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00年前的今天,中国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在渔阳里诞生

董 奇 曹 典 党史镜报 2022-10-14

请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我们





1920年8月22日,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在霞飞路新渔阳里6号(今淮海中路567弄6号)成立。这是中国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发起人有俞秀松、施存统、沈玄庐、陈望道、李汉俊、叶天底、袁振英、金家凤等8人,俞秀松担任书记。


俞秀松

杨明斋


1920年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后,为了团结、教育广大青年,扩大党的影响和发展党组织,决定发起组织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共发起组选派最年轻的成员——时年21岁的俞秀松担任这一工作,派年长的杨明斋负责指导。杨明斋引导俞秀松等认真讨论和规定了团的宗旨、性质、组织机构,明确了团的任务和作用。

青年团成立后,最初由4人组成的主席团共同领导,原则是准备社会革命。青年团成立之初,不管年龄大小都可以参加进去。团内每周举行一次政治报告会,内容多半是由发起组决定,常由俞秀松作政治报告,陈独秀、李达等也都去作过演讲。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


中共发起组在同各地党组织的联系中,也将上海青年团的章程寄往各地,推动了各地建立青年团组织。长沙、广州、北京、武汉、天津、唐山、太原等地先后建立了青年团组织,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实际上起到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发起组的作用。1921年初,全国各地团员共有1000多人,成立临时团中央的条件成熟。3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在上海成立,团中央机关仍设在渔阳里6号。但后因团员成分复杂,5月青年团临时中央解散。


新渔阳里


1920年秋,中共发起组和俄共(布)代表团在新渔阳里6号联合创办外国语学社,校长是杨明斋,俞秀松兼任秘书。这所学校作为培养革命青年干部的园地,其直接目的是为输送革命青年赴俄留学做准备。外国语学社聚集了一批革命青年,包括刘少奇、任弼时、罗亦农、萧劲光、汪寿华、李启汉、李中等,他们是最早的一批团员,青年团在外国语学社里共发展了30多人入团。

在外国语学社期间,刘少奇如饥似渴地学习马克思主义。他还和同学们一起参加了大量的社会活动以接受实际斗争的锻炼。他们刻钢板、印传单,深入基层工会办夜校,还上街参加工人、市民的游行示威。逢星期日,学校则有计划地邀请一批学者来为学生开设马克思主义讲座。《共产党宣言》就是由中共发起组成员、该书译者陈望道来讲解的。

萧劲光的《忆早期赴苏学习时的少奇同志》在谈外国语学社时说:“少奇同志一心扑在学习和工作上……几乎没有个人爱好,从不闲聊天,也不随便上街。我们不住在一起,但看见他的时候,多是在学习俄文、阅读《共产党宣言》、思考着中国革命问题。”


↑ 外国语学社教室


← 外国语学社旧貌


1921年春,中共发起组选派外国语学社中的团员和青年30人左右赴俄国留学。从当年3月起,分批启程。经过数月艰苦的长途跋涉,任弼时、刘少奇、罗亦农、萧劲光、曹靖华等终于来到了赤都莫斯科,进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


刘少奇

      莫斯科东方大学旧址


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尤其要求青年团员到劳动群众中去,指出“接近劳动群众和研究共产主义、社会科学等”“帮助工人争取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工资、缩短工作日等”是青年团员的基本任务。许多团员到工人中进行调查研究,开展宣传教育,并支持工人罢工,投入到工人运动中去。李中负责机器工会,李启汉到沪西小沙渡办工人半日学校,俞秀松协助编辑《劳动界》。许多团员到工人中去做调查研究和宣传教育工作,并将有关工运的文章发表在《劳动界》和上海《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上。


俞秀松 ( 后排中)与罗亦农(前排左)等人合影



团员陈为人在《劳动界》第15册上发表的文章《今日劳工底责任》

1921年1月,团员人数大量增加,于是建立了执行委员会,俞秀松任书记,委员会由秘书、教育、组织、调查、编辑、宣传、联络、图书共8处组成。到1921年3月,上海团员约有200人。青年共产国际东方书记部的格林在给上海团组织的信中赞扬说:“上海的青年团是中国的青年团中最好的一个。

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改造后新增的渔阳里广场


扫码关注我们







来源 /《党史信息报》

编辑 / 沈洁

制作 / 张丽燕  

转载请注明来自“党史镜报”公众号




相关阅读:

1.“望道叫我明天送他所译的《共产党宣言》到独秀家去”

2.百年石库门经远里:早期中共中央军委驻地

3.百年前,《共产党宣言》之外,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还出版了这些书刊

4.建党伟业在这里奠基

5.毛泽东赞成“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的主张

6.宋庆龄在新生的上海向党的生日献礼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