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西川谈唐诗写作的视觉现场:士子文化、“安史之乱”与文人圈层

傅小黛 燕京书评 2021-01-23

讲述 | 西川,编辑 | 傅小黛
全文共 13647 字,阅读大约需要 14 分钟

在唐朝,士子阶层和普通百姓的文化生活现场分别如何?安史之乱中颠沛流离的杜甫,为什么每到一地都能与当地官员取得联系?唐玄宗如何影响了一个朝代的文化趣味?听西川畅聊唐诗写作的视觉现场以及唐代文学圈趣事。

11月20日下午,诗人西川受广州美术学院图像与历史高等研究院之邀举办了《唐诗写作的视觉现场》讲座,由著名艺术史学者尹吉男主持。讲座中,西川与大家聊了唐代诗人走过的路径、宫廷服饰与审美、乐器和书法、唐诗写作的现场等方方面面,带领我们回到唐代文化生活现场。《燕京书评》获授权将西川现场讲座内容进行整理发布。


西川,诗人、作家、翻译家、批评家。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著有《深浅》《大河拐大弯》《唐诗的读法》等著作。译有庞德、博尔赫斯、米沃什、盖瑞·斯奈德等人的作品。曾参与唐诗题材纪录片《与古为友》《跟着唐诗去旅行》的拍摄。图为西川在柏林,2019年6月。


一、我们想象的古代是一个“假的古代”


2018年,我出版了《唐诗的读法》,不少朋友读了之后有一些积极的评价,同时也冒犯了很多人。很多人理解的“诗意”,实际上是一种生活方式。因为我是一个诗人,在看古典文学时,主要关心的不是诗歌怎么读、表达了什么样的诗意,我关心的是诗意里面包含的东西,即对世界、对生活的发现的能力。所以,我跟古代诗歌的关系,与想从唐诗中获得优美诗意的人不一样。


我希望知道的是,古人怎么发现诗意?古人是怎么写诗的?他们的朋友圈什么样?他们的诗歌是怎么传播的?我看到了一些有意思的现象,涉及到我们如何认识传统和古代文化、如何想象古代。我们中国人说起历史,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看法,但很多属于想象类的看法。如果是想象,就面临一个问题:我们的想象对不对?


在讲唐诗之前,先看看唐朝的历史现场。这些图片并不是我有了新的解释,而是唤起了我很多关于古代文化生活的想法。



上图左是2012年希腊卫城博物馆出版的小书《archaic colors》。我在这本小书中看到,古希腊的雕塑是有颜色的,而不是我印象中的白色大理石。德国比歌德略长的美学家温克尔曼(1717-1768)对古典艺术有一个总结,“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看到这些图片后,建立在温克尔曼基础之上的概念,在我头脑中完全就倒塌了。我忽然认识到,多年来认识的是一个假的古希腊。


我们现在看到的古希腊雕塑,是已经被风吹日晒、在土里埋过或在海水里浸泡过的,还残留一点颜色。科学家、艺术家以此恢复古希腊原貌,他们不像我们印象中的希腊人,更像格鲁吉亚人或波兰人。古埃及的狮子,我们看到的是没有颜色的,实际上最初也是有颜色的。


这就引出一个有趣的问题:我们对古代文化究竟了解多少?对古代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有多大偏差?


大多数人认为兵马俑没有颜色,其实兵马俑也是有颜色的,刚做出来的兵马俑非常鲜艳,样子有点像玩偶。看到它,你会觉得实际的古代跟我们想象的古代差得太远。现代人想象的唐代帝国的大明宫景观,与我们对对唐代的诗歌及文学的想象是结合在一起的。但实际上,大明宫是否如此,也是存疑的。


唐长安大明宫的当代想象


大多数人想象的唐代生活,是宫廷的生活。在一些玄幻文学中,大家愿意穿越回唐代。这穿越特别逗,大家都是要穿越回盛唐的宫廷生活中,没人愿意穿越回到“安史之乱”。我们想象的穿越,多是跟公子王孙在一起;如果是个男人穿越,可能会觉得在唐代自己身边会有很多美丽的女人。其实,如果回到唐代变成一个不识字的老农民也是穿越,但我们大多数人都不这么穿越。我有时跟喜欢古典文学的朋友们聊天,我就逗他们说,你很有可能一穿越回唐代,正好进入“安史之乱”现场,迎面来一刀就把你给砍掉了,等于你穿越回去两秒钟就没了。


二、唐朝文化生活现场究竟是什么样的?


