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二十年前,我如何拯救这个世界

2016-07-03 戈弓长 深焦DeepFocus

独立日:卷土重来 Independence Day: Resurgence (2016)


20年前,我如何拯救这个世界

写在《独立日:卷土重来》之后


作者 | 戈弓长(北京)

编辑 | Imbroglio(台北)



《独立日:卷土重来》开篇。驻守月球防御基地的美国青年杰克和战友在稍事休整。面对中国管理人员语带挑拨的“这是我们的基地”,杰克不忿道“他知道我们听不懂中文对吧。”随即他又遭中国长官命令停飞。杰克的愤懑沦为无处宣泄的无奈“他早就看我不顺眼了。”


独立日:卷土重来 Independence Day: Resurgence (2016)


或许有些观众能从这开头自豪地看到我国太空探索事业的骄人成绩和美好前景。而另一些抱着“怀旧”目的而来的观众,还没进入到故事里,就听到了语言的角力,感到了文化的撞击。看到这位有缺点的美国英雄主角,略带憋屈。这和20年前从写着《天煞——地球反击战》的盗版碟里看到的简单自信,激昂澎湃,甚至带着点B级片草根味道的“美式主旋律”电影,气氛已然不同。那部《独立日》的开篇,同样在黑暗的太空中,立足月球,向蔚蓝行星投去回望。而那时没有月球基地和中国人。荒凉寂静的月表,只有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留下的铭牌,以及始终招展永不落的塑料星条旗。


独立日:卷土重来 Independence Day: Resurgence (2016)


以灾难为题材的电影具体源于哪部作品已经难以考证。1901年英国电影先驱“布莱顿学派”的詹姆斯·威廉逊的短片《火灾 Fire!》,搬演了一次火灾从发生到扑灭的过程,可谓灾难片最初的雏形。值得一提的是威廉逊以《中国教会被袭记》为喜好电影的国人所知。或许彼时义和团运动对于“黄祸论”甚嚣尘上的西方而言,更是一种“灾难”。


火灾 Fire! (1901)


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打破了黄金时代的迷梦,人们在电影院里找寻慰藉。此时灾难片的代表作是1936克拉克.盖博主演的《火烧旧金山》和茂里安·古柏和欧内斯特·萧德沙克导演的1933年的《金刚》和1935年的《庞贝城的末日》。囿于当时电影的整体风貌和特效局限,《旧金山》中灾难场面远少于爱情故事和歌舞桥段。而后两部虽可以说是开拓了美国银幕上在城市制造混乱的巨兽和历史灾难表现之先河,但被乔治.萨杜尔嗤为“幼稚夸张的科学幻想故事片”和“采取了意大利的恶劣传统”。到了50年代,美苏争霸。一批表现外星人威胁的灾难电影如1951年《当世界开始毁灭》和1956年《飞碟入侵地球》登录银幕,隐晦表达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之巅的富足美国,担忧冷战铁幕后的“外来”恐怖。


金刚 King Kong (1933)


一般认为灾难片作为一种类型电影,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大量拍摄,到了70年代这一类型才真正盛行。罗兰.艾默里奇1955年生于德国斯图加特。1977年,曾从事广告策划工作的他再次进入校园追寻电影梦想,到慕尼黑电影电视学院学习制片和导演。彼时正是“新德国电影”又掀起一轮高潮之时,而艾默里奇对此兴趣缺缺,他对好莱坞电影情有独钟。他推崇《海神号历险记》(1972)《大地震》(1974)《火烧摩天轮》(1974)《大白鲨》(1975)。这些影片正是美国70年代灾难电影兴盛时期的代表作。


大白鲨 Jaws (1975)


