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品一品,日本国民偶像实力演绎的政治献礼片

深焦DeepFocus 深焦DeepFocus 2021-03-29


特别提示:欢迎有播客制作经验的小伙伴在评论区留言,加入我们的播客制作团队!





* 深 焦 口 碑 榜 *

List of Films



策划 | 深焦编辑部

本期统筹 | 徐若风

本期编辑 | Pury


又到了本周的深焦口碑榜,本期新上榜影片是日本大师级导演黑泽清新作、入选旬报年度十佳的《旅途的结束,世界的开始》和在去年戛纳获得评审团奖、费比西奖双料奖项的巴勒斯坦电影《必是天堂》。两部电影都刻画了一种奇异的“漂泊异国”的状态,以大量的“弦外之音”描绘出不同世界间割裂与弥合的可能性,是去年新片里必须一看的作品。


随着疫情的进一步影响,国内外的影视市场仍旧陷入程度不一的停摆状态,不过资源的更新还没有陷入竭泽而渔的境地。五一宅家看片刷剧,选择还是挺多的。法国电影《标准之外》、DAU系列第三部登场的《列夫·朗道:诺拉与母亲》、伍思薇的网飞青春片《校园情圣》和锤哥再就业的动作片《惊天营救》成了五一期间豆瓣上比较热门的新片。而韩剧《365:逆转命运的一年》《人间课堂》、英剧《普通人》、台剧《谁是被害者》、大陆的纪录剧集《风味人间 第二季》、美剧《捍卫雅各布》则是五一期间比较热门的最新剧集。当然,北京电影节和爱奇艺合作的线上电影节也横贯整个五一假期,创新的方式赚了不少眼球效应,但实际效果则有待商榷。


上周,我们推介了在今年的柏林电影节上大放异彩的《温蒂妮》,它堪称是今年最浪漫的电影;推介了今年新番中与众不同的《虚构推理》,将日本的奇幻志怪文化与悬疑推理、中二恋爱相结合的这部奇作,背后也有许多值得挖掘的内涵。此外,我们还系统地回顾了拉斯·冯·提尔的艺术生涯,一篇长文从多个方面揭示其内心的矛盾与执着。最新推出的一期播客则谈及网络上许多对DAU系列的差评,大家对差评挨个进行了批驳,坚持捍卫DAU系列的多重价值,大家感兴趣的话也可以收听下这个节目。


本期口碑榜榜单变化不大,《悲惨世界》仍为榜首,第二位、第三位分别为《隐秘的生活》和《维塔利娜·瓦雷拉》,下榜的三部影片为《1917》《鲁贝之灯》和《灯塔》。欢迎大家继续投票支持喜欢的电影。


👇用一天时间,读懂本世纪最伟大导演👇



#本期新片



旅途的结束,世界的开始

To the Ends of the Earth


导演: 黑泽清

编剧: 黑泽清
主演: 前田敦子 / 染谷将太 / 柄本时生 / 加濑亮 / 阿迪兹·拉贾波夫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日本 / 乌兹别克斯坦 / 卡塔尔
语言: 日语 / 乌兹别克语
上映日期: 2019-06-14(日本)
片长: 120分钟






北美媒体Metacritics: 84 /100

法国媒体Allócine:3.5 /5

IMDb:  6.6 /10

豆瓣:6.6 /10





Ada的B计划,一个坚决响应“新电影”,反对“老电影”的影迷

87/100

以文化、语言壁垒提供机械感和萦绕的幽魂,裹挟人物状态。电视直接播出生成内心困境的大火,心情的暂时缓释只需要一通电话,机理很简单的电影。


文森特九六,手术室里的影迷,麻醉学在读硕士,时刻考虑弃医从影

85/100

一个星球的观察组对另一个星球的拜访,异国无数的亚空间,链接两颗天体。若即若离,排斥逃避又感同身受,逢场作戏又真情流露。建立于冥冥之中的魂灵暗流,穿透摄影机景框构成的偏见壁垒。探索融入他乡的困苦旅途,即是学会接纳自己与世界的碰撞。反政治任务的献礼片,借无成熟意识的游离个体完成使命,误解化为交流,天真化为自由。