有些人对古代生活和文化完全是高估的状态,拱着手要给它磕头的。在文学当中,当代诗歌好像丧失了古典文学的简洁。这时候,我觉得其中可能有对古典文化的高估。


高估在哪儿呢?古典文学中的简洁,究竟是风格化的简洁,还是技术手段达不到?我们读古代诗歌,比如最早的有“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这样的表达。实际上,并不是古人有一种风格化的简洁,而是古代的技术手段达不到,当时的表现手段就很简单。本来是被动的简洁,现在被奉为美学上的高标准。我们说甲骨文好看,实际上是因为甲骨文只能刻成直线,当时的工具在骨头上刻字没法儿拐弯。而在今天,这些东西都被风格化和美学化了,有时我们需要打破这个神话。


盛唐,莫高窟148窟。梁柱栱刷朱,栱端刷白,其余则青绿相间,重楣之间绿白相间,黑白雁齿版。


但是,也有另一种情况是,我们在想象中国古代文化时,又低估了古人。敦煌壁画里的图像,画法是唐朝人的画法,“仰画飞檐”。我们以为中国古人画画是散点透视,其实古人也懂焦点透视。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里专门有一段提到,他不同意北宋初年的李成“仰画飞檐”的画法。也就是说,中国人是有这些东西的。



我们想象唐代的宫廷生活、唐代的女性的妆容,会想到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把唐代变成一个现代人的唐代,也激励了更多的人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但是,在传统文化里,也有很多是我们自己构思出来的。上图右是民国时候的人,我相信唐代街上的古人差不多就是这样。我们不能一想到唐代的古人,都是宫廷中上图左的样子,其实大多数都是在街上的普通人。


唐代梳妆盒。日本正仓院藏。


以前在日本奈良正仓院,我看到过唐代的嵌贝首饰盒,以及据说是唐玄宗和杨贵妃送给日本天皇的镜子。我以前在书上看到过插图,但亲眼看到镜子的面积像脸盆一样大,推翻了我对于古代的认识,我一下傻眼了,我就知道了杨贵妃化妆时,面对的铜镜的尺寸和装饰。


谈到当代生活,我们要说到现实感;谈到古代生活,也应该有一个历史感。这个历史感究竟是什么?当然包括历史的事实、逻辑。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历史的场景。历史现场究竟是什么样的?看见这些实物后,头脑中能够产生一个图像,我们才知道以前对于唐代的理解可能有偏差。比如,当我们说“二月春风似剪刀”,你头脑中的剪刀是什么样的?我估计是王麻子剪刀,但唐代的剪刀不是那样的。


唐·铜鎏金錾花剪连镊


在下面这些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唐代宫廷的风尚。


(左)唐宫廷女官着男装像 日本藏  宋代古画摹本
(右)唐代段简璧墓 壁画 右一侍者女扮男装


上面的两张图中的唐代女性,与我们看《簪花仕女图》后印象中唐代不同。在宫廷里,当时有女性穿男装的风气。女性的身份跟一个时代的文学创作和艺术创作有密切关系。如果写作者是男人,写作的对象可能是女人,传唱诗歌的也可能是女人。比如,唐代宫廷的上官婉儿对唐代的诗歌趣味起到很大作用,她可以判定诗歌比赛中的诗歌孰优孰劣。那时候女性穿男装,有些像现在穿男人西装的特酷的女孩。这让人觉得唐朝的生活非常丰富。


唐代墓室壁画《野宴图》

 

《野宴图》是宫廷贵族的生活方式,大家在一起吃喝,有可能席间作诗。我们现在吃饭也会插科打诨,作诗估计比较困难。他们具体吃的是什么?其中可能会有下图中这类食品,这些出土食物现在藏于新疆博物馆。李白、杜甫,也不外乎吃这些食物。


唐代花式面点。1960-1973年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地出土。

韩休墓出土壁画(局部)。


这是在西安韩休墓出图的壁画,韩休是唐玄宗时代的宰相。我把两个壁画放在了一起。有人在跳舞,下面有一个小垫子。右侧的小胖子很有趣,从他的胡须来看,他可能来自西域。


看到这样的图,我们可以一下进入当时的生活现场。我们想象,从安禄山到杨贵妃身边的侍女,唐朝人很可能就是这样跳舞。当皇上让李白给杨贵妃写诗,写出了“云想衣裳花想容”的现场,可能也是这样。


唐玄宗赠日本圣武天皇琵琶。此为当今世界仅存的完整的唐代五弦琵琶,左图为细节图。日本正仓院藏。


刚才的图是当时的歌舞,上面这张图是当时的乐器琵琶,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宫廷生活的高级审美,可以看到古人的嵌贝装饰。我在日本采访过做嵌贝的工匠,他们说在日本贝片材料现在比黄金还贵,好像是因为不让开采了,传统工匠师傅手里的工料用完了就没了。


唐·枫苏芳染螺钿槽琵琶 


游骑图


在上图中,琵琶上面有唐代的山水画。王维、李白、杜甫、高适甚至皇上和杨贵妃当时看到的山水画,离这些东西不会太远。


韩休墓。2014年西安市长安区郭新庄发掘出土《北壁山水屏风》


上图是韩休墓里中的壁画、唐代山水画,跟我们印象当中唐代的山水画不太一样,有一个太阳。在日本的山水画中经常出现太阳,中国古代的山水画中一般没有太阳。韩休的儿子是大画家韩滉,韩滉应该见过这些画并且是首肯的,不然也不会允许这些东西存在。


