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滨口龙介,下一个日本电影大师?

深焦DeepFocus 深焦DeepFocus 2019-12-08
 

夜以继日

圆桌


不要怪我们几个人在圆桌内只管吹捧,事实像《夜以继日》这样迷人、具有电影魔力的作品每一年又有多少部?


有不少观众指责电影的三角关系,狗血的通俗爱情,但滨口龙介高明之处是在看似对日常生活白描里,没有风格的影像,隐藏大量细节,观众不留神或会错过,这是一部不只具有可观故事的电影,更重要的是影像启动了观众的感官/感受能力。借用一位好友的说法,电影太真实到让人无法正视,而且,生活本来就很狗血。


关于这次圆桌较可惜是,无法针对电影在社会层面上探索,311的指涉明显,也直入了日本社会问显,但这不是一篇论文或报导。滨口龙介是透过故事、人物的经历和电影元素表现出当前环境里人际关系的不安,这也是情节剧(melodrama)本身具有力量,就如尼古拉斯·雷(Nicholas Ray),道格拉斯·瑟克(Douglas Sirk),奥托·普雷明格(Otto Preminger)等人所做过的事一样。


并非要说服读者这电影有多好,无论你喜爱,还是不喜爱这部电影,也期望在阅读期间认识到三位认真也热爱电影的人的想法,荒也带著相当份量的资讯分析走入圆桌会,南乌异常天开的想像式评论丰富了文本的阅读,还有Alfredo一针见血指出电影的亮点。


至少作为主持人,我与三位嘉宾一同经历了一次非常美好、愉快的电影讨论。



策划│深焦编辑部

编辑│章三


 主持人


何阿嵐

香港人,写电影的事为业,CinemAround 成员

 嘉宾


荒也

北海道大学电影学在读且心急毕业博士,日本电影专业。

Alfredo

在網路上寫電影消磨人生的上班族。

南乌

婴儿作家,青年导演,老影迷。



他们眼中的滨口龙介



首先代表深焦感謝荒也,南鳥,Alfredo参加是次圆桌会,有趣的是,我们四位都身在不同地点,还有不同背景。正好我觉得地域性在这部电影非常重要,这种多元地域背景和经验说不定会带来不同的点,当然也知道大家也很喜欢滨口龙介的新作,但深焦老大 Peter Cat 说不能只称赞这部电影(笑),希望大家能深入讨论电影细节,不过在讨论新片前,大家不如先谈谈对滨口龙介的认识?


南乌


很高兴参与圆桌。第一部看的滨口龙介作品是《欢乐时光》(ハッピーアワー ,2015),当时感到很震撼。作品内有完整统一的表演模式,又不同于小津或布列松的体系,而且对“目光”有全新的定义。前不久特意赴香港观看《夜以继日》(寝ても覚めても ,2018),不负期望,是我今年最喜欢的电影之一。参加圆桌前补看了其处女作《激情》(PASSION),发现滨口龙介的风格还是有不少变化的。《激情》有模仿卡萨维茨(Cassavettes)和黑泽清的痕迹,但没有完全消化。《欢乐时光》和《夜以继日》就比较成系统了。


《夜以继日》海报



《激情》应该是滨口的第一部电影,他后来的风格都一直在变,例如之后分开两个版本的《亲密》(親密さ) 很有利维特《狂恋》(L'amour fou,1969)的影子,我记得看他早期的电影时一直也觉得他在黑泽清身上学习很多,可以之后再细谈。他在311大地震之后拍了三部纪录片,他之前也提到这三部纪录片影响了后来的创作。


南乌


滨口龙介提及影响自己最大的导演:他是这样说的,霍华德·霍克斯?(Howard Hawks), 约翰·卡萨维茨(John Cassavetes), 黑泽清—他就是我的老师 ,还有让·格莱米永(Jean Grémillon) 和 Masahiro Machino. (原出处 https://www.filmcomment.com/blog/interview-ryusuke-hamaguchi/,但文中所提的Masahiro Machino 还未查出是谁。)


Alfredo:


