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书单 | 2022年历史学新书(11)

史学研究 2022-04-11

前 言

史学研究公众号已有近16万的订阅者,2022年继续设立新书单栏目,推介本年度高质量的史学研究著作,第一季度适当推介部分上年度新书另外公众号也常年推介新出版的高质量学术论文,期待各位学人的推荐与支持。word版论文一般收到后,经过简单的技术性审核、编排在一周内推送。已经授权其他公众号发布且标注了原创的论文无法推介。投稿邮箱:shixueyanjiu2015@163.com。感谢您的关注。本期书单为2022年第11期新书单,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1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郭店楚简《老子》新研究

作者: (日) 池田知久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译者: 曹峰 / 孙佩霞
出版年: 2022-5


作者池田知久是享誉世界的道家研究、出土文献研究专家这部著作集中体现了他极为熟练的文献分析技巧和极为缜密的思想分析手段,同时也凸显了他高超的把握全局的能力。作者这样描述自己的学术立场:“立足于这样一种学术态度,即不以老子及《老子》已有的既存知识(亦即固有观念)为依据作外在的说明,而是尽可能把一切既存的知识当作一张白纸,弃之不用,从内在的角度,紧密结合每个地方的文章表达方式及思想内容加以探讨。”在这本书里,可以找到很多不同于通识的观点,甚至有的观点独辟蹊径。这本书是把道家研究和出土文献研究结合起来的又一部典范之作。

池田知久,1942年出生于朝鲜全罗北道。从东京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现为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曾受聘担任山东大学一级教授。他是享誉世界的中国古典学专家,尤长于道家研究与出土文献研究。他的这方面成果极多,已译成中文的著作有:《庄子——“道”的哲学及其演变》(台湾“国立编译馆”,2001年)、《马王堆汉墓帛书五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池田知久简帛研究论集》(中华书局,2006年)、《道家思想的新研究——以<庄子>为中心》(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年)、《论道:<老子>思想细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等。

2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石学蠡探

作者: 叶国良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出版年: 2022-3-1
定价: 88


石学,即“金石学”之“石学”,是研究并运用石刻文献之学。叶国良先生秉屈万里之传,受孔德成之业,研治石学有年,多有建树。叶先生认为石学分为二支,一曰“括例”,总结碑志撰文通例,结合礼俗制度、碑版沿革等,为研治碑学之门径;二曰“考证”,运用石刻资料,补正经史,于治经读史、研究古代社会,裨益甚钜。二者互相为用,不可偏废。  本书为叶国良先生《石学蠡探》与《石学续探》的合编,深入论述了东汉官宦冢墓碑额题写职官“题尊”之例,与唐宋以降“题终”不同;石本与传世刻本异文产生的原因、如何互校以及互校的用途;失姓碑志如何考证;韩愈碑志文与前人的异同及对后世的影响,等等。对东汉至清代的诸多碑志逐一做了细致入微的考证,兼涉经学、职官、典制、文学、传记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又对元明清十二部总结石例的著述作了评议,具有学术史意义。全书考证精审,括例贯通,对初涉金石学和专门研究者定多启发。  另书中对历代碑志的具体考释,每篇均有提要,概述核心观点,提纲挈领,极大提升了考证文章的可读性,写法亦值借鉴。

叶国良,台湾桃园人,1949年生。1967年进入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学习,1983年获得文学博士学位;其间又担任助教五年、讲师三年。1983年任副教授,1989年晋升教授。1999年担任中文系主任,2005年8月出任台湾大学文学院院长。自1989年起,又曾担任东海大学、花莲师院、台北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兼任教授,以及香港中文大学、捷克查理大学、泰国朱拉隆功大学客座教授。2019年任山东大学讲席教授。主要著作有:《宋人疑经改经考》、《宋代金石学研究》、《石学蠡探》、《石学续探》、《古代礼制与风俗》、《千家诗译注》、《经学侧论》、《经学通论》(合著)、《汉族成年礼及其相关问题研究》(合著)、《出土文献研究方法论文集(初集)》(合著),及其他论著数十篇(种)。