刚才我们看了唐代宫廷人的生活,那么老百姓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了解到这部分,我们对于唐代生活的认识就更立体了。


唐咸通七年(866)《二娘子家书》。唐朝老百姓的毛笔字,一位受过教育的女性写的家书。藏安徽省博物馆。

唐人《放妻书》,敦煌。“放妻”,即离婚时写一纸书把妻子放走。


敦煌工匠留下的画稿。


从上面几张随手画出来的画稿中,可以看出一点老百姓的审美趣味,想象时人的样貌。这些唐朝人画的脸、裸体,可能是厕所文学,跟刚才的宫廷生活遗迹形成了反差。当我看到这些东西,我对唐代文化的理解就越过了一个坎。过去,我被唐朝的贵族文化牵着走了。


唐朝人鞋子的样式:博科鞋、蒲鞋、麻鞋、香蒲纤维鞋。


看唐朝人的生活现场、唐朝人的样貌,跟我要聊的诗歌有很大关系。比如,我很想知道,杜甫长得究竟是什么样子?


三、杜甫:身处士子阶层,书写“安史之乱”


杜甫像


这是杜甫的三张画像。左图有一种忧国忧民的气质,当下我们强调杜甫的这一面,忽略了他的其他面。中间的杜甫是清代的画法,还有古人的气质。右侧的已经不像杜甫,更像是一个武功高手。古人和现代人,对古人的想象,有很大的区别。古人会把杜甫想象为士子,现代人把杜甫想象成忧国忧民的样子或是练武功的样子,士子的面貌精神没有了。一个时代没有“士”气,对于古人的想象也没有士气了。这时,如果说自己真正地了解古典诗歌,就得犹豫一下,因为我们已经不在古代文化的上下文中了。


杜甫活了58岁,晚年是工部员外郎,虽然不是实职,但身上也挂着皇帝赐给他的绯鱼袋。他坐在石头上看三峡,有时还翻翻自己身上的绯鱼袋,记得自己是一个六品官。杜甫最高的成就是在奉节,古代叫夔州这个地方集中写下的。他在这里写了《秋兴八首》、《登高》等几百首诗。《秋兴八首》被认为是杜甫最伟大的一组诗,“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这是一种孤独感。在兵荒马乱的“安史之乱”年代,杜甫捡了一条命。


杜甫的诗歌达到了顶峰的创作状态时,他的身体状况如何呢?他在自己的诗里说,“右臂偏枯半耳聋”,右胳膊已经抬不起来了,可能已经是半身不遂了。半耳是指的左耳,左耳已经听不见了。牙齿掉了很多,也可能没什么头发了,肺也不好。他还有一个长期的病,他在诗里称这个病为“司马长卿症”,司马长卿就是汉代的司马相如,这个病就是糖尿病,在古代又叫做“消渴病”。他出门时要拄杖,否则走路都有困难。


“安史之乱”死了多少人?很多讲古诗的人,不太讲这个。“安史之乱”始于公元755年,此前人口数量已经达到唐代人口峰值了,那时候没有人口统计,有户数统计,以户数推算,至少是5300万人。当时长安的人口数有不同说法,有人说100万,有人说150万,有人说,算上周围的驻军,有200万。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了,那时欧洲一两个城市也就五六万人,巴格达当时人口多,大概有90万人,也是很大的城市。有学者说,“安史之乱”走了一半的人口,也有学者说走了三分之二的人口。大家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现在中国14亿人口,一场战乱一下走了7亿人,对你的影响有多大?你对世界的看法、对诗歌的看法、对艺术的看法,一定会受到致命的影响。


杜甫写“关塞极天惟鸟道”,大家想象一下,就是关塞远,没有道路通达,只有天上鸟飞过的影子。天上的道路就是鸟迹,所有的道路都不通达了。


杜甫在奉节的生活已经很艰难,但也不是我们想象的那种艰难。2018年,央视拍了一个纪录片,现在还没放,我做了《杜甫》这一集。从离开朝廷的最后一个职务华州司功参军后,杜甫开始颠沛流离,当时唐代的栈道现在还有遗迹,我沿着他颠沛流离的路走了一遍,对他的艰难有很深切的体验。


但是,在这么艰难的情况下,杜甫从甘肃进成都,有家人跟随,有三个仆人,有马驮着东西。我们读杜甫的诗,读成了“一个人的杜甫”。其实,他在颠沛流离时,一直都是十几个人。我们读唐诗的时候,根本就不想这个事。这些东西加在一起,我们对杜甫及其所处的时代和环境就会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我走杜甫走过的路时产生了一个疑问,古人很难快速建立联系,为什么杜甫走到一个地方都跟当地的官员有联系?比如他在奉节时,什么官员从奉节路过他全都知道。这只能说明,唐代官员、文人有一个互通音讯的小圈子,互相都认识。


