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快专题|华人独生子女移一代“六族”(下)

2017-07-02 澳洲新快网



作为中国历史上独特的一代——独生子女一代,他们在来到澳洲, 面对着同样独特的父母养老问题。 他们当中的许多人, 已经拥有父母与子女的双重身份。面对曾经独特的情感联系和中国的传统伦理,悉尼的许多独生子女移一代,在父母渐渐老去的时候,也有着各自不同的境遇和应对方式。 

文 : 李馨宇



 往期直通车:新快专题|华人独生子女移一代“六族”(上)


三代同堂,其乐融融是许多老人的心愿。(网络图片)


幸运一族——家庭成员的努力和付出

还有不少家庭则是一家老小团聚在悉尼,享受天伦之乐,他们可谓幸运一族。 


悉尼华人韩女士是独生子女,在她移民出来之后,就下定决心一定把父母接出来,在结婚时,她也把这想法和丈夫沟通。她的丈夫非常支持她父母的移民,因为丈夫有哥哥,照顾他国内的父母。后来韩女士夫妇两人支付了韩女士父母的移民费用,如今大家一起住在独立屋。


在韩女士的女儿尚小时,两老倾尽全力带孩子,让韩女士夫妇可以全身心投身工作当中,没有什么后顾之忧。而韩女士也并没有把父母当成免费的保姆和劳力,她经常带父母出去玩,甚至出国旅游。后来外孙女长大了,因为两位老人的性格也比较外向,而且所住的地方离华人聚居区也不远,两老的在女儿和女婿工作,外孙女上学之后也并没有感到诸多失落,而是自己找乐子、找朋友,积极锻炼身体、参加社区的各种老人聚会,也认识了许多朋友,并不会觉得生活沉闷。


在韩女士看来,老少三代居住一起,小摩小擦当然有,但是大的碰撞没有,她也很感恩并珍惜现有的状况。但她也提到,许多朋友说她幸运,因为父母性格好相处,丈夫体谅,所以她能够顾着小家,尽孝道。


但她认为,没有无缘无故的幸运,这种幸运也是一种努力的经营和付出才能得到,而非必然,身为人女、人妻和人母,各种角色需要做好。事实上,在她自己的父母和她丈夫之间,她没少充当润滑油的功能。而同时因为丈夫对她父母的孝顺,她在对待远在万里之外中国的公婆也充满了感激和孝顺,同时对丈夫哥哥的一家也充满了感激,因为承担了许多公婆的养老责任,每次回国她都会准备很多礼物,并且主动提出丈夫哥哥的孩子将来如果到澳洲留学,定会尽力相助和照顾。 “付出是相互的。”韩女士说。 


还有的老人因经济较为宽裕,退休后就移民来澳,在儿女家附近或租或买房子,彼此居住在一碗汤的距离之内,既互享独立空间又能够彼此照应。


中国的社会问题专家曾经就年轻人是否应该和老人同住的问题提出"一碗汤的距离"的概念,也就是不和老人同住,各自拥有空间和自由,以免摩擦频繁,但是彼此住得不远,能够及时相互照顾。


这"一碗汤的距离",就是"当家里的汤都煮好了,还来得及叫父母过来吃热汤"的距离。这样的距离,既能方便儿女尽孝心,同时也能让彼此的关系更为融洽。


但在澳洲,在悉尼,对于许多新移民,对于许多有房屋贷款要还,事业刚刚起步的人来说,这种理想状态还有待拼搏。


夹心一族——大家和小家能否和睦共处

对于许多独生子女来说,亲情和责任之下,都不忍也不能让老人成为国内的空巢老人,而作为许多老人,也非常希望晚年儿女承欢膝下、含饴弄孙。尤其是在儿女们组建了小家庭,新添了家庭小成员之后,许多中国老人不远万里或移民或探亲来到澳洲,希望帮助子女照顾家庭,他们做菜煮饭、看护(外)孙儿孙女、做清洁及其他家务。


而出于情感上的原因以及经济原因,一些父母和子女同住,但相见好,同住难,两代人的观念分歧和生活习惯的差异在移民环境下,在相对逼仄的空间里,缩手缩脚的消费,还有彼此自身的家庭角色定位上的转变种种条件下,一大家子生活其乐融融这一目标在异国他乡并不容易实现。


而这些矛盾因为在异国他乡更容易放大,轻则是沟通不畅,矛盾重重,重则掀起家庭风暴。而通常一些华人在小家和父母之间就成为了夹心人。一边是生我养我的父母,另一头是组建的家庭,两头都要维系,两头都要尽责,实属不易。