3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中国绘画

作者: [美国] 巫鸿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世纪文景
副标题: 远古至唐
出版年: 2022-3
页数: 224
定价: 88.00元


本书是著名美术史家巫鸿的最新著作,脱胎于《中国绘画三千年》中作者负责撰写的《旧石器时期到唐代 》一章,重新梳理结构框架、补充最新的研究成果,全面讲述了从远古时代至唐代末期的早期中国绘画的发展、不同时代绘画的风格和特点。作者在本书中有意识地突破卷轴画的范围,把“中国绘画”的概念扩大,在材料上把彩陶、壁画、屏幛、贴落和其他类型图画都包括进来,以其敏锐的图像分析能力全面理解中国近百年来的考古学成果,改变既有的绘画史叙事模式,呈现出不同时代、不同平面上的不同图像之间的内在勾连。

巫鸿(Wu Hung),著名美术史家、批评家、策展人,芝加哥大学教授。  1963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学习。1972—1978年任职于故宫博物院书画组、金石组。1978年重返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攻读硕士学位。1980—1987年就读于哈佛大学,获美术史与人类学双重博士学位。随即在哈佛大学美术史系任教,于1994年获终身教授职位,同年受聘主持芝加哥大学亚洲艺术教学,执“斯德本特殊贡献教授”讲席。2002年建立东亚艺术研究中心并任主任,兼任该校斯马特美术馆顾问策展人。2008年被遴选为美国国家文理学院终身院士,并获美国大学艺术学会美术史教学特殊贡献奖,2016年获选为英国牛津大学斯雷特讲座教授,2018年获选为美国大学艺术学会杰出学者,2019年获选为美国国家美术馆梅隆讲座学者,并获得哈佛大学荣誉艺术博士,2022年荣获美国大学艺术学会“艺术写作杰出终身成就奖”。成为大陆赴美学者获得这些荣誉的第一人。

4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读图观史

作者: 贺西林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考古发现与汉唐视觉文化研究
出版年: 2022-4


汉唐美术开创格局,成就风范,在诸多领域开后世之先河,启未来之风气,树时代之楷模。其以特有的视觉方式建构了帝国形象,描绘了现实生活,营造了死后世界。近半个世纪以来,考古发掘迅速推进,视觉材料大量涌现,为汉唐美术史研究提供了新的动力。  本书收录了作者历年来发表的十篇有关汉唐视觉文化研究的论文,并对其做了补充修订,依据主题和内容分为三编,即图像表征与思想意涵、图像考辨与知识检讨、图像传承与文化交融。作者旨在透过可视的图像和固态的物质遗存,揭示其内在逻辑理路和创造动机,进而实现重构历史体验的目标。本书集中展现了作者多年来就汉唐视觉文化相关问题的思考和心得,所收录论文深化了多项研究议题,拓展了美术史研究的视域和格局,也为思想史、社会史、政治史、文化史提供了学术支持。

贺西林,1964年12月出生,陕西清涧人,198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并留校任教, 2000年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文化遗产学系教授。长期从事中国美术史、美术考古教学与研究,重点研究方向为汉唐视觉文化等。出版专著多部。

5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内外之间

作者: 强光美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副标题:清代的总管内务府大臣
出版年: 2022-4
定价: 79.00元


总管内务府大臣为清代处理皇家事务的特殊机构——内务府的最高长官,被称为“皇室的大管家”,在宫廷内外事务上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本书主要梳理了清代总管内务府大臣的群体特征,详细考辨了其职掌,彰显了这一职官群体在清代官僚体系中特殊而重要的作用与地位。近代以降,内务府大臣面临着新的环境和挑战,其对财政危机处理的不当及自身的腐朽堕落,使其在晚清政治改革中成为朝野内外批判、攻击的对象。尽管内务府大臣做出了种种回应,也进行了某些变革,但他们的言论和实践都显得软弱无力,终究没有根本性的变革。总管内务府大臣及其治下内务府的腐败,成为人们诟病清室的口实,也构成了其走向覆亡的一个内在因缘。

