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专题 |补习VS天赋 谁更有资格进精英中学?(下)
亚裔家庭普遍鼓励孩子参加考试前的培训,这也引起了很多争议,有人认为正是因为亚裔家庭孩子普遍参加补习,才会在精英学校的考试中获得优异成绩。 那么这种考试是否能够真正甄选出有天赋和才能的学生,是否能公平地照顾各个阶层的学生,让大家都有均等的机会进入精英学校呢?
文 : 李馨宇
往期直通车: 补习VS天赋 谁更有资格进精英中学?(上)
争议:重教家庭补习属“偷步”?
考试能否甄别人才
亚裔有重视教育的文化传统,其普遍鼓励孩子课后补习的做法也引起了很大争议。
史双元教授介绍, 目前新州的精英中学包括17个完全精英中学, 4个农业中学,这4个农业中学虽冠以“农”号,但农业方面只是其学习的一部分,其中最为让大家熟悉的便是多年来高考成绩始终排在首位的占士鲁斯农业中学(James Ruse Agricultural High School),后来又增加了26个部分精英中学, 这些部分精英中学里的学生也是要通过考试入读。
精英中学重视学术的成绩,而且学生都是通过了考试筛选后进入的,日后参加高考,学术方面的表现当然会比较突出,关于各个学校的高考成绩,虽然政府并没有公布其排名, 但是民间和媒体对此有自己的解读与报道。在学校高考排名当中,精英中学的表现一直优良而且稳定。
这符合很多亚裔家庭的期望。尤其是华裔家庭一向有重教的传统,因此也让不少亚裔家庭愿意提供各种资源帮助孩子就读精英中学,其中的学业补习这一项,也受到一些诟病。
为了能够进入精英学校,也自然就产生了家长让孩子参加培训,希望孩子能够通过考试进入精英中学的现象,补习班也因此兴起,尤其是在亚裔家庭普遍鼓励孩子参加考试前的培训。 这也就引起了很多争议,有人认为正是因为亚裔家庭孩子普遍参加补习,才会在精英学校的考试中获得优异成绩。 那么这种考试是否能够真正甄选出有天赋和才能的学生,是否能公平地照顾各个阶层的学生,让大家都有均等的机会进入精英学校呢?
史双元教授介绍,事实上,关于精英学校考试的改革一直没有间断过。10多年前就有关于精英考试的改革,根据不同社区的意见对精英中学入学考试进行了调整,改革后的入学考试,于记忆方面的考题比例减少, 也更为突出英语写作能力,意在让英语为母语的本地社区也有更多机会能够通过考试入读精英中学。
成才背后:补习或会提高成绩
学业表现与家庭经济无必然联系
精英中学考试备受争议的一点就是考试标准存疑,一些学生或能够通过补习进行题海大战进入精英学校,这对于没有进行补习而又有天赋的孩子不公;并且补习需要不菲的费用,这让一些能够,或愿意支付补习费用的家庭获得更多的机会,这对于没有能力支付补习费用的家庭不公。一些人认为这存在双重的不公。那么家庭环境与他的学业表现之间是否存在等式呢?
史双元教授认为, 只要规则不改,需要通过考试才可以进入大学,只要存在高考这种形式,就一定会出现各种形式的补习。而这种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目前在全世界,包括欧美一些国家成为惯例,澳洲也不例外。 “补习的确是会提高应试水平。”史双元教授说,“在补习当中,学生在学术方面所花的时间更多,比如周末三个小时的补习课程,同时平常也会花更多的时间去专研,补习肯定会提高成绩。 ”
但是史双元教授也强调:
补习费用当然和家庭经济挂钩,但是高考成绩,或者说学生的学业表现,和家庭经济没有必然的联系。
“如果成绩是直接和经济关系挂钩, 那么在高考成绩当中, 私立学校的高考成绩应该是最好的, 因为入读私立学校的学生家庭有更好的经济基础。但事实并非如此, 这么多年来,精英学校的学生的高考成绩应仍然是最好的。可见学生的学术表现和经济之间的直接关系并不成立。 我们看到这么多年当中, 占士鲁斯农业中学的高考成绩年年全州排第一,而该中学90%的学生是非英裔背景学生,大多数家庭也并非富裕家庭。这些学术成绩优异的学生都是学习非常刻苦的人。学术成绩的表现还涉及到教育理念、 家庭教育、家长的参与和互动、社区的传统和学生自身的努力等等因素,正是这种种因素的合力,共同决定了一个学生的成长和成功,而不仅仅只是补习就能让一个孩子提高学业成绩,迈向成功。”
如果简单将一个学生在学业方面的成功归之于家里是否能够支付补习费用,或者认为补习就一定能够进入精英学校,显然有失偏颇。 史双元教授坦言:“有的学生,就算你支付费用让他们去补习,他们也不会去补习,而且成绩也不一定提高。他的兴趣和才能也许在另一个领域,而不一定是在学术方面的。补习的费用和经济基础有关系, 但是学生水平的提高,需要重视教育的理念和意识,家长的参与,社区的传统,学生的努力多方的合力才能做到。 而不仅仅只是补习就能达到。”
