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亏导致白头发?老中医告诉你,想要乌发,不止吃黑芝麻、补肾这么简单!
白发,衰老的标志,“早生华发”在任何时候,都不是一个让人高兴的事情。乌黑的头发中露出一些刺眼的白发,在影响美观之外,往往会给本人带来一些烦恼——
“听说白头发是因为肾虚?”
“白头发这么多,身体不好吧”
……
白发意味着肾不好吗?很残忍地告诉你——从中医角度来看,可能不仅仅是肾有问题!
白头发,部位不同
对应问题不同
其实,头发是体内气血情况的重要表现,只有体内精血丰富,头发才能生长得乌黑亮丽。若是体内的脏器出了问题,就容易生白发。
两鬓斑白:肝火偏旺
针对措施
主要以滋补肝肾为原则,用药多以六味地黄丸、七宝美髯丹、二至丸等。
前额白发:脾胃失调
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脾胃不佳意味着消化吸收有问题,而人的头皮细胞在缺乏营养的情况下,也确实无法顺利制造黑色素供给给头发,从而易造成白发。
针对措施
以调理脾胃为主,逍遥丸、健脾消食丸等。
后脑勺白发:肾气不足
因为后脑勺是膀胱经的脏腑反射区,而膀胱与肾相表里,所以后脑勺白发,可能意味着肾气虚而不能固摄。
针对措施
一样选择滋补肝肾的六味地黄丸、七宝美髯丹、二至丸等。
头顶白发:血气不足
发为血之余,气弱血虚就可以造成引起毛发枯槁变白。因为气血亏虚也是白发很重要的病机。《诸病源候论》中曾有论述,毛发变白时,指出白发变白是因为肾气不足,而肾气不足根本是气血不足,“气血虚则肾气弱,肾气弱则骨髓枯竭,故发变白。”
针对措施
可以针对性服用人参养荣丸、草灵丹、四物汤等药。
白发突然变多:精气神不足
七情致病在中医学中有着独特的地位,七情内伤可以生百病。同样,情志不畅,郁结于内,可造成伤气伤血、气滞血瘀,继而使毛发失去濡养。
针对措施
情志郁结证多可引起气滞血瘀,因此多以疏肝解郁、活血化瘀为原则,用药多以柴胡疏肝散、逍遥散为主方。
白发意味着身体问题,不仅仅是中医的观点,西医也一样。
通常来说,毛发的正常生长是有赖于毛囊的功能的正常,而毛囊的黑素细胞可以分泌黑色素,使毛发表现为黑色。如果黑色素形成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障碍,都可能造成毛发变白或是脱落。
目前遗传因素白发的发病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很多流行病学研究发现部分白发有着明显的遗传倾向,主要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维生素及矿物质是维持人体机能正常运行的重要的物质之一,当身体中维生素B12、叶酸、生物素、锌、硒、铁等微量元素缺乏时,都可能产生白发。
精神情志受损可能引起毛囊中的毛细血管收缩,使得代谢障碍,进而导致氧气与营养物质的缺乏,使黑色素生成减少,进而产生白发。
白发的发病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有资料显示,白发跟骨质疏松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白癜风、心肌梗塞、肥胖等都有着密切关系。
同时,化疗药物、抗疟药物、吸烟、紫外线暴露等均可影响头部黑色素的形成。
想要白发变黑
就要对症下药
坊间多传言,想要白发变乌,那么就要多吃黑色的食物。其实黑色食物不神奇,并没有什么特殊成分,只是一些呈现出黑色或深紫色的物质较多。
比如乌鸡中黑色素较多;黑豆、黑米、黑枸杞等花青素较多;木耳中多酚和吲哚较多等,这些成分其他食物中也有。
有些黑色食物因为富含营养如黑豆、黑芝麻等确实是有一定的助益,但是本质上还是因为营养元素,和内在颜色无关。
所以针对白发问题,不是简单地吃黑色食物就可以解决的,而是应该对症下药,缺啥补啥。
01
如果是疾病因素或其他因素,首先要对症治疗,帮助其治疗原发疾病,适当应用扩血管药,以缓解供血不足。肥胖因素可以先选择控制饮食并减重。
02
针对性改善饮食。
现代研究显示,缺铜会会抑制体内酪氨酸的产生,导致头发中的黑色素减少,所以为防止头发早白,应多摄取富含铜的食物,如蛋类、肉类、豆制品、坚果、菠菜等。
现代医学认为B 族维生素缺乏也是致病的一个原因,平时可注意多食用谷类、绿叶蔬菜等食物。重糖重盐会导致白发增多,所以饮食要清淡。
03
针灸、按摩等方法。 按摩头皮可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头部营养的供应。可用梳子梳头,或用手掌、手指揉搓头皮,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1至2分钟。也可以多按摩百会穴、四神聪穴和风池穴三个“健发穴位”,改善阳气,延缓头发变白。 针灸治疗是中医学中最具特色的治疗方法之一,以其疗效明确、副作用小的优势。对于白发的治疗,可以选择正规医院的针灸科进行,千万不要去找“赤脚大夫”和“美容院”。04
日常生活习惯改善,情绪改善。因为情绪很可能导致白发,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规律的作息,轻松的心情是非常重要的,不要真的被情绪愁白了头。
总的来说,一头乌黑亮丽的头发,不仅仅意味着年轻和美丽,更意味着好身体,为了健康的身体,好好开始保养头发吧!
参考文献:
[1]. 李晓强,闫小宁,杨顶权.白发中西医研究进展[J].现代中医药,2019,第3期:P110
[2]. 黎淑贞.哪些原因会导致白发早生?[J].上海中医药报,2018年7月20日,第003版
[3]. 郭凤梅,吕美云.白头发的相关因素与防治对策[J].护理研究,2002年10月,第16卷第10期
2021-07-11
2021-07-11
2021-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