强光美,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历史学博士。

6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理学在东亚

作者: 方旭东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壹卷工作室
出版年: 2022-2
定价: 82.00元


《理学在东亚》全面而翔实地研究了理学在东亚各国的思想流变,通过对理学著作的文献检证探索了理学代表人物的思想内核和言行表象。全书共分有《周敦颐与道教的关涉》《猪肉与龙肉》《从利玛窦的改编看朱子的“理有偏全”说》《上元醮与皇极》《阳明丛考》《李退溪的王阳明批判》《儒学的“超地方性”和“在地性”》《朱子学在琉球的落地生根》等十二章,相继对周敦颐与道教关系、《丹决》的写作时间、版本真伪问题、柳存仁和吾妻重二对“猪肉”与“龙肉”的错误推测、王阳明论著在朝鲜和琉球的发展、李退溪对阳明学的吸收和批判等诸多问题进行了一一讨论和深入考证。本书的论述建立于扎实的史料基础和细致的分析论证之上,作者除仔细研读理学全部现存著述外,还广泛收集韩国、日本的相关理学史籍、今人论著和诸多学者观点,史料利用之广令人叹服。

方旭东,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哲学研究,尤精于宋明理学,出版有《理学九帖》(商务印书馆,2016)、《新儒学义理要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儒道思想与现代社会》(中华书局,2022)等多种专著,论文一百多篇散见于海内外专业期刊。

7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中、韓儒者的秩序追求

作者: 蔡至哲 

副标题: 以朝鮮朱子學儒者為中心的觀察 

出版年: 2022-1-20


本書以東亞儒學視野,參考沃格林(Eric Voegelin, 1901-1985)之研究,思考朱子學秩序關懷裡的價值與界限。朱熹道統思想對傳統漢唐中華秩序進行批判,類比沃格林思想,可視為一種中華秩序下的「存在的飛躍」。朝鮮儒者在明中葉至明清鼎革的巨變與失序危機感中,希冀傳承「朱子之後」的道統,重塑中華秩序,類比沃格林思想,也可視為一種中華秩序下的「存在的再飛躍」。值得我們在今日反思何為「中華秩序」之時作為參照。

蔡至哲,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畢業,同時讀政大宗教所博士生。曾任中研院文哲所博士後研究員,現任臺師大東亞系博士後研究員,臺大兼任助理教授。學術關懷在東亞儒學、基督宗教史,發表過不少相關中英文論文,曾譯《理性的勝利:自由、科學、資本主義,以及進步的理性神學》。

8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明代人口、经济及区域灾荒应对

作者: 张民服 / 何欣峰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2022-2
定价: 69元


明代是我国历史上人口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无论是人口数量、人口分布、人口比例、人口结构以及家庭规模等,均形成了鲜明特点。同时,这一时期又是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一个高峰期。本书稿从明代人口管理制度、人口政策、人口分布、人口分布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人口与区域经济、人口思想及其经济活动、区域灾荒应对等方面入手,研究明代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与灾荒应对之间的关系,在人口史与经济史、灾荒史的结合上作了深入探讨,提出不少创新性观点。特别是就学术界研究较少的明代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其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多有独到见解,成为本书一个特色。

张民服,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历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明清社会史、明清经济史等方面的研究,著有《明清经济史探研》、《中国十大商帮》等学术著作,在《中国史研究》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主持多项国家及省部级项目。该书共22万字。何欣峰,历史学博士,郑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明代灾荒治理,出版学术专著1部,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主持省级项目1项、厅级项目3项,获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

9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帕内”号疑云

作者: [美]汉密尔顿•达尔比•佩里 著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副标题: 揭秘南京大屠杀前夕的“珍珠港事件”
原作名: The Panay Incident:Prelude to Pearl Harbor
译者: 汪伟 译
出版年: 2022-4-5
页数: 290


