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书单 | 2023年历史学新书(13)

史学研究 2023-12-26

前 言

史学研究公众号已有16.5万的订阅者,2023年继续设立新书单栏目,推介本年度高质量的史学研究著作另外公众号也常年推介新出版的高质量学术论文,期待各位学人的推荐与支持。word版论文一般收到后,经过简单的技术性审核、编排在一周内推送。已经授权其他公众号发布且标注了原创的论文无法推介。投稿邮箱:shixueyanjiu2015@163.com。请勿通过微信发给编辑。感谢您的关注。本期书单为2023年第13期新书单,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欢迎转发,注明出处。

1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仪式与社会

作者: 杨谦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副标题: 商代晚期祭祀遗存的考古学研究

出版年: 2023

本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以商代晚期都城殷墟的祭祀考古遗存为主,结合最新的三星堆祭祀坑的发掘材料,运用人类学中仪式研究的理论方法,辅以古文字和古文献研究,对商代晚期的祭祀仪式展开了全面的讨论。祭祀仪式在晚商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书即试图揭露仪式遗存背后的深层次社会问题。商人举行仪式旨在索取某种回报,特别是当商人面对灾难等重大转折时,仪式活动往往能减少或释放出人们内心的恐慌与忧虑,已经建立起的社会秩序也会在各类仪式中体现并反复重演。建立统一的思想意识体系,以此形成强烈的族群认同感,增强彼此之间的凝聚力,更是适应了商代方国联盟国家形态的统治需要。

杨谦,1987年生,湖南吉首人,现为上海大学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夏商周考古、博物馆藏品研究。2016年毕业于山东大学考古学系,获历史学博士学位。2013年获哈佛燕京学社访问研究员项目资助,赴哈佛大学访学一年半。在《东南文化》《江汉考古》、Asian Perspectives:The Journal of Archaeology for Asia and the Pacific等刊物发表文章十余篇,另有多篇译文发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一项,参与国家艺术基金等项目。

2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秦人的信仰世界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2023-3

页数:385定

价:128.00元

秦文化在西北获得早期发育的条件,秦人的精神世界与信仰体系因此与东方有所不同。本书就有关专题进行探讨,书名取用“信仰世界”四字,其实只是模糊言之,讨论的内容实则可归入思想史、意识史,主要涉及秦人礼俗、知识构成、文化理念以及政治权力集团意识形态导向等问题,其中诸多现象颇多巫术或说数术色彩。具体而言,本书就秦“時”体现的文化精神,“鸟崇拜”与“雕鸷之秦”说,“大神”“威神”祀告与诅军形式的神巫文化色彩,秦人意识中的“树神”“盐神”“海神”,“马谋祝”仪式及“小儿鬼”禁忌等问题提出的学术意见,应当有益于深化对秦史与秦文化、秦人精神世界和信仰体系的理解,有助于推进对汉文化基本格局形成条件的考察。

王子今,1950年12月生,西北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秦汉史研究会顾问。代表著作有《秦汉交通史稿》《史记的文化发掘》《秦汉区域文化研究》《秦汉边疆与民族问题》《秦汉时期生态环境研究》《秦汉称谓研究》《秦汉名物丛考》《秦汉儿童的世界》《秦交通史》《秦汉海洋文化研究》等。

3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汉服论

作者: 李晰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出版年: 2023-1
定价: 98.00元

服饰从源起到各时代多样丰富的发展,绝不只是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物品,它既是人类为了生存而创造的物质条件,又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的重要精神表现。汉服是汉民族传统服饰(ChineseHancosFame),是随着汉民族的形成而形成、发展而发展的,是汉民族文明的象征及民族形象的代表之一。作为中华民族服饰组成部分之一的汉族服饰也在整个中华民族服饰目前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因此汉族服饰文化,不仅对认识汉族历史、了解中华文明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而且在西方时尚全球一体化浪潮席卷下的当今社会,梳理和探究汉族服饰文化的根源及脉络,已成为我们理解并提升自身要义的借镜。

李晰,女,1999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工艺系染织设计专业,获学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本校服装系服装设计专业,获硕士学位;2010年毕业于本校美术学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任西安美术学院服装系副教授、西安美术学院附中校长、陕西省青年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西安市青年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委员。多次参加国际、国内美术和服装设计展览并获得多种奖项,发表美术作品、服装设计作品和论文数十篇。

4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北宋中期儒学复兴运动

作者: 刘复生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 2023-5
页数: 360
定价: 66.00元

