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城记
成都“中央公园”摩诃池千年兴衰录
150多年前,奥姆斯特德与其合伙人沃克斯,在寸土寸金的纽约曼哈顿,打造了闻名世界的绿地景观——纽约市中央公园,这一开拓性的设计开创现代风景园林学的先河,也标志着百姓生活景观的到来,随着现代城市化的进程,中央公园的设计理念不仅引来各地热衷效仿,更已演变成具有精神象征意义的城市“绿色之心”。鲜为人知的是,在远远比纽约建城更早的年代,在中国西南内陆的中心城市——成都,也曾经拥有过这样一座“中央公园”,它同样占据了城市的核心空间,为居民提供了游憩之所,赋予人文以灵感,赋予生活以品质,却也随着城市的变迁而兴衰起伏、消亡重生。摩诃池,又名龙跃池、宣华池、宣华苑,是隋唐至两宋时期成都城内著名的池苑园林景观。
北宋名臣张咏所写的《益州重修公宇记》里记载,“隋文帝封次子秀为蜀王,因附张仪旧城……”,杨秀沿用了张仪就地取土的办法,从城外挖土来修筑成都子城(当时的成都市中心,包括今少城一部分),挖完土留下的洼地就被顺便开凿为湖泊。杨秀曾在湖边修建了豪华的宫殿,把该人工湖泊划为皇家所有,寻常百姓不得入内,为游宴取乐,将湖泊附近的东城楼改建为散花楼。唐代诗人卢求《成都记》中记载:“隋蜀王秀取土筑广此城,因为池。有胡僧见之日:‘摩诃宫毗罗’,盖摩诃为大宫,毗罗为龙,谓此池广大有龙,因名摩诃池”。在梵语里,“摩诃”为“大”之意,而“宫毗罗”为“龙”之意,合起来意思是说:这水池广大有龙。于是,“摩诃池”的名字一锤定音,并流传开来。到了唐中期,摩诃池成为成都著名的风景区,昔日的皇族宫殿变成了供达官贵人、文人墨客和普通百姓游览的风景名胜,也就相当于唐代成都市的“中央公园”。公元720年,李白写下了《登锦城散花楼》:“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金窗夹绣户,珠箔悬银钩。飞梯绿云中,极目散我忧。暮雨向三峡,春江绕双流。今来一登望,如上九天游。”“诗圣”杜甫与摩诃池也有不解之缘。公元760年,他写下了《畅当》一诗:“珍木郁清池,风荷左右披。浅觞宁及醉,慢舸不知移。荫簟流光冷,凝簪照影欹。胡为独羁者,雪涕向涟漪。”从“珍木郁清池,风荷左右披”两句可以看出,摩诃池种满了名木异草,不愧为游玩的好地方。公元764年的深秋,杜甫又提笔写下了《晚秋陪严郑公摩诃池泛舟》一诗:“湍驶风醒酒,船回雾起堤。高城秋自落,杂树晚相迷。坐触鸳鸯起,巢倾翡翠低。莫须惊白鹭,为伴宿青溪。”公元807年,武则天的曾侄孙武元衡到成都担任西川节度使。在他任职的五年里,总喜欢把避暑、宴饮乃至送别等社交、公务活动安排在摩诃池上进行。他写下了《摩诃池宴》一诗:“摩诃池上春光早,爱水看花日日来。秾李雪开歌扇掩,绿杨风动舞腰回。芜台事往空留恨,金谷时危悟惜才。昼短欲将清夜继,西园自有月裴回。”其中的“摩诃池上春光早,爱水看花日日来”,成为传诵一时的名句。公元814年,治蜀七年的武元衡遇刺身亡。薛涛写下了一首《摩诃池赠萧中丞》:“昔以多能佐碧油,今朝同泛旧仙舟。凄凉逝水颓波远,惟有碑泉咽不流。”其中蕴含的伤感情绪不言而喻。
唐德宗贞元元年(785年),节度使韦臬开解玉溪,并与摩诃池连通。唐宣宗大中七年(853年),节度使白敏中开金水河(禁河),自城西引流江水入城汇入摩诃池,连接解玉溪,至城东汇入油子河(府河),清·李元《蜀水经》记载:“流江又东为金水河, 入成都县城, 汇为摩诃池, 又东酾为解玉溪, 又东穿华阳县城而出,入油子河”,从而构筑了成都城市水利设施完整的河湖水系,为摩诃池注入了充足水源与盎然生机。
晚唐诗人、名将高骈(成都“两江抱城”格局创建者)以“画舸轻桡柳色新,摩诃池上醉青春。不辞不为青春醉,只恐莺花也怪人。”来描述摩诃池的“醉人”。
唐朝末年,国力衰弱,朝廷对蜀地的守备力量薄弱,南诏国乘机派军队大举进攻成都城,受到战乱影响的百姓不计其数。根据《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二《南蛮传》记载:受到南诏军队的进攻,成都周边遭受战乱的百姓们都涌入城里避难,因为难民实在太多,城里人满为患,很多人露宿街头,遇到下雨天就拿簸箕和瓦盆避雨。因为人多,饮用水的需求量大,城里的水井都干枯了,于是人们只好去喝摩诃池的湖水解渴。五代:皇家苑囿 极尽奢华