1937年12月12日,侵华日军攻占南京之际,搭载侨民撤离的美国军舰“帕内”号被日军飞机击沉,造成三人死亡 ,多人受伤。该事件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日、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影响了美国的东方政策,也埋下了珍珠港事件的导火索。  在本书中,军事史学者汉密尔顿•达尔比•佩里采访了事件幸存者,查阅了已出版或未公开的回忆文章以及相关档案资料,并把这些支离破碎、细枝末节的线索汇集在一起,完成了精彩的叙述。同时,他也细致分析了“帕内”号沉没后各方的行动与反应,描述了日军的残酷行动与中国人民的善意帮助。  作者以全方位调研的视角和方法、高超的多线叙事技巧,展示了“帕内”号事件的各个方面。从本书中,读者可以了解那个年代的中国及西方人眼中的中国。重温那段历史,也能帮助国人更好地关照中国的现实及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未来发展方向。

汉密尔顿•达尔比•佩里(Hamilton Darby Perry,1924-2009),美国军事史学者。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于美国海军服役,获得过嘉奖。退役后从事 文稿写作,担任过多家媒体的记者、出版人,著有《“帕内”号疑云》《利比•霍尔曼》等多部非虚构类图书。

10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流动的时空:移动互联网社会的崛起

作者:李慧娟 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03月 

定价:89


移动互联网时代,媒介技术的发展给社会结构和时空关系带来了新的□革。加速成为社会发展的主题。然而,在加速的过程中,社会时空也在经历着新一轮的分离与重组。“流动性”成为城市的主导隐喻。本书基于“时空加速—时空分层—时空延伸”三层维度,来验证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社会时空重组路径。并通过定量研究方法,结合两次媒介接触调查数据,以及网络民族志、田野调查等多种观察方式,分析了手机的碎片化使用带来的“时间荒”现象、人们在线上空间和线下空间的日常生活节律化、不同生活族群的生活方式特点、以及不同社会阶层的信息接触差异、线上社会资本积累、城乡社区居民的认同感构建差异等。探索移动互联网社会的信息分层、社会分层及社会资本再生产等问题。并以此认为,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给城市生活、社会结构带来了质的改变。在社会加速所带来的“提升逻辑”的作用下,“异化”与“共鸣”将长期共存。在“后增长”社会,我们应该在既有的发展逻辑基础上,追求社会整体创新和生活质量的提升,这也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命题。

李慧娟,中国人民大学传媒经济学博士。现执教于浙江理工大学文化传播学院,兼任杭州市舆情研究中心负责人,《靠前新闻界》期刊编辑。参与编写《中国传媒发展指数报告》《新闻传播的人数据时代》等多部著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媒体、传媒经济、人数据与舆情分析等。

11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交换之物

作者: [美]柯浩德(Harold J. Cook)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副标题: 大航海时代的商业与科学革命
原作名: Matters of Exchange: Commerce,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the Dutch Golden Age
译者: 徐晓东
出版年: 2022-3
定价: 128.00元


本书是作者潜心研究20余年的经典作品,重新解释了科学革命的原因,厘清了近代科学发展与商业全球化之间的复杂关系。  作者将焦点放在荷兰的黄金时代。17世纪,远洋贸易的繁荣将“新世界”带到欧洲人眼前,荷兰掀起“郁金香热”。为了得到一颗球茎,有些人甚至不惜卖房卖地。曾被当作洋葱吃掉的郁金香球茎,成为引爆金融危机的导火索。伴随着商业全球化的发展,人们不仅享受着未知世界的财富,更渴望全面了解客观世界,目光从探索神学的世界转向关注世俗世界,从追问神谕转而追逐利益——靠倒卖商品和信息为生的经纪人出现;东方的药材、香料在欧洲迅速流行;不带任何宗教偏见的新型大学建立;荷兰医生可以和在日本的同事一起研究针灸和艾灸,翻译中医文献……  贸易与交换不仅让世界各地的商品物资流通,更带动了知识、文化的传播,信息经济兴起,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随之改变,激发了科学的诞生。  柯浩德将大航海时代的经济史、社会史、医学史、思想史整合在统一的框架内,发现科学革命是由商业、交换全球化引发的,科学革命的历史就是一部交换的历史。