1984年,艾默里奇电影学院毕业作品《诺亚方舟法则》,是德国历史上制作成本最高的一部学生作品。又以学生毕业作品之态,成为柏林电影节开幕影片。这部电影以科幻片样式,讲述了未来新世纪,地球上不同政治体的矛盾转向了外太空的角力。其中还有将宇宙空间站作为打击基地的设计。这部“少作”的情节构想在《卷土重来》中有所投射,诺亚方舟这个意象也在他的作品中多次出现。名声打响之后,艾默里奇成立了自己的制作公司,创作了一系列科幻影片。囿于德国国内市场狭小,资金不足,难以施展更大的抱负。面对好莱坞伸来的橄榄枝,他理所当然投向了梦想之地。好莱坞的资金和技术,成熟庞大的电影工业足以支撑一切美妙的幻想,只要你能带来利润。艾默里奇也一再证明了他正是为此地而生。


诺亚方舟法则 Arche Noah Prinzip, Das (1984)


1992年,艾默里奇推出首部好莱坞作品,动作巨星尚格·云顿主演的《再造战士》。科幻样式和动作身手结合,创造全球一亿美元票房,一举证明了他是个好莱坞商业片的成功导演。1994年,《星际之门》延续科幻类型。特效运用更加成熟,视听奇观更为震撼。该片票房口碑双丰收,艾默里奇迈入一线商业片大导地位。1996年,《独立日》视效更加新奇刺激,震撼人心。情感叙述和视效奇观双重架构的模式初见端倪。科幻样式终于明确稳固地落地于灾难类型。影片在全球狂揽8.16亿美元票房,成为当年全球票房冠军。银幕上白宫被外星飞碟摧毁,美国一片废墟,而艾默里奇登上了事业之巅。随后1998年的《哥斯拉》却没有继续票房的爆发式增长。该片投资1.3亿美元,本土仅收回1.38亿。似乎美国观众早已习惯了《侏罗纪公园》,对这舶来的辐射恐龙,不太买账。仅以艾默里奇灾难片创作的票房成绩而言,2004年《后天》全球票房超五亿美元。2009年《2012》超七亿。他已经是当之无愧的灾难片大师。


再造战士 Universal Soldier (1992)


在类型混杂的好莱坞电影中,要定义灾难片主要看影片中的灾难是否作为主要角色出现,作为主要的剧作动因,占据着主要冲突一方的位置,人物要直接与灾难对抗。灾难作为冲突制造者而非只是作为背景出现。而灾难片的观赏效果就是灾难性景象和惊慌失措,恐惧无状的情节。灾难片中涉及的灾难包括自然和人为灾难。自然灾害诸如《水啸雾都》的洪水,《海云台》的海啸,《龙卷风》和《完美风暴》的风灾,《山崩地裂》的火山爆发,《垂直极限》的雪崩,《天地大冲撞》的彗星撞地球,《地心毁灭》中地核停止活动等。也包括想像中的,却是真实存在于社会文化之中的外星人威胁。外星人威胁同样作为一种“外力”属于不可把控的自然灾难。《2012》由太阳耀斑爆发导致的地球板块位移,成为灾难的“打包”式大展示。如同艾默里奇自称“我将灾难片能用的元素都放进这部电影了”地球上几乎全部的自然灾难在银幕上一齐爆发。


《泰坦尼克号》由人为的疏忽导致,但主要是表现冰山和海洋威胁的海难。人为灾难有人造的事故,例如《空军一号》劫持飞机的俄罗斯恐怖分子,《航班蛇患》中黑帮分子把毒蛇放到飞机上。“911”事件后出现了《93航班》《世贸中心》等反映恐怖主义灾难的电影。人造事故外,人为灾难的主部是人类引发的生态灾难,包括核污染在内的环境污染导致的生物变异。例如《侏罗纪公园》基因技术复制恐龙却招致灾难,《哥斯拉》是核污染产物,《后天》是人类排放温室气体导致的气候灾难。


哥斯拉 Godzilla (1998)


