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政治学一周热点 第9期

政治学人 政治学人 2020-02-11
点击上方“政治学人” 可以订阅哦!

“政治学一周热点”选取新近政治学类论文,并对其主要观点进行梳理和总结。每周发布一期。传播优质学术、展现学科动态,凸显学人观点,敬请持续关注。

1

中心工作模式与县域党政体制的运行逻辑 —— —基于江西省 D 县调查

作者信息:杨华:武汉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基层治理;袁松: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基层治理

文章出处:《公共管理学报》 2018年 第1期

主要观点:文章旨在揭示县级党组织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的角色,阐发县域治理的基本逻辑与机制。既有研究主要集中在“组织激励”理论的分析上,本文首先对其进行综述,并提出组织机制的分析框架,从“党政体制”的角度阐发县域治理的逻辑与机制。调查发现,中心工作模式是县域党政体制领导和介入治理事务的主要机制。县级党委根据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从众多治理事务中遴选出重要的治理事务作为党委的中心工作,并以目标责任的形式下发给下级党政部门。县域党政体制为了完成中心工作,通过党的组织体系对县域内的政府部门进行改造和重组,充分调动了和有效地整合了党政部门的资源,推动了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县域党政体制中,党政既非完全合一,又非分离对立,而是有统有分,分工协作,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的治理格局。本文深化了对县域治理机制和逻辑的理解,对党政体制与科层体制进行了实质性区分,在理论上具有较大突破。


2

项目制的复合型碎片化: 地方治理的困境 —— —基于宋村项目制的分析

作者信息:豆书龙: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发展干预与社区转型、项目制与乡村治 理 和食品安全治理研究;王 山: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 向: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研究;李 博: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博士研究生

文章出处: 《公共管理学报》2018年第1期

主要观点:项目制包括政府项目制、社会组织项目制和企业项目制三种类型,但无论何种项目制,在治理过程中均存在碎片化问题。目前学术界提出的碎片化政府理论仅能够解释政府项目制碎片化问题,因而亟需建构更具普遍解释力的项目制碎片化理论。本文以 Y 省宋村项目制为个案,采用分析性概括和扩展个案的方法,提炼出项目制碎片化的四个关键变量,即项目主体、项目规则、项目场域和项目主体的策略性应用。研究发现: 项目主体及其规则的碎片化构成了项目制碎片化的静态维度,而项目场域和项目相关主体的策略性应用构成了项目制碎片化的动态实践。由项目制碎片化的静态维度和动态实践组合成的复合型碎片化模式成为解释三种类型项目制碎片化问题的理论尝试。本文可为项目制与碎片化的关系研究提供经验事实并为项目制碎片化问题的演化机制提供分析框架。


3

制度环境与社会组织党建的动力机制研究——以 Z 市雪菜饼协会为个案

作者信息:葛亮:中共浙江省委党校社会学文化学教研部讲师, 法学博士,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文化发展创新与文化浙江建设研究中心”研究人员, 主要从事社会组织与群团组织研究

文章出处:《社会主义研究 》2018年第1期

主要观点:文章对社会组织从事党建工作动力的分析将采用新制度主义的分析方法。整体分析框架拟采用斯科特制度环境中规制性要素和规范性要素的二维合法性机制,强调合法性机制需要配套机制才能成为社会组织党建行为的真正动力,其中采用的案例是 Z 市雪菜饼协会。通过对其的规制性要素与项目制,规范性要素与精英选拔制来进行分析研究。本文认同周雪光作为传统新制度主义分析论者试图在“合法性机制”内部对理论进行修正的基本立场,通过将合法性 机制与效率机制连结,可以更为深入地解释组织行为的内在逻辑。但与之不同,本文试图在“合法性机制” 的外部对理论进行修正。文章结论试图解决新制度主义分析方法在效率机制面前的尴尬境地。也就是合法性机制可以延续其传统理论精髓,通过合法性机制和效率机制的耦 合增强新制度主义分析方法的解释力。


4

西方民主体制的三重衰败与“历史终结论”的终结

作者信息:陈 尧: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文章出处:《红旗文稿》2018年第8期

