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言快论|中国观察:宣传真的能提高生育率吗?
独家视角 看中国 论世界
繁衍是生物的本能,是什么原因让人们开始抵抗这种本能?这是我们必须搞清楚的一个问题。要让人们“想生”,首先要知道大家为什么“不想生”。
作者:徐晨晗
前几天,某友人在微信群里分享了一篇文章,内容是关于中国最高人民法院的一个司法解释,即婚内与他人同居过错方应“赔当其过”。在众多诘屈聱牙的法律术语中,有一句话引起了笔者的注意。
文章中称,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杜万华表示:要注意维护家庭的凝聚力和稳定性,让家庭成为家庭成员和衷共济、协力共建的坚固堡垒,而非朝合夕散、各顾自我的临时搭伙。
▲ 中国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杜万华。(最高人民法院官网图片)
最高法突然开始关心老百姓如何过家庭生活,有趣。笔者想,主要原因之一可能是:强调家庭的重要性,提高生育率。
这让笔者想到了几年前,某婚恋网站的一个广告,在网络上遭到了集体抨击,内容大概是一个优秀的女青年,每当获得新的成就去看望年老的外婆,就会被问“结婚了吗?”广告的结尾也毫无意外是一个大团圆,即大龄单身女博士在外婆的殷殷期待下终于走向了神圣的婚姻殿堂。
类似的宣传在最近几年越来越普遍,可就笔者自己的经验,愿意结婚生育的年轻人,尤其是女性,越来越少。繁衍是生物的本能,是什么原因让人们开始抵抗这种本能?这是我们必须搞清楚的一个问题。要让人们“想生”,首先要知道大家为什么“不想生”。
上一代人生儿育女往往是为了传宗接代和养儿防老。然而传宗接代这件事在当代年轻人心目中恐怕早就不成立了。养儿防老也渐渐变得有名无实:养儿不啃老就不错了,还指望他们养老?再加上城市居民基本上有养老金,养老设施和体系也日臻完善,依靠儿女养老这件事便逐渐过时了。
生孩子最理想的原因当然是爱的结晶,可实际情况是,在现实面前,爱自身尚且不堪一击,遑论结晶?因此,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生孩子的唯一理由就是来自原生家庭和社会的压力。然而经济越独立的年轻人,抗压能力越强。对于能够完全脱离家庭的年轻人来说,父母的施压逐渐失去了权威。
症结找到了:不愿生孩子是因为没有动力。看清楚生育需要付出的代价之后,很多职场青年选择了抵抗这种本能。想让他们拥抱本能,最重要的就是要提供一个美好的现实环境,减少生育的后顾之忧。
要解决这个问题,宣传能起的作用微乎其微。今非昔比,想靠宣传让年轻人转变观念绝非易事。良好的生育环境需要强大的经济基础,例如强制父母双方休带薪产假,孩子上幼儿园之前允许父母兼职,提供充分育儿津贴,幼儿园、儿童医院等基础设施完善齐全,这些都是让年轻人主动“想生”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 如今的年轻父母,承担着很大的生育成本。(图片来自网络)
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许多年轻人可以做到经济独立,一个人过得自由自在,也没有后顾之忧,为什么要生儿育女给自己带来负担?
特别是对于职场女性来说,生儿育女付出的物质代价自不必说,精神代价更是庞大。虽然如今中国女性地位有了很大提高,但职场、社会、家庭中的性别歧视问题仍旧严峻,而歧视的根源仍在于经济基础薄弱。在这样的环境下,想靠一两句宣传语就让职场女性放弃事业“回归”家庭,效果可想而知。
中国的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政府着急的心情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事实上,在不具备强大经济基础的环境中,大肆宣传结婚生子只会适得其反,激发年轻人的逆反心理。
说到底,提高教育水平才是硬道理,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女性地位、消除性别歧视,另一方面培养人才,提高生产力。从物质精神两个层面打造良好的生育环境,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推荐阅读
IS发布杀人指南,两提澳洲!网上购物、租房、找工都可能中招!
请翻阅6月26日《澳洲新快报》
或关注澳洲新快网 www.xkb.com.a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