很高兴参与圆桌讨论,前年台北电影节有作导演专题,不过我没跟上只看了 《欢乐时光》一部。觉得导演调度超长片长的方式很有趣,素人演员表演的也很精准,其实那也是我当年度最喜欢的电影。原本对新片不抱期待,因为坎城/戛纳影展的反应似乎不是很好,但后来有影评人朋友大力推荐,看完才觉得真的很好,可能比起《欢乐时光》,我会更喜欢《夜以继日》。但这部片在台湾的票房或是讨论都不是很多,觉得很可惜。其实比起《小偷家族》(万引き家族 ,2018),《燃烧》(버닝 ,2018),我觉得滨口这部是更好的作品,但受到的注目差别很大,好像在国外也是如此。


《欢乐时光》海报



对,就算在香港,票房很差,评价也不好,可能我们有时间也要谈谈评价上的落差,我觉得这是今年其中一部在评价方面分歧很大的电影,也因此,才要开这一次圆桌。


南乌


其实今年东亚这三个热门作品都有相似的倾向,即对类型片的借用,这在三位导演以往作品中是较少见的。其中,我觉得《夜以继日》是最当代,也是最好的一部。


荒也


谢谢何兄邀请,很高兴认识大家。首先,我想粗略谈下,戛纳电影节、日本和中国影迷对《夜以继日》的各自评价。可以说,滨口龙介是今年戛纳电影节最大黑马之一,《夜以继日》直接晋级主竞赛单元,让人很困惑,这个年轻日本导演到底是谁?


电影公开不久,在日本本土影迷圈引起反响——是枝《小偷家族》问鼎金棕榈当然吸睛无数,但在巨大光环面前,《夜以继日》仍然获得了日本影评界的首肯。比如:日本代表性影评人·莲实重彦毫无保留地称赞道:“日本映画的第三黄金时代的到来”。莲实的评价是否过誉另当别论,本片引起的反响可以想见得到。


实际上从我观看两遍的体验来说,在场的观众其实很少,票房可以说是惨淡(想必其他地区也是如此…)。


《小偷家族》海报


那么,国内的评价如何?(这个时候豆瓣评分成为主要参照)。我们可以看到,关于本片,和《小偷家族》集体好评所不同的是,评价非常两极化,要么一星要么五星。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评价差异?


我们可以从短评中摘出差评的理由,槽点主要集中在“故事狗血”,也就是女主角朝子的行为让人无法理解。


确实,朝子的反常行为不符合我们的逻辑。但却符合着朝子这个人物的逻辑。因为她只是跟随自己的感受,并不在乎任何道德伦理观念。在这个意义上,她其实是纯粹的人。


关于朝子的行为,我们还可以从电影表达形式上来谈。实际上,从本片开场朝子和麦的相遇就是一种“不符合逻辑”的相遇。这种相遇,电影可以做到,但现实却很难(在这个意义上,本片和无限接近日常生活感触的上部作品《欢乐时光》全然相反)滨口在处理这场相遇的时候,让我印象深刻的不仅是麦(东出大昌)放诞不羁的样子,而是他们一起登上手扶电梯时,身体好像悬浮在空中的不自然感。这个时候的光线和声音的调度,也完全剥离了现实感。如果稍微熟悉黑泽清的电影(他是滨口的老师)我们就会越发《毛骨悚然》。也就是说,麦的存在,其实是非现实的,我们甚至可以说他像是幽灵。

 

关于麦的幽灵般存在,我们还可以从很多方面找到共性。比如,麦来去无踪影的移动、然后失踪、多年后重新出现,出现的方式首先也是以影像登场(大楼上的视频广告)又或者,印象最深刻的朝子刚搬家到大阪,麦突然闯入家中(虽然不过朝子幻想)的调度,都非常的接近恐怖片。


《毛骨悚然》海报



谢谢荒也很详细的讲解,听说过莲实对戏中一个镜头赞不绝口,更称说电影史上最美的镜头之一,荒也可知是指哪一段吗?


荒也


我印象中不是长镜头,实际上《夜以继日》里的镜头分割得还是很细的,且主要以固定镜头为主(这和受卡萨维茨影响拍摄的《欢乐时光》也完全相反)。莲实赞不绝口的一个地方是朝子看海时的移动镜头,非常的电影。


Alfredo:


台湾对《小偷家族》是普遍好评,票房也很好,主要是不管是枝还是李沧东,都是很有名气和资历的导演了,观众群经营了很久。很多人也是不喜欢《夜以继日》里表面很言情,或是女主角很任性自私的情节,但大多数看过的人或许是觉得,这不过就只是一个满细腻的爱情故事而已。


《夜以继日》剧照


爱情的凝视,朝子的目光


Alfredo:


想到的就是地震发生的那场戏。其实这场戏把视角换到了亮平身上,营造出一种现实生活被巨大外力入侵的意像,两种不同维度的事件被强迫叠合在一起,把原本很言情的苦恼和社会危机放置在一起,统合成整体,对我来说是片中最明确的一次政治化的处理。所以我会认为原本想拒绝亮平的朝子在这转折下回心转意,可以联想到她开始思考个人生活与群体之间连结的焦虑,亮平变成一种和世界连结的象征,以此发展到两人后来去东北做志工的故事线,这都是原作小说没特别处理的。是滨口有意地为这故事增加的意义与命题。

 

我很喜欢台湾的译名《睡着也好醒来也罢》,其实就是提出了故事的双重性,究竟角色现在是沉睡还是清醒,是梦境还是真实。选择哪个男人可以引申到朝子在两种生活方式间犹豫,或是思索当下究竟是不是真实,这可以幅射到剧中人的当代生活,透过311地震的提示,变成对现代生活存在的一种反思,我们正活着的时代是否是真实的?会不会一场巨大或私人的灾难的到来,世界就会天翻地覆?我所相信是是不是一种假象?不管是朝子或是亮平都处在这种困境里面,尤其他们正向地以建立两人的家庭为目标而前进,但这种社会规范下的承诺是安稳的吗?当然最后则是一场大崩坏。最后是朝子「醒来」了两次也是很有意思,就是不论哪种都可能是虚幻的,必需全部打破后做第三种选择。


《夜以继日》台湾版海报


南乌


地震这场戏确实非常高妙。片中充满了对灾难的描绘,如刚开始的鞭炮,到后来的摩托车祸,地震,再到当年好友的瘫痪等。这些构成了对震荡关系的描绘的补充。

 

我很喜欢几处对“凝视”的处理,这是滨口龙介富有原创性的地方。这个特点承袭自《欢乐时光》。片中工作坊导师带主角们进行团队训练,中间有一项是“找中线”,即是两人四目相交,重心相对,那是一个超验的时刻。在《欢乐时光》和《夜以继日》里,180度正反打都被处理成关系形成的时刻。朝子与麦的相遇,亮平与朝子在地震中的相遇,均被如此处理。片尾是朝子和亮平同时对河流的凝视,即这对夫妇和河流以及大阪这个新环境确立关系的瞬间。

 

“凝视”在片中似乎是一种“能量”的体现。当亮平和他同事初次来到朝子和麻亚的家,局面陷入尴尬。这时候朝子以一种强大的“能量”宣示了对麻亚的爱,三人望向镜头。反打,是朝子面向镜头的凝视,这种凝视是爱。当朝子和亮平确立关系之后,朝子仿佛失去了这种能量,少有凝视的镜头。这时候,代替朝子的是猫。一场家中戏,朝子和亮平忙于俗务,此时猫一声叫唤引起两人注意,反打,是猫的凝视。这也是为什么朝子必须要找到那只猫才能和亮平修复关系,因为她凝视/爱的能量寄放在猫身上。

 

《夜以继日》剧照


这种对凝视的强化也体现在朝子的妆容上。不论日夜,朝子都画着很重的下眼线。这是一种很不正常的做法(可对比片中其他女人)。导演好像恶作剧式地在主角眼睛上画了下划线,强调主角观看的界限,同时也巧妙地借用了鬼片这一类型。鬼片当中的鬼,可以没有手,也可以没有脚,但一定有眼睛。鬼是通过目光来摄魄的。这也丰富了凝视的意涵,它不仅是一种爱的宣示,也是一种邪恶的摄取。

 

从凝视出发,滨口龙介在片中嵌入了对媒介的反思。影片当中出现了手机,电视,广告屏等界面。这是当代的凝视和迷恋的方式。甚至麦的专车的车窗也被处理为一种界面,麦通过这个界面观赏朝子,进而重新爱上了朝子。朝子给亮平按摩,并表白“我爱你”前,他们在东北做义工,朝子在人群中向亮平靠近。此时影片中罕见地插入了一个朝子的POV镜头,通过自己独有的视角去观看,她才真正地爱上了亮平。(这个想法来自与友人“游彧青”的谈话)这也是《夜以继日》与《欢乐时光》大为不同之处,《欢乐时光》更多关于“场所”或“群体”,人们在其中慢慢地寻找目光,发生关系。《夜以继日》更多关于“界面”,这个界面是被现代媒体指定的,人们很容易就能相见和相撞。