唐代一共有多少诗人呢?《全唐诗》录下来的大概是有2300多位诗人5万来首诗。现在依然还有教授在补《全唐诗》,整个遗存下来,《全唐诗》大概是6万来首。但是,诗人们不能更多地增加了,就是那2300多人。唐朝差不多持续了300年,我们姑且把20年算一个时代,做一个除法,大概每个时代有160个诗人左右。在唐代的总人口中,这是很少数的人,这些人又都跟朝廷有关系。


所以,那时的诗人处境和今天的诗人处境是很不一样的。我认识什么官员?我什么官员都不认识。但在那时,官员和文人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他们是一个阶层:士子的阶层。


元代赵孟頫《杜甫像》(局部),立轴,绢本设色,纵250厘米,横61厘米,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古代诗人生活圈子很小,杜甫认识李白、王维、高适、岑参,那个时代的精英他基本上都认识。他不认识李贺,但认识李贺的父亲李晋肃;他不认识韦应物,韦应物比他晚一些,但他认识韦应物的堂兄(另一说法是堂叔)韦偃,韦偃曾经在杜甫草堂里画壁画,故宫里有宋代李公麟临的韦偃的《牧放图》。杜甫喜欢美术,喜欢视觉文化,认识一大帮画家,总跟画画的混在一起,比如他认识曹霸、王宰。曹霸是一个画马的高手,是曹操的后代。他们的圈子,完全不是我们按照今天想象的一个圈子,也不是我们今天的写作氛围。


杨国忠进银铤。1970年河南洛阳隋唐宫城遗址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安史之乱”中史思明所铸的得壹元宝和顺天元宝。


讨论唐诗如果不讨论“安史之乱”,几乎就没法儿讨论杜甫和唐朝的转向。日本的内藤湖南和我国的陈寅恪都认为,“安史之乱”是中国古史的一个分水岭。“安史之乱”一来,整个唐代的社会、生活、文化、诗歌写作就都变了。


我们现在提到唐诗,提到的是一种囫囵吞枣的唐朝。实际上,李白在“安史之乱”中没有更多作为。他写了“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还是牛气哄哄的。谢安是王羲之的好朋友,“淝水之战”以少胜多打败了敌人,李白觉得他自己也有这个本领。李白一辈子都在吹牛,吹得像个“骗子”。我说的“骗子”不是贬义词,他的才华太大,他的尺度不是平常人的尺度。他说“黄河之水天上来”,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忽复乘舟梦日边”,他特喜欢跟天扯在一块,都是浪漫主义的想象,是不着调的东跑西颠的写法。他的逻辑,不是一般人的逻辑。


杜甫跟李白不一样。杜甫赶上“安史之乱”后,完全是每一个汗毛都张开了,而且记录下来。在杜甫不太有名的诗中,有些非常感人;有一首关于逃难,写得很平实,例如写二十一家人从秦地往蜀地跑,躲避战乱,“二十一家同入蜀,惟残一人出骆谷。自说二女啮臂时,回头却向秦云哭”,二十一家人都没走出来,只有一个人逃出来了。古人“啮臂而别”,就是咬胳膊咬出血,是生离死别。跑出来的人跟杜甫说他一路逃难,从秦地跑过来,秦云就是秦地的云,“回头却向秦云哭”。


李白不会写这些东西,但杜甫表达了“安史之乱”的现场感。对于我们写作的人来讲,一个人的笔力,能写什么不能写什么,跟画画的朋友们能画什么不能画什么,道理有相似之处。写诗的人也一样,如果趣味已经固定下来,审美趣味要求我只写这部分东西。李白没做到的,王维没做到的,杜甫做到了。其他诗人也有写“安史之乱”的,但杜甫是唯一一个大规模写“安史之乱”并让自己的诗歌进入了中国古代史转折点的人。


当然,杜甫成为伟人,还有很多其他原因,我在我的书里也写到了。杜甫是儒家诗人的代表,在“安史之乱”后的中唐时期,韩愈开始要重新接续道统,这意味着孟子开始变得更加重要。杜甫成为伟大诗人和孟子成为“亚圣”是同时发生的。这之前,孟子是一个大人物,还没到“亚圣”的崇高程度,没有被韩愈再次强调成为道统的一部分。


颜真卿字。


研究书法,常提到颜真卿;但很少有人把颜真卿跟杜甫连在一起。这两个人同在唐肃宗朝为官。唐朝的士子们是一个小圈子,互相都认识。当时的丞相房琯打了两场败仗,杜甫是言官,左拾遗,为房琯辩护。他的诗里也写了“四万义军同日死”,唐朝的四万军队一天内全战死了,这个挺可怕的。肃宗当然就不高兴了,相当于杜甫犯错误了,杜甫犯错误当然就要有人“办”他,虽然不是审讯,也不是治罪。在办他的三个人中,有一个就是颜真卿。


