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人的真正静处是哪里?
点击↖关注平台
回复“悟性论”
获得已连载合集
今天的课,我们继续讲达摩祖师的《悟性论》。《悟性论》讲什么呢?就是讲如何证悟我们心的本性,以及本性又是什么。它是用非常直接的、简单的语言来讲我们心的本性,讲的跟大圆满、大手印一模一样。
在藏传佛教里面有三大见解,是哪三个呢?大圆满、大手印还有大中观。
中观分两种中观。光是讲空性,而不讲如来藏、佛性的,那么这个叫作中观,但是不叫大中观。什么是大中观呢?它既讲空性,又讲佛性、光明、如来藏,就像龙树菩萨的《赞法界论》,还有《宝性论》。因为这类中观强调佛性,跟其他的中观有一点点不一样,那么这个就叫作大中观。
这三个叫作三大见解:大圆满的见解,大手印的见解和大中观的见解。那它们的见解又是什么呢?就是达摩祖师的论典如《达摩血脉论》《达摩悟性论》里面讲的见解,以及惠能大师的《坛经》,禅宗的这些论当中讲的见解。
比如说我们翻开一本大圆满的书,那么它表达的内容或者是表达的方式,也就是这本书里面讲的这些了。大手印、大中观也都是一样的。
前两天也讲过,比如说,我们在达摩祖师的这个论里面拿一段话,然后放在大圆满或者是大手印的书里面,让我们去辨别,我们一般是看不出来的。然后大圆满或者是大手印中,讲空性方面的一段话,如果放在《达摩悟性论》当中,也看不出来这个不是《达摩悟性论》里面的话。
它的见解、它讲的境界是非常非常的高。我们如果不是理论上,而是自己体会到了《达摩悟性论》讲的这些内容的话,实际上就是证悟大圆满了。这特别特别的有意义。所以,大家首先要通过闻思好好地学习。
关于实修的方面,达摩祖师的这些论里面没有讲,它讲的就是直指人心。但是这个直指人心,我们用什么样的方式去修呢?讲的都是比较简单的。
那么这个方法在大圆满、大手印里面就非常多,有四加行、五加行,还有特别特殊的加行,这样子一步一步一步修,这些方法讲得非常好。我们用大圆满和大手印的方法来修,修什么呢?修大圆满也可以,修大手印也可以,或者是修禅宗的明心见性也可以。证悟了以后都是一样,没有什么区别。所以这个特别有意义,大家一定要非常地重视和珍惜。
那么,珍惜的方法是什么呢?那就是要打坐、要修行,这就是珍惜。
“空闲处者,即是无贪嗔痴也”,空闲处是什么意思呢?就是静处。不管是小乘或者大乘,它们都建议我们修行的时候,尤其是早期修行的时候,就找一个比较安静的、没有太多人干扰的地方去修行。那么这个修行的地方叫什么呢?就叫作静处。清静的、僻静的地方,也叫作空闲之处。
没有太多的人,也没有太多的事情,这样的地方叫作静处、空闲之处或者是闭关的地方。那么这个空闲之处或者是这个静处,达摩祖师他也不会否定,但是他指的真正的静处是什么呢?
比如说,没有人的地方,没有任何的事情来找你,是不是真正的静呢?静和不静,最后还是要看我们自己的心。如果我们在没有任何人、没有任何事情干扰的地方,但是我们意识在东想西想。平时忙的时候,它专心地去做它要做的事情,没有胡思乱想的时间,去想很多的事情。
现在静下来了以后,有时间了,反而比以前在城市很热闹地方的时候,杂念还要严重,有可能是这样。这种静处叫静处吗?就不叫静处了。这个地方叫空闲吗?一点都不闲,心非常忙碌。
所以真正的空闲或者静处是什么呢?就是没有贪嗔痴的地方。远离贪嗔痴的地方,就叫作静处。像《般若摄颂》这些般若经当中也讲,大乘菩萨的静处,不是没有人的地方,不是没有事情的地方。那大乘菩萨的静处是什么呢?
大乘菩萨真正意义上的静处,就是没有自私的这种状态,这是佛经里面都有记载的。所以,小乘佛教的静处跟大乘佛教的静处不一样。
大乘佛教或者是密宗,也是建议初学者修行的时候,还是要尽量地选择这种外在的静处或者是空闲的地方。因为,刚开始修行的时候,环境的影响也很大。所以,并不是说不需要外在的静处,但是更重要的,真正的静处不是这个。
真正的静处,从大乘佛教的角度来讲,第一个是没有自私心,另外一个是对任何东西没有执著。如果这两个都达到了,那就更加好。如果还没有达到没有执著,但是相对来说,没有自私,只有利他的心或者菩提心,那么这个也叫作静处。大乘佛教的静处就是这样。
大乘佛教不建议我们永远都住在没有人的地方,大乘佛教是要打破或者是要放下我们的自私。人在什么地方都可以。比如说你在城市里面,如果你心里没有自私,只有利他的心,有证悟空性的智慧,没有太多的执著,那么你实际上等于就是在空闲的地方。大家应该知道,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在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系列后台,
回复“慧灯之光”领取,全套《慧灯之光》电子书
回复“有声书”获得,全套《慧灯之光》有声书
平台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