悉尼某家补习学校。
反思教育系统和选拔机制
改革进行时
史双元教授坦言,一些媒体当然会更为关注弱势社会与经济群体的诉求,尤其是涉及到教育公平的问题,少数族裔、贫富差距、教育、补习、成才等等字眼都会挑动大众的神经,但是应该更为全面地看待这些问题, 而不能只是单纯地将某一现象和某一因素简单连接起来。
史双元教授说,教育当然需要不断地进行反思,如何提高公平性,但不能简单地一刀切。比如精英学校,在他个人看来,不能因为有些人质疑是否公平地照顾到各个群体的需求便下令取消。“随便取消会带来损失, 让国家的整体竞争力处于不利的水平。”他说:“对于华人家庭,来说, 精英中学的存在利大于弊, 也代表了华裔的福利, 也算是澳洲社会给华人社区的特殊的礼物。”
史双元教授也强调,精英学校考试的改革应当进行,以能够更为科学地甄选有才能有天赋的学生入学;教育应该富有包容性,应该更好地体现出公平,让不同群体受益;比较好的方法就是尽量促进各个社区对学生教育的重视。 同时辅导和补习中心也应该与时俱进, 培养学生创造力,而不仅仅只是猜题或者押题。
此外,史双元教授还谈到,华裔家庭孩子在发展个人兴趣爱好方面也存在着一些自我隔离的问题,有时难免会与主流社会的孩子格格不入,过早地开始补习,少年老成,在这些方面,华人家庭也应该更加积极主动,以开放主动的姿态更加地融入主流社会。
华人社区大讨论
努力也是天赋,资源公平分配是关键
关于精英中学的争议以及改革,也尤为引起华人社区的大讨论。
一些人认为,补习行为备受质疑源于质疑方只看到了补习学校“灌”的方式和“成果”,但是没有看到补习的孩子和家庭背后所付出的努力。有些时候,当孩子具备了这种拼搏的精神,他们才鞥达成所想。再则,精英学校希望甄选有天赋的孩子。何为天赋?天赋当然包括逻辑、数学、语言、音乐、体育等领域,但是努力本身难道不是一种天赋吗?
一名学生,具备很强的专注力、意志力、时间规划能力、良好心理素质,愿意钻研,对学习有热忱,有打持久战的耐心,参加补习只是其中的一种努力形式和表现形式, 这种种素质难道不是天赋吗?这些素质难道不是精专人才所需要的素质吗?只要是考试,就存在标准,这意味着一种结果的呈现,那么一个天赋为90分的人,但是只付出10分努力,与天赋为70,但是愿意付出30分努力,他们达到同样结果,这两种人你是不是都应该给予他们进入精英学校的机会呢?
有的华人家长认为,让精英中学的机制更完善,让选拔考试更公平当然是应该努力的方向。但是往深层次想,这种对精英学校的热衷背后是否折射出都对现实教育的一种不满,一种不信任。政府更应该考虑而且放重点的是如何更好地提高公立小学以及绝大多数公立中学的整体教学水平。条条大路通罗马,即便进入不了精英中学,在其他中学也同样能够获得良好的教育环境。 每年的进入公立中学的人数大概是4万-5万人,其中精英中学的学生人数大概是4000多人,按比例来算,精英中学的人数占总体公立中学人数不到10%。
再者,精英学校入学考试均为自愿,还有比例约为公立小学6年级学生总数三分之二的学生并没有选择参加精英中学的考试,而是就近就读区内的中学。如何能够为另外总数90%的公立中学学生提高良好的教育环境,才是最大的公平。 而不是转移问题的真正焦点,认为某些族裔通过补习手段“抢占”了教育资源。正是因为教育发展不均衡,教育环境差异大,才让稍好的教育资源备受追捧,单纯地批判补习于事无补。
还有的人认为,即便没有补习这一渠道,经济社会地位高的家庭同样还是有各种方式去获得不同形式的教育资源,这是无法避免的。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植根于社会的土壤当中,涉及社会各个层面和角落,而非空中楼阁;脱离了社会基础的公平,忽视了地域差别、族裔差别、家庭差别、性别差别、贫富差别、传统差别等等的现实差异去谈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是不现实的。总而言之,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还有太长太长的路需要走,但总归要走。
本报独家 谢绝转载
推荐阅读
可怕!澳洲一城进入世界最危险城市榜单,和IS“首都”拉卡齐名!
悉尼寒假众“生”相 学和玩一个都不能少 上 | 下
请翻阅8月14日《澳洲新快报》
或关注澳洲新快网 www.xkb.com.a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