唐宋之际,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反映在思想文化领域则是肇端于中唐而兴盛于北宋中期的儒学复兴运动。新儒学者鄙弃传统经生拘守注疏的习气,将眼光心思转向对儒经义理的探索,以用之于社会实践。新儒以复兴周孔之道、致君尧舜之业为旗帜,在各个领域掀起了复兴儒学的热潮,波属云委,终于走向兴盛的坦途。本书力图从不同侧面揭示这一跌宕起伏的动态过程,展现变革时代中的壮阔画卷。  本书脱胎于刘复生教授的博士学位论文,导师徐中舒教授,副导师吴天墀教授,1990年于四川大学通过答辩。1991年收入“大陆地区博士论文丛刊”,由台北文津出版社出版。  本书在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版的基础上作全面增订。增订本对文津版的讹误作了校勘,少数章节标题有所改动,注释改为页下注并做了补充。“宋学”与“儒学复兴”是本书涉及的两个基本概念,新撰前言中,对二者的内涵和相互关系进行了梳理和交待。内容的叙述有所充实,补充了荆公新学和苏氏蜀学的内容。增补了结语,对“儒学复兴运动”的五大核心问题和它努力达成的目标作了概括的总结。另外增加有申论两题,一是“五德转移”学说及其终结问题,再是天命观从传统“灾异论”到“天命即天理”的嬗变,两题皆与北宋中期儒学复兴思潮密切相关,以政治道德取代政治神学是儒家政治文化的一大转变,故而申论附之于后。

刘复生, 1977年考入四川大学,先后获中国民族史专业硕士学位、中国古代史专业博士学位。1985年初留校任教,主治宋史、西南民族史,先后任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宋史学会副会长、理事等职。撰有《北宋中期儒学复兴运动》《西南古代民族关系史稿》《中国古代思想史·宋辽西夏金元卷(插图本)》等著作。

5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明代天象记录研究

作者: 刘次沅 / 马莉萍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22-10
页数: 259
定价: 98.00元

中国古代有记录天象的传统,流传至今的天象记录数量巨大、门类齐全、持续时间长久,为世界独有。这些记录对于中国历史、科技史,甚至现代科学的研究,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明代是中国传统天文学的最后一站,距今较近,因而留存的相关信息特别丰富,最能显示中国传统天文学的面貌。这些记录以《明实录》为主体,补充以《崇祯历书》及各种地方志和私人著作,并得到各种明代史书、类书的传播。《明代天象记录研究》全面搜集各种相关史料,在比对校勘、科学计算检验的基础上,按天象的种类进行数量统计和内容分析。

刘次沅,1948年生,理学博士,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西北大学兼职教授、陕西省天文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天文学会天文史委员会主任。主要从事天文史、中国古代天象记录的整理与研究,参与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和“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等。在国内外相关刊物发表专业论文100余篇,著作有《诸史天象记录考证》《从天再旦到武王伐纣——西周天文年代问题》《中国历史日食典》《〈明实录〉天象记录辑校》《明代天象记录研究》等。 


 马莉萍,1972年生,理学博士,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副研究员,《时间频率学报》编辑部副主任。主要从事中国天文学史研究,在《天文学报》《中国科技史杂志》《自然科学史研究》等国内外相关刊物发表专业论文20余篇。

6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女真译语》音系研究

作者: 齐木德道尔吉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 2023-4
页数: 426
定价: 158.00元

本书以明代四夷馆编《女真译语》的杂字部分为研究对象,采用语文学研究方法,对该书所录女真语汇的注音汉字做了读音构拟,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女真译语》所录女真语汇进行亲属语言间的比较和语音描述分析,确定其所代表的明代女真语的语音系统。最后对《女真译语》所载917条女真语汇做了审音勘同和读音构拟,并对《女真译语》所载728个女真字的读音做了音值构拟。同时将柏林本、东洋文库本《女真译语》的书影及阿波国文库《会同馆译语》的女真语汇作为附录附上,以便研读参照。

齐木德道尔吉,1954年生人,蒙古族。内蒙古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清代蒙古史及中国古民族文字。1981年获内蒙古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89年获德国波恩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任德国波恩大学蒙古语讲师、客座教授,日本东京外国语大学亚非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出版专著多部,发表汉、蒙古、德文等学术论文100余篇。

7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异史氏

作者: [美]蔡九迪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思库
副标题: 蒲松龄与中国文言小说
原作名: Historian of the Strange: Pu Songling and the Chinese Classical Tale
译者: 任增强
出版年: 2023-5-1
页数: 304
定价: 68.00