荒也


想提提南乌提丁朝子的妆容问题。让我想起我的日本女生朋友看完后,同样也提到:一般来说,女生是不会化那种下眼线且不会那么用力的。这和南乌还有我之间提到的“不符合逻辑的相遇”的恐怖感,还有本片气质其实是相关联。


《夜以继日》剧照


其实是鬼片,恐怖片,科幻片,总之不只是爱情片


Alfredo:


两位有提到鬼片和恐怖片,其实我想到的是科幻片,有影评人朋友戏称麦就是外星来的寄生兽(刚好东出昌大也有演),然后他从广告牌或是电视影像的侵入,都有一种反乌托邦科幻寓言的味道。朝子无意识日思夜想的初恋,竟然成为大众欲望的对象,麦还不知为何掌握了朝子和亮平的聚会地点,突然地出现按下了开关。而麦因为彻底的虚幻化,变成像是虚构的存在,就好像从网络或媒体中冒出来,控制人心潜意识的力量。虽然这可能是我想太远。但其中或可看出导演有意无意的文化观察。


南乌


同意Alfredo,麦很有外星人的感觉。影片某些时刻有点像怪兽片。关于地震,我倾向于认为是由亮平内心的暴烈能量而引起。他说是来看演出,其实他撒谎了,他就是来看朝子的。他不惜毁掉朋友的舞台,毁掉城市,也要和爱人见面。他在众人当中行走,镇定自若,因为他就是始作俑者。东出昌大有190厘米之高,那个在人群中逆行的镜头中,他比所有人都高一头,这让他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怪兽。这场灾难让大地倾覆,核电站泄露。一个朝子变成了两个,一个爱他,一个仍旧爱麦。

 

另一个颇有意味的点是,在我看来,朝子把麦吃掉了,或者说“吸收”了。在影片前段,每当麦出现,有一段机械而带有性兴奋的电子乐响起。当朝子与麦经历海边那一夜后,她独自返家,竟也响起了这段“麦”的主题音乐。此时朝子已将麦吸收,以麦对其示爱的能量向亮平示爱。这一点在之前也有所预示,即地震中朝子走向亮平的脚步,就是当年麦走向朝子的脚步。这个片在这一点上迥异于其他爱情电影的处理。它揭示了爱情的残酷和恐怖之处。


《夜以继日》剧照


荒也


Alfredo提到台湾版的标题是《睡着也好醒来也罢》,其实这个翻译才是标题原意。这个标题恰恰在电影的转折点之上(朝子抛弃亮平,坐上麦的车的时候)点题,可以说意义重大。朝子对麦说:“我觉得现在像在做梦。不,应该是到现在为止都是梦”。我很喜欢这句台词。

 

实际上,睡着醒来再睡着醒来,是一种眨眼的运动。也是世界在眼前“忽闪忽现”的运动,我觉得这是这部电影的主要结构特征。


比如说,麦的存在方式:忽然没有说一句的话的离开,又没有任何交代的再出现,最后在路途中又突然毫无眷恋的告别…


或者朝子和亮平之间的关系:时而接近又突然分离再重聚爱上再分离,最后他们看起来重新和好,但实际上谁也无法确定,他们之间关系的被高空悬置,这和站在阳台导致的悬空,且既是内部又是外在的中间场所,形成了空间上的完美呼应…

 

这种“忽闪忽现”的运动,甚至在东出昌大一个人饰演的两个角色(这本身就已经很恐怖)麦和亮平身在得以体现。一个东京出身却身在大阪最后去东京找到朝子的麦,和一个大阪出身但身在东京最后在大阪和朝子打算定居的亮平。他们的关系,无穿着打扮还是行为方式都构成对立两面:如果一个是影子般存在的话,那么一个便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好男人,朝子在他们的光影夹缝之间摇摆不定。


滨口龙介


Alfredo:


我个人会很喜欢这种睡着醒来做梦清醒的反覆,因为我觉得这部份有抓到当代人对现状的不确定感,该如何认清真实、如何诠释当下正发生的事。小说里朝子也反覆说服自己现在这样很好,但她总是无法确认。就好像亮平面对朝子也无法确认对方心意一样。小说里的亮平和电影的亮平在角色塑造上完全不同,电影把这种不确定感放到两个人身上,或是其他配角也一样。小则从选择工作选择情人,大到世界局势的变化,比如Trump(美国现总统特朗普)或Brexit(对英国退出欧盟的戏谑说法)都是这种政治上的惊吓与真实的揭露。滨口自已也说311后日本社会一直处在不断被政治叙事改写的状态。我觉得这些都是很有意思的。