杜甫跟颜真卿,虽是同时代人,但艺术趣味不同。颜真卿跟杜甫好像没有诗歌和书法上的关系。杜甫并不喜欢颜真卿的字,他喜欢初唐的书法,在《李潮八分小篆歌》中,杜甫写“书贵瘦硬方通神”,他喜欢唐初书法家薛稷。颜真卿的字当然不是这样。杜甫写给曹霸的诗中写“干惟画肉不画骨”,说不喜欢韩干画的《牧马图》,画一个肥屁股,但不画骨。


杜甫乾元二年(759)书《严公九日南山诗》拓片。高121厘米,宽70厘米。据传为杜甫唯一存世墨迹。


有人说《严公九日南山诗》是杜甫留下来的唯一笔迹,但启功老先生说是宋代人仿的。我们刚才提到杜甫认为“书贵瘦硬”,如果这个笔迹跟杜甫有点关系的话,可以看到这的确不是颜真卿那一路的。从玄宗到肃宗的时代,文化趣味实际上是很丰富的,不是单一的。即使在盛唐,也不是都以丰腴为美。


四、唐玄宗与一个朝代的文化趣味


我们了解一个时代,也应该去了解那个时代的平均值。李白、杜甫、王维和这群人处在同一个时代,他们不是那个时代的平均值,而是特例。大部分唐诗是在平均值上,没有那么高不可攀。


唐朝的诗人们,大多数是大大小小的官员,写诗与公文也多少有些关系。研究书法史会研究到唐代的怀素或张旭,但可以看看普通官员日常生活提笔写字的书法。这实际上是一个路条,来自玄宗朝的档案。


唐代官员的字


一个朝代的文化趣味跟统治者有密切关系。我就会想象,唐朝的皇帝文化程度如何?


看到《鶺鴒颂》,会发现原来唐玄宗如此有文化。不光是行书,唐玄宗写的隶书也漂亮极了。唐玄宗的文化水平很高。这让我思考两个问题:他对于一个时代的文化期待是什么样?唐玄宗身边的人的文化程度是什么样?


《温泉铭》是唐太宗为骊山温泉撰写的一块行书碑文。此碑立于贞观二十二年648,即唐太宗临死前一年。原石早佚,拓片在一九OO年发现于敦煌石窟,现藏于法国巴黎图书馆。《温泉铭》书风激越跌宕,不同于初唐四家的平稳。此图为局部。


唐玄宗李隆基墨迹。


唐玄宗身边的人,我们最熟知的就是杨贵妃。杨贵妃的文化水平一定差不了。我们只知道杨贵妃跳舞跳得好,杨贵妃也能写诗,比如曾给她的宫女写过一首关于跳舞的小诗。还有一个人物是高力士,在大多数人听到的传说里,高力士很可笑,给李白脱靴。他的墓是泰陵唯一陪葬墓,可见唐玄宗对他的信任。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上六图:陕西蒲城文庙内高力士碑。原立于墓前。
下三图:蒲城县保南乡山西村六组高力士墓,系泰陵唯一陪葬墓。


高力士的墓碑上写着“大唐故开府仪同三司兼内侍监上柱国齐国公赠扬州大都督”,高力士的官究竟有多大?唐朝宰相张九龄死后赠荆州大都督,李白写的日本人晁衡(阿倍仲麻吕)死时被赠的官职是潞州大都督,从二品。唐代是不轻易封这么高的品位的,从二品至少是副国级,封到三品就很高了,很难再往上走。宋代更容易到三品、二品甚至一品。如果阿倍仲麻吕是副国级,张九龄和高力士的身份肯定是正国级。如果拿现在来说,至少是总理、副总理、军委主席之类。


所以,高力士给李白脱靴这件事,相当于你现在跑到中南海找一个副总理来给你脱靴。我没看到这块碑时,我觉得高力士给李白脱靴是一个精彩的故事。一旦进入到这些历史遗物,看到上面的字,很多传说可能就不成立了。看到这块碑之后,我觉得这个故事很可能是老百姓编的,自己在逗自己开心。尽管唐代生活开放,可以解释为喝多了也许会有这个情景出现,但我依然觉得不太可能。


五、唐诗的写作现场


我们今天在电脑上工作,就算有人天天拿毛笔,用的毛笔跟唐朝的也不一样。唐朝跟宋朝也不一样,唐代毛笔的锋很短,宋代毛笔的锋变长。唐宋之间有很多文化差异,当提到宋诗不如唐诗时,会有很多人提到,宋诗更多的是讲理,唐诗主要是抒情。


一个人的文化意识和手里使用的工具是成套的。写唐诗和写宋诗用的毛笔不一样,手里的工具会直接影响到下笔和速度。我们现在用水笔、圆珠笔,不需要舔墨汁。在古代,用毛笔在砚台上舔墨汁是一个过程,让思绪沉淀下来的思考过程。我相信,这对于文化的形成是有影响的。现在我们没有这个动作。


