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迷者,迷于悟;悟者,悟于迷
点击↖关注平台
回复“悟性论”
获得已连载合集
“是知将心学法,则心法俱迷”,什么意思呢?昨天也讲到类似的意思,就是说,我们要知道:如果我们用“心”去学法,这是错误的观念。“则心法俱迷”,这样的话,我们对法有迷,“有迷”就是有无明。
实际上,就是我们没有明白这个法的真正意思。为什么这么讲?这种说法,如果我们放在普通的学佛当中,比如说我们用“心”去学习、修行,这样当然是没问题。但是,禅宗讲的这个很高的境界当中,是不能用“心”去学的。
心,它本身就是法,本身就是佛。达摩祖师站在本性的角度讲,那么心的本性永远都是光明的,永远都是佛的法身。这个法身佛和光明,用它来学什么呢?没有什么可以学的。
像之前这么理解,那就是错误的。是谁的理解呢?就是小乘佛教。小乘佛教就认为,我们要用“心”去学习。也有一部分不讲佛性的普通的大乘佛法,他们也觉得:我们用“心”去闻思修,最后成佛。他们都有这种观点。
但是,从心的本性是光明的角度讲的话,这个是错误的。因为角度不一样,所以,达摩祖师说,这个就是迷。
“不将心学法,则心法俱悟”,如果他不将“心”去学,那就是悟了。这个也得要好好地理解,要不然的话也会误导人的。比如说根本就不学佛的人,根本就没有信仰的人,那他也不用“心”去学法,难道他也就悟了吗?当然不能这样理解。
意思就是说,发现我们心的本性永远都是光明的,永远都是清净的,所以,从这个角度讲的话,它本身就已经俱备了,没有什么可以学的。心本身就是佛,心本身就是法,这样一个证悟的人,从他的境界、从他的角度讲,那么就是“不将心学法,则心法俱悟”。
“凡迷者,迷于悟”,凡是迷茫的人、凡是有执著的人、没有开悟的人,他迷什么呢?迷于悟。就是说,菩萨或者是佛证悟的东西,他没有证悟;佛、菩萨证悟的这个境界,他就把它当作另外一个东西来看,所以他迷于悟。
佛、菩萨悟的东西,和我们凡夫迷的东西,这两个就是一个东西。佛、菩萨对这个东西就开悟了,我们凡夫对这个东西就迷了。
“悟者,悟于迷”,悟者,就是开悟的人。反过来说,他悟了什么呢?就是这些没有开悟的人所迷茫的地方,他就悟了;他所悟的东西,就是没有开悟的人所迷的这个东西。实际上,这两个是一个东西。
比如说佛和菩萨证悟的是什么呢?就是心的本性。我们普通人迷的是什么?也就是迷于心的本性。本性只有一个,没有一个是佛菩萨的本性,另一个是凡夫的本性。没有两个本性,只有一个。
看见了心的本质,就是悟了。正好是他们悟的本性,我们把它当作是另外一个东西来执著。我们的迷,就是迷于悟;菩萨的悟,就是悟于迷。
这些文字,大家要好好地理解。它为什么要这么讲呢?实际上它的目的是要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东西存在,那就是我们心的本性。悟了,就是悟了它;迷了,也就是迷于它。
在这个地方,对世俗的各种各样的学问,没有讲这些迷。它讲的迷是什么呢?就是迷于心的本性。你对心的本性的迷,才是真正的迷。正好这个心的本性,就是菩萨所悟的东西、所悟的境界,所以凡夫迷,就是迷于佛菩萨所证悟的东西。
我们不知道他们证悟的境界,所以我们对这个悟就产生了迷。佛、菩萨他们开悟了,那他们证悟的是不是跟我们凡夫完全不相关的、另外的一个东西?不是。他们所悟的,正好就是我们所迷的——也就是心的本性。
所以,它真正要表达的东西,就是迷和悟的东西只有一个,是什么呢?心的本性。心的本性悟了,那就是真正彻底悟了。心的本性迷了,那么就彻底迷了。不谈其他的,就看你有没有证悟心的本性,来区别迷和悟。
“悟者,悟于迷”或者是“凡迷者,迷于悟”,实际上它真正要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万事万物的本质就只有一个,没有两个。如果说菩萨悟了,是一个境界、一个本质;凡夫所迷的东西,又是另外一个境界、另外一个本质,那它的意思不是这样。
只有一个本质。这个本质,悟了,也就是这个本质;迷,也就是迷于这个本质。所以,只有一个心的本性。悟也就是这个,迷也就是这个。
“正见之人,知心空无”,这个特别的重要,大家一定要知道,这个我之前也讲过很多次。我们天天都说开悟、证悟,经常都讲大圆满、大手印、禅宗的明心见性。
“明心见性”这四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本来的面目到底是什么?这些我们都不是很清楚。那不知道的话,我们就要抓住一个字,就是“空”这个字。
什么叫作迷?就是当我们还没有感觉到心的本性是空的时候,不管你有什么神通,不管你有多么了不起的闻思智慧和理论水平,就是没有开悟。深深地体会到心的本性是空性的时候,虽然你的理论水平不高,闻思不够,但是证悟了。
所以,明心见性,本来面目都不说,就讲一个“空”就可以了。这个特别的重要,这就是唯一的路标。
在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系列后台,
回复“慧灯之光”领取,全套《慧灯之光》电子书
回复“有声书”获得,全套《慧灯之光》有声书
平台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