南乌


记得在和麦第一次分离前,朝子在一楼不小心睡着了,醒来发现麦不见。这是一个重要转折。而在朝子和麦的夜奔中,朝子又睡着了,这次醒来是一个改变心意,拥抱现实的瞬间。睡眠跟丢失以及遗忘紧密相连,也是朝子变换I型和II型的方式。与之相对的,麦好像从来不睡觉,这也是他像“外星人”的表征。



黑泽清的影子



我想在此问三位关于改编方面的想法,还有一个是上文多次提到黑泽清对他的影响。有很多人没有提及到《夜以继日》的另一位编剧田中幸子,她与黑泽清合作过3次,包括《東京奏鳴曲》(トウキョウソナタ ,2008),《完美的蛇颈龙之日》(リアル 完全なる首長竜の日,2013),《散步侵略者》(散歩する侵略者 ,2017)。我突然想到,《夜以继日》是不是一次对这三部电影的重新诠释?



Alfredo:


黑泽清的作品看很少,可能请其他两位多说点。一般是说现实生活中的异质感,比如朝子不曾老化面无表情的脸孔和如何飘浮在生活中等等。《东京奏鸣曲》的社会崩解与重建的题目。《散步侵略者》也是外星人入侵的题材。


《散步的侵略者》海报


南乌


荒也之前提到的电梯场景还有麦在大阪家门口出现的场景很有黑泽清味道。麦在餐厅从黑暗中浮现并走近的镜头更是非常典型的黑泽清镜头。另外,麦和朝子的私奔就像是一趟《岸边之旅》,白色的服装和褪色的环境非常相似。这也是“麦”这个幽灵的复生和谢幕之旅。黑泽清在《预兆》中也请东出昌大来演外星人,此片或许受此影响。

 

而与黑泽清不太一样的是,滨口龙介部分受到“庶民剧”影响。如影片开头的麦借住的屋子,以及最后结尾的大阪小屋。这类空间和人物关系形态黑泽清较少表现。事实上,朝子心理波动的原因是很现实的。她去大阪看新屋后,因为对屋前枯水的河流产生嫌恶,从而渴望私奔。在私奔后,朝子以“巫术”般的方式提取海水,化为降雨。(即荒也之前所提及的那个镜头)最后河水上涨,河流奔腾,朝子也就此克服了对大阪的恐惧。这其实是一个“新婚迁居”题材。




荒也


嗯嗯,关于和黑泽清的关系,在前面有提到,在这总结下:一是,黑泽清是滨口龙介在东艺大的指导老师。这部“分身”电影让人想起黑泽清《自视性幻觉》并不奇怪。其次,“麦”这个人物出场都是伴随着像幽灵般的调度,这和朝子不顾缘由的被吸引相关。还有,这部电影里三个中心人物的物理运动,以及之间的关系,我用“忽隐忽现”来形容。在这个意义上,《夜以继日》可以说和黑泽清一脉相承,像是部爱情恐怖片。


《岸边之旅》海报



那么关于小说改编,又有什么看法?


Alfredo:


小说刚翻过,我印像最深的是柴崎友香写的生活细节和叙事上跳跃的节奏,第一人称的叙事常会写一些看似无关的琐碎日常,常常一句话就一个星期、一个月、两年就过去了,其实是很惊人的流动感,女主角看似说了很多,但都很空洞地没真的触及内心,好像是飘浮在生活之中。然后另一个很不同的是,小说中朝子有很多工作上的描写,这部份电影都放到亮平身上了,当然电影也取消了单角色的视角,变成有时视角切到亮平身上,也就是滨口重新结构了叙事的方式,如同之前所说了放入了很多政治的处理,但这些东西都是从小说的材料发展出来的。

 

剧本是把朝子这角色更加纯化更封闭(比如她只有在咖啡店打工,并没有上班),加入更多政治动能,比如她会想去东北做志工,小说中没有类似的东西。另外亮平也被处理地更清楚立体,应该是换了个工作,影片也给他一个同事当配角,让他成为一个老实的上班族,他不只一次在电影中说出很正确很周到的话,比如他在火锅聚会为争吵劝架,或是在朝子向他坦白麦的存在时他那非常漂亮但虚假的回应。但小说中亮平的性格是不太明确的,也没有如此明确的戏来表现他的性格。