宋代印刷业发达起来,可以印书。唐代的诗歌多数手抄,也可以刻书,但非常贵。李白和杜甫在世时,没有自己的书刊行。魏颢在李白晚年搜集了他的很多诗,说帮他编书,但也没有听说李白在当时印出了书。杜甫的诗是后来他死了以后,他的孙子拜见了元稹,把诗稿给元稹看,元稹对杜甫有了一大套的称赞。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抑李扬杜”,就是从元稹开始的。


唐代的诗歌,一个人写下来后,要么寄给朋友,要么自己留一份底稿。现在,我们从书上读到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的诗歌。在那个时代,人们读的是传抄的版本,或者是别人唱记住的。为什么古人也写长诗,但没有我们现在写得长?一个重要原因是都得抄。另外,如果是口耳相传,平仄的作用很大,因为平仄除了有美感,还容易记住。我们能背很多古诗,记不住现代诗。一个重要原因是,现在不是用毛笔写在纸上传播,而是有各种方式传播,书写的格式和工具都不同了。这是一个非常丰富可以专门讨论的问题,在这里我只是想让大家了解,唐诗当初就是这样的一种存在状态。


唐代的诗歌达到什么程度?老百姓也开始加入诗歌创作。



唐代的长沙窑陶器上有很多诗,其中有十来首被收入到《全唐诗》。这上面的诗非常有意思,比如左图这首:“春水春池满,春时春草生。春人饮春酒,春鸟弄春声。”这可能是下层文人、烧窑的工人或窑上有点文化的人写的诗。在中间这张图中,我们看到:“客来莫直入,直入主人嗔。打门三五下,自有出来人。”让你敲门,直接就推门进来,主人会不高兴。我们现在可能觉得这是什么诗?这也是唐诗,是丰富的、有表情的、活生生的唐代。在右图中,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已”字好像还写错了。以女孩的口吻写的,也很可爱。


这些诗歌,也是唐代诗歌写作的现场。有文化的人,写有文化的诗;没文化的人,也不是不写诗,但写出来的是这样的诗。这些诗很浅白、有趣,也挺有味道,也不是我们现在带有滑稽腔调的顺口溜。唐朝人写诗不是乱来的,而是使用《切韵》里面的韵来写诗。韵有一脉相承的东西,但也有很多的变化。现在人写古体诗,有人说一定要押古韵。其实,每一个时代都会有新的诗歌产生,这个押古韵就很有意思,古人可能都不这么干,今天的人却想象了古人这么干的方式。


唐代的诗歌还在,但唐朝人怎么写诗就离我们比较远。好在有一本书叫《文镜秘府论》,是日本的弘法大师到中国来求学,把唐朝人怎么写诗记录了下来。中国人没记录下来的东西,日本人记录了下来,我们才知道中国人是怎么写诗的。在唐代,只要是一个士子,都得会写诗,各种社交生活都会用到。


我们刚才说,观察一个时代的平均值,不只是观察那个时代的天才,很多人可能没有大才华。如果自己不是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没有大才华怎么办呢?你出门去参加宴会,去参加社交生活,写不出诗怎么办?《文镜秘府论》里有一个记录,说每一个人自抄古人诗句的精妙之处带在身上,名为“随身卷子”。发展这些好句子,把自己的诗性调动起来,就也能开始写诗。


弘法大师(774-835)。藏于美国芝加哥艺术博物馆。


“随身卷子”,后来演变成什么东西呢?演变成写诗的参考书。我觉得,中国古人应该有告诉人怎么写诗的书。中国人特别喜欢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强调一个随意性,好像情感到了,言辞到了,水到渠成,我就能写诗。但是,实际上不是这么回事,你要是真正地写诗,而且是长时间地写诗,不是偶然写一首。


写诗是有很多专业性在里边的,不完全是妙手偶得的事儿。有的人处在没有灵感的情况下,也得写诗。我们现在觉得写诗好神奇,但写诗也可以一点都不神奇。古人写诗的秘密没有传到我们手里,已经与我们隔开了,我们就觉得古人太有才华了。


所以,我们既不能高估古人,也不能低估古人。这是一个态度。


我还要强调的是,古诗是士子文化的一部分,不是我们现代人理解的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如果我们都回到古代去,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是跟诗歌没什么关系,我们可能会背背两首民谣;但我们如果不是士子,跟这些东西就都没太大关系。


什么时候开始,大家觉得唐诗是大众的唐诗?一方面,与教育有关;另一方面跟《千家诗》《唐诗三百首》有关。《唐诗三百首》在清中期编写而成,也就是我们现在人读唐诗的趣味是跟随清中期的趣味来的,清中期距离唐朝经历了宋、元、明,已经相隔了很多层。这就是我在一开始给大家看到的,我们理解的古代不完全是真正的古代。从希腊的彩色雕塑到彩色的兵马俑,有类似的道理。