淞可,电影研究僧,偏爱“东南亚”,业余写字,拍片,做影展。生活中浪漫,电影中孤独。

85/100

十分惊喜的一部,无论是在电影节上还是在家里观看,都会是一次让人舒服的观影体验。虽然一个节目组加当地翻译的角色阵容设定看着很普通,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展开探索的故事也很传统。但就是在这种设定中黑泽清开始了对女性的观摩和书写,在电影内外仿佛看到了两个剧组,一边是电影中的,一边是黑泽清率领的剧组,这样的设定也使电影的拍摄变得有机。像是边走边拍的体会,而那些体会感悟都汇集到了前田敦子身上,这部戏中的前田敦子散发着女性的魅力,也是她非常上镜的一部。陌生的世界是男权的、未知的恐惧,但导演不会仅仅停留在女性表达上面,更广阔的表达通过前田敦子空谷中的歌声传递出去。


圆首的秘书,深焦主编,小津电影爱好者

78/100

着实是一部充满焦虑和恐惧的电影:对异域空间,对交流,对男性,对核,而反过来说观众也对女主角的遭遇有所担忧,这种双向的恐惧确有其趣,某种程度上说也造就了一部非常黑泽清,同时也具有文化和社会意义的电影。然而这一切又显得有些刻意,各处散布着雕琢和硬凹的痕迹。结尾升降镜头真的让我穿越了,感到这就是一部乌兹别克版塞尔达荒野之息。主要任务有二:跑地图,打迷宫。


Peter Cat,制片人、深焦创始人和前主编

77/100

正因为黑泽清明白,面对这样未知的他者,“奇观”视角是如此根深蒂固。于是,大大方方以最猎奇的方式——综艺节目组的拍摄为主题,通过对其熟悉的摄制过程的记录,反而有机会回归到一种他者的日常中。而围绕前田敦子这位前偶像的MV影像,则最终弥合了这种他者与日常的人为割裂。


徐若风,学习艺术史,杭州影迷

75/100

戏里戏外都生动诠释了什么叫“工资难挣”,本献礼片恐重创乌兹别克斯坦旅游业。还是黑老师那些一贯母题的排列组合,就是相比《第七码》在类型、现实与梦境空间的处理上都更明明白白了,很多跨文化的点子也都被钳制得没啥发挥,对他而言比较“基础款”。进入歌剧院、几次酒店房间和几段奔跑在设计上还算精彩。对黑老师这种级别导演的期待和要求,总还是得更高点的。


张无慢,一旦我们开始研究形象,我们就已经离它远去

74/100

展现异国?这似乎是不可能的。然而黑老师就轻飘飘地靠着一个备受折磨的旅行,一个完全无心观光毫不称职的“游客”,却完整地将乌兹别克斯坦的大好河山呈现在了观众面前,神奇笔法。描绘女性焦虑和恐惧的部分实在是过于笨重,本可脱去那些无意义的文本化的强调;不过竟然能瑕不掩瑜。


Luxuan ,格勒诺布尔大学比较文学硕士,爱电影但从没想过拍电影的摄影迷

70/100

黑泽清贯常的疏离与抓人的诡异感有点像我们在夏日炎炎午后沉沉睡去突然醒来(或被什么惊醒)时感受到的那种不适与茫然。周边依旧,自我未变,但两者之间的关系不再贴合,而是扯出一道凉意十足的细丝来。“在异乡”成为凸显这种凉意的道具,一切都可以顺理成章地得到放大。语言不通本身所具有的神秘与谜团感在本片中浓缩为一只归野的山羊。黑泽清体现的寂寞中疑惑状态为我所喜爱。与之相比,结尾的欢唱未眠有失含蓄,片中梦境的那一次足矣。


仇晟,婴儿作家,年轻导演,老影迷

70/100

黑泽清的《童女贞德》,有些段落迷失了目标。


宋远程,京都大学电影学硕士在读,电影爱好者

65/100

规避偏见,瞻前顾后,所以前田敦子只能治好妄想症。当黑泽清都开始拍musical,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和世界和解呢?