 

然后书中有一些空景的描写,比如天上的云的流动,或是很多消费物质的东西,还有咖啡店的意象,感觉滨口都找到他感兴趣的部分,放到电影里构成视觉上的元素。结尾的处理也很不同,电影特地造出了新的空间:河边的房子,让两人的重遇与和解多了一些曲折,当然还有寻找猫的设计,反而小说中只是让朝子回到原来的地方,认为亮平会在原本的地方等她,而不是前进到新的地方。当然小说是用拍照的元素来铺陈角色的转变,最后一张关键的照片让朝子发现十年前记忆中的脸孔和她所想象的脸孔是有所不同的,透过文字让麦和亮平到底像不像成为不确定的事,记忆随着时间不断变化,梦中的脸和现实中的脸相互叠合,成为新的样子。这是电影没有处理的,电影中的脸倒像是朝子心中形象一分为二的分裂,如之前南鸟说的。


黑泽清


荒也


关于原著改编的问题。在滨口的访谈里,他有说到原著(2010年)里并没有东日本大地震这个情节,这是滨口自己添加的。我觉得这个改编非常重要,不仅是为了更接近这个时代,或者为表达本片背后的社会现实意义。首先,观众在剧院观看表演时突然发生地震,然后断电使整个建筑物在摇晃的感觉,和我们观众在观看这部电影时候的完全被动的感觉完美重叠。这种电影院的特权性体验可以说非常恐怖又美妙,我直到现在还记得。

 

其次,地震发生之后带来了亮平和朝子的非常爱情剧式的重逢和拥抱(如果是按照逻辑的话那显然太假,但如果按照类型片来看的话则合乎情理)。这和影片前半部分,麦和朝子遭遇车祸之后生还时,两人抱在一起形成呼应。也就是说通过天灾人祸,死亡和爱欲同时被表现。与此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麦和亮平的“分身关系”。滨口的巧妙改编,可以说是出于对影片结构自身的需求。


南乌


滨口在采访中提到,朝子在小说中的职业是摄影师。为了不让电影过分复杂,他把摄影师这个身份给取消掉了,转而强调朝子的眼睛,和她的观察。这是一个很有效的改编。滨口选取的做咖啡这一职业颇有意趣,咖啡和清酒构成两极,一极是醒,一极是醉,也和片名暗合。



我想插入一话,就是小说中的女主角叙事与电影的差别,小说基本上是朝子角度,但我读到最后会发现原来这个叙事是不可信的,有更多事情隐藏在背后没有说出来,如果是电影的话,那至少有两个,甚至三个视角去看朝子,虽然它们前后矛盾。


《夜以继日》剧照


为什么电影受冷待?


南乌


大家觉得影片有遗憾的地方吗?或者比较有疑虑的地方?或者接着之前荒也提的,大家为什么给了那么多差评?


Alfredo:


我一时想不到,比如很多人都不喜欢唐田英里佳的演技,但我觉得她的脸和气质就很符合角色的空洞,我觉得是适合的。或是这种女人变心的情节常招人批评,或说「体认到谁才是真爱」的故事太过老套什么的,但我觉得滨口就是擅长处理这种日常故事,抓出幽微之处,做出多重层次的处理,尤其这部片拍摄条件和方式与《欢乐时光》很不一样,但都做的很好。或许看这部片的困难就在于,我们不一定能立刻抓到影片的主题,不像比如《小偷家族》《燃烧》那样有很强烈的情绪煽动和纠结人心的情节点。《夜以继日》里最大的爆点不过就是女主角的突然变心,观众如果没感受到这情绪张力和多重解读的寓意,以及电影是如何贴近当代的话,那不过会觉得拍的是普通的爱情故事罢了。滨口设计的东西都是在表相之下,也就是这部电影本身也是多重寓意的叠合,如何诠释、端看各人视角是我觉得特别有趣的。很多人看到的东西都不一样,像南鸟的怪兽片诠释就是我没想过的角度。


南乌


其实我觉得这个电影是一个成熟期作者电影的典例,非常严丝合缝。有些人认为情节转折生硬,我并不赞同。第一次麦的消失,通过阳台上第三者视角镜头就很微妙地预示出来。谈到地震,在震前有一场亮平和麻亚的对话戏,那场戏里展示了亮平压抑的能量。如此种种,转折都有脉络可循。

