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凤梅:法律服务行业如何在知识经济时代建立细分品牌?|律新社·品牌谈
律新社CEO | 王凤梅
刚刚过去的一周很忙碌,参加了好几个圈内外的活动,还听了一个14天的知识经济实战营的线上培训课程,都是关于知识分享、数据、品牌和成长,信息量有些大,跟法律服务行业品牌建设相关的很多,值得分类梳理一下。
为什么要关注知识经济?这是服务升级的一个重要变现途径。
随着技术和经济发展,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升级,会涌现更多细分服务行业,专业技能提供者的构成比例也会越来越大,知识蓬勃发展,通过互联网和支付平台的支持,知识付费就成为其中的一个场景。
法律服务作为标准的知识咨询服务,一定要抓住这样一个新风口。比线上服务变现更重要的是,建立品牌。
在这次笔记侠组织的线上培训中,有很多有趣的干货,先讲两个我印象深刻的小细节:
一个是知识分子创始人 ceo 纪中展老师在分享中提到知识社群运营的唯一原则:知识产品化、产品服务化、服务平台化、平台众筹化。
他们出品的“科学队长”(给儿童讲科普知识)的知识付费栏目俘获了上千名妈妈用户,他在分享中谈到了版权问题,谈到了如何请律师解决。
作为一个“网络大v”是如何请律师的呢?他说,他们融资后第一笔钱就是付给律师,他们知道《财新》的版权保护做得很好,于是按图索骥去找到了这位律师,后来果然这位律师处理事情很专业,因此建议做知识经济的人士最好找一位好律师。
我估计很多律师听到这样的推广都很欣慰,这广告做得真好,因为全国很多知识圈头部创业者都会知道这位律师,这是非常精准的介绍。而且这个话题也提到了一个细分领域的法律服务机遇,就是网络知识经济的版权市场。
举这个案例,我主要是想说明,细分领域以及标签属性对律师多么重要。
另一个小故事是香港第一自媒体人spenser分享的,他有60万的粉丝,坦言靠写作改变了职场人生,2-3年里,他作为一位金融小白领收入从10万翻到了1000万,因为他有几次成功的卖写作课经历,有4000多人同时买他的单价699元的课程,一次数百万元的收入涌入让他自己都惊呆了,这也成为知识付费领域的黑天鹅事件。
我前不久在浦东碰到他时,帅气自信的他说要用卖课的钱在浦东买千万房子。他自己一个特别深的感触是,一定要建立个人品牌,一定要持续建立品牌,一定要相信品牌的力量。
我认为spenser的经验最适合法律服务行业的人员学习,他其实反复交流了品牌的复利作用,会让你的人和你的产品有光环,更重要的是有信任!
这两个小故事,都可以帮我们认知法律服务行业如何在这波知识经济浪潮中建立品牌,获得用户。
知识付费的浪潮目前刚刚起蓬头,随着得到、分答带动了第一波付费问答,千聊、小密圈、小鹅通等这些知识付费工具兴起,越来越多的知识人群(媒体、出版、培训)最先嗅到了其中的价值和味道。
知识付费当前的产品形态有全年专栏、小专栏、讲座课程、线上营、付费社区等。在其它领域,这些成功的案例很多,比如吴晓波,已经16万付费音频订阅用户,每人198元,非常火爆。比如十点读书的林少,超过4000万的营收靠做好爆款的付费内容。
在法律服务领域,这样的付费模式也已经开始尝试,很多法律人通过千聊、知乎live等来进行专业分享,并收取一定的费用。但是由于法律专业的特殊性,很难形成爆款课程。
但是,也有很多探索者已经在往前冲,比如一些做股权的律师,一些做营销培训的律师,一些做技术分享的律师。有人凭借线上课程持续不断推广,单个客户收费已过百万。
法律服务属于典型的专业知识服务领域,但是法律知识不能直接面对用户,因为太专业了,用户很难理解。再者,用户本身的需求千差万别,直接的知识服务很难满足用户的需要,必须通过当面的咨询式服务,给出个性化的解决样本,因此线下的服务依然是重头。
那么法律服务行业人士要不要抓住这波知识经济浪潮?