“异”在中国思想史上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重要话题。本书正是通过对“异”这一话语的揭橥,将《聊斋志异》这部两百多年来广受欢迎的经典作品所蕴含的独特价值和深层意义呈现在读者面前。本书梳理了17—19世纪基于文学点评传统的《聊斋志异》阐释史,揭示了蒲松龄关于构建“异史氏”这一叙事者形象的多重策略,并独具眼光地探讨了三种故事主题:癖好、性别错位、梦境。在对故事文本的探索中,蔡九迪表现出非凡的博识和敏锐,以其清晰缜密的文本细读、洞察中西的比较分析,阐明了《聊斋志异》中大量幽微的互文细节和不断越界的意义空间,展现了在虚构与真实之间游移的明清文人精神世界。

蔡九迪(Judith T. Zeitlin),1988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现任芝加哥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讲座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文学、戏剧和视觉文化。著有《异史氏:蒲松龄与中国文言小说》《芳魂:明末清初中国文学中的女鬼与性别》《蔡九迪自选集》等。目前,正与中国作曲家合作创作《聊斋》题材歌剧,并计划开展《聊斋志异》全书的英译工作。


8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清代地方档案的保存、整理与研究

作者: 吴佩林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23-3
页数: 415
定价: 149

此书为《清代地方档案中的政治、法律与社会》(中华书局,2021年)的姊妹篇。  清代地方档案作为一种新史料,在历史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正因如此,包括四川巴县档案、南部档案,山东孔府档案,台湾淡新档案,甘肃循化厅档案在内的一大批清代地方档案名扬海内外,为学界、档案界、文物界所瞩目。但长期以来,各方对其藏地、案卷数量、时间起止、内容特色等情况并不完全清楚,往往各执一词。本书聚力当下关注度较高的数种档案,就其保存、整理与研究状况作一系统梳理,不仅有助于了解学术前沿、凝聚档案共识,而且对推进这一领域的发展亦将大有裨益。

吴佩林,历史学博士,法学博士后。曲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孔府档案研究中心主任。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清代南部县衙档案整理与研究”首席专家。长期致力于地方文献的整理、研究与教学工作。出版《清代县域民事纠纷与法律秩序考察》(独著)、《清代南部县衙档案研究》(合著)、《清代地方档案中的政治、法律与社会》(合著),其中前两部均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在《历史研究》《法学研究》《档案学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近百篇。

9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激情年代

作者: 罗志田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五四再认识
出版年: 2023-5
定价: 88.00元

不少人以为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已无多少剩义可探寻,其实对那场在北京的学生运动与其他地方的呼应,哪怕是活动的具体经过,其参与者、反对者和旁观者的言与行,我们的了解都还不能说充足,更不用说广义的五四了。可以说,五四的历史和历史中的五四,没弄清楚的具体内容都还不少。正因此,我们对五四运动究竟在何种程度上书写了历史、影响了后人,仍缺乏深入的体悟,毕竟那是一个充满了矛盾、冲突和激情的时代,发生在当时的任何事情,多少都带有时代的烙印。五四运动本身,也特别需要作为一个充满了矛盾、冲突和激情的丰富的历史活动来理解和认识。本书是作者专注于此项研究多年、纪念五四运动的最新论著。

罗志田,1952年生,四川乐山人,四川大学历史系毕业,普林斯顿大学博士。现任四川大学文科杰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史和中国文化史。著有《再造文明之梦——胡适传》(1995)、《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思想》(1998)、《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社会与学术》(1999)、《乱世潜流: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2001)、《裂变中的传承——20世纪前期的中国文化与学术》(2003)、《国家与学术:清季民初关于“国学”的思想论争》(2003)、《经典淡出之后:20世纪中国史学的转变与延续》(2013)、《近代中国史学述论》(2015)、《中国的近代:大国的历史转身》(2019)、《斯文关天意:近代新旧之间的士人与学人》(2020)、《革命的形成:清季十年的转折》(2021)等。

10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把中国问题放在心中

作者:吕文浩、严飞、周忱主编

出版社:学苑出版社

出版年月:2023年3月

定价:98.00元


这是一本集研究性、纪念性和资料性于一身的“吴景超纪念文集”。研究论文和纪念性文章21篇,部分为从未发表过的新文,部分为最近十年来已发表的重要旧文,收入本书时对旧文全部进行补充、修订,有些论文的修改幅度较大,力求能够反映到目前为止这一领域的研究水平。资料部分25篇包括吴景超自述性文章、当时吴景超生平事迹的记述、当时对吴景超文章与著作的评论,以及吴景超95篇书评书介的有关信息。本书对中国社会学史、经济史以及知识分子史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资料。