另外,唐诗也不是那么高不可攀。鲁迅说,好诗都被唐朝诗人写完了。可能是那一类的好诗被唐朝诗人写完了。如果我们对诗歌的概念有了新的发现,给它新的定义,有可能唐朝人摸都没摸过的东西,我们可以管它叫诗歌,这就涉及到另外一个话题了。


六、长安的趣味,不是李白杜甫的趣味,而是王维的趣味


在《唐诗的读法》中,我说王维是一个二流诗人,结果网上很多人不同意。王维的确是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我也认为他很伟大,但跟李白、杜甫比起来,稍微还差点。


为什么说王维是一个二流诗人?遭遇“安史之乱”后,王维被叛军抓住,充任了伪职,就等于道德上有了污点。后来他彻底住在辋川之后,没太写到“安史之乱”。跟杜甫相比,杜甫在“安史之乱”后是颠沛流离的,杜甫可以面对那个时代,写下了那个时代。而王维的笔力几乎不能面对那个时代,他的宫廷写法在“安史之乱”前就已经养成了。王维主导了当时长安的宫廷趣味。


现在一般说起来,当时李白和杜甫不是同时在长安,都到过长安。但实际上,长安的趣味,不是李白和杜甫的趣味,而是王维的趣味。王维跟那些王公贵族有密切的关系,直接影响了那个时代的诗歌趣味。王维在当时的身份可比李白高,后来李白、杜甫起来了,王维的地位依然高,但不再是能够掌握一个时代诗歌趣味的人。


古代的诗人很能走,王维走过很多地方,一直走到甘肃武威。他早年写“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后来,他才越来越变成一个守在他的辋川的诗人。


传王维《辋川图》(绢本)。藏日本圣福寺。


《辋川图》,有些人说是王维画的,有些人说不是。但被认为接近王维的亲笔画,有可能是宋代初年的郭忠恕临的。日本还藏了王维的《伏生授经图》。一般说王维是画水墨画,实际上在这张图上也能看到青绿。唐代画家大小李将军,也画青山绿水。


在纪录片《与古为友》中,有一段是在辋川拍的。辋川王维的别墅,现在变成了一个废工厂,到了那里,我说:“空山不见人,但见废工厂。”一开始纪录片保留了这句,觉得挺逗,后来删去了,说会影响不好。其实有什么影响不好呢?的确变成了废工厂。《辋川图》上的这条河,现在只有一点点水,已经不能走船。我想,现在看到的那个山尖,应该是当时王维看到的东西。


七、李白是个什么样的人?


贺知章孝经墨迹


我们说起李白,都会想到一个词:“谪仙人”。这是从唐代流传下来的关于李白的一个神话。但是我们可能没有意识到一个问题:是谁管李白叫“谪仙人”?这个人是贺知章。贺知章又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看到一个说法,常常只记住这个说法,忘了给出说法的人。贺知章号称“四明狂客”,他非常欣赏李白,一个老狂客遇到一个小狂客,一定很兴奋,所以给李白这么一个词。


有一种说法是李白生在托克马克、阿拉木图,已经是境外。还有一种说法是李白生于唐代碎叶城,有两个碎叶:一个在地图上标的托克马克,另一个在现在新疆的博斯腾湖边上。所以,也有少数的人认为,李白出生在博斯腾湖边上的碎叶。不管怎么说,李白都是从西边来,后来到了四川,再后来漫游天下。


李白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但如果你跟李白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十有八九你会不喜欢他,因为李白有“讨人嫌”的一面。从杜甫的一句诗里可以体会出来,杜甫说:“众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在士子圈里大家不喜欢他,排斥他。还有一个证据,在杜甫三十来岁、李白四十多岁时,他们一块去见北海太守李邕,李邕是当时士林的领袖,他喜欢杜甫,但不喜欢李白。所以,李白翻过头来才给他写了一首诗,叫做《上李邕》,诗中说,“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说孔夫子对年轻人还有一种敬畏,你不能瞧不上我。我们就可以看出李白有一些日子是不好过的。


钱包。唐朝 8-9世纪。中国丝绸。


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他得花钱。这个是唐代的钱包,李白身上也可能带着一个类似的东西。大家也会追问李白走了这么多地方,他哪来的钱?这个已经有一些研究了。比如说他父亲就是做生意的,他父亲叫李客,也有些人说这个不一定是他父亲的名字,有可能是外来人从西北到了四川绵阳江油一带,是个客人,所以就称呼他叫李客。


李白家里边一定是有做生意的,他曾经去过安徽的秋浦,写《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红星乱紫烟”。为什么跑到秋浦去?秋浦在唐代时有冶铜业,李白的兄弟里有人是贩铜的,跟那时的工业有关系,所以有些人说《秋浦歌》是中国最早的工业题材诗歌,因为李白写的是一些冶炼工人。