我认为,任何跟知识相关的专业行业都应该抓住这个趋势,其实这更是一次品牌的风口。
首先,知识经济浪潮来临,会通过越来越多的行业培训,让人们形成对知识付费的意识和习惯,这对律师行业而言,确实是一次良好的市场教育。
律师行业长期被免费咨询的先入为主的印象所困扰,现在付费咨询已经被逐渐被认定为市场规则,对未来的业务成交有好处。别看现在开设在线付费咨询似乎无人问津,等你出名了,这就会变成复利效应。
其次,这次知识经济浪潮的兴起,无疑与新技术相关,这也是大数据的未来趋势之一,因此法律服务行业也要抓住数据趋势,在移动端、网站等数据搜索平台中心建立自己的数据基地,形成自己的数据品牌。
现在有很多技术工具平台,有一些做得很有特色,我下次可以专门推荐一些。
第三,围绕细分的服务市场需求,建立自己的标签化品牌。找准自己的细分领域,让自己的特征更鲜明,专业服务领域的能力的辨别未来的互联网上将越来越容易。
很多法律服务机构已经重视到这个问题,我注意到不仅律师个人开始把专业缩减到3个以内,甚至一些勇敢的机构和组织大胆地喊出:我只做一个专业。
我看过很多律师在做公众号,自己也做直播,这都是积累品牌的好方法,但是很多人经常觉得困惑,小名气有了,但是转化率很低,觉得得不偿失。
其实,这当中也是有方法和技巧的,就像现在律所内部讲究案件流程、分工合作的道理一样,品牌的运营和管理也是需要流程和分工的,自己做品牌、做案件、做客户、做管理肯定是搞不定的。
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去做,委托第三方委托运营和管理是必然趋势。而且数据的来源不仅有自有数据持续曝光,还要有充分的第三方数据。
事实上,这个趋势越来越明显。
6月22日,我去参加华政的互联网法律服务平台启动仪式,美团点评集团副总裁丁志雄现场就说,可以把律师平台接到美团的平台里,打好标签,接受用户的点评,生活服务越来越需要有标签功能的律师信息。(详情点击 刚刚,我使用了大华政“互联网+大数据”平台,有点儿意思哦~)
6月23日,我去上海财大参加法律职业人才培养论坛上,也听到很多专家学者谈到,要培养细分行业的专业法律服务人才,市场缺口很大。上海外国语大学法学院院长张海斌谈到,随着“一带一路”涉外法律服务需求扩大,涉及沿线64个国家的法律学习,其中又有2488个语种……因此,懂语言懂法律又懂文化的跨界人才非常抢手,但是目前没有。(详情点击 上海财经大学第十四届“法律职业发展论坛”顺利召开)
6月,无讼学院推出了认知升级系列课程,其中蒋勇律师特意提到了,律师执业发展中,一定要学会专业品牌的建设过程,要学会运用技术手段、数据手段提升自己的专业形象……
所有的市场信号,都向我们论证了一个问题,法律服务市场的细分化品牌建设正是大势所趋。换句话,你即使抗拒,其他人也会照样做。
上周还和协同共享的创始人叶曙彬先生一起探讨了如何为公司的专业服务人员,财务法务提供专业咨询服务之道,十年来,他一直在协同各类专业知识为需要者服务,(详情点击 对500强法务财务人员的极致服务是怎样的?跨界总裁、协同共享创始人叶曙彬:做百科全书式创新共享平台 | 律新社大咖来了)
还有很多趋势信息,今天不用长文表达了,以后就陆陆续续用随笔的方式跟大家交流吧。另外,我们也将推出一些线下交流沙龙,欢迎大家参加。
为了方便大家参与,本周起我们办公室搬到了五洲国际大厦(肇嘉浜路807号2302室,靠近高安路),专门设立了法律服务行业品牌研发团队,有很多新产品新服务即将推出,欢迎大家经常来串门,一起探讨品牌之道。
如果你喜欢探讨知识经济时代的品牌成长,请在律新社后台留言,写下你关注问题,我们每问必答,并将邀请你参加我们的线上线下活动。另外,也欢迎添加我个人的微信wangfengmei79以及小密圈(新学来的工具),我们将集合一批法律服务行业品牌建设专业人士一起分享品牌之道。
制图:李瑶 编辑:戴梦平
王凤梅的主题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