11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无尽的盛宴

作者: [英]香里·奥康纳(Kaori O’Connor)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新民说
副标题: 饮宴人类学与考古学
原作名: The Never-ending Feast: The Anthropology and Archaeology of Feasting
译者: X. Li
出版年: 2023-5
页数: 320
定价: 88.00元

本书是“第一部探究古代饮宴活动的历史人类学专著”,它梳理了食物研究这个跨学科门类的发展历程,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范本,学术价值不可小觑。  宴会在整个人类历史和世界各个地区都居于生活的核心。无数幽灵般的盛宴的遗骸充塞了世界各大博物馆——曾经堆放丰盛肉食的盘子、倾倒佳酿的陶罐、用长长的金制或天青石吸管从中啜饮的啤酒罐、能够制作上百人份食物的大锅。  《无尽的盛宴》是一部开创性著作,利用人类学、考古学和历史学方法来考察一些以壮丽宏大闻名的伟大古代社会中饮宴的动力。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宴会如何成为展示阶级、地位和权力的竞技场,贵族谈判的舞台,调动和分配资源的场合,取悦神明的手段,以及身份被创造、融合与毁灭的地方。

[英]香里·奥康纳(1945—2022),英国伦敦大学人类学系高级研究员。专注于通过结合考古手段与历史学而研究物质文化、时尚和食物人类学。著有《英式早餐:国宴档案与食谱》,2009年荣获苏菲·科尔饮食史奖。


12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跨学科

作者: [英]乔·莫兰 (Joe Moran)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南京大学出版社·守望者
副标题: 人文学科的诞生、危机与未来
译者: 陈后亮 / 宁艺阳
出版年: 2023-5
页数: 260
定价: 58.00元

“文科无用论”大行其道,人文学科经受着前所未有的全球性危机,在这一背景下,“跨学科”的探索可以有怎样的作为?人文学科何去何从?  乔·莫兰以深厚的学术史意识,探讨了我们如何将知识组织成学科,以及当旧的思维方式变得过时、不相关、不灵活或有了排他性时,如何将其重组成新的知识结构和联盟,或者说是“跨学科”的形式。作者讲述了跨学科变幻激荡的轨迹,追溯福柯、德里达、拉康、克里斯蒂娃、利奥塔等人的开创性实践,探讨了权力理论、女性主义、酷儿理论、精神分析、历史主义、生态批评等如何为人文学科打开全新局面。  人文学科本质上是跨学科的,因为它们关注的是人类凌乱、无边界、无算法规则的状态,旨在研究人类创造意义的整个杂乱过程。所以我们需要通过跨学科来寻求改变与超越,鼓励学科之间的交流,并对组织知识的方式保持开放态度。

乔·莫兰(Joe Moran),利物浦约翰·莫里斯大学人文社科学院英文与文化史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文化史、日常生活理论和非虚构性写作,擅长跨学科合作研究。他的主要著作包括《阅读日常》(Reading the Everyday,2005)、《在路上: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On Roads: A Hidden History,2009)。他也经常为《新政治家周刊》《卫报》《金融时报》等报刊撰稿。

13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意识形态的起源

作者: [英]唐纳德·克雷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能见度
副标题: 16世纪法国的意识与社会
译者: 江晟
出版年: 2023-6
页数: 444
定价: 88

当代世界俨然成了各种意识形态的战场,不同阵营的人们为了各自的理念争论不休,甚至兵戎相见,既创造了各自辉煌的文化,也导致了一个个可怕的悲剧。那么意识形态究竟是什么?它到底是从哪里诞生的呢?  本书检视了奠定一种深刻的智识的和社会的变化之基础的情感、价值观、理想、正义感和行为等的产生过程,即意识形态的诞生史。在16世纪的法国,宗教冲突发展到社会分裂,进而演变成政治进化,在这个过程中,个人和群体意识、组织和行为都发生了变化。于是,这样一种典型的深刻的智识和社会变化就发生了。本书充分运用了各种宏微观史料,尤其是16世纪法语世界流传的大量小册子,剖析了这个阶段反映在思想和行为中的私人和公共意识,并且对现代欧洲的第一个革命时代进行多层次的解析,最终对意识形态的诞生过程及其影响做出了权威的判断。本书立论严谨,史料丰富、极具启发性,是思想史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

