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大布施、大持戒、大忍辱…
点击↖关注平台
回复“悟性论”
获得已连载合集
“知心是空,名为见佛”,这个佛是什么呢?就是指法身佛。禅宗讲的这类佛都是法身佛。不仅是禅宗,大圆满、大手印都这么讲。
“何以故”?为什么呢?“十方诸佛皆以无心,不见于心,名为见佛”。十方诸佛菩萨他们认为什么是见佛呢?他们的见佛的标准是什么呢?十方诸佛菩萨从来都没有说:看到了我的心,比如说我的心现在是平静的,或者是不平静的,反正就一直认为有一个心的存在。这样的话,十方诸佛菩萨都不会认为这个是见佛。
你已经确定了自己的这个心的本性是真实的、不空的的话,还没有证悟空性。所以,“不见于心”就是这个意思。那么他们的标准是什么呢?就是无心。你观察自己的心的时候,这个心实际上确实跟外面的虚空一模一样。
《般若经》当中常讲,我们的心实际上跟外面的虚空是一样的。大家一定要知道,我们有生之年,如果真的有机会体会到这一点的话,那我们就真的解决了轮回的所有问题,生老病死不一定当下就消失,但是很快就会解决了。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自己稍微努力一点,稍微投入一点的话,根本就不需要等到来世,就是在这一世当中解决了。比如说你特别不开心,遇到一个特别大的打击,自己很快地、非常轻松地就解决了。
比如说人生当中各种各样的这些问题,我们普通人看起来根本就过不去的关,轻轻松松地就过了,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刚才说了,佛法不能让我们不死,但是它能让我们没有死的痛苦,就是这个意思。这个我们是否要等到下一世,看不见、摸不着的,要等到多少多少时间以后才这样?根本就不是,这一生就可以。
比如说你证悟了以后,你再投入个一年、两年、三年,三年过去了以后,你自己绝对就有这个功夫了,有这个能力了,那个时候你生老病死什么都不怕。佛经里面常讲,那个时候,你就是森林当中的狮子一样。狮子它不会害怕任何猛兽,它就是猛兽之王,狮子就是无畏的。所以,我们平时常讲狮子吼。
那个时候,你虽然还在轮回当中,还处于生老病死的森林当中,但你这个时候是猛兽之王,你是“狮子”,所以你就不会害怕任何其他的“动物”。这个时候,你立即就找到了我们平时讲的无畏,得到了什么都不怕的勇气。在这个时候,人还在轮回当中,虽然还没有解脱,但离解脱也不远了,所以这个是特别特别有意义的。
然后说“舍心不吝,名为大布施”。我们看《达摩悟性论》的这种感觉是什么?它看起来不是达摩祖师自己写的一个完整的论,不是从头到尾全部自己一个人写完的。这里面有很多零散的东西,突然就会冒出一个跟前后内容不太相关的、很突出的内容。
这就说明什么呢?就是说达摩祖师也是在很多地方讲的这些话,后来他的弟子们整理了以后,就形成了这样的一本书。我想应该是这样。
在敦煌的这些书籍当中,找不到达摩祖师的这几个论的其他版本。它如果有敦煌版的话,那我们完全可以看得出来差异,就像《坛经》一样。因为有了《坛经》敦煌版以后,我们就发现《坛经》确实是后面的人加了很多很多,但是所加进去的这些东西,也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些禅师们加的。所以,内容上完全符合达摩祖师或者是六祖惠能大师当时的意义,不会有任何的问题。
但是《坛经》这些文字确实很多都是后来加的。那达摩祖师的这些论比《坛经》还早,在接近两千年这么长的历史当中,经过了无数人的手之后,我们今天才看到这本书,那这个当中可能有一些是后人加的。但是没关系,这些人都不是普通的人,都是非常有境界的人,那么都没问题的。
所以,这个论当中有些时候突然就会出来一些看起来相互不是很关联的内容,那这也说明《达摩悟性论》有可能不是达摩祖师写的一个完整的论,而是达摩祖师语录的汇集。但是我们先不判断这些,是怎么样都没关系,反正内容都是这样了。
下面就讲什么呢?下面开始讲六度,禅宗它自己的六波罗蜜。第一个就是布施,什么是布施呢?大乘佛教一般的理解是什么呢?财布施,布施物质财富;法布施,讲法;无畏布施,比如说放生、救命。就是这些。但是禅宗的布施不是这些。
那么,这另外一种布施实际上《般若经》当中是有的,并不是禅宗自己独特的创造,只不过禅宗比较强调这种布施。那是什么呢?舍心。我们做布施的时候,能够有舍去所有东西,布施给别人的这种心,不吝啬,没有舍不得。
那么,证悟的境界当中,比如说拿东西去给别人,他没有这样的执著。这个证悟的智慧,它是有舍心的成分,舍心完全是没有吝啬。吝啬不就是一种执著吗?舍不得的执著。那么证悟的智慧是不会有这种执著的,所以这个布施叫作大布施,平时讲的这三种布施叫作小布施。
我们打坐的时候,证悟的智慧先天就具备了六波罗蜜。它本身是智慧,智慧包含了其他的五个波罗蜜多。那么其他的五个波罗蜜叫作大布施、大持戒、大忍辱…平时我们在现实生活当中修的这些持戒、忍辱,那是小持戒、小忍辱。
在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系列后台,
回复“慧灯之光”领取,全套《慧灯之光》电子书
回复“有声书”获得,全套《慧灯之光》有声书
平台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