一般认为,灾难片呈现灾难景象,为的是激发人类对前途未来的忧患意识。灾难片表现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自然灾难是对现代文明的反思和对生态意识的彰显。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现代工业的迅猛发展造成的生态问题逐渐在西方国家浮现,20世纪全球性生态危机发展出了生态主义价值观,它批评工业文明,反对征服和掠夺自然,反对“人类中心主义”。要求以自然为中心,人为应该尊重和服从自然。渴望返璞归真,恢复到人与自然和谐的状态。生态主义价值观还否定追逐利益最大化资本主义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反对追求物质享乐和消费主义。它认为现代文明和科技理性带来不是幸福的终极许诺,而是人和自然冲突的加剧,是人的异化和人际关系的疏离。它是对西方科技和现代文明的全面质疑。


侏罗纪公园 Jurassic Park (1993)


当然,相对于生态主义疾呼人类应该从主宰位置退回到与万物平等的位置,重视“物性”甚至超越人性。艾默里奇的灾难片更多地将目光投向人。毕竟作为商业电影,反对“人定胜天”,保持一种逆来顺受的赎罪姿态不可行。观众还是要在影院里看到英雄人物率领人民,在和灾难的斗争中获得胜利。还有灾难袭来,人性人情得以升华。爱情亲情友情,爱国热情和人类间的团结精神能驱散死亡的暗影。艾默里奇曾自言“现代精神分析把直面恐惧当成最好的精神脱敏疗法,至少对我自己的感受是这样。”他将引发恐惧的灾难作为视觉奇观呈现,让观众能在影院里消解焦虑。不为再次征服自然而欢呼,也为了躲避灾难而庆幸。当他们目睹了天崩地裂的大灾难后,出了影院会获得一种末日尚远的幸存侥幸。对于现实世界中相较而言微不足道的苦闷失落,也能够忍受地长久一些。


后天 The Day After Tomorrow (2004)


艾默里奇的生态主义只能作为主流政治映射和商业使命外的副产品。那部票房失败的《哥斯拉》,实际是最具有生态意识的一部作品。美洲蜥蜴受核辐射变异的《哥斯拉》是人类科技导致的灾难,是自然恶化的象征。而影片中人类以高科技武器试图消灭怪兽。最后哥斯拉被毁灭,却留下一颗卵,危机依旧潜藏。这种留给观众的生态焦虑显然不受欢迎。观众要的是《2012》那样,有着强大的自愈能力的自然让地壳重新稳定洪水退去,人类的希望依然存在。幸存者们回到人类起源地非洲,去谋求新的开始。


2012 (2009)


显然艾默里奇的灾难片的核心吸引力就是依托资本和科技的特效。《后天》龙卷风袭击洛杉矶,冰雹重创东京,暴风雪席卷新德里,寒潮速冻纽约。《2012》洛杉矶在强震中天使坠落,温泉景观的黄石公园火山爆发。滔天巨浪掀起肯尼迪号航母摧毁白宫,洪水淹没世界屋脊。一幕幕震撼人心的末日景像,每部新作都是特效场面的升级。《后天》中特效场面是380处,《2012》是1300处。《卷土重来》达到2000余个。


用技术特效支撑的灾难片传达反思现代科技、工业文明的生态主义,本就是一个悖论。2004年拍摄《后天》时,艾默里奇以植树造林中和影片拍摄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创作首部“碳中和”A级制作。但是一部大投资商业片注定是个消耗和污染的事情,布景动辄成千上万吨耗材,灯光和机器的能耗。这让他的“碳补偿”注定只是一种姿态。艾默里奇不是一个鲜明的生态主义者,也绝非左派。他是一个好莱坞商业片导演,一个温情主义的白人。他思考人类命运,但是绝不深入,更不悲观。在袒露一种带有批判的思路后,势必在后面平衡过来。他自言“作为灾难类型片导演,很难得到评论家喜欢。但是我希望看到的是大多数观众拥抱我的电影。我绝不会为了百分之一的趣味,放弃百分之九十的观众。”


独立日 Independence Day (1996)


