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言快论|全球变暖有争议 我们该信谁?

2017-07-15 澳洲新快网


独家视角 看中国 论世界

美国总统特朗普多年来一直宣称全球变暖是人造的虚假概念。但特朗普并不傻,他对于全球变暖已经是媒体和国际上主流观点这一事实也并非一无所知,那为何仍要冒天下之大不韪,冒着显得缺乏基本科学素养的风险,和主流人群持相反观点呢?

作者:朱玉祥



特朗普曾多次在媒体面前表示不相信气候变暖。(图片来自网络)


美国总统特朗普多年来一直宣称全球变暖是人造的虚假概念,他在个人推特账户上发了一百多条全球变暖相关推文,大部分都是当选前就发布的。这些推文不断强调,全球变暖现象并不存在,是科学家操控数据才得到的结果,甚至称是中国制造出的谎言,目的是削弱美国在制造业中的竞争力。特朗普的个人态度无疑会影响美国政府,在6月初美国就退出了《巴黎协定》,在刚刚结束的G20峰会上,除美国外的 19个成员国都坚持《巴黎协定》,有网友因此戏言称G20变成了G19+1。


特朗普的态度致使主流科学界不满,很多网友也对他大加鞭挞。但仔细考虑一下,特朗普并不傻,他对于全球变暖已经是媒体和国际上主流观点这一事实也并非一无所知,那为何仍要冒天下之大不韪,冒着显得缺乏基本科学素养的风险,和主流人群持相反观点呢?


毫无疑问,特朗普的态度主要是出于政治和经济方面的考虑。执行《巴黎协定》意味着减碳排放,减少污染,无疑会加大企业环保成本,削弱美国产品在价格方面的国际竞争力。但仅仅因为政治经济方面的考量,恐怕还不足以使特朗普如此频繁和旗帜鲜明地反对全球变暖,这只会使他在美国民众眼中变成企业界代言人,威胁到他的政治生涯。


事实上,关于全球变暖问题科学界并非毫无争议。当人们谈论应对全球变暖时,实际上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是全球气温在升高,二是全球气温升高是由人类活动,特别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造成的。关于这两点,科学界都存在一定的不同意见。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有科学家提出全球变冷的观点,呼吁各国努力应对全球变冷问题。根据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网站信息,数十年前,塞尔维亚数学家米兰科维奇(Milutin Milankovitch)就提出,由于地球和太阳之间距离的变化,全球气温以10万年为周期不断经历升温和降温的循环,而当下地球将进入降温期。


关于全球变暖的争议从未停过。(网络图片)


去年,美国航空航天局的一项研究为此观点提供了一个证据。根据该研究,作为全球气温变化指标之一的南极冰盖不但没有减小,反而增大了——1992-2001年间,每年净增1120亿吨,2003-2008年间,每年净增加820亿吨。


此外,在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召开前数月,英国东英吉利大学气候研究中心服务器被黑客攻击,该大学气象学家上千封电子邮件和数千封有关气候变化的文件泄露。公开的邮件和文件显示,一些科学家涉嫌操纵数据,选择性地调整科研流程,以支持其全球气候变暖的结论。虽然之后的独立调查证明了科学家们的清白,但这起被媒体称为“气候门”的事件对于全球变暖的观点无疑是一次重大打击。


就笔者搜索资料时的个人感受,认为全球变暖不存在的观点在2013年前更为流行,一大原因或许是21世纪初至2013年的10年左右期间,全球平均气温几乎不变。随着近年来平均气温再次开始上升,这样的观点已经不多,但对于全球变暖的原因,科学界仍然有分歧。


一些科学家认为,虽然全球平均气温20世纪以来一直上升,但升温幅度并未超过过去3000年来正常波动范围,因此全球气温上升只是自然波动。还有一些科学家则认为,全球变暖的元凶应该是太阳活动或深海洋流,这些自然力量的影响远远超过人类活动。


美国共和党前政治顾问马拉诺(Marc Morano)撰写了一份名为《特别报告:超过1000名全球科学家否认人类活动导致全球变暖》的报告,报告中有大量科学家表示人类活动并非造成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这些科学家中还包括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前成员以及诺贝尔奖获得者。


多年来,科学界一直不缺反对全球变暖观点,或反对是人类活动造成全球变暖观点的科学家以及相关证据。特朗普想找一些科学证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是在容易不过了。这恐怕也是他敢于不断旗帜鲜明地反对全球变暖观点的原因之一。


但是我们同样不能忽视,认同全球变暖的科学家和相关证据也非常多,只不过本文由于篇幅所限,并未列举这些证据。从全球主要国家态度和主流媒体报道来看,全球在变暖这一观点已经基本是共识。


退一万步说,即便全球没有变暖,而是在变冷,人类也可以通过其他方法应对,不一定需要为了应对变冷就加大温室气体排放。但是如果真的是人类活动导致了全球变暖,那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就是不得不采取的措施。因此,从各种可能情况下人类将会面临的风险以及可以采取的措施来看,不妨采取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这种态度并非在所有情况下都适合,但是气候变化问题关乎全球数十亿人生活、关乎人类的命运,我们不得不慎之又慎。出于保险起见,略微牺牲一点发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换取更加长久的生存才是负责任的做法。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推荐阅读



澳洲险跌出十大“宜居国家”,原因竟与移民政策相关……

澳知名快餐店健康榜单公布!咖啡店评分竟比汉堡店更低

机密文件曝光新州上千建筑使用易燃包层!和伦敦失火建筑材料相似!


也许你就是下一个:解密澳洲勋衔评选 上 |

“史上最吵图书馆”之怒 上 | 

报税倒数:财年底教你如何退税 上 | 


共享单车入澳——看上去很美

中国观察:宣传真的能提高生育率吗?

角落中的“高大罂粟花综合症”


请翻阅7月15/16日《澳洲新快报》

或关注澳洲新快网 www.xkb.com.au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