柯浩德(Harold J. Cook)  英国伦敦皇家内科医学院名誉院士,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教授,布朗大学历史学教授,《医学史》杂志联合主编,曾任英国惠康信托医学史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科学史、近代早期医学史和跨文化知识生产,近年来关注全球化背景下的商业、医学和科学发展。为写作本书,专门自学荷兰语和荷兰史,细心梳理荷兰语档案文献资料,还利用17世纪英国出版物及手稿进行研究。已出版《年轻的笛卡尔》(The Young Descartes : Nobility, Rumor, and War)、《一位普通医生的审判》(Trials of an Ordinary Doctor: Joannes Groenevelt in Seventeenth-Century London)等。

12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隔离

作者: 傑夫.馬納夫(Geoff Manaugh) / 妮可拉.特莉(Nicola Twilley)
出版社: 商周
副标题: 封城防疫的歷史、現在與未來
原作名: Until Proven Safe: The History and Future of Quarantine
译者: 涂瑋瑛 / 蕭永群
出版年: 2021-12
页数: 400


「隔離」(Quarantine)源自義大利文「quarantena」,意思是「四十天」。人類對抗瘟疫最古老的回應,就是把「可能染疫」的人和「健康的人」隔開。隔離是人類面對未知的本能反應,卻也涉及監控、收容和控制,成為剝奪人權的手段。  本書的基本假設是:因為人類是混亂的、有缺陷的、自私自利的存在,隔離過去一直存在我們的歷史裡,也會是我們未來的一部分。有效管理人口的隔離措施,被證明是控制新的疾病、降低死亡率,以及避免經濟和社會崩潰的最好方法,雖然至今仍然有人心存懷疑。  本書起源於調查歷史上的隔離措施,直到Covid-19爆發,這段歷史瞬間成為現在式。作者以歷史寫作和田野調查的方法,採訪各地醫院和城市,並且回顧歷史遺址,細述瘟疫和隔離或封城的種種問題和面向。從1377年黑死病爆發,在杜布洛夫尼克(Dubrovnik)的第一次封城,一路談到今日的方艙醫院、炭疽郵件與太空污染。並指出:從古到今隔離的失敗,都是來自人們對於隔離本身的恐懼。  後疫情時代,隔離已經成為常態。在危急狀態下如何管控人口、個人應該以什麼樣的態度來面對,都是必須面對的議題。本書的翔實調查與分析,能夠帶給社會一個指引。

傑夫‧馬納夫Geoff Manaugh  作家、記者、建築師,經營科技網站「BLDGBLOG」,也是《紐約客》The New Yoker、《紐約時報雜誌》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亞特蘭大雜誌》Atlanta Magazine、科技雜誌《連線》Wired的固定撰稿人。著有暢銷書《盜賊眼底下的城市指南》A Burglar’s Guide to the City。


妮可拉・特莉Nicola Twilley  作家,也是屢獲殊榮的podscast「Gastropod」的聯合主持人,擅長從歷史與科學角度研究食物與相關議題。作品時常見於《紐約客》,目前居住在洛杉磯。

13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跨越世紀的亞洲觀光

作者: 小牟田哲彥
出版社: 臺灣商務印書館
副标题: 明治.大正.昭和,日本旅遊手冊中的世界
原作名: 旅行ガイドブックから読み解く 明治.大正.昭和 日本人のアジア観光
译者: 陳嫻若
出版年: 2022-3-1
页数: 360
定价: NTD450


邁入二十世紀,日本人前往亞洲各地旅行成為常態,介紹出國資訊的旅遊手冊也應運而生。手冊裡不僅記錄了當時海外旅遊的優惠行程、交通方式、觀光景點,更展現了這一百年來日本人眼中的亞洲及其變遷。從二戰前中國幣制的混亂、滿洲馬賊的危險、縱貫大陸列車上的俄羅斯服務生,到戰後東亞國際局勢的驟變、共產中國的崛起,及亞洲旅遊環境的消長。  東亞近現代鐵道與交通史專家小牟田哲彥,爬梳大量旅遊手冊的資訊,並蒐羅豐富的歷史照片,以圖文並茂的形式,描繪二十世紀在亞洲旅行的風光,深入體驗近代日本與亞洲社會的生活,沉浸在這場穿越時空的歷史之旅。

