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发现没有?中国正在出现一条冒烟的舆情“大裂谷”
本公众号持续推送媒介和舆情素养文章以及故事,欢迎关注!↑↑↑↑
一般而言,中国城市化和信息化齐头并进的历史特征,构成了中国近年来网络舆情频频爆发的重要时空机制。城市化十多年的狂飙突进,碾压了无数无助的个体,传统媒体囿于维稳机制,丧失了记录时代和反映民生的功能,留下的巨大舆论空白,为崛起的网络空间所填补。
过去十年,中国的网络舆情呈现出了“先富先爆”的特征,就是社会发达程度和舆情激烈程度成正比的态势,愈是先进发达地区,舆情爆发态势愈是频繁激烈。因为发达地区总是率先遭遇发展问题,加之这些地方网络普及率高,渐富人群民主诉求更为强烈,现实问题直接上网,体制和官员可谓动辄得咎,比如,广东和江苏的网络舆情一直位居前列。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变缓和服务型政府的日渐形成,人们对于舆情的爆发趋势有了这些判断:弱势群体的舆情比例降低,而关注法治环境、人身财产安全、医疗教育的中等收入群体舆情渐渐升温。但后者善于沟通表达、有权威发声渠道,而又富于工具理性,再加上世界由大众传媒时代、微博时代渐次进入社交时代,其所呈现的“地下河”式的信息隐匿特征,使得中国的舆情或将进入一个相对理性和缓的阶段。
但是,去年以来一些舆情的爆发,渐渐显示了一种新的趋势,那就是网络舆情呈现出了从发达的东部地区向中西部迁延的特点。近一年来,占据舆论场的重大舆情,多为中西部所爆出。这在以前是没有过的。
我们梳理了去年年末到如今的影响国内舆论场的几大舆情事件,发现主要是爆发于东北、中西部省份和城市。比如:
去年爆发于东北牡丹江市的雪乡旅游事件,直接引爆了东北的各种负面舆情,
这块经济塌陷的地区,又成了舆情火山口,常常一地灰烬;
刚刚遭到央视批评的“16亿扶贫工程变豆腐渣”事件,爆发于甘肃;
这两天舆情正火的“鸿茅药酒”跨省抓人的负面新闻,爆发于内蒙古;
近期获得网民异常关注的伊利集团及其董事长,也是位于内蒙古;
一位科长因为辱骂记者而闹得沸沸扬扬的事件,发生地在陕西商洛,等等。
如果在地图上把上述各个舆情爆发的地点标出来,然后连起来,就勾勒出了如下这条红线:
看起来,这条线如同一条巨大的裂谷,划出了东部发达地区和中西部不发达地区的界限。界限以东,是已经经受了十年剧烈的网络舆情暴风雨洗礼的东部发达地区;界限所经过的区域,是近期舆情爆发的重点区域,如同巨大的地震带,最近正处于爆发期;界限以西,是此前偶尔爆发舆情、但是舆情的密集雷声或将开始隐隐响起的中西部地区。
当然,现在依然不能断定这条线是否将一直存在,它只是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大型舆情的即时映射。如果它只是地震云一般的暂时存在并在未来消失,自然是中西部广袤地区、尤其是政府和官员的幸事。
但是基于多年的舆情研究经验,我还是想作出一个基本的判断:这条线或是一条划分今后5到10年舆情爆发频度和烈度的重要分水岭。
具体说来,该线以东,舆情还将继续存在,重大舆情依然可能爆发,但是整体看来将沿着理性、对话的平缓趋势发展,网络舆情作为修正各种不公平、不透明和不平等的严峻刀尺,已经倒逼社会发展步入发展快车道,提升到一个新境界;该线及其以西,将陆续开始密集爆发网络舆情,傲慢的官员、粗暴的执法者、各类“砖家”,以及各种见不得光的“潜规则”和僵化的体制,或将迎来一轮舆情洗礼,重走东部地区过去十年的风雨颠簸历程。