肥内,《秋刀鱼之味》钻研者

60/100

相較他的「正劇」,這部「廣告」反而更得我心。可能因為黑澤清沒有特別想講什麼吧?不過,他找來前田拍攝又一部看起來無所事事、前面種種行動就像是收尾歌曲的長段鋪陳、類似超長MV的作品,實際上呈現出看似邊拍邊想其實根本是精心規劃(當然我也可能誤會他、美化他了);總之,充分利用了他「黑澤清」的作者之名,讓這部充滿了因某種陌生與成見所隱約尾隨的感覺徹底發揮。


刘二千,香港电影研究者

50/100

失衡感明显。那些仿佛四伏着不安与危险的镜头依稀显示着黑泽清标签,但如果它们只是用来凸显那句“沟通了解”的废话,未免太过廉价了些。




必是天堂

It Must Be Heaven


导演: 伊利亚·苏雷曼

编剧: 伊利亚·苏雷曼
主演: 伊利亚·苏雷曼 / 阿里·苏莱曼 / 夸西·宋桂 / 盖尔·加西亚·贝纳尔 / 格莱戈尔·科林
类型: 喜剧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 卡塔尔 / 德国 / 加拿大 / 土耳其 / 巴勒斯坦
语言: 英语 / 法语 / 阿拉伯语
上映日期: 2019-05-24(戛纳电影节) / 2019-12-04(法国)



观看状态:高清中字资源已出




北美媒体Metacritic:  94/100

法国媒体Allócine:4.5/5

IMDb:  8.2/10

豆瓣:9.1/10




徐若风,学习艺术史,杭州影迷

94/100

把世界当作巴勒斯坦的缩影,在他国寻觅“战乱的乡音”,最轻快欢脱的喜剧默片式叙事里包含着无比的沉痛。


仇晟,婴儿作家,年轻导演,老影迷

91/100

从第一句“邻居”开始,就进入寓言语境。Anamorphic唤起五六十年代圣经故事大片的感觉,拍的却是扁平甚至乏味的当代景观,有趣的冲突。拿撒勒的苏雷曼,汽车下枯萎的花,顶水盆的女人,诗意盎然。


刘二千,香港电影研究者

90/100

太高级了。以一种电影化(运动、形状和表情)和喜剧性的消解策略,冥冥之中牵连起萨义德的"out of place"。


Ada的B计划,一个坚决响应“新电影”,反对“老电影”的影迷

82/100

每个喜剧元素的重复与刻意都旨在达到烦扰,使得影片充斥的逆东方主义景观充满破坏性。但关于导演个人回忆的巴勒斯坦少女段落过于沉溺,令人困惑。


文森特九六,手术室里的影迷,麻醉学在读硕士,时刻考虑弃医从影

75/100

于电影的角度而言不具备任何示范性、代表性、探索性与可能性,你甚至当然可以蔑视其卖乖的一面,但它提供了某种视角和判断,当今的流行视觉趋势的趣味原点与美学源头来自于哪里,并以一种颇为无能但又言之凿凿的态度亲身实践印证融合后的可能样貌,进而保持清醒。


张无慢,一旦我们开始研究形象,我们就已经离它远去

72/100

如此感性的概念是罕见的,被概念所击中;如此感性的概念化表达也比较少见,也有被打动。但一部分填充概念的地方完成度也确实没那么高,兴味索然;可是苏莱曼又太可爱了,好纠结……


圆首的秘书,深焦主编,小津电影爱好者

60/100

玩弄各种符号,开头其实还有点罗伊·安德森的意思,后面就彻底空壳化和刻板化了。僵硬的场面调度表达对各色人等的僵硬理解,自以为是某种可以被原谅的优雅和外部视角,其实是一种拒绝多义的智识偷懒,跟塔蒂仅有一些极其表面的相似,实质完全南辕北辙。


宋远程,京都大学电影学硕士在读,电影爱好者

55/100

只会用一个接一个的刻板印象去堆砌荒诞,就别碰瓷塔蒂了。


吴泽源,写不好小说的影评人

50/100

不知道苏雷曼打造出这么一个刻板扁平人工化的世界究竟是为了讽刺谁——除非是为了讽刺他自己。


Luxuan,格勒诺布尔大学比较文学硕士,爱电影但从没想过拍电影的摄影迷

40/100

风格化与矫揉造作之间有一道较为模糊的界限,但《必是天堂》轻巧的矫揉造作是毋庸置疑的,并且可能还会因为它轻巧的质地成为一种讨不少人喜欢的造作。没有人愿意在观看一部作品时脑海中想起另一位导演,观看苏雷曼时,可能安德森时常盘旋在大脑上空,这种联想并不让人感到舒适。关于政治和身份认同主题,讽刺元素甚至成为必备,但直白的、堆砌的、散乱的、配上赏心悦目的欧洲及美帝景观,不失为一种小聪明式的持重的缺失。


