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除了新年贺词里的“窑洞对”,黄炎培还留下很多文化遗产

沈萍 党史镜报 2022-10-14

请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我们


习近平总书记在 2022 年新年贺词里提到了与毛泽东进行著名“窑洞对”谈话的黄炎培先生。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黄炎培一心为国、一心为民,他和他的子女坚持真理,英勇斗争,不负人民,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遗产。


1

   别开蹊径为平民

黄炎培出生于川沙(今上海)内史第,曾以松江府第一名考中秀才,也在今上海徐汇区境内的南洋公学受教于蔡元培。因从事反清活动曾被判处死刑,侥幸脱身后亡命日本,后投身辛亥革命任同盟会上海负责人。

辛亥革命前后,黄炎培参与了为时甚短的政治活动,但当时的官场气氛让黄炎培感到窒息,他决定走教育救国之路,创办了中华职业教育社。从1915年到1949年,中华职业教育社在30多年间,创办了10多所重点学校和120多种各类刊物,发展会员3万多人。

黄炎培关心中国的农民问题,在 1929 年主持调查江苏17县的相关情况并写作《农民生计调查报告书》,开始思考开展乡村职业教育。据黄炎培年谱显示,1933年10月,中华职业教育社在上海西郊漕河泾设立农村服务专修科,施以3年训练,培养理论与实际兼长的农村服务人才。“职业教育派”成为乡村教育运动中的一支重要力量。黄炎培关注文脉传承,主动收集、整理相关资料。1924年7月,黄炎培、史良才等在上海成立人文社,并在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1717号)租屋设立人文类编辑部,从事政治、经济、文化学术资料的收集分类等工作。1932年工商业者叶鸿英慷慨捐赠50万元为办社备处。人文社接受叶鸿英捐资后,借座霞飞路(今淮海中路)1413号为筹备处,并于1933年6月更名为鸿英图书馆。鸿英图书馆“以社会科学为范围,以社会科学之历史为核心”为收藏特色,也搜集关于近代史的史料。

黄炎培在鸿英图书馆领取薪金的收款单


据史料显示,鸿英图书馆专业搜集图书杂志及史料,已有图书杂志约4.3万册,史料约95万件。1946年12月8日,黄炎培自愿以董事身份兼任,到馆开展工作。1948年9月15日黄炎培签领的鸿英图书馆薪津收据为“九月薪津金圆券三十元正”。此时距金圆券发行不到1个月,之后不久,金圆券就崩溃。解放后,鸿英图书馆并入上海图书馆,原址成为今天的徐汇艺术馆。

鸿英图书馆现为徐汇区艺术馆( 摄影:唐丽青)


2

   一分精神全为国

1945年,黄炎培为巩固民主团结、促成国共谈判,联合王云五、傅斯年、章伯钧等人致电毛泽东,并提出了希望参观延安的要求,三周后收到复电,“邀请诸君访问延安”。7月1日,共产党隆重地接待从重庆飞抵延安的黄炎培和章伯钧等6人。毛泽东与黄炎培等进行3个半天的谈话,交换了对时局的看法,并最终在融洽的气氛中达成了向国民党政府提出“停止国民大会进行,从速召开政治会议”的一致意见。

1945年毛泽东与黄炎培在延安机场


在延安的5天,黄炎培看到了一个朝气蓬勃的延安,这里没有一寸荒地,没有一人闲荡;这里,有大学,有医院,还有医疗队巡回各乡为老百姓看病。他还看到一个重庆政府没有的东西:延安街头挂有意见箱,每个延安人都可以投书,上书建议直达毛泽东。这些细节,都令黄炎培深受触动,他写下了一首充满感情的诗《延安》:“飞下延安城外山,万家陶穴白云间。相忘鸡犬闻声里,小试旌旗变色还。自昔边功成后乐,即今铃语诉时艰。廊州月色巴山雨,一为苍生泪欲潸。

延安杨家岭革命旧址简介(摄影:沈萍)


黄炎培回到重庆后,把在延安的所见所闻写成了一本书,即《延安归来》,出版后一时洛阳纸贵。延安之行也使黄炎培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和感情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解放前夕,黄炎培利用自己的身份和声望持续奔走,号召上海工商业者支持新中国建设,为上海的解放和建设事业作出了贡献。1949 年 8 月 5 日,美国国务院发表了关于中美关系的“白皮书”《美国同中国的关系》,直接干涉中国内政。美国虽自诩为民主国家,却公然鼓励中国那些所谓的“民主个人主义”再显身手,试图推翻新生政权。曾经目睹了外国势力侵华种种恶行的黄炎培,按捺不住自己的激愤心情,撰写了批驳文章《加强内部团结和警惕,答告美帝好梦做不成》,并在 8 月 24 日的《人民日报》和《展望》周刊上发表,直接指出“发展民主个人主义”是错误的,美国的好梦是做不成的,只有新民主主义,才是中国和中国人民唯一的光明幸福的道路。

文章发表后,引起极大的反响,毛泽东当天就给黄炎培去信:

任之先生:

民建发言人对白皮书的声明写得极好,这对于民族资产阶级的教育作用当是极大的。民建的这一类文件(生动的积极的有原则的有前途的有希望的)当使民建建立自己的主动性,而这种主动性是一个政党必不可缺少的。

       此致

敬礼!

