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天时间,读懂本世纪最伟大导演
特别提示:欢迎有播客制作经验的小伙伴在评论区留言,加入我们的播客制作团队!
在著名的迷影网站 TSPDT(they shoot pictures, don't they?)上,有一个榜单格外引人注目,那就是该网站通过将全球所有重要电影媒体重要榜单加权计算得来的一份影史最伟大电影TOP1000榜单。这份榜单每年都在变化,但当你搜索David Lynch,就会得到下面这个列表:
《穆赫兰道》《蓝丝绒》双双跻身影史百大,八部作品上榜。一人独占八部,这样的殊荣在影史上,根本寥寥无几,而且相比去年,五部电影的排名还在上升当中。
你也许已经看过了大卫·林奇的所有电影作品,但是你知道是什么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让他走上了电影之路吗?是什么样的机缘巧合让他拍出了《穆赫兰道》这样诡异怪诞却又让人完全无法忘怀的作品?
今天,我们向你推荐这样一本书,它看似篇幅不长,但对于想要了解这位伟大电影导演的读者,对于想要了解大卫·林奇从影生涯、拍摄幕后的影迷,绝对干货满满:
大卫·林奇:他来自异世界
“目前最系统介绍大卫·林奇的小书”
大卫·林奇(David Lynch)没法轻易定义,其作品也是如此。他是备受推崇的流行文化偶像,电影工业的局外人。林奇的电影取材于他的潜意识,并作用于观众的潜意识,彼此矛盾的情绪在他的作品中结合在一起,融汇成似曾相识却又有如迷一般不可解的影像。
本书的作者,丹尼斯·林(Dennis Lim)是一位常驻纽约的撰稿人和电影策展人。从2013年起,他成为纽约林肯中心电影协会策展部门的主管。他是纽约电影节的选片委员会的成员,新导演/新电影电影节(New Directors/New Films)的联合主席。这位做文化评论出身的策展人,对全球艺术之都纽约的电影人、从业者、影迷和观众到底能看到哪些电影,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推荐阅读:在纽约看什么电影,他说了算!
丹尼斯·林提供了观照林奇及其作品的视角:经年累月的神秘与崇高之谜,超现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创造能量,美国观念以及善恶理论。本书的精神和它的主角是一以贯之的,给人暗示,而非提供明确答案,就像林奇本人所说,容许“做梦的空间”,呈现那些未知与不可知事物的魅力。
摘 选
在大卫·林奇的创作生涯中,有四个转折点,这四个决定性的时刻让一个平平无奇的爱尔兰姓氏变成我们这个时代的形容词。
1961年:弗吉尼亚州亚历山大市,一个女孩把十五岁的大卫·林奇介绍给了一个叫托比·基勒的男朋友。基勒的父亲布什内尔是一位画家,擅长画风景、静物和航海场景:就是那种挂在壁炉上的艺术品,质地尚可,销路尚佳。林奇在参观他的工作室的时候,惊讶地发现,原来靠这个谋生是可能的。布什内尔·基勒给了这个男孩一本罗伯特·亨利的《艺术精神》。亨利是垃圾箱画派这一写实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这一画派喜欢表现灰暗的城市,崇尚“艺术反映现实生活”的信条。亨利也是一位很有感召力的老师(学生中不乏爱德华·霍普、乔治·贝洛斯这样鼎鼎大名的人物)。
这本书是他的笔记和与学生对话的合集,除了技术指导之外,也有他关于艺术作为“我们最伟大的幸福”源泉的思索,还掺杂了一些激励性的话语(“创作出一些伟大的作品,孩子!”)。对少年时代的林奇来说,这本书几乎改变了一切,成了他可能从事这一行的象征。他决定把自己献给崇高浪漫的艺术事业,或按照他喜欢的说法,“艺术生命”。
1967年:林奇是宾夕法尼亚美术学院的一名学生,很巧,在1880年代,罗伯特·亨利也在这所学校就读。在宾夕法尼亚州落脚之前,林奇曾短暂地在波士顿的艺术博物馆学院求学,之后他曾计划前去欧洲师从表现派画家奥斯卡·柯克西卡,但无功而返。对于这个小镇青年来说,费城贫穷暴力的社会底层——尤其在林奇生活的那个破旧不堪的后工业社区——是一场噩梦,但也正是在那里他开始以一个艺术家的身份立足,在那儿形成了他自己“最初的原创思想”。
他的画作不管是字面还是形象上都变得越来越更阴暗。有一天下午,他正在创作一幅近乎全黑的画作,画面中是一个夜色中的花园,他感觉到有一阵风从油画布上吹来,似乎要搅动画笔下的树叶。他开始想:要是画移动起来会怎样呢?要是它们能发出声音呢?几个月后学校的年度比赛上,林奇提交了一个多媒体作品:他把定格动画投射在雕塑银幕上,画面中是一组面目狰狞的病人,胃里、食道里填满红色液体,他们纷纷呕吐,配以刺耳的汽笛声。他称这部电影处女作为《六人患病》。这部作品获得了一等奖。
……
循着这本《大卫·林奇:他来自异世界》,我们还找到了一整套不可多得的艺术家传记!