唐纳德•克雷,英国人,现任罗格斯大学历史系教授,以及《思想史》期刊的执行主编。他常年专研思想史与观念史,在业界具有重要影响力,其著作主要包括《人类的尺度:西方社会思想和法律传统》等。

14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构图的发现

作者: [德]托马斯·普特法肯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副标题: 绘画中的视觉秩序理论(1400—1800)
译者: 洪潇亭
出版年: 2023-2
页数: 451
定价: 128.00

本书初版于2000年,是德国著名艺术史家托马斯•普特法肯以在伦敦大学学院开设的德宁•劳伦斯讲座的相关内容为基础,撰写的一部关于绘画中视觉秩序理论的专著。  全书共分十二章,以构图的概念演变为主线,分析了“构图”一词如何从文艺复兴时期所指的各部分之间的连接,发展至现代意义的画面整体秩序;从阿尔贝蒂、琴尼尼、瓦萨里到范曼德、普森、德皮勒,追溯了这一西方绘画中最基本的概念与原则是如何流变,又如何影响艺术及艺术理论的发展。作者从意大利大型壁画入手,论及故事情节的意义大于画面形式,因此导致构图概念一度被忽视;作者还将构图看作是17世纪绘画理论的一次发现,切入法国绘画及其相关理论,思考架上绘画的产生对新的构图观念的影响。  本书以新颖的视角探索画面秩序的各种问题,其观点充满启发性与洞察力,对艺术理论学者和艺术爱好者而言,都不失为一部值得反复研读的佳作。

托马斯•普特法肯(Thomas Puttfarken,1943—2006),出生于德国汉堡,1967年成为伦敦瓦尔堡学院的首位阿比•瓦尔堡院士,1971年起任教于埃塞克斯大学艺术史与艺术理论系,2003年被选为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他将文学及修辞学的理论应用于绘画领域,并且关注图形统一中的各种概念,在文艺复兴与巴洛克艺术领域的学术成就享誉全球。其代表作有《罗歇•德皮勒的艺术理论》《构图的发现》《提香与悲剧绘画》等。

15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论国家

作者: [法国] 皮埃尔·布迪厄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副标题: 法兰西公学院课程(1989-1992)
原作名: Sur l’État. Cours au Collège de France (1989-1992)
译者: 贾云
出版年: 2023-6
页数: 626
定价: 99.00元

本书是布尔迪厄于法兰西公学院开设课程“论国家”的讲稿,横跨1989—1992三个学年。《论国家》的重要性在于布尔迪厄对一切统治形式所特有的社会学关注,而在各个场的生成及运行中,国家都在场。布尔迪厄设想的总体理论要求对国家做一种专门的分析。国家既不能化约为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权力机器,也不能化约为消除冲突的中立场所:它在强烈分化的社会中建构了整个社会生活所依赖的集体信仰形式。本书中,布尔迪厄将其核心概念如“场”“象征暴力”“习性”“再生产策略”等逐一应用在对国家所做的发生社会学分析中,力图揭示国家行政机构的运行原理和组织逻辑,进而提出了自己的现代国家诞生模型。

皮埃尔·布尔迪厄(1930—2002),法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思想家和文化理论批评家。1954 年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1982 年成为法兰西学院唯一的社会学教授,社会科学高等学院(EHESS)学术总监。主要著作有《区隔》《实践理论大纲》《帕斯卡式的沉思》《男性统治》等。

16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豆子的历史

作者: [美]肯·阿尔巴拉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原作名: Beans:A History
译者: 范凡
出版年: 2023-5-1
页数: 334
定价: 75.00

作为人类无比忠实的食物伙伴,千百年来,豆类植物在人类文明中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它们有着平凡的外表,却以非凡的能量,生长遍布地球的每个角落,不断拓宽人类食谱的边界。  蚕豆、豌豆、大豆、花生……每一颗豆子里,都隐藏着人类的文明变迁;  豆芽、豆腐、味噌、烘豆……每一种文明中,都孕育了特有的食豆文化。  在生活拮据的穷人心中,富含蛋白质的豆子是肉类食物的完美替代品;在现代人心里,不起眼的豆子是转基因尝试中饱受争议的实验对象。在这本趣味盎然的书中,我们将跟随豆子的步伐,窥探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与豆类间的爱恨情仇。书中另附有10张精美全彩插图,展现豆类植物的缤纷世界。

肯·阿尔