小牟田哲彥  1975年出生於東京,早稻田大學法學部畢業,筑波大學研究所商學科學研究科企業法學専攻課程修畢。專攻日本及東亞近現代交通史、鐵路相關研究和文藝活動。1995年,完成乘坐日本國內JR線全線2萬公里,世界70餘國的鐵路乘坐總距離達8萬公里。2016年的著作《大日本帝國時期的海外鐵道》獲得日本第41屆交通圖書賞獎勵獎(繁體中文版為臺灣商務印書館,2020年出版)。其他著作有《鐵馬想奔馳──搭乘南北韓分斷鐵路》(鉄馬は走りたい──南北朝鮮分断鉄道に乗る)、《鐵道與國家──「我田引鐵」的近現代史》(鉄道と国家─「我田引鉄」の近現代史)、《星空向後遠去的夜行列車》(去りゆく星空の夜行列車)等書。日本文藝家協會會員。

14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六人

作者: 施万克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副标题: 泰坦尼克号上的中国幸存者
原作名: The Six
译者: 丘序
出版年: 2022-4
定价: 69


1912年4月10日,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邮轮“泰坦尼克号”开始了它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航行。这艘永沉海底的巨轮承载了几代人的共同记忆,直至1997年由詹姆斯·卡梅隆执导的电影《泰坦尼克号》在美国上映,使得这场20世纪最著名的海难重回大众视野,一时间,有关灾难、人心、挣扎与救赎的话题再次席卷全球。但鲜为人知的是,那艘船上还有8名中国乘客,而且其中6名得以幸存。  有关“泰坦尼克号”上的中国幸存者,最早能够追溯的资料只有海难发生后西方媒体的零星报道,以及“泰坦尼克号”个别幸存者的回忆和证词:有人说他们是偷渡者,从一开始就藏身救生艇中;有人说他们是靠假扮女人混上救生艇;还有人说他们被枪指着,宁愿被打死都不愿下救生艇。这明显相互矛盾的指控背后,是不为人知也无人关心的历史真相。这6人就这样无端背负百年骂名,然后被遗忘。  一个多世纪之后,海事历史学家施万克首次为我们揭开那段被尘封的历史。他从海量档案资料中去伪存真,拼凑起有关中国乘客的身份信息。他亲身实施浸水实验,并且按照原比例打造救生艇,只为还原海难发生时中国乘客的遭遇,破除不实指控。他还多次前往英国、美国、加拿大以及那些中国乘客的故乡台山进行实地调查,追寻这些人为何漂洋过海而来,又在船难后去向了何方。  就这样,施万克以一种无可辩驳的方式向世人证明:这些中国幸存者绝非“懦夫”“偷渡者”,也不可能“假扮女人”混入救生艇。他们是“泰坦尼克号”事件中最不起眼的注脚,却是那个人口变迁、种族主义大背景下海外中国劳工群体的缩影,面对时代的不公、命运的倾轧,他们毫无还击之力,唯有“抹干眼泪笑呵呵”。

施万克(Steven Schwankert)  美国海事历史学家、作家,专注于探索、技术、媒体和文化领域,旅居中国逾20年。  同名纪录片《六人——泰坦尼克号上的中国幸存者》首席研究员兼主演,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会员,作品多见于《亚洲华尔街日报》《南华早报》等刊物,以及《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媒体的网站。

15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美国的痼疾

作者: [美]蒂莫西·斯奈德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副标题: 一位历史学家对疫情的反思
原作名: Our Malady: Lessons in Liberty from a Hospital Diary
译者: 陈博
出版年: 2022-3
页数: 184
定价: 48.00