艾默里奇曾形容,灾难片里那些科幻和不切实际的表达,像是“厚实的糖衣”。这糖衣下面包裹的毋宁说是美国主流政治的反映和美国诸多价值观。《独立日》这部在美国国庆档上映的电影,全片体现的是90年代美国对于世界地位和前途未来的乐观自信,以及美国引领世界拯救世界的豪情。就连外星人也“深晓内情”首先轰炸了美国和北约。其他国家仅作为甚少的点缀。电视里还转播了俄罗斯街道上的大恐慌。主角英雄的是文武兼备,年轻活力的美国总统。“伟光亮”的他更是国家主义的化身。他不仅亲驾飞机打击卫星飞船,而且之前还向世界演说“7月4号的美国独立日,即将成为全世界的节日。”这种美国至上主义连英国BBC也评论道“好莱坞主流电影中令人惊愕的夸张独白。”


其次片中展现了不同阶级的核心家庭:总统一家,空军上校和脱衣舞娘的一家,住在房车的单亲酒徒父亲一家等。因为美式家庭价值,他们之间并无阶级隔阂,能够理所当然地互帮互助,团结友爱。无论是总统,空军上校还是下层酒徒,这些为人父母者,他们抗击外星人的直接动力都是保护家人。而遭遇灾难时,辽阔的美国本土能让难民从东部逃往西部戈壁。


后天 The Day After Tomorrow (2004)


2004年《后天》已经表现出对布什政府退出《京都议定书》的回应和质疑。全球暖化后随即北半球进入冰河期。片中有个颇具意味的场面,躲在纽约图书馆里的幸存者,在这文明积淀和贮藏的场所,烧书取暖。难民抱住一本古腾堡版《圣经》说,“如果西方文明真要沉沦,我也要挽救其中的一片。”隐隐体现出生态危机加剧之时对西方文明的疑虑和忧心。片中美国拯救世界的气魄荡然无存,总统鲜有露面,早早丧生,由副总统接替了位置。最后美国难民纷纷非法进入墨西哥,形成难民营,成为现实的对照性讽喻。结尾处接班的副总统感谢墨西哥和其他第三世界国家的人民。谦卑地说“我们错了!”


2012 (2009)


《后天》中主要角色间还有着互相帮助,到了《2012》更多的是核心家庭自顾自逃命。主角作家一家实际上是事事抢占先机,惊魂甫定地坐上飞机后,哪管下方宛若地狱。虽然总统选择和人民在一起,但那只是消极赴死,而美国政府向人民隐瞒了方舟计划。片中能够支付船票的权贵阶层和平民之间是生与死的分野。虽然影片也用世界领袖们共同决议放平民进入方舟找补回了一些人性。片中涉及的国家更多了,印度科学首先发现灾难,和主角一家共逃难的是俄罗斯富豪。方舟在中国制造。而片中被毁坏的世界地标除了西方国家的,还有巴西的基督山。中、印、俄、巴。正好是金砖四国。美国越发难以统领世界拯救世界,而需要更多国家合作参与。这一次美国人要来到中国搭乘方舟,人类逃无可逃,被放逐在滔天洪水里。多国家、多民族、多语言、多阶层、多种身份人物在这部灾难大集合的末日寓言影片里达致顶峰。随后灾难表达跃至最高点的艾默里奇准备回到创作的最初点。


独立日 Independence Day (1996)


《独立日》中深入敌巢是结尾前的高潮段落,我们终于可以跟随大卫和史蒂夫驾驶的飞碟,进入这个巨大灾难的内部去看个明白,并最终从内部将其摧毁。《纳尼亚传奇》作者,英国作家克莱夫·斯特普尔斯·刘易斯在《人之废》里说“人类对自然征服的最后却是自然对人类的征服。自然所有表面的后退,都是战术撤退。当她诱敌深入的时候,我们却认为他节节败退。当我们以为她举手投降时,其实她正准备张臂擒服。”《独立日》中美国一超独霸,只有外星人可以威胁。而要抗击威胁,世界必须跟随美国。作为一种地外高级而邪恶的物种,外星人作为一种想象的自然威胁,他们的飞船在云层里释放恐怖的火光。


