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Totoro 2018-05-20


Dee


DAY

08

DeepFocus

动物凶猛

导演: 申迪
编剧: 申迪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片长: 25分钟



欢迎在戛纳的各位朋友来看片交流!


申迪毕业于上戏2013届编导专业,她的毕业作品《动物凶猛》(原名《乌玛》)获得第11届FIRST青年电影展最佳剧情短片提名、入围金荷奖及第71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电影基石”单元,这个94年的东北女孩即将带着她的短片作品《动物凶猛》前往戛纳。


《动物凶猛》刻画了乌玛这个非洲来的“异乡客”角色。仲春时节,22岁的加纳姑娘乌玛只身前往中国东北农村,踏上寻夫之旅,此次寻夫也是为腹中子寻父。春风沉醉的夜晚,乌玛所认定的“海豚男人”,看似沉静的村子里,暗流涌动。从加纳至东北,亦是乌玛从热带至温带、跨越120°经度、跨越国族与文化的迁徙之路。《动物凶猛》(The Storms in Our Blood)所表达的大概就是每个人都具备那种如同动物一般,从血液中喷涌而出的力量,这种力量,与信仰无关。


采访丨Totoro 

编 | 萬桑何


深焦:请您简要介绍《动物凶猛》(原名《乌玛》)的创作初衷及立意。


申迪:其实这是我的毕业短片,这个故事是我从三四年前身边发生的一个真实事件中提炼而来:英语口语课的老师是一个肯尼亚姑娘,聊天过程中得知她在十年前只身一人从肯尼亚前往东北农村,嫁给现在的丈夫,当年她的丈夫是从大连航行出海至肯尼亚的船员,在肯尼亚当地二人相识。航程结束,介于二者间存在国界、语言、文化的巨大差异,船员归国前,让姑娘考虑是远嫁中国还是二人就此分手。


《动物凶猛》剧照


几个月后,女子决定赴华与男子结婚,当年那个肯尼亚姑娘是二十出头的年纪。我有个习惯,就是把听到的有趣故事记在手机备忘录里。等到我要拍毕业作业的时候,从备忘录里的700多条故事中选择了这个,这个故事让我最有创作欲望。


深焦:了解到您是上戏编导专业的教育背景,本片中自己担纲编导,从剧本创作到拍摄环节大概经历了多久,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申迪:因为当时我还有工作在身:在剧组里做编剧,所以时间完全不够,就从剧组请了15天假,就用这半个月开始写剧本、勘景、选角、组团队一直到杀青。拍摄一共用了6天,前9天用于前期准备工作,一边写剧本,一边组团队、勘景、找演员。


深焦:毕业作品海报上显示短片名为《乌玛》,以女主人公名字命名,后又为何改名为《动物凶猛》?王朔有个小说也叫《动物凶猛》,二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吗?


申迪:其实第一版就叫《动物凶猛》,但是学校审查没过,后改名为《乌玛》。起初没想到会和王朔小说有何联系,没想起来王朔小说名叫《动物凶猛》。其实拍摄之前都没想好如何命名,在拍摄过程中发现村里动物非常多:牛、羊、驴、王八、野鸡等等,这些动物又从某个层面同片中人物很像:动物在内心上有力量,不会在言语层面过多表达,我的这个故事中的人物也是这样,每个人物没有过多情感和语言表达,但内心十分有力量,非常有动物性的存在。


深焦:《乌玛》这个名字是否具有女性议题指射?


申迪:有。叫《乌玛》的话,听起来特别像大女主的一个戏,所以《乌玛》这版就将其他人物一再弱化,将乌玛的戏份剪出来了。《动物凶猛》则属于众生相。


深焦:短片之初是旷野间一个男人立于羊群和毛驴之间小便、电视里播放的《动物世界》贯穿始终、乌玛寻找“海豚男人”,这些设置将人与动物紧密勾连,突出人的动物性,为什么会存在这种表述?


申迪:其实这也是在拍摄现场修改的,直至杀青当天,剧本都没写完。很多戏份都是根据在现场发现有趣的点后临时修改,拍摄过程偶然发现村子中的各种动物,就把它们都用了进来,而并非是刻意制造的联系。


深焦:《动物凶猛》先后获得FIRST青年电影展最佳剧情短片提名、入围金荷奖及今年戛纳电影基石学生短片单元,这个过程中短片的版本有没有什么变化和修改?