肥内,《秋刀鱼之味》钻研者

30/100

導演還是更擅長拍短片;麻煩的是,看起來都很像的短片複製貼上之後帶來的巨大審美疲勞連那麼一點冷幽默都抹去了。



上期新片


温蒂妮 

Undine (2020)



导演: 克里斯蒂安·佩措尔德
编剧: 克里斯蒂安·佩措尔德
主演: 葆拉·贝尔 / 弗兰茨·罗戈夫斯基 / 玛丽安·扎瑞
类型: 剧情 / 爱情
制片国家/地区: 德国 / 法国
语言: 德语
上映日期: 2020-02-23(柏林电影节) / 2020-03-26(德国)
片长: 90分钟
又名: 乌丁娜 / 温蒂娜


观看状态:已有中字资源



北美媒体Metacritic: 69/100

法国媒体Allócine:-/5

IMDb: 5.8/10

豆瓣:7.5/10




肥内,《秋刀鱼之味》钻研者

95/100

一直有强烈拼贴感(抄袭感)的佩措尔德自从前一部《过境》已经给出非常充足的作者价值(当然,这么说也许不公平,毕竟再更之前对他的印象停留在《耶拉》),对于材料的使用有著更强大的自信。来到《温蒂妮》,有篇公号文章指出这是导演「神话三部曲」的第一部。姑且不说从神话借用的概念(毕竟说了我也不熟),影片内部自有完整的「片情」架构。通俗的外观包裹著极大的作者意志,亦即在叙事中的自在性完全属于导演思维的外化。而这都还是在不论神话基础还是对柏林历史都不熟悉的前提之下,依然能够随行的步履,正因为人物本身的建构首先已经完整,然后是导演对他所布局的种种元素,也就是一般都要用的物与景,他都有完整且充分的呈现,并且在「不言」的前需下,设计了一种必然的「无言」来抓取那无法言说、无法体现的狂恋。这无疑是从里维特那里借来但最终竟达到里维特都没达到的境界。如果能有机会在大银幕看这部片,必然是种幸福。


圆首的秘书,深焦主编,小津电影爱好者

87/100

鱼缸碎裂两人双双倒地身上缠着水草扎着玻璃染着血点的那一刻,真的是倒吸一口气,可能整个电影节过去,就是在等待这样一个魔法般的瞬间。这是一个在真实的柏林不可能发生的故事,里面充斥着各种各样比《过境》更加微妙、令人难以察觉的异样,这也是它的成功和非凡之处:佩措尔德就是让人站在现实与想象、理性与激情、凝固与流动的刀锋上,完全浸入他的讲述和他的爱情。


刘二千,香港电影研究者,本雅明是唯一的主神

85/100

Petzold颇为机巧地暗度陈仓,以一段白日见鬼般的爱情小品来搭载后冷战时代的城市-国族(再)发明。借助水宁芙这一交汇点,他不仅使Undine成为外在记忆术(历史学-博物馆)的肉身化,更展示了这一发明在理性与激情、色情与暴力间的双重摆荡。Paula Beer的迷人气质正来源于这种极性摆荡。Undine潜入水中,Christoph回到阳间,两人自此连接起整个柏林-德意志历史。


Luxuan,格勒诺布尔大学比较文学硕士,爱电影但从没想过拍电影的摄影迷

80/100

《温蒂妮》秉承了导演前几部作品的特点:个体镶嵌于庞大的时代或历史背景之中。在这部复调钢琴曲中,我们看到一种明显的倾斜,关于套用水之精灵神话对爱情的凸显,两条旋律之间有着较为疏离的割裂感。我们还可以看到奇妙的爱情中城市中虚幻与实体之间互为的倒转关系。影片意象纷乱但留白又多,灵气十足。看懂此片需要了解一下德国神话,而津津有味地观赏此片所要的要素实际上不需要前者背书便已完全具备:众多征兆带来的紧张感。


Ada的B计划,一个坚决响应“新电影”,反对“老电影”的影迷

78/100

范例式的情节剧作品,但有着佩措尔德前所未有的精炼,冗余被减至最小,几个简单场景不断反复,情节和空间的联系得以从中建立(同质于女主角的职业)。可惜,情节和超现实的连结还远未是直觉的,稍显笨拙。