而到了本次的《卷土重来》这些钻取地核作为燃料的“收割者”成为意义更加明确的人类疯狂攫取自然资源,罔顾生态的象征。生态主义价值强调科学至上的危险性,否定自恃科学的伟力对自然的藐视,最终必遭自然反噬。“曾经人们为科学的自由而斗争,如今他们应该奋起限制科学的权力。”这种恶化,妖魔化的高科技族类也用一种反面方式,警告了那种自诩为“理性乐观派”的话语——石油采光了还有页岩气,地球枯竭了还能移民外星宜居星球。告诫大家地球只有一个,是必须维护的人类恒久故园。这一次自恃拥有外星人处学来的高科技武装的飞机和武器,深入敌巢的地球飞行队却遭到了伏击。《独立日》中人类终极核武器面对外星飞船毫无效力,试图说明强大的科技并不能战胜外来的威胁,人类需要依靠的是自身的团结、智慧和勇气。《卷土重来》人类学会了外星人的高科技,在月球上建起了防御基地,也同样不堪一击。


独立日 Independence Day (1996)


对科学至上的含蓄批评还表现在那位复苏的长发科学家身上。科学和技术一贯连称,但技术造福人类生活,和普通人的关系更紧密。而科学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神秘而可疑的东西。《独立日》中技术专家大卫是拯救人类的主角英雄。51区的长发科学家则是一个只有求知欲,缺乏人性的疯狂者。他最后在外星人解剖室——一个残忍暴力的能指里被攻击。而这一回他复苏后依旧不改疯狂本性,他对人类胜利得救的热情远不如对那蕴藏无限智慧奥秘的圆球外来客能提供的“朝闻之道”更有兴趣。


灾难从宇宙中来,而拯救的力量也从宇宙而来。鱿鱼形状的外星人代表的是科技的反面力量,一种恶化的科技至上的未来。比上一部更加巨大的外星飞船,简直就是工业文明和现代科技的罪恶化身,它仅仅是停在地球表面,就能影响磁场,制造灾害,导致灭亡。而圆球则是人类文明可能的发展方向。这个圆球外来客是罹难的智者,人类的救星,也作为某种人类未来的预言。它掌握了虫洞技术,更能说人类的语言。生态主义价值观鄙夷物质主义,往往汲取了东方宗教的思想养分,推崇精神超越。反面角色,形如章鱼的外星人是罪恶的渊薮,是沉重丑陋的肉身套肉身,而这个圆球不无悲哀地预示着随着机器人科技的发展,人类终将抛却皮囊,成为和机器圆融合一的精神存在。


当然,一贯温情乐观的艾默里奇并不全盘否定科技,他的商业片从来取的是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他在警告恶化的科技带来的危害后,赞许人类的学习能力。人类可以通过学习“师夷长技”。《卷土重来》结尾,大卫说,“不知道下次我们还能不能打败敌人”。长发科学家信心满满地说,“星际旅行,主动去出击。”人类可以学习外星科技,抗击科技之恶。科技的作用不是带来灾难,而是避免和控制它。


独立日:卷土重来 Independence Day: Resurgence (2016)


《卷土重来》中美国人、人类的活动范围已经到了地外的月球,虽然那里是中国人营建管理的。片中几近传达出美国遭遇经济危机后地位持续衰落,面对国内的阶级分化,种族撕裂和国外的恐怖威胁,“希望”一个外来的灾难能够转移这些矛盾,唤回和平与团结。借一场曾经“打赢”的银幕战争,希望能回到90年代的自信。曾经的子一代长大了,然而主角杰克是个孤儿。黑人青年飞行员迪伦的父亲,前作的空军上校已经殉职,核心家庭再也不完整了。“失父”的,和光荣传统断裂的年轻一代又要承担抗击外来威胁的重任。他们的感情动力很淡,他们的父母还在继续离去。羽翼未丰的他们,灾难到来时依旧需要上一辈的英雄,包括老英雄们的牺牲。