前蜀和后蜀政权时期,摩诃池再次被归为皇家私有,还先后被改了两个名字。宋代张唐英《蜀梼杌》中记载,前蜀的开国皇帝王建称帝之后,为了巩固政权,标榜自己是真龙天子,将隋朝遗留下来的摩诃池,更名为“龙跃池”,寓意为皇家专属乐园。王建的儿子王衍即位后,又把“龙跃池”命名为“宣华池”。与此同时,王衍还耗费民脂民膏,对摩诃池进行大规模改造,在池中新建了一座规模庞大、气势恢宏、工艺精良考究的宣华苑。据说,改造后的宣华池“延袤十里,有重光、太清、延昌、会真之殿;有清和、迎仙之宫;降真、蓬莱、丹霞之亭。土木之功,穷极奢巧”。如会真殿:“会真广殿约宫墙,楼阁相扶倚太阳。净甃玉阶横水岸,御炉香气扑龙床。”湖中的岛上,经过一番大拆大改,新建起了一处殿宇,名叫重光殿:“殿名新立号重光,岛上亭台尽改张。但是一人行幸处,黄金阁子锁牙床。”池边的酒库,专供皇帝宴饮所需:“酒库新修近水傍,酦醅初熟五云浆。殿前供御频宣索,追入花间一阵香。”避暑的凉亭:“七宝阑干白玉除,新开凉殿幸金舆。一沟泛碧流春水,四面琼钩搭绮疏。”摩诃池边还有一项更为奇异的设施,是将摩诃池中的水,用水车提升到高处,再从皇帝寝殿的房顶上放下来,模拟檐头雨水的声音,用这样的“人工雨”给皇帝助兴和纳凉:“水车踏水上宫城,寝殿檐头滴滴鸣。助得圣人高枕兴,夜凉长作远滩声。”摩诃池边除了供皇帝游幸的宫殿外,还有不少用于运动游戏的场地,比如马球场:“小球场近曲池头,宣唤勋臣试打球。先向画楼排御幄,管弦声动立浮油。”当年宫苑里似乎还很时兴玩弹弓,摩诃池边有操着弹弓打鸟玩的宫女:“侍女争挥玉弹弓,金丸飞入乱花中。一时惊起流莺散,踏落残花满地红。”摩诃池不仅有鲜鱼供人食用, 而且有红鱼任人观赏, 还提供了休闲垂钓的好去处:“嫩荷香朴钓鱼亭, 水面红鱼结队行 。宫女竞来池畔看, 倚帘呼唤莫高声 。” 摩诃池又是鸟的天堂:“黄莺在枝头高歌,夏蝉在林间低鸣”、“ 内人追逐采莲船, 惊起沙鸥两岸飞”、“树头木刻双飞鹤, 扬起晴空映水门 ”、“ 傍岸鸳鸯皆有对, 时时出向浅沙行”、“ 秋晚红妆傍水行, 竞将衣袖扑蜻蜓” 、“却被内监遥觑见, 故将红豆打黄莺 ”。王建墓(永陵)出土二十四伎乐浮雕,则保留了当年的宫廷音乐演奏实况。王衍行事荒唐,被认为是“呆童”,他在自己写的诗里描绘了奢侈放荡的生活:“辉辉赫赫浮五云,宣华池上月华新。月华如水浸宫殿,有酒不醉真痴人。”这是摩诃池作为皇家湖泊最华丽、最繁盛的时期。著名的花蕊夫人(一说是前蜀开国皇帝王建的夫人徐氏,一说是后蜀后主孟昶的费贵妃),就居住在摩诃池畔的宫苑中。在她留存世间的百余首《宫词》当中,主要篇幅多是描绘摩诃池的宫殿、亭榭、廊道、花园的四季景色,成为前蜀或后蜀宫廷生活最完整最细致最生动的记录,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晚唐、后蜀时期的成都风貌。她写下了描写宣华池的诗句。“旋移红树斫新苔,宣使龙池更凿开。展得绿波宽似海,水心楼殿胜蓬莱。内家追逐采莲时,惊起沙鸥两岸飞。兰棹把来齐拍水,并船相斗湿罗衣。”以及“早春杨柳引长条,倚岸绿墙一面高。称与画船牵锦缆,暖风搓出彩丝绦。”描绘了宣华池岸边草木茂盛,湖中的画船精致奢华的景象。后蜀后主孟昶则写有《玉楼春·避暑摩诃池上作》:“冰肌玉骨清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暖。帘开明月独窥人,欹枕钗横云鬓乱。起来琼户寂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屈指西风几时来,只恐流年暗中换。”后蜀灭亡后,花蕊夫人被掠往开封时,满怀深情写了一首诗表达对摩诃池的无比怀念:“五云楼阁凤城间,花木长新日月闲。三十六宫连内苑,太平天子住昆山。会真广殿约宫墙,楼阁相扶倚太阳。净甃玉阶横水岸,御炉香气扑龙床。龙池九曲远相通,杨柳丝牵两岸风。长似江南好风景,画船来去碧波中。东内斜将紫禁通,龙池凤苑夹城中。晓钟声断严妆罢,院院纱窗海日红。殿名新立号重光,岛上亭台尽改张。但是一人行幸处,黄金阁子锁牙床。夹城门与内门通,朝罢巡游到苑中。每日日高祗候处,满堤红艳立春风……”宋朝:面积减半 文人打卡