文森特九六,手术室里的影迷,麻醉学在读硕士,时刻考虑弃医从影

75/100

流淌于现代都市中的古典呼吸,暗藏在每一颗灵魂深处的执念神性,潜移默化,我们是聆听者,也是经历者,并逐渐成为信念者。未能长成高于传统的进化样貌,却也包含着深厚丰满的美学底蕴,那是时间洪流中冲刷了千百年的动人肌理,浮现在你我的每一次心跳、回眸与拥抱里。殉情和爱恨间是触碰传说的永恒迷局,佩措尔德通过灵动微颤的影像之舞,带领观者见证奇迹的拯救,与忧伤的分别,那是银幕上对恋人的呼唤,并将这段咒语,传递给银幕下无数忘记珍重的精灵。


宋远程,京都大学电影学硕士在读,电影爱好者

72/100

把神话嵌入现代语境,用“水”勾连起历史、神话和情感的嬗变,精致得有点无从下口。


张无慢,一旦我们开始研究形象,就已经在离它远去

68/100

虽然通过简约而饶有致趣的形象来展现,但意料之外地发展成了相当朴拙大气的情节剧(从潜水员忽然从脑死亡中苏醒开始)。从城市发展局到西部水库,影片有好品味,但令人惋惜的地方在于,想要借助文本来作诗,而又不使文本保留在纯粹的文本,这就难免使文本的丰沛与神性废失。无论是建筑理论,还是中世纪神话。好在最后几段还是恢复了这种单纯。


列夫·朗道:娜塔莎

DAU. Natasha (2020)


导演: 叶卡特琳娜·奥特尔 / 伊利亚·赫尔扎诺夫斯基
编剧: 伊利亚·赫尔扎诺夫斯基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德国 / 乌克兰 / 英国 / 俄罗斯
语言: 俄语 / 乌克兰语 / 英语
上映日期: 2020-02-26(柏林电影节) / 2020-04-16(网络发行)
片长: 145分钟


观看状态:已有中字资源




北美媒体Metacritic: 75/100

法国媒体Allócine:-/5

IMDb: 6.5/10

豆瓣:6.6/10




Luxuan,格勒诺布尔大学比较文学硕士,爱电影但从没想过拍电影的摄影迷

95/100

关于克格勃军官审讯部分的侮辱环节令我想起博尔赫斯在短篇小说《埃玛·宗兹》中所设置的女主情绪嫁接的微妙特质:“她确实也受到了糟蹋,虚假的只是背景情况、时间和一两个名字。”当娜塔莎被迫书写虚假信息时,信息中所描绘的侮辱恰恰是真实的,她书写的感受也是真实的。影片围绕赤裸(包括解发辫)、烈酒、性三个关键词所设置的正反面(人性-国家机器)最终汇聚于娜塔莎对克格勃军官的引诱、后者逢场作戏的亲吻以及随后的漱口:一个是个体的柔软,一个是齿轮为完成工作花样百出的SOP。偷窥式的手持拍摄并非透露人性的恶趣味,而是意在点明明目张胆的监控;性爱暴力醉酒的真实本身所带来的“沉浸式”并非徒有虚名,随之想要影射的更为有力,而这也许并不应该迎来过多的批判。


圆首的秘书,深焦主编,小津电影爱好者

92/100

两个半小时跟列夫·朗道其人还没扯上半毛钱关系,仅仅是整个系统里最小的一个环节,然而已经让人大呼过瘾了。一个制度下的人如何变质扭曲,如何从伤害到被伤害到进一步转嫁伤害,《娜塔莎》讲得一清二楚。演员真枪实弹掏出真家伙,用上真功夫,爆发力实在太惊人。最重要的还是真实,是细节,是半个月拍完的电影没有办法获得的质感,因为电影变成了生活,一切界限都被打破。可以肯定地说,《列夫·朗道》整套作品已经写入史册,它制造了关于真实的神话,即使不是目之所及的范围内最牛逼的作品,也会成为最notorious的作品。


仇晟,婴儿作家,年轻导演,老影迷

85/100

吃,喝,脱衣服,性交。然后被迫吃,喝,脱衣服,性交。这一部看上去是系统的元回路,同时是即兴的以及反即兴的,剧场的和反剧场的。在审讯中,看似无边际的生活被强制性地凝视,所有体验如Orgone一般被机械复制和强化,快速耗尽自由。餐厅如同Cafe Muller,Natasha对于Mop The Floor的坚持是一种近于“明天戈多会来”的消极抵抗,重启一次沙盘推演,也是DAU的元比喻。