申迪:其实最初的初剪版是60分钟,学院规定展映短片必须在30分钟以内,为了顺利毕业,不得已剪成25分钟版本,学校五月初进行毕业展映,展映版本是《乌玛》,这一版完成之后恰巧赶上FIRST截止日期,完全来不及再剪辑一个版本,所以FIRST版本就是毕业版本。其实这版于我自己而言是非常不满意的,由于时长限制,短片有很多东西没交代清楚,但是又无法将其当做一个长片来处理,因为超过60分钟便不在短片范畴,故而选择再剪一版将时长控制在30-40分钟,尽量将故事交代清楚,后来就有了31分钟版本的《动物凶猛》。


《动物凶猛》剧照


《乌玛》和《动物凶猛》两版除了名字不一样之外,剪辑也不是同一版。《乌玛》版本是毕业作品和FIRST版本,金荷奖与戛纳用的是《动物凶猛》版本。但其实金荷奖到戛纳版本的《动物凶猛》,在音乐与字幕上做了微调,其它未变。金荷奖的版本英文字幕的翻译不够完善,所以递交戛纳的版本,又将字幕重新翻译了。


深焦:本片由王维华担纲摄影执导,来拍摄这个宗教意味明显的农村故事,影像风格呈现上,有何特点?(王维华的摄影指导作品《锤子镰刀都休息》获得2014年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短片、《路过未来》入围去年戛纳一种关注竞赛单元、《轻松+愉快》获得第54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摄影奖提名、《清水里的刀子》获第36届夏威夷国际电影节评委会最佳摄影特别奖,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中国农村穆斯林的生活)


申迪:当时找王维华老师做摄影指导是因为在2013年的时候我看了耿军执导的《锤子镰刀都休息》,这部片子也是王维华老师摄影,当时观后就觉得这个影像风格是我所喜爱的,能看到影像创作者在画面上克制冷静的表达,就想着以后我的毕业作品也想要请王维华老师摄影。


《锤子镰刀都休息》剧照


关于宗教意味,其实最初没想到要有宗教色彩,是在勘景过程中发现东北农村居然会有那么多的基督教徒,礼拜日市里的教堂很大程度上都是从乡镇赶来的教徒。故而产生还原这一情景的想法,并非刻意注入宗教元素,而是这个地域的地域特色,并且这是完全超出我最初设想的事情。


深焦:画面色调偏冷色调,诚然有场景原因,也有季节原因,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种影像风格?


申迪:因为拍摄时恰逢这个季节。也很庆幸不是在夏天开机,因为我不喜欢绿意葱茏、热闹的景象,却比较偏爱沉静的风格。恰好王维华老师也喜欢这种风格,你去看《轻松+愉快》、《清水里的刀子》这些作品,基本都是偏冷色调的。这也是我们俩能在一起拍摄《动物凶猛》的原因,我们都喜欢这种风格。


《动物凶猛》剧照


还有一点就是故事表达上的需要,我希望每个人都是克制冷静的,那么影像风格就不该是绿意葱茏、小清新的,就应该是这种冷冷清清的感觉。我非常喜欢冷冷清清之下又暗流涌动的感觉。


深焦:为什么在听觉层面会选择使用周璇的《永远的微笑》、叶倩文的《潇洒走一回》以及加纳国歌、《欢乐颂》等多种风格差异巨大而形成强烈听觉冲击力的音乐?


申迪:选用这几首歌曲的一个原因是出于我个人的私欲,就是我比较喜欢这几首歌。第二个原因是这几首歌形成非常碰撞和混搭的感觉,这种混搭感觉非常符合故事本身:一群根本不知道为什么会聚在一起的人,聚集在一起了。《永远的微笑》我喜欢的是罗大佑版本,《潇洒走一回》我喜欢的是二手玫瑰版本。我是二手玫瑰的粉儿。《欢乐颂》则是与“最后的晚餐”场景的调性更符合些。


深焦:大国这个人物角色有点像二手玫瑰


申迪:我本来就是想找二手玫瑰出演的,结果没来。我特别喜欢梁龙和姚澜,包括我在写剧本时就是按照这两个人物的形象来写的。


深焦:《扬基曲》(Yankee Doodle)不仅作为乐谱的视觉元素呈现,还以听觉元素作为“阅兵”场景的背景音形式出现,这样设置有何用意?


申迪:因为那场戏就是有种阅兵感,《扬基曲》这首歌有种仪式感,符合阅兵场景,而且我个人也很喜欢。


深焦:为什么选择大连庄河为拍摄场地?和家乡有无关联?