毛泽东



黄炎培在《八十年来》一书中自述,解放后“在党和毛主席领导下,一分精神全为国,一寸光阴全为民”,他逐步认识到他的一生所为,是改良主义,不能推进中国革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全国人民建设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


3

   家训传承好家风

1936 年,黄炎培四子黄大能即将赴英留学,临行之际,黄炎培将平生坚守的座右铭稍作增改并手书留赠:“事闲勿荒,事繁勿慌。有言必信,无欲则刚。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圆内方。”在这 32 字家训的勉励下,黄炎培的5个儿子都在各自领域有所成就,其中二子黄竞武的英勇事迹在龙华烈士纪念馆被后人缅怀,三子黄万里一生投身于水利工程的科学决策。

黄炎培缅怀其子黄竞武


二子黄竞武始终坚信只有跟着中国共产党才能希望救中国。在上海解放前,他积极开展民盟的反内战地下工作,一方面重新筹建民盟地下组织,掩护在上海的中共地下组织工作;一方面与中共地下组织一起保护民主进步人士。黄竞武还反复劝说工商界的好友,留下来为新中国服务,并组织银行的职工进行大罢工,向新闻媒体曝光国民党偷运财物的阴谋,最终使得国民党偷运计划没有全部完成。

1949 年5月12日,黄竞武因掩护父亲参加新政协而被国民党政府国防部保密局特务逮捕。在狱中,他受尽酷刑,坚贞不屈,严守秘密,也正因此,民建上海的地下机关各处联络点,无一个遭到破坏,保存的会员名册和机密文件,也无一遭到损失。5月18日凌晨,黄竞武被秘密杀害,此时距离上海解放只有8天。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市人民政府追认黄竞武为革命烈士,他的遗骸被埋葬在家乡川沙的烈士公墓。民建上海市委员会主任盛丕华为他题写了墓碑,胡厥文撰写的碑文全面概括了他的一生。黄炎培在黄竞武牺牲后不久,写了一篇纪念文章,文中说:“竞武!你死了。倘若你预知此后 8 天,上海 600 万市民便得到解放,全中国四万万七千万人民将先后得到解放,竞武,你虽死得惨,也可以安心了。

三子黄万里因早年目睹过中国水患带给人民的巨大灾难,赴美留学时选择研修水利,回国后投身水利事业。在1955年关于黄河规划的讨论会上,他力排众议,反对苏联专家提出的在三门峡修水电站的规划,他从科学的角度出发,对众多专家指出:“你们说‘圣人出,黄河清’,我说黄河不能清。黄河清不是功而是罪。”黄万里是一个尊重自然、实事求是的科学家,他认为黄河是有生命的,他的生命也一直围绕着黄河。黄万里说:“黄河是一条好河,正是这些泥沙冲击成了黄河三角洲平原,成为中国最大的三角洲,这片大平原,养育着数亿中国人口。”2001 年8月27日,黄万里与世长辞,临终前这位将一生奉献给中国水利事业的科学家留下遗嘱:“治江原是国家大事,蓄、拦、疏及挖四策中,各段应以堤防‘拦’为主,汉口段力求堤固。堤临水面宜打钢板桩,背水面宜以石砌,以策万全。盼注意,注意。”短短 57 个字的遗嘱,满是中国科学家对知识和良知的坚守。黄万里的科学建言在黄河安澜的年代熠熠生辉,新时代更需要有风骨的科学家精神为科学决策保驾护航。

黄炎培一家在安儿胡同


黄炎培一生致力国是,奔走调停,在内忧外患之时,他坚持职业教育、赓续城市文脉、秉持良好家风、团结力量跟党走。“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这是毛泽东在延安窑洞里对黄炎培掷地有声的回答,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道路孜孜探索的自信,而黄炎培及其子女更是用自己的一生为“人人起来负责”作了鲜明的注解。

位于川沙的黄炎培故居


来源 /《党史信息报》

编辑 / 赵菲

制作 / 张丽燕

转载请注明来自“党史镜报”微信公众号


往期推荐

习近平的自行车

中共四大召开时会址所处里弄寻踪

这份曾以“上海”命名的报纸如同暗夜火炬

“上马指挥雄兵,下马锦绣文章”——儒将陈毅的爱书情怀

毛泽东:党委会的工作方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