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被投资方否决、自费百万买“教训”……听段祺华律师谈律政剧创业中的那些坑 | 律新社大咖来了(附视频)

2017-05-19 律新社



律新社 | 编辑部出品

 

东方卫视大剧《继承人》在观众恋恋不舍中落下帷幕,截至目前,网络视频平台点击量也突破25亿大关,收视口碑双双获得好评。作为总编剧兼出品人的段祺华律师,如何成功跨界文艺界?《继承人》的创作背后又有那些故事呢?5月17日,段祺华律师做客律新社大咖来了,讲述了《继承人》背后的故事,内容精彩,律新社制作了三期专题,第一期《情定律政》(点击链接查看相关阅读《点击25亿!做剧比做律师影响大!《继承人》总编剧段祺华律师独家专访 | 律新社大咖来了(附视频)》


第二期《越战越勇》讲述了律政剧创作的艰苦历程。段祺华律师跨界影视剧的被人熟知的第一部剧是《金牌律师》,并获奖无数,《继承人》更是再掀收视热潮,而段祺华律师刚刚步入影视剧创作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都有过哪些不为人知挫折?又为何能成为中国律政剧第一人呢?本期律新社大咖来了之《越战越勇》为大家揭晓。


第三期聚焦律所管理,作为中国的著名律师,段祺华转型做了文化产业,他对其创办的律所发展又是如何思考的呢,敬请期待下集访谈。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d0504arb9s9&width=500&height=375&auto=0


《继承人》编剧、投资人段祺华

接受律新社CEO王凤梅专访

律新社视频中心出品


段祺华在律新社的访谈中透露了律政人生的艰辛探索:


他能有今天的成就,并非一帆风顺。早在《金牌律师》之前,他曾经尝试过从自己最擅长的涉外商事案件入手,还邀请了另一位擅长写案件的编剧一起合作,计划写5部共100集,每一部讲一个精彩的案例。但在第一部的20集完成到第8集剧本时,被投资方否决掉,最终投资人撤资、项目被迫夭折,他自己花了近百万买了个“教训”。


从中,他也总结到,涉外案件虽然案子精彩,但“见案不见人”,不够接地气,婚姻、继承等民事类案件更贴近大众生活。其次,中国市场的观剧习惯与欧美不同,后者以系列剧为主,而中国观众更偏好追连续剧。再次,也是最终的一点是,要实现自己的“律政剧梦”,自己必须得有足够的钱来投资,这样就不用“看别人脸色”了。

 

律师的工作自然也为他带来了诸多创作的灵感。他透露的一个创作秘密是,在泡澡或睡觉时的灵感最好。曾经在片场刘恺威对他抱怨过,段律师给“郑昊”写的剧本有大段大段的台词,几乎没有低于一页纸的,害得他连洗澡都在背剧本。段祺华告诉他,因为剧本就是自己在洗澡时候创作的,自然也要身临其境在泡澡的时候才能背出来,才能有感受啊。

 

一部好剧不仅取决于剧本,还得有好的制作团队。《继承人》的导演阎建钢到刘恺威、蒋欣、刘松仁、吴冕、赵峥等一众主演们,段祺华认为《继承人》优秀的制作班底也为电视剧的好口碑立下功劳。

 

艺术源于生活,也要高于生活,律政剧既可以体现普法效果,同时也要靠剧本本身吸引人。正因为国内律政剧相对不多,所以从《金牌律师》到《继承人》,都引发了一些公众甚而法律界人士的讨论。对一些“挑刺”的声音,段祺华律师认为这很正常,律政剧太强调法律本身,则会变成“庭审纪实”,太偏都市故事则偏离了律政剧的行业性质,他的创作原则是既要接地气,又要有专业性,无论什么声音,有助于促进公众对法治的认识和理解,就有价值。


关于段祺华


段祺华1983年毕业于华东政法学院。三年后,他在华东政法学院获法学硕士学位。1988年又自费赴美留学,1990年获华盛顿大学法学院硕士学位,同年受聘于美国西雅图著名律师事务所——威廉·克斯诺及吉布斯律师事务所。

 

他是律师,也是全国政协委员。他是投资人,也是编剧。他精通法律,也爱好文学。他不仅将律师事业发展得风生水起,也将法律融入电视剧,在电视圈里大有成就。

 

段祺华曾以“大律师”闻名业内,但他在做律师之前就一直有个“文学梦”:他16岁发表诗歌,24岁时短篇小说《辩护律师手记》在《长江文学》杂志上发表,大学毕业后,又在《小说林》中发表中篇小说《心灵的震颤》。在做了近三十年律师后,重新跨界做影视剧,于他而言,也是一次“圆梦”。



相关阅读




本文为律新社原创,转载请联系授权。

制图:施国林 编辑:马丽君



请戳“阅读原文”查看

段祺华头条名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