 

这是一个非常当代的爱情故事。首先把通常男性的“凝视”权力放到女性身上,其次爱情的形态也呈现出一种扁平,多变的特质。其实跟Alfredo提到小说的“流动的云”有相似性。最后的结尾创造了一种悲喜交集的状态,正如荒也所说,在阳台上,被悬置着。这也是对黄金年代日本电影的有力更新。一个典型的小津结尾是“人坐在家中,河在窗外流淌”。《夜以继日》则是“人凝视着河”,这是一个新的姿态。


《欢乐时光》剧照


Alfredo:


提到片尾的河,我想到片尾那段话好像有点写太用力了点,就是亮平包怨河很脏,但朝子说很美丽,虽然这段话可以让观众拿来津津乐道,但好像为了下结论突然冒出漂亮的话。变成朝子这么一说,好像她自己为人生的故事定了一个调出来。或许这也是一个败笔,虽然我并不是特别在意。


南乌


有道理。这部片处处准确,却也少了一点前作弥散和暧昧的味道。但我觉得,这是由于影片要探讨“界面”和“凝视”所决定的。


Alfredo:


我对"界面"、"凝视"倒是没什么感觉,就像我说的每个人会看到不同的东西,下次看这片时会特别注意这部分。


荒也


我对《夜以继日》是赞美的,很难想象这和《欢乐时光》是同一个导演。如果说《欢乐时光》是从日常生活中截取一部分直接呈现出来的原生态影像的话,那么《夜以继日》就是用虚构的影像以某种极端的方式动摇着我们的观影体验。这个意义上,滨口龙介是卢米埃和梅里爱的复杂综合体。


《欢乐时光》剧照


南乌


确实是出奇不意的转变,极其大胆和坚定。对于我来说,是吸收了东亚类型片和庶民剧的霍华德·霍克斯。


Alfredo:


我想问大家对片尾两人奔跑的那场戏有何感觉?就是阳光从天空洒到草丛上的那个镜头。其实我只看过一遍,还没很消化。单纯对冒出来的这个镜头感到震慑,尤其是这个镜头和先前整部电影的风格都有差异,导演有意识地在结尾处把角色带到新的空间,我对这部片在地理、城市空间的处理是很喜欢的。


荒也


接近结尾的奔跑的那场戏,简直神奇。在大远景的捕捉下,两个人的追逐,看起来更象是被光召唤而去。而且,这个镜头竟然不是CG!而是实际捕捉到的……


南乌


让我想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我刚才提到,朝子在海边一场戏召唤了雨水,这好像也是她某种“异能”的表征。


以类似景别和角度还拍过那条去东北的高速路,是一条弧形上坡路,每次去东北都是一种“高潮体验”,这是滨口对地形的细致观察。


《幻之光》海报


Alfredo:


这种等候自然气候变化的镜头,比如《刺客聂隐娘》(2015)就有等云雾起来把人围住的戏,或是塔可夫斯基的《镜子》(Зеркало ,1975)中也有等风吹过草原的画面 ,是枝的《幻之光》(幻の光,1995)也有一个镜头是谈话中阳光突然洒下来的画面。《夜以继日》最后的大远景奔跑也让我想到阿巴斯《橄榄树下的情人》(زير درختان زيتون ,1994)片尾的追逐。


南乌


《橄榄树下的情人》是最美的电影结尾之一。《岸边之旅》(岸辺の旅 ,2015)结尾也有类似光线变化,不过那个似乎是后期做的。


Alfredo:


想问如果是后期用CG做的,这镜头的意义会有变化吗?不过这问题可能不是那么重要。


南乌


我记得最后阳光距离他们还有一点距离?如果是后期做,我不知道导演能不能抵住那个诱惑,让阳光追上他们。


《橄榄树下的情人》海报



根据导演的说法,没有加CG的。


Alfredo:


我个人是觉得,如果在镜头下呈现真实的光影是重要的,就不该用CG去做。除非原本的打光就是处理成很人工化的风格,若要说服观众这是真实的,就这个镜头来说。若是用CG就失去了意义,因为这是在处理不一定有特定意义的光线变化,一种对自然的凝视。当然不同作品不同镜头会有不同的标准,没有一定的。


南乌


这个我觉得看镜头的态度,比如侯孝贤的“等云到”,那就一定要等,等自然景观的同时也是等待人物关系的自然变化。如果是一个寓言,要表现神迹之类的,那CG的做法没什么问题。


总结,好像意犹未尽...