做出上述的判断,其实是基于如下的认识:网络时代的来临,互联网其实扮演的是一个播火者和颠覆者的角色。它让在现实生活中卑微的生存者有了大声发声的话语权,无数的弱势个体在网络上聚集起来,就拥有了巨大的力量,他们敢于抨击不公平和不合理,勇于表达自己的诉求。
在中西部地区,依然大量存在计划经济时代的僵化体制和僵硬头脑,在现实中他们举足轻重,但是恰恰在现实权力场和网络舆论场的连接处,权力的边际出现了断裂。现实中的强者,在网络中成了弱者;现实中的弱者,却在网络上化身为强者。岸上半斤的鲤鱼,一旦入水就有千钧之力;现实中千钧的人体菩萨,入水却自身难保。网络是个颠覆者。因此,现实中的郁积的不满,就将通过网络宣泄出来。这其实是一个网络原理。
法国社会学家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指出:“有件事看起来使人惊讶:革命并不是在那些中世纪制度保留得最多、人民受其苛政折磨最深的地方爆发,恰恰相反,革命是在那些人民对此感受最轻的地方爆发的。”这句话也有助于解释,对权力的抗争常常是在权力变得富有温情的时候爆发的。随着中西部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传统的权力格局必然有所松动,网络舆情也就常常会爆发出来。
同时,中西部的很多官员,包括大型企业,在舆情社会即将来临之际依然处于沉睡状态,未能拿出应有的应对姿态。这也导致在危机不经意间爆发的时候,他们疲于应付,焦头烂额,常常运用惯常的封堵、瞒骗手段,甚至动用国家暴力机器来解决问题。
“鸿茅药酒”跨省抓人的事件,就是这样一个值得解剖的案例。
我们看到,鸿茅药酒在事件之后,遭到了网民的围剿,传统媒体也是纷纷喊打。按照这样的火情,这家老字号很可能会被炸得面目全非,甚至体无完肤。
整体看来,鸿茅药酒在此次危机之中,在首先引爆了危机之后,未能采取科学的应对措施,每一步都踩到了舆情的雷区,终于到今天的不可收拾。接下来丑闻迭爆、或者疑似“喝死人”的陈年旧事陆续冒出,对手也趁机来落井下石,都是毫不奇怪的事情。
本来,在风险社会和新媒体时代,大品牌随时随地都会遭遇危机,最关键是如何去应对,化危为机或者最大程度降低灾害程度。但是鸿茅药酒的问题在于听不得人家说坏话,听到就直接上纲上线,诉诸最严重的刑事诉讼,而且跨省抓人,这就得罪了网友,还顺带把当地的公安部门拖下了水。因为“跨省抓人”经过以往多次负面舆情的铺陈,已经成为带有负面标签的高度敏感词。
在危机已是常态的当下,品牌越大,风险越大。毕竟誉满天下,谤亦随之。我们看到,苹果公司几乎每天都有负面新闻,但是它依然是让对手敬畏的公司,依然是行业发展的风向标。在鸿茅药酒事件中,令人感到遗憾的是,作为如此著名的品牌,为何该公司舆情应对的意识如此薄弱?应对手法如此拙劣?
我所能想到的唯一解释,就是作为中西部的企业,此前一直未能接受到真正危机的考验和锻炼,导致危机一旦降临,总是本能地采用简单粗暴的手段寻求安全保护。可是,在一个高度透明的新媒体的网络环境里,任何一点点的权力滥用,都可能遭到全方位的监视和曝光。
更何况,内蒙古的警察跨境到广州抓人,一个中西部的暴力机关将权力触角延伸到了高度发达的东部社会里,那无异于是正常社会的人们看到了一只章鱼张牙舞爪于光天化日之下,那是分分钟把你撒满孜然、送你上煎锅的节奏。
我们同理来看待东北的雪乡舆情、商洛的科长骂记者、伊利董事长的“鸵鸟战术”等事件,可以一言以概括之:都是中西部的传统封闭的权力和透明平等的网络舆论场的一场激烈遭遇战。学会和网络社会打交道,或是中西部接下来的一场急迫课题。(致谢为此文绘图的王敏小姐)
往期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