从五代到两宋期间,由于河流改道、泥沙淤积等,宣华池的水源逐渐枯竭。湖泊面积变小,名字也恢复为摩诃池。宋代词人宋祁在《过摩诃池》中写道:“十顷隋家旧凿池,池平树尽但回堤。清尘满道君知否,半是当年浊水泥。”古代的一顷大约是五十亩面积,十顷相当于五百亩。
但这一切,丝毫没有影响诗人们的游兴,原本属于皇家私有的摩诃池,再次成为了普通市民也可以游览的风景名胜。在宋代的诗人中,陆游有首著名的《摩诃池》:“摩诃古池苑,一过一消魂。春水生新涨,烟芜没旧痕。年光走车毂,人事转萍根。犹有宫梁燕,衔泥入水门。”摩诃池景色已经不如从前,但魅力可见一斑。在另一首词中,陆游写道:“摩诃池上追游路,红绿参差春晚。韶光妍媚,海棠如醉,桃花欲暖。挑菜初闲,禁烟将近,一城丝管。看金鞍争道,香车飞盖,争先占、新亭馆。惆怅年华暗换。点销魂、雨收云散。镜奁掩月,钗梁拆凤,秦筝斜雁。身在天涯,乱山孤垒,危楼飞观。叹春来只有,杨花和恨,向东风满。”
如今,考古学家在摩诃池畔发掘出两条宽约一米的鹅卵石小径,大小匀称的鹅卵石铺就成花朵形状,里里外外共六层,极可能是当时湖畔的休闲纳凉区。小径一旁的两口水井自然融入周围环境,可能主要用于当时的达官贵人烹茶煮酒 。
“摩诃池畔,闲庭信步,烹茶煮酒一局棋,云淡风清,听叶落无声。”
明洪武十八年,蜀王朱椿将大半个摩诃池填平,于后蜀宫殿旧址修建了蜀王府(今四川科技馆所在地),摩诃池水面已经所剩无几。《蜀中名胜记》里记载:“今此池已为蜀藩正殿,西南尚有一曲水光。涟漪隔岸,林木蓊翳,游者寄古思焉。”
明末清初,蜀王府毁于战乱,清康熙四年(1665年),清朝统治者在蜀王府废墟上兴建了贡院,摩诃池最后一洼余水就蜷缩在贡院的西北角;到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四川军政府彻底填平了这个池塘,将其建成警卫队的操练场,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摩诃池被全部填平,作为了演武场。
从此,摩诃池消失殆尽。
从2004年到2019年的10多年间,围绕成都市天府中心一带的持续考古发掘,使人们陆陆续续发现了隋代的池岸、步道、庭院、殿基、沟渠、水井、小型水池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存,证实摩诃池曾经的的确确存在于这座城市。
2019年7月下旬,在成都城市考古研讨会上,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东华门遗址考古领队易立宣布,经过多年来的考古,证实了以往仅见于传说、文献记载的“摩诃池”是真实存在的。摩诃池的范围为:北界大约在今羊市街、西玉龙街一线,西界大约在今东城根街一线。摩诃池在鼎盛时期,最大面积达到1200余亩,远不止史书记载的500余亩,相当于110多个标准足球场的大小,与今天的杭州西湖面积近似。
2023年7月14日,以当代思维重建的摩诃池公园第一期正式对公众开放,包含了摩诃池湖区、林荫步道建设及文物保护等内容,但总占地面积仅约63亩,与曾经的恢弘气象相去甚远,不可同日而语。
综合整理/白云苍狗 图源网络,仅为传播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
一个田野里共学体,旨在链接清流智库专家学者与社会公众,以”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思辨为切入,结合“研究与传播”,建立体系化的自然人文科普知识课程,带你壮游自然山河,认知博物风云,探索文化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