Ada的B计划,一个坚决响应“新电影”,反对“老电影”的影迷

83/100

推翻了此前对于DAU系列的认知。没有体会到太多来自于这一宏观架构,或意识形态的压力,而是着重于体验单一作品内部已即已足够自洽的人物状态描摹。因此,更倾向于认为这一系列作品的意义将更多地在于每部作品本身,而非宏观的全集。但也正因如此,《娜塔莎》后段将剧情强力地引向审判便显得过于刻意了,如此成熟的群体表演体系本不需要依赖于额外的强戏剧性/表达欲。


文森特九六,手术室里的影迷,麻醉学在读硕士,时刻考虑弃医从影

70/100

人物肉体被本我和他我共同寄生,却似乎是遵从着命令在进行需求性的切换,而看似重构伦理规则的封闭实验场作为干扰因素是否真正达到了理论期望的刺激与影响?它的执行运转机能必然无法持续自主演化,那么观者得到的终归是部“简单电影”?唯一能够肯定的是,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对传统表演调教手法的极端主义实践,虽并未造就新的方法论,却在侧面彰显:意识形态的操控能产生多么巨大的慑人体验潜能。无论是演绎还是真实,无论是艺术系统还是客观历史,DAU以自身体内的一个个被摆弄的生命样本为原点,告诉了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中来自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秘密。


徐若风,学习艺术史,杭州影迷

68/100

不知素人演员们在实验环境中是否精神受到摧磨,亦或是面对摄影机而出现状态失调,总觉得他们离预期效果相距甚远,甚至可以说是集体失控。另外遗憾的是官方上线版为减少争议而做了非常多的删减,那段审讯戏快得如同走过场般,一溜烟的套路就结束了,也令上下文近乎失效。简单的镜像对应、虚实嵌套,所有设计都直白给出,也没什么好解读的。倒是审讯之前足量的纵声酒色戏让人能瞥见出各种概念之外,DAU并非是还原、而是“再造”出另一个从不存在过的苏联时空的野心。单独看这部挺无感,但还是对系列其他的抱有期待,毕竟编年史作品还是要摆在整体中才能最终评价高低。


宋远程,京都大学电影学硕士在读,电影爱好者

40/100

在缺乏整体把握的情况下,充其量只能算是宏大项目的一个碎片。一味堆砌赤裸的剥削影像,而未见有多高明。


张无慢,一旦我们开始研究形象,就已经在离它远去

N/A

本来可以拍出一部很好的电影。影片背后的dau项目,从主人公大哭那一场戏开始剧烈地浮现出来,使影片无法脱离项目独立评价。而这个项目的事实却是,艺术家放任那些完全超出他自身的东西,搞了一个对拍电影来讲毫无必要的、完全可以被生活本身所替代的(如果他放下巨大的功伐之心谦虚地真正地思考一下生活本身,就不会错过这个事实了)、除了新颖的邪恶外任何新颖之物也没有创造出来的项目。


在此,一切艺术家所预设的主题都失去了讨论的必要。而他们反复强调的自愿/叫停权的道德辩护最让人感到可笑和荒诞。如果艺术家示明其邪恶,至少这一切也许还有探讨的空间;但现在需要的是言辞激烈的声讨让他们先醒醒。

#濒临下榜

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

Richard Jewell


导演: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编剧: 玛丽·布伦纳 / 比利·雷
主演: 保罗·沃尔特·豪泽 / 山姆·洛克威尔 / 奥利维亚·王尔德 / 乔恩·哈姆 / 凯西·贝茨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20-01-10(中国大陆) / 2019-11-20(AFI Fest) / 2019-12-13(美国)
片长: 129分钟


观看状态:正在热映




北美媒体Metacritics: 69/100

法国媒体Allócine:-- /5

IMDb:  7.7 /10

豆瓣:8.3 /10



深焦评分 85/100


Ada的B计划,一个坚决响应“新电影”,反对“老电影”的影迷

91/100

正直,坚实,诚恳,动人,平实内容,大师之作。与《华盛顿邮报》是殊途同归的,看似在袒露现实,却又不涉及一丝一毫的真实观(《第一夫人》式还原)伊斯特伍德的电影从不需要辩证,它只关于人物,以及他们所代表的意识形态。