主要观点:西方社会陷入了多事之秋,反全球化、疑欧主义、反建制、反移民等各种势力在西方国家政治舞台上轮番粉墨登场。作者认为,西方民主体制早已停滞不前。西方人曾自鸣得意的自由民主体制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与挑战,西式民主在横向上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扩张,西方自由民主体制却陷入了日益僵化的困局;纵观整个西方民主体制,议会民主蜕变为选举民主和票决民主,政党政治演变为政党恶斗,政党及其候选人为选票所绑架,媒体左右政治选举,民主异化为形式民主、精英民主和资本民主。西方民主体制正日益陷入衰败。主要包括民主的结构性衰败、有效性衰败和正当性衰败。然而历史绝不会终结,西方国家自己的政治体系却逐渐丧失了应对挑战而进行自我变革的能力,未能建构适应全球化要求的国家治理体系。作者认为历史不会终结,如果有终结,那么将是西方个别精英所炮制的关于历史终结的错误观念的终结。


5

国家与社会关系演变视域中社会组织发展对政治稳定的影响探析

作者信息:潘修华:湖南岳阳人,南通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江苏先进典型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社会组织与社会治理

文章出处:《理论与改革》 2018年第3期

主要观点:中国社会组织对政治稳定的影响到底如何?中国社会组织何以影响到政治稳定?政府是如何管控中国社会组织发展中的政治风险的?如何评价政府管控社会组织发展带来的政治风险的理念与制度设计?作者认为对中国社会组织何以影响到政治稳定的讨论是上述问题的逻辑起点。本文主要选择社会组织利益诉求表达功能对政治系统稳定性的影响作为研究的切入口。作者从历史的深处着手,找准国家与社会关系演变的逻辑起点与动力。而国家与社会一体化中社会组织维护政治稳定的角色型构也发生演变。国家与社会关系调适视域下消解社会组织发展对政治稳定不利影响通过充分认识推动代言类社会组织均衡发展对调适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重要性,改善社会组织发展的制度环境,消解社会组织发展带来的政治风险,对社会组织破坏政治稳定环境的负面行为依法进行有力的打击,推动利益诉求类社会组织均衡发展,消解组织化利益表达结构中的不均衡因素,对建构良好的国家与社会关系,对维护弱势群体的权益,都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作者认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是社会治理走向善治的一个关节点,应尽早作出处理。


6

政治生态的中国现状与结构优化


作者信息:任剑涛: 四川苍溪人,清华大学政治学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从事政治哲学、中西政治思想、中国政治的研究

文章出处:《理论与改革 》2018年第2期

主要观点:中国的政治生态状况复杂,如何确认中国当下政治生态的复杂性,发现真正有利于建构现代政治生态的稳定域,在强演替性的现实处境中,优化中国的政治生态结构,成为中国成功建构现代政治生态的决定性条件。以政治生态学作为观察中国政治的理论视角发现,当代中国的政治生态既凸显了鲜明的现代特征,同时又内涵着尖锐的新旧矛盾。从政治生态学的基本结构面来看,对中国政治生态的现状的总体把握为:政治体系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联结构,政治体系内部诸要素之间的关系结构,国内政治体系与国际政治体系之间的互动情形,一个政治体系的现状与发展前景之间的连接状态。作者认为中国当下的政治体系与自然条件、经济支撑、社会状况和文化传统诸外部“环境”要素的互动结构,是对当下中国政治生态加以准确认知的第一门径。当代中国政治生态的内在环境是准确认知中国政治生态现状的主要切入口。从中国政治生态的国家现状与国家间互动的关系结构看,良好的国际环境构成了国内经济增长的良性政治生态。从中国政治生态当下情形的演替状态与发展前景的乐观展望看,一种长期的良性演替趋势给人以乐观未来的信心。作者认为当代中国的政治生态正处于一个强演替性的状态。这种强演替性,是中国疾速发展的现实所注定的状态。当代中国政治生态的强演替性表明,这一生态系统的正反馈与负反馈胶着作用的机制已经隐然成型。其中民主与法治取代集权与人治的重大变迁,是中国政治生态系统是否成功优化的两个基本指标。


上述内容根据学术文章摘编而得,部分标题有所改动,详细内容及标题参见各原文出处。如有不当,敬请见谅。

政治学一周热点 第8期

政治学一周热点-第7期

政治学一周热点-第6期

本期编辑:Amy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