申迪:我就是大连庄河人,拍摄地是我爷爷小时候生活的地方,是他的老家。正月十五我们那里会有一个传统:“送灯”(一家人带着蜡烛和灯去墓地,希望给亲人带来光亮),小时候六七岁时去过一次爷爷老家的那片墓地,之后再也没去过。2017年正月十五又去了庄河,发现这个地方太适合拍些东西了,这里从画面上看,大连有山有水又有海,很好看,没有那么强烈的东北的感觉。几个月后,到了拍毕业作业的日子,就想着来爷爷老家拍摄吧,这样制片上也方便。


深焦:加纳女孩乌玛千里迢迢来到大连寻夫也是为腹中子寻父,“海豚男人”们离开村子出海至加纳,这种中非两国间的双向迁徙,并且大连和加纳都曾有过殖民历史,这种选择是无意为之的偶然还是有意为之并存在特殊指射?


申迪:确实有。大连从地域上划分属于东北,但其实我并不是纯正的东北人,我祖籍应该是山东人,我家是在我太爷爷那一辈闯关东时候从山东搬过来的,包括现在大连人说的大连话,也不属于东北官话语系当中,还是属于胶辽官话语系当中,大连人对东北人的身份认同可能没有那么的强烈。大连有种像是游离在东北主文化之外的城市的感觉。之前也有人问过我,这是一个在东北发生的故事,为何里面的人却操着各地方言,这是因为这个村子本身就并非全部都是东北人,这里的居民确实是来自全国各地。这些人从其他地方搬来这个村,在我看来,这就是人口的一种迁徙。这与乌玛从加纳迁徙到大连有相同的感觉。


深焦:如何去理解大国母亲这个人?


申迪:大国母亲和乌玛像是一个人,两人都是内心很有力量的那类人,只是二者处在不同环境、不同年龄阶段。当中有一场戏是大国母亲以一种无所谓的状态对乌玛诉说自己当年亡夫的经过,我想让片中所有人物都表现出那种“嬉笑怒骂皆不在意”的状态。


深焦:广播里播放牧师张秀华的诗,张秀华这一人物设置从名字、特征、职业,都不禁让人想起余秀华,又有点像《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古伦木,张秀华这一角色设置有何用意?


申迪:确实是按照余秀华这一人物设定的,因为我写剧本时恰好是纪录片《摇摇晃晃的人间》刚出来那段时间,起初想找余秀华老师来饰演,未果。张秀华其实就是个女性名字。


余秀华


当时和摄影指导王维华老师聊天时,他问我希望故事的主视角是谁,我就告诉他,我希望这个故事的主视角是张秀华。张秀华是上帝视角的那个人,是整个故事中最冷静、最脱离于事物之外的一个人,他不在故事的主线里,对我而言张秀华就像是整个故事的上帝。


深焦:选角上启用星女郎张美娥,是为了营造喜剧效果吗?选角及人物设定上有何考量?


申迪:的确是为了喜剧效果,我个人也特别喜欢她。剧本创作之初根本没写这个角色,只是因为我喜欢这个演员,如果她可以来的话,我愿意为她单独写一个角色,如果不来,这个角色就没有了,我也不会再找其他人来饰演。选角的话,从乌玛说起。非洲女孩给人的惯性思维是热情奔放的类型,但是我希望乌玛这个角色是安静内敛的,但内心非常有力量的。饰演乌玛的这个加纳女孩性格特别害羞,这种感觉就是我想要的。


《动物凶猛》剧照


两个男主,赵大国是横店的演员,两三年前看过他给我师哥拍的片子,叫《慧明师傅》,如果梁龙不出演的话,就觉得这个人也蛮合适。李查德是我师弟,选他的原因是因为免费(笑),因为没有多余的钱可以用来花费在选角上了。大国母亲是大连话剧团的演员,因为15天的时间根本不够跟一个素人老太太重新磨戏。剩下演员就是剧组人员,美术助理、服装道具等等。最后除了场记、导演、灯光、摄影,基本都出镜了。


深焦:剧组的人员都是同学吗?


申迪:一半是同学,一半是聘请。灯光、美术指导与摄影是聘请,王维华老师自己带了两个助理过来。制片、服装、美术、道具、场记、录音都是同学。


深焦:圣诞夜乌玛孕育新生命、十字架上的耶稣脱落、“最后的晚餐”场景,大国坐在耶稣的位置上、片尾处乌玛等待上帝之子诞生,这些宗教意味明显的段落设置有何用意?作何理解?


