分五裂模棱两可。作为喜剧片,片中的笑点都集中在言语表达,人物动作以及场景有意切换形成的滑稽感上,情节推进也是为这些笑点的呈现部分不停让步,直到把人咯吱地再也笑不出声来。


影片《维多利亚》剧照


在观影现场,就连力挺法国喜剧的本土观众都坐立不安,一小部分接连离场,另一些则在散场时纷纷猜测是不是主创和选片人私交比较好。面对今年强劲的官方主竞赛单元片,让人不禁泛起不详的联想——法国本土烂片会毁掉平行单元吗?

 

"导演双周"主阵地Espase Miramar对面的蓝色大旗被海风吹得鼓鼓作响,联想起"导演双周"已经和戛纳对垒了近半个世纪,不禁感到一股凛冽的悲壮。然而本届"导演双周"的开幕片《梦中人》当天在"金马车"颁奖之后的放映,在开场之前就陷入一片焦灼,导演工会的发言人带着一名英语翻译,在给芬兰导演阿基库里斯马基颁发"金马车奖"之后,霸住话筒,大讲影视工作者失业问题,直到惹得观众反感不已,喝起倒彩"跟我们没关系!""歇会儿吧!"——不过身经百战的他面无惧色,对着众人又慷慨激昂了一番,也不等英语翻译,言毕扔下话筒忿忿离场,反倒让观众心情十分复杂。影片就在这样微妙氛围里开启了。

 

影片《梦中人》剧照


这位年近八旬的意大利国宝级导演贝罗奇奥的新作呈现出散文体的面貌;影片由作家Massimo Gramellini的自传改编,讲述了的Massimo在一生中由于幼年母亲无故离世经历的心理纠葛,以及这些纠葛投射到人生轨迹上的种种形态。有趣的是,影片的选题不难让人联想到他2002年的作品《我母亲的微笑》,两者都是将母亲这一形象推至近乎神灵的位置。

影片的色彩浓郁,时而温暖时而冰冷,人物眼神的高光部分动情无比,让人感叹意大利电影饱含热泪如初;


曾经作为左翼电影运动的一员,现今仍是无神论者的贝罗奇奥在影片中仍然难以掩饰强烈的虚无气质;他总是朝向宇宙,并数次在渲染力较强的场景使用“星空”这个意象。


影片《我母亲的微笑》剧照


但实际上,对于母亲死因真相的不断的暗示和揭示,以及追求明确答案的故事方向,与整体上月球漫步式的叙事是相左的——小Massimo在窗口扔下拿破仑像,电视节目上的自杀场景,女恋人的高台跳水,都是在将和母亲死亡相关的种种意象不断转换。萨拉热窝守着母亲尸体打游戏的战争孤儿,对母亲抵触一生的报纸读者,在这一切明确无疑地通向答案时,应该果断放弃真相或许更为理智。


不过这也许有时贝洛奇奥的另一矛盾之处,作为不可知论者,他又认为一切是需要结束的,而他又无法接受一个模棱两可的结束,只能在最后一刻坠入现实。


一个老人对于母性的追忆,对于生命秘密的探寻,尽管呢喃散漫,而且絮絮叨叨,但终究是动人的。"导演双周"将其定位开幕片,除了作品本身的量级,实际上更是在对这位饱含深情的老导演致以崇高敬意——因为已然76岁的他又拍出了一部同前作完全不同的作品。


影片《吾血之血》剧照


实际上在2015年,人们在心里就已经默认广受褒扬的《吾血之血》为贝罗奇奥的封镜之作;而且早在2011年,他就已经获得了威尼斯奖颁发的“荣誉金狮”——但千万不要怀疑一位老人的激情——表达的激情,拥抱的激情,搏斗的激情,磨练技艺的激情甚至犯下错误的激情。


用什么来开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饱含力量地将拳头挥下去;毕竟在遍地封神的六十年代,谁又能想到一个满嘴絮叨着哲学名词,用自己家人当演员拍电影的意大利瘦弱男孩还能在半个世纪后的戛纳获得10分钟的满堂喝彩呢?


—FIN—


深焦DeepFocus 69届戛纳报道往期内容

 

Day1: 咖啡公社 | 雪山之家 | 特辑视频 | 伍迪·艾伦

Day2: 保持站立 | 我是布莱克 | 乔治·米勒 | 陀螺日记 | 戛纳评分


我们在全世界和你看电影


深焦DeepFocus是成立在巴黎,成员遍布世界各地的迷影手册,

提供欧洲及北美的最新电影资讯和批评。

同时,我们也是全球各大电影节和电影工业的深度观察家。

长按上方二维码

即可关注

感谢您能耐心读完全文,或许你喜欢我们的推送,却没有闲钱打赏,不妨顺手点击屏幕末端的广告↯↯↯↯。【深焦】所获得每一笔收入,都将回馈给作者、编辑,并用于策划更好内容和活动。每一篇【深焦】的优质内容,都是作者、译者和编辑的无偿劳动,是出于对电影的热爱才使大家走到一起,而这份热爱也理应收获精神以及物质上的体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