文森特九六,手术室里的影迷,麻醉学在读硕士,时刻考虑弃医从影

90/100

几近满分。东木于二十一世纪这糟糕的第二个十年的尾声发出了自己的最强右翼宣讲。理查德·朱维尔不再是士兵、机长、官员、罪犯,而是一个最普通的人,甚至形象欠佳、背景灰色、生活保守、处事粗糙,东木以此人物为石子,以此事件为弹弓,从最底层射穿了上层建筑的玻璃。保守派维护本能的善意与真情,即使留有被反攻倒算的弱点,也毅然诚恳昂首,坚守真相和尊严。成群结队的媒体与政府调查员,是这个虚假民主先进时代的丑恶嘴脸,带给众生的并非平等博爱,而是群起而攻之的污蔑征缴,东木对他们的态度,是放弃的,这是一个九十岁高龄的斗士所做出的抉择,并在又一个十年新纪元即将开启之际,将这呼声传递给下一代。


吴泽源,写不好小说的影评人

80/100

不是所有平白无故被冤屈的人都能像理查德·朱维尔一样隐忍。但伊斯特伍德选取的与主人公性格相匹配的叙事策略,确实在美学上比其他许多真人真事改编电影高明许多。以少为多,以退为进,老牛仔没有替主人公声嘶力竭地抱怨、控诉,但他最终达到的效果却更加击中人心。这样的隐忍、克制,是属于伊斯特伍德这个老派影人的体面和优雅,或许当代美国影人中只有在杰夫·尼科尔斯身上能看到对此的传承。


徐若风,学习艺术史,杭州影迷

80/100

东木近几年的电影越来越平、稳,但仍旧能全程牵着人走。理查德·朱维尔看似遇到的是一件层层“偶然”酿就的不幸,却也正是特例中的“必然”,就如同《我叫布莱克》里“鲨鱼与椰子”的难题一样:在一个即便较为成熟的社会系统下,每个“齿轮”做着自己的“份内工作”,在一定几率下就会将好人逼上绝路。有人提到这次东木在塑造人物形象上,无论是FBI还是无良媒体这两条线都较为脸谱化;我却觉得这其实也不是重点,毕竟东木不是肯·洛奇,他还有着他“反英雄式英雄主义”的这条路径,最后理查德·朱维尔眼神里那种“我对这个世界怀有善意并希望得以回报,那是我所甘愿的;但如果误被平庸的恶意所反噬,我也不后悔我曾报以善意”也是很重要的。


我失去了身体 

J'ai perdu mon corps (2019)


导演: 杰赫米·克拉潘
编剧: 杰赫米·克拉潘 / 纪尧姆·洛朗
主演: 维克图瓦尔·杜布瓦 / 帕特里克·德阿萨姆曹
类型: 动画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语言: 法语
片长: 81分钟



观看状态:已有中字资源




北美媒体Metacritic:  80/100

法国媒体Allócine:4.3 /5

IMDb:  7.6/10

豆瓣:8.1/10





Peter Cat,制片人、深焦创始人和前主编

76/100

la vie de Pairs,虽是动画片,但那个轻盈跃升的动作却比绝大多数和巴黎有关的电影,更触动内心,更沉重地落向了情感暧昧的深渊。


徐若风,学习艺术史,杭州影迷

75/100

从核心创意到双线叙事交响,都共存着“毕业展标配”式俗套和“今 敏之味”的飘逸,也因此令人不断陷入其表达成立性的怀疑。直至最后那一跃,狂气和感动才溢出来。


Ada的B计划,一个坚决响应“新电影”,反对“老电影”的影迷

73/100

极简朴的叙事模式让《我失去了身体》找到一种高于现实的现实主义,微妙地使得微小的个体命运与城市联结,提炼出内敛真诚的情感。


宋远程,京都大学电影学硕士在读,电影爱好者

70/100

各种主观视角非常有趣。失去身体的“我”,一如远离文化母体的移民。


刘二千香港电影研究者,本雅明是唯一的主神

60/100

目测很好哭。喜欢的段落之一是断手撑伞飞跃巴黎街道,在下坠旋转和漂浮中将危险的巴黎夜景transform为光影声音的舞蹈,使影像彻底摆脱其indexicality,动画的媒介优势大概就在于此。这个关于倒霉蛋的故事也是如此一再提醒我们,form固然是对物质世界的知觉本身,但它是复数的,我们的确可以对生命进行视角转换。但关于失败及其轻盈转化的故事我们不是已经看得太多了么?本片难道不是因此而显得陷溺而廉价了么?因此最喜欢的其实是那个灵光一现的、苍蝇从血污和断手中爬出的镜头——期待一种喜剧性的失败叙事。