申迪:其实这些片段设置并非是一定要强加宗教意味。选择圣诞夜诞生新生命是因为前两年一次在沈阳教堂里过圣诞夜的荒诞经历,当时我在教堂旁的小平房里买基督教的纪念品,售货员是教堂里的几个修女,一进店门便发现一个修女在嗑瓜子,这是很荒诞的一个场景,与预想相差甚远。后来这个场景也被用在短片里。片中耶稣从十字架脱落的道具,就是当年在教堂里买的。


《动物凶猛》剧照


“最后的晚餐”场景是因为在拍摄之前我看了很多画,为了从中获取构图的灵感。《最后的晚餐》这幅画的构图很好。片中我需要一场吃饭的戏,想着这个场景如何能拍摄出仪式感,那不如就按照《最后的晚餐》这个构图设计吧,这是原因之一。还有一个原因是按照这个形式拍摄会比较省钱,可节省餐厅、晚宴这类场景和道具的开销,只需要在厂房里搭着桌子、铺上桌布再摆几个碗就可以拍了。一是省钱,二是好看,没有故意要加宗教因素进去。


深焦:短片融合了传统与流行、古典与现代、中外的文化冲突等多重对立,为什么会选择用半小时时长的故事来处理如此驳杂而深刻的议题?


申迪:其实写剧本的时候我是按照长片写的,拍的时候也是按照长片拍的,拍到第五天时,发现真的没钱了,就开始删减剧本,最后一天把剧本中无法删减的部分拍摄了,就杀青了,本来预计是十天左右拍完。所以剪出来第一个版本还是60分钟版本,但是我发现60分钟也还是没能把故事说清楚,而且节奏还有很大问题,会显得特别慢,是在用一个短片的体量讲一个长片的故事,所以最后就剪了半小时的版本。


《动物凶猛》片场


这也是片子到目前为止最大的问题:20-30分钟的体量,居然要讲这么大的一个事儿,就像塑料袋里装石头,肯定会漏,这也是在前期准备时候,没有充分考虑清楚。


深焦:短片拍摄之初有什么预期呢?有过会入围各种电影节或者参加各种比赛的初设或预想吗?


申迪:会,但是没有具体设想会是哪个电影节或哪个比赛,先拍完,后期做完,心里就大概会知道短片是哪个品相,适合投哪个电影节或哪个比赛,拍的时候当然希望能够好好往前走,就没有仅仅把它当做一个学生作业来拍。


深焦:如果选用一种动物分别形容片中人物,会选择哪些动物?


申迪:乌玛像猎豹,豹这种动物其实是猫科动物,就是大猫,猫这种动物不动的时候特别美、特别安静,一动的时候就特别有力量。在我印象中好像没听过猎豹叫,叫的都是狮子老虎,猎豹就符合我想要的那种含蓄内敛有力量的风格。


《动物凶猛》剧照


赵大国的话,就像是王八,是沉闷而有力量的,咬人不撒口并造成严重伤势。王八就是平常连动都不会动,真的要卯足劲做一件事是非常有胆量和力量的,就像赵大国,愿意离开村出海,又回来,愿意在村里唱二人转,组摇滚乐队,有点格格不入的意思,不太属于大环境当中,是沉闷而有力量的类型。李查德这个人就像是山羊,有太多的懦弱与担忧,叫声有气无力,更多的表现出踌躇无力,山羊还挺符合李查德这个人的。


《动物凶猛》片场


大国母亲像蟑螂,适应性强且生命力顽强,没有太多需要她过分在意的事情,可以接受丈夫去世,可以接受孙子不是亲生的,可以接受突然来临的非洲儿媳,她的接受能力非常强。或者说如果她不像动物的话,更像浮萍,向水面的浮萍丢一颗石子,它可能会散掉,但很快又会重新聚合成新的形状,继续游走。


深焦:能简要介绍一下短片拍摄的融资情况吗?


申迪:没有融资,这是联合作业,钱是我们几个人一起凑的,所以拍摄5天就已经受不了了。


深焦:哪位导演对您影响最深或者是哪位导演的风格是您比较欣赏的?


申迪:库斯图里卡。片中的动物元素,某种程度上也是跟库斯图里卡有关。


深焦:最后一个问题,今后创作是会继续选择拍摄短片吗?有无挑战拍摄长片的打算?


申迪:现在在准备做第一个长片项目,但还没有那么确切。今后还是会继续拍短片,如果说遇到了一个故事,就是短片的体量或者是其他客观原因,还是会继续拍短片,长片也会在着手准备。


-FIN-


深焦戛纳报道


DAY7:

这才是主竞赛片该有的样子


DAY6:

第一次觉得戈达尔老了

获奖大热!波兰版《芳华》的冷战爱情

唱完这首歌,我为家乡炸电缆


DAY5: 

一个急着去爱,一个想着离开

我以异于常人的嗅觉找到了你


DAY4: 

前苏联崔健和列宁格勒的夏天

看硬了,也看哭了

《顿巴斯》政治先行,我买账


DAY3: 

马丁·斯科塞斯,从戛纳启程的伟大

失望!哥伦比亚版《教父》更像是民俗大杂烩


DAY2: 

王兵:电影是死者的记忆


DAY1:

2018戛纳选择86部电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