李白有钱,各种人也送他钱,包括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汪伦是安徽池州那一带的大地主,他说我们这块有什么,就把李白给“骗”来了,李白临走的时候,汪伦送给李白很多的礼物,有好几匹马,马车上装的礼物,好几车,李白拿人这么多东西总得留下点什么,他也不说汪伦送了我那么多东西,变成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去那可不是白去的。也有说法是汪伦修道,他认识李白跟修道有关。


李白《上阳台帖》。藏北京故宫。


在故宫,我见过李白《上阳台帖》原作。宋代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对李白的书法评价非常高,认为李白的诗名掩盖了他的书名,“其行草殊不减古人”。我在武英殿隔着玻璃看到放在柜子里的感觉是非常激动。也有个别人说这不是李白的真迹,但我觉得是。


八、韩愈的重要性在何种程度上被低估?


现在一般说起唐代诗人,排序一般都是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再加上李商隐、杜牧,没有韩愈。实际上,韩愈是非常重要的人物,一直到“五四运动”起来以后,韩愈才变得不重要。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理解的中国古文化,很多东西是“五四”以来的理解。韩愈的影响一直持续到“五四运动”的敌人桐城派,桐城派都称赞韩愈。


韩愈书法。


韩愈,不光是文章大家、道德家,而且是一个大诗人。韩愈写诗,“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奡”,跟白居易、刘禹锡的工作方式不一样。元稹、白居易的写作开始直白、写长诗。白居易自己的说法是“制从长庆辞高古,诗到元和体变新”,为什么说“体变新”?


中唐以后,诗人们开始写长诗,有两种倾向,白居易他们的诗歌比较平易,韩愈写比较艰涩雄伟的诗歌。韩愈写的很多长诗都被忘掉了,只记得“一封朝奏九重天,西贬潮州路八千”这首。比如他有一首《荐士》,推荐的就是孟郊,写“周诗三百篇,雅丽理训诰。曾经圣人手,议论安敢到”,现在人们一般不再提起,但对于古代写诗的士子们来说,这都是很重要的诗歌。我认为他的诗也非常重要,他的趣味对于当代的诗人很有启发性。


一般诗歌都往美好处说,韩愈在诗里说,“下床畏蛇食畏药,海气湿蛰熏腥臊”,一般人觉得这都不能入诗,但韩愈把它们全变成诗歌了。这也提醒所有做艺术的人,只有审美是不够的,你还需要有另一面的本领,才是真正的艺术家。


韩愈跟白居易是同时代的诗人,但这两个人关系很微妙,韩愈请白居易出去玩,白居易不去,在他们各自的诗集里都能够找到互相写的诗。如果对于韩愈没有充分的了解,也很难说对于唐诗有透彻的了解。


宋朝苏东坡的弟弟苏辙认为,唐诗当推韩杜,把韩愈放在杜甫前面,都没有李白什么事。如果对韩愈不了解,实际上对李商隐的理解也会出现偏差。


李商隐早年学韩愈,写过一首《韩碑》:“元和天子神武姿,彼何人哉轩与羲。誓将上雪列圣耻,坐法宫中朝四夷。淮西有贼五十载,封狼生貙貙生罴。不据山河据平地,长戈利矛日可麾。”你觉得这是李商隐写的吗?了解到这些,才能了解到全部的李商隐。他也可以写回肠荡气的诗,但我们全忘,只记得他谈恋爱或不太通顺的仕途。


韩愈跟柳宗元关系很好,他写一首诗寄给柳宗元。柳宗元接到他的信以后,不是像我们现在这样直接打开,而是先洗手,然后手上熏香。接朋友的书札要非常正式,这是当时士子之间的文化氛围。


东晋《曹娥诔辞》局部。上部跋文为韩愈所写。


我们现在也能找到韩愈存在的痕迹。在《曹娥诔辞》中,有韩愈写的“退之题”。韩退之就是韩愈;最中间断开的地方,也有“韩愈”两个字。这个百分百是韩愈的亲笔,那个时代文人们聚在一块读帖子,这种情况我们今天没有了。



<燕京书评>原创稿件。转载请后台联系。


推荐阅读

01


“查禁利维坦”:霍布斯与同时代人的学术战争

评阿甘本《散文的理念》:思想只有承担“诗的遗产”,才能朝向“散文的理念”

02


吴飞:我是如何走上自杀研究之路的?


严飞:社会结构让人不得不“内卷化”


陈宝良:明代士大夫精神上承汉宋,文学下启五四


李文杰:从制度视角看天朝崩溃,清朝君臣如此勤政,国家为何一败涂地?



全现在·燕京书评从9月1日上线到现在,以书为名,尝试理解文化思想领域正在更新的人与事。现在,邀请你加入燕京书评读者微信群。


入群方式:添加燕京书评小编微信(yjsp20200901),小编将邀您加入“燕京书评读者部落”线上微信群。


我们聚在一起,围绕书但又不止于书,阅读、分享、讨论,也会有一些线上线下的读书活动,随喜赠送好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