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

Matthias & Maxime (2019)


导演: 泽维尔·多兰
编剧: 泽维尔·多兰
主演: 泽维尔·多兰 / 哈里斯·迪金森 / 加布里埃尔·德阿尔梅达·弗雷塔斯 / 凯瑟琳·布吕内 / 安娜·多尔瓦尔
类型: 剧情 / 同性
制片国家/地区: 加拿大
语言: 法语
上映日期: 2019-05-22(戛纳电影节) / 2019-10-16(法国)
片长: 119分钟



观看状态:已有中字资源




北美媒体Metacritics: 59/100

法国媒体Allócine:3.3/5

IMDb: 6.8/10

豆瓣:7.3/10



深焦评分74/100


Ada的B计划,一个坚决响应“新电影”,反对“老电影”的影迷

95/100

足以让人忘记《约翰·多诺万》的存在,继续《只是世界尽头》将单一人物拆解为多人物的写作,因此尽管表达方式和语言环境都是当下的,我们却仍然能直接感受到他对伯格曼的承继。游戏与撕扯,既是群像、人际的,也是个体、内心的,具体情境的呈现和潜藏情感的发掘得以融合,一种杰出的外化方式,一位远超近年所有“家庭剧”题材导演的作者。所以,当然是Xavier&Himself。


仇晟,婴儿作家,年轻导演,老影迷

85/100

Super-impressionist and expressionist,多兰就是当代的伯格曼,用精准的镜头切入情感,黎明,POV转另一个POV,游水。成功结合阿莫多瓦和加斯·范·桑特(这对情侣像极了《我自己的爱达荷》),奏出的是不同焰火宣言的苦痛之歌。


文森特九六,手术室里的影迷,麻醉学在读硕士,时刻考虑弃医从影

80/100

当虚拟自传不再有效,走向反身本我分裂群戏使多兰由原始走向了超验,一种在未来苏醒的古老调度手法。两位主角即是作者的两面,生活的纠结情感,创作的困苦思辨,结局选择温柔是近乎唯一的遗憾,到底还是暂且无法坚决。忘记“约翰·多诺万”这个意外吧,他终于抵达了世界尽头,不再折返。暴雨将至的画幅变换,雷霆万钧,此刻,伯格曼托梦,泽维尔苏醒。


徐若风,学习艺术史,杭州影迷

79/100

虽然具体段落上可能只有几场特别直冲眼前(游泳、破镜、灯闪切画幅和几次降格),但多兰这部新片还是挺不错的。哪怕仍旧是自指+重复自己,但这种重复也仍旧是具有序列性的,并非无意义。况且很少有电影能把“年轻男生友情群体”这种东西拍好,主流市场上虽然有大量男性情谊片,但基本都是较为正面化与生硬的输出,里面的情感表达很难做到这么“小”,并且直击到90世代。而多兰则是每个眼神和对话之间的缝隙里,填充入温柔体贴和渣男本渣的细微感觉,就像男性的“姐妹会”。相爱相杀、甜虐相伴,值得郭敬明学习。


宋远程,京都大学电影学硕士在读,电影爱好者

30/100

有一些佳句,也有一些很细腻的时刻。可翻来覆去还是多兰那一套陈词滥调。那些充满致敬意味和轻浮气质的廉价美学风格一但脱离了年轻的语境,恐怕比一般的顾影自怜还要令人反感。


-FIN-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上映半年就入选影史最伟大女性电影,名副其实还是榜单廉价?

看完他的隔离日记,别忘了看看他最动人的巅峰作

三十年黑暗影像,缔造世界影坛最鬼魅大师

天下大乱错在警察?但这就是法国人公认的年度最佳

半个世纪,从世界最高颜值到影坛最高演技

监控无所不在,造就了恐怖片复兴?

请为深焦口碑榜投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