荒也


最后总结下我自己的观点。首先吐槽这部电影是烂片的理由,往往是剧情不符合逻辑。这也许能反映我们观看电影的一种方式和态度。这让我想起特吕弗采访希区柯克时的问题,希区柯克回答道:逻辑什么的都是狗屁(大意),那么关于《夜以继日》,它到底是不是不符合我们现实生活的逻辑,还是不符合故事世界的逻辑,还是不符合影像自身的逻辑?


我在意的是,如果以现实生活逻辑为尺度去观影的话,那么将会失去我们看电影的意义。对此,在开始的对谈里,我从故事内容以及影像表达,这两个角度说明了本片,尤其是朝子行为的合理性。有些电影有明显的诉求很容易懂,所以会很容易得到好评。有些电影叙事并不是直线形,前因后果的交代并不明显,但正因为如此考验着我们观影的能力。我觉得应该要后者宽容点,其实换了角度看或重看《夜以继日》的话,也许会有不同的发现和观感。


希区柯克和特吕弗



很认同,电影世界有自身逻辑,和现实不同,不知两位有没有想补充,总结?


Alfredo:


我倒是不那么在意逻辑的问题,我个人觉得在于电影可以从观众心中召唤出来什么感情和思考,如果没感觉的话,当然到处都可以是问题。线索是滨口对角色、影像、剧作、政治上的处理,如果可以找到深入欣赏的角度,又能连回到自身的经历和感触,就比较可以欣赏这部作品。我还在思考别人对这部片的「误解」,因为类似的两极评价发生在很多电影上,比如《小偷家族》和《燃烧》,或是最近才看过的《罗马》(Roma,2018),也许如两位都可以讲述出评断这些作品好坏的标准,但这时候更显出文字和语言的局限,因为看电影很容易陷入各自的主观,今天刚好我们几位特别爱这部片,很多观点都相互认同,但如何与不同观点的人对话,我也没有答案。就只能把想法好好地写下来而已。


南乌


我前面有一段总结:这是一部成熟作者的大师之作,表现了一种非常当代的爱情形态。我觉得在当代艺术片中有一种不好的趋势,即以一种略带乡愁的态度,去讲述前当代的“情感”。我觉得像《夜以继日》这样的影片勇敢地解剖了当代的凝视和迷恋,并且在反思之余给出了原创性的“姿势”,这是非常难得的。某种程度上来说,滨口和保罗·托马斯·安德森(Paul Thomas Anderson)在做类似的事情。


《燃烧》海报


Alfredo:


是说PTA的《霓裳魅影》(Phantom Thread,2017)吗?我倒觉得和滨口很不同,不过这是另外的题目了。


南乌


《私恋失调》(Punch-drunk Love,2002)和《霓裳魅影》处理当代性的迷恋都很犀利。


Alfredo:


剩下想再谈一些细节部份,会否太琐碎?比如戏剧的引用,和牛肠茂雄的摄影展的部份,我之前也很不喜欢片尾曲。


《霓裳魅影》海报


南乌


片尾曲我有些遗忘了,歌名是?


Alfredo:


片尾曲是tofubeats的 "River",tofubeats也负责配乐,


南乌


重听了这首歌,我觉得不错。经失真处理的男声让人想起麦的“幽灵”特质。


荒也


牛肠茂雄的那本绝版写真集书名是“一个和另一个”。本片的英文标题是Asako I&II,朝子和麦。朝子和亮平是为了看牛肠的写真展,具体来说是那副双胞胎的写真时,相遇。



理应还有很多东西可以谈,但似乎要在这儿停一停,不知深焦愿不愿意让我们开第二回,因为讨论多,24小时也不会完(笑),无论如何,也很感谢三位来参与。只是希望这一次圆桌,能令更多人对这部电影和滨口龙介提起兴趣。


- FIN -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点击图片查看深焦往期精选

重磅大访谈!《电影手册》重访让-吕克·戈达尔

不要夸大技术革新,也不无视剧作的短板

她是中国纪录片的未来

观众被宠坏的今天,史上最好的美剧也会无药可治

为什么我们要支持《双子杀手》

中国纪录片再次摘下世界最高荣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