此外,银幕上也表现了“落后战乱”地区的那位非洲军阀的惊人勇气。他不仅双刀手刃外星人,在西方女学者对神秘外星符号一筹莫展之时,他甚至能理解外星人的语言。传达对西方中心主义及其引领的现代文明的思考,表达多元文化的主张。对不同阶层之人超越藩篱团结合作的表达淡化,前作中有浓浓的美国草根文化,流行文化意味,包括住西部沙漠房车中的酒徒飞行员一家,楼顶欢迎外星人“请他们带回猫王”的流行乐迷。迪伦的母亲是个脱衣舞娘,这一部成为一名医生。上一部反抗飞行队招募了大量民间人士,表现不分阶层的共同参与。而这一回抗击外星人都是几位专业训练出的主要角色。美国以外的元素则主要是携资本之力的中国。前总统这一次的世界演讲变成了“无论你们的国籍肤色信仰,请你为我们祈祷。”匆匆闪过了一些世界人民脸谱。英国、新加坡等依旧只是作为地标被毁坏。


独立日:卷土重来 Independence Day: Resurgence (2016)


彼时80年代第一台膝上型电脑才诞生。广大观众对电脑技术尚陌生,贾樟柯的《小武》汾阳县城还有“电脑算命”。《独立日》中最大的迷思毋宁说是电脑技术。这种不明就里本身就可以用来增添科幻魅力。完全不考虑兼容问题,大卫通过个人电脑上传病毒到外星人母舰主机里,这被后来的许多影迷引以为笑谈。但这也反映了人类的智慧可以学习更先进文明,甚至像《异型》系列传达的,人类和外星生物有联系。碳基生命在人类在宇宙中并不孤独。


独立日:卷土重来 Independence Day: Resurgence (2016)


说一句题外话,希拉里曾许诺过,如果当选,将公开外星人资料。相较前一部最初被蒙在鼓里的总统,《卷土重来》的女总统对51区显然非常熟悉。作为自由派大本营,好莱坞电影自然要为民主党女候选人造势。不过希拉里或许只是民主党支持者两害相较权其轻的选择。片中那位女性领袖没能发挥太大作用,其智慧和勇气以及牺牲的壮烈程度远比不上老当益壮的男性前总统。有原班人马负责勾起回忆,新加入的角色只是为了完成时间交代,显得重复多余。


作为技术宠儿的灾难电影,在特效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打着怀旧的旗号,从一开始就难免给人炒20年回锅腊肉之感。本片也的确将前作从叙述结构到经典桥段,从人物到场景回锅了个遍。在卡梅隆创造出娜美星人的时代,艾默里奇的外星人还顶着异形女王的脑袋,挥舞着鱿鱼须,停留在蜜蜂社会里。这种自我抄袭甚至被片中杰克引以为自我调侃“技术没变,界面是新的。”当然,没变的是那些表象,我们都看到,银幕之外,变化已经发生。而银幕上,艾默里奇再不能靠“怀旧”继续,否则下一部作品就会像是前总统,那本无人问津的《我如何拯救这个世界》新书发布会。


-FIN-


点击关键词查看往期精选


宫崎骏 | 哈内克 | 戈达尔 | 路易·马勒 | 岩井俊二 | 大岛渚 |

今敏 | 原节子 | 乔治·米勒 | 是枝裕和 | 玛格丽特·杜拉斯 |

原节子 | 库斯图里卡 | 安东尼奥尼 | 岩井俊二 | 伍迪·艾伦 | 祖拉斯基


我们在全世界和你看电影


深焦DeepFocus是成立在巴黎,成员遍布世界各地的迷影手册,

提供欧洲及北美的最新电影资讯和批评。

同时,我们也是全球各大电影节和电影工业的深度观察家。

长按上方二维码

即可关注


推广/合作/活动请添加微信号

——clumsycleo——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