2019年12月底,由于阑尾破裂引发肝脏感染,蒂莫西•斯奈德不得不在康涅狄格州纽黑文市的医院度过一年的最后几天,在推动他思考的“愤怒”中迎来被新冠疫情缠绕的2020年。在一连串轻率、敷衍又被新型冠状肺炎搅扰的就医过程中,他深刻体会到自己身处的国家一直将医疗护理确立为基本权利,其医疗护理系统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却问题重重,甚至积重难返。病愈后,他结合自身生命经验,对比过去在他国医疗系统的体验、观察与反思,对美国利润至上、效率低下,专业意见被轻视,科学逻辑不断被政治左右的医疗体系,写下犀利而沉痛的呼吁。

蒂莫西•斯奈德(Timothy Snyder,1969—),当今美国杰出的历史学家之一,现为耶鲁大学莱文历史学教授、维也纳人类科学学院终身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东欧史,著有《民族的重建:波兰、乌克兰、立陶宛、白俄罗斯,1569—1999》《红色王子》《黑土:作为历史和警示的大屠杀》等书,并以对话形式帮助著名历史学家托尼•朱特完成最后的作品《思虑20世纪》。其作品曾获乔治•路易斯•比尔奖、汉娜•阿伦特奖等多种重磅作品。

16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巴勒斯坦之殤

作者: 拉什德.哈利迪(Rashid Khalidi)
出版社: 馬可孛羅文化
副标题: 對抗帝國主義的百年反殖民戰爭
原作名: The Hundred Years’ War on Palestine: A History of Settler Colonialism and Resistance, 1917–2017
译者: 苑默文
出版年: 2022-1-6
定价: NTD 520


巴勒斯坦-以色列衝突是一場已持續長達百年以上的衝突。自十九世紀末開始,許多流亡海外的猶太人開始返回巴勒斯坦,希望能重建已經滅亡將近兩千年的猶太國家。但問題是在這段時間裡,巴勒斯坦人也在這裡居住了上千年,誰是新住民?誰是舊住民?誰有權宣稱擁有這塊土地的主權,就成了一切爭議的源頭。  本書作者哈利迪是愛德華.薩依德之後,巴以衝突最重要的研究者,也是國際權威期刊《巴勒斯坦研究學刊》的主編。不同過往描述巴以衝突的作品,本書有四大特色。  首先,哈利迪提出以「殖民戰爭」的角度審視巴以衝突,認為以色列早從十九世紀末出現猶太復國主義,二十世紀英美大國全力支持以色列立國,顯示以色列及其盟友有意識地向巴勒斯坦人發動殖民戰爭,意圖奪取巴勒斯坦人的土地,要在巴勒斯坦建立國家。  第二,本書以年代先後描述巴以衝突的百年歷史,利用六起重要的國際事件,包括貝爾福宣言、聯合國第一八一號決議、六日戰爭、黎巴嫩戰爭、奧斯陸協議、大衛營峰會,一步步勾勒出歷史的原貌。  第三,本書除了是部巴勒斯坦人的歷史,也融入了作者個人的生命史、整個哈利迪家族的家族史。哈利迪家族的成員就是這百年歷史的見證者。  最後,本書不強調巴勒斯坦人的「悲情色彩」,除了會抨擊以色列及其盟友的不公正作為,也不忘針貶巴勒斯坦領導層的失誤與無能。希望透過重新審視這段歷史,能為至今仍無法解決的歷史難題提供一個有啟發的新視角。

拉什德.哈利迪Rashid Khalidi  出生和成長於美國紐約,是世界最重要的巴勒斯坦歷史研究者,他祖輩的家族是耶路撒冷的顯赫望族,家族中不乏巴勒斯坦重要歷史關頭的親歷者和重要歷史人物,哈利迪家族圖書館更是收藏有大量重要歷史文獻。  哈利迪也是哥倫比亞大學現代阿拉伯研究系所的薩依德教授《巴勒斯坦研究學刊》的合編人,以及七本著作的作者,其中包括《巴勒斯坦人的認同》、《欺詐的掮客》和《鐵籠》。他的文章常刊登於《紐約時報》、《波士頓環球報》、《洛杉磯時報》和《芝加哥論壇報》等有影響力的報紙以及發表在許多學術期刊中。