这是一套胶囊式的传记:
经历描述生动又明快,但不是PPT;
八卦但不止于八卦,更是一个灵魂的显影;
你可以在三天里读完它,并了解TA,足够深
这套图书介绍了包括
爱伦·坡
大卫·林奇
J.D.塞林格
汉娜·阿伦特
卢西安·弗洛伊德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文森特·梵高
一共七位,可以说是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家、哲学家。
这其中也有一本书吸引了我们的目光,那就是——
希区柯克:他知道得太多了
“一个了解恐惧的人,绝不会太简单”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Alfred Hitchcock)精于制造悬念,更擅长把控人心,这都与他的童年“创伤”息息相关。在现实生活和影片里,他不愿臣服于理性,恐惧呈现于多个方位:害怕犯错,害怕被戏弄,害怕自己太过聪明,也害怕自己不够聪明。他的终极恐惧恰恰是,害怕自己投身电影是一个错误。
这是一部简明易读,内容详实的传记。作者迈克尔·伍德赋予其标志性的机智和博雅的笔触,讲述了容易受惊的希区柯克如何成为一个大师,又如何将自己的恐惧晒出人类恐惧的底片。
摘 选
随着《迷魂记》再度进入公众视野,舆论对它的评价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此时,希区柯克已经跻身“伟大导演”的行列,而影片的某些特质也与当下的时代氛围产生了呼应;这种特质没能触动一九五八年的观众,或者说,它并不属于那个时代。很快,影片不仅被视作一部出色的作品,还被冠上了“伟大”之名。
在这部影片里,演员的人选相较于过往起到了更重要的作用。男主角由詹姆斯·斯图尔特扮演,而希区柯克对待金·诺瓦克的态度也不像他过去与格蕾丝·凯利或蒂比·海德莉共事时那样——用迷恋的目光注视着自己塑造的金发女郎。事实上,他对她非常不满意。和其他影片的情况一样,斯图尔特把真实的自己带进了希区柯克的影像世界,我们能够从这个角色身上看到他在其他影片里塑造的人物痕迹。
然而,早在拍摄《夺魂索》时,希区柯克就在斯图尔特身上发现了阴暗的一面。普通观众不会想到斯图尔特还有那样的一面,好像对他来说,维持那副不慌不忙、若有所思的做派并非易事,反而是一种内心的煎熬。在重拍版本的《擒凶记》和《后窗》里,斯图尔特同样轻松地以一副坦然自若的表象掩盖了他的角色正在经受的焦虑情绪,虽然不如《夺魂索》里的表演给人的印象那样强烈。
于是我们与出版社进行了沟通,给大家提供了三种选择:
如果你是大卫·林奇爱好者
那么只需28元你就可以了解他的创作生涯
如果你还是希区柯克的死忠粉
那么你可以52元通观两位艺术家的心路历程
如果你想了解全部七位艺术家哲学家
我们将给你全套八折的优惠价
扫描上方二维码即可购买
知人系列 /小文艺口袋文库
胶囊式传记 记取一个天才的灵魂
共七本。七个曾经甚至至今都饱受争议的天才灵魂。
-FIN-
本文系头条号特色内容-
上映半年就入选影史最伟大女性电影,名副其实还是榜单廉价?
看完他的隔离日记,别忘了看看他最动人的巅峰作
三十年黑暗影像,缔造世界影坛最鬼魅大师
天下大乱错在警察?但这就是法国人公认的年度最佳
半个世纪,从世界最高颜值到影坛最高演技
监控无所不在,造就了恐怖片复兴?
请为深焦口碑榜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