对此,当地的移民社区服务人员也建议,如果办了父母移民来澳洲, 不要把他们当免费劳动力, 也不要觉得父母来就是帮助自己的,父母本身也不要持有这种想法。彼此的心态都应该调整,做好彼此的心理建设, 做子女的不要觉得父母来澳就是来投奔的,做父母的也不要觉得自己是投奔孩子的。


移民团聚是一种亲情的选择和决定, 而不是投靠和被投靠的关系。做子女的多体谅老人的不易, 鼓励他们学语言找朋友建立自己的交友圈, 扩大自己的生活范围,而不是完全把精神寄托在子女和带孩子身上。做父母的也要体谅孩子新移民的艰难和挣扎,尊重差异的存在。


探院一族——无奈决定  定期探望

一些老人在身体状况逐渐变差,或者是生活无法自理时进入养老院。(网络图片)


有的人将父母的身体状况将养老分为不同的阶段,而上面种种的情况,都是父母身体尚好,尚可以生活自理的阶段。而另一些华人,在父母身体状况日益变差,无法自理,甚至是24小时都需要护理的情况下,无法再适合家居和社区养老时,也就只好将老人送进养老院,然后定期去探望他们。


悉尼一家华人运营的养老院的经理告诉本报记者,许多老人的健康状况不是太好,也就进了养老院。在他们的养老院里,大多数老人的家人或者说子女都是在悉尼,也有一小部分的是在墨尔本等城市,或者中国的大陆和香港等地, 有的子女会天天都来看老人,有一位老人因为得了脑退化症,医生建议最好能够家人每天都能够和他说说话,于是老人的子女每天上班前或者下班后都会来陪陪老人说说话。其他的则是一个星期探望一两次的,也有一个月一次的,还有的住在其他城市和国家的,来的次数也就更少一些。


在这位运营经理看来,大多数的华人子女还是非常孝顺,也尽量做到能够经常过来探望老人。有的子女不用上班的,天天过来探望的,大多会带一些汤水给老人。 “孝道毕竟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位经理说。


一位华人说,他的父亲的身体正在变差,多方考虑下,也和老人进行了多次沟通,正在排队,也许迟一些有位置了,老人就会进养老院了。“以前父亲说话很大声,也很喜欢给我们种种意见,这几年身体变差,人也变沉默了,事情都记不清楚了,我们心里很难过。”这位华人说。


但是澳洲的养老院也并不是说进就能进,还涉及到一系列的评估等问题。事实上,许多年长体弱的华人移民并不精通英文,在悉尼寻找适合他们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的高龄服务机构并不容易。基于华人养老院数量少、床位紧张、轮候名单长以及等候期不确定等因素,提供中式护老服务并由华人运营的养老院存在“一床难求”的情况。


爱和亲情向上走向下走

对于独生子女移民对父母养老的情况,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想法,  也没有既定的、标准的答案。可以说的是,独生子女这一代,他们所面临的养老的情况或者说困境也是独特的。


每个家庭成员的性格和意愿、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都会让养老有不同的走向。


对于养老,父母和子女之间尽早地进行真诚的沟通尤显必要,需要从实际的身体状况、经济状况、生活习惯、家庭成员之间的相处模式等多方面做出全面考虑,从而行动上寻求最佳的方案,心理上也应做到未雨绸缪,而不是临事不知所措。


客观地说,养老方面,从养与被养,都体现着社会的福利制度以及人性。每个人都会变老,当父母已经不再是那个能为你遮风挡雨的人,而成为你需要悉心照料的人,你会怎么做?


曾经强壮如山的他们,如今可能是拖着大病小病;有的老人可能越活越像小孩子,也还有可能变得执拗和不讲理,你需要做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支撑,也还需要耐心和爱,就像当初你嗷嗷待哺的时候父母给你的耐心和爱,照顾和养育。


 而这个时候的你, 也许事业上还不曾完全展开,也许儿女尚未成人,也许自身小家庭也一身乱麻。但是爱和亲情向下走(关爱子女),也要向上走(赡养父母),珍惜彼此的相处时光,人生从来没有重来的机会。


本报独家 谢绝转载


推荐阅读



澳洲险跌出十大“宜居国家”,原因竟与移民政策相关……

澳知名快餐店健康榜单公布!咖啡店评分竟比汉堡店更低

机密文件曝光新州上千建筑使用易燃包层!和伦敦失火建筑材料相似!


也许你就是下一个:解密澳洲勋衔评选 上 |

“史上最吵图书馆”之怒 上 | 

报税倒数:财年底教你如何退税 上 | 


共享单车入澳——看上去很美

中国观察:宣传真的能提高生育率吗?

角落中的“高大罂粟花综合症”


请翻阅7月3日《澳洲新快报》

或关注澳洲新快网 www.xkb.com.au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