17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伏尔加河上的水电站

作者: [俄] 布尔金·叶夫根尼·阿纳托利耶维奇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副标题: 从彼得一世到普金
译者: 华盾
出版年: 2022-5


这是一部伏尔加河水利史,甚至苏联水利史。1930年2月12日,联共(布)中央决定开始对伏尔加河能源和灌溉问题进行研究,伏尔加河大规模改造由此起步。苏联历史恰恰在几个月前发生转折——1929年,“新经济政策”被中止,个五年计划上马,其后延续了一个甲子的、高度集中的、指令性的、军事动员型的“斯大林模式”形成。到1989年后一座水利枢纽(切博克萨雷)投产,伏尔加河水利设施建设过程与苏联兴衰之路近乎耦合。在本书中,关于伏尔加河水利枢纽的筹备和建设经过、大规模搬迁、劳改营犯人在工程建设中的作用以及对文化遗产的选择性抢救的描述,为更广泛地了解现代社会的水利建设和“斯大林模式”提供了极好的例证。  “斯大林模式”被很多人认为是近现代史上集权主义的典型代表;相反,也有推崇者肯定苏联政府在国家发展上的巨大成就。在本书描绘的伏尔加河水利建设中很容易找到两种迥异观点的证据,既有古拉格、自然和人文生态悲剧,又有发电、航运、科技等千秋之利。但无论如何,“苏联”都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一次别开生面的探索。

布尔金·叶夫根尼·阿纳托利耶维奇,历史学博士,乌里扬诺夫斯克乌里扬诺夫国立师范大学哲学与文化学系教授,现居俄罗斯乌里扬诺夫斯克市。研究领域为俄国社会经济与生态史,以及伏尔加河流域文化和自然遗产。主要著作包括《伏尔加亚特兰蒂斯:大河悲剧》(2005)、《伏尔加河梯级水电站:俄罗斯的胜利与悲剧》(2011)、《苏联的文物保护(1917—1991)》(2013)、《辛比尔斯克-乌里扬诺夫斯克的沉没瑰宝》(2017)、《追随救世主:伏尔加河中游地区基督教史(公元7—15世纪)》、《斯帕斯克(古比雪夫):旧城往事与传说》(2018)、《渔人的命运:伏尔加河中游及卡马河下游渔业史》(2020)。  译者 华盾,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青年研究员,俄罗斯科学院普里马科夫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研究所博士候选人。本科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俄语-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硕士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国际关系专业。研究领域为俄国科技及政治经济发展。在学术期刊、媒体发表多篇学术文章和评论,译有《2035年的世界:全球预测》(2019)等著作。

18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Scholars and Their Marginalia in Late Imperial China

作者: Yinzong Wei
出版社: Brill
出版年: 2022-3-17
页数: 252
定价: $120.00


Marginalia are a variety of writings and symbols written by readers in book margins. This study focuses on marginalia and explores the reading practices and the scholarly culture of late Imperial China. Beginning in the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more scholars devoted themselves to reading and collating ancient texts.  They developed the habit of writing marginalia while reading, of transcribing other readers’ marginalia, and of printing marginalia, all of which formed a particular scholarly culture. This book explores how this culture developed, gained momentum, and shaped the styles, lives, thoughts, and mind states of scholar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Yinzong Wei, Ph.D. (UBC, 2019) is an Associate Researcher at Wuhan University. His published articles on Chinese philology and book history include “Marginalia Transcription and Scholarly Culture in the Qing Dynasty” 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8:2 (2021).

往期内容


2021年历史学十大好书

2021年往期书单合集



书单 | 2022年历史学新书(1)

书单 | 2022年历史学新书(2)

书单 | 2022年历史学新书(3)

书单 | 2022年历史学新书(4)

书单 | 2022年历史学新书(5)

书单 | 2022年历史学新书(6)

书单 | 2022年历史学新书(7)

书单 | 2022年历史学新书(8)

书单 | 2022年历史学新书(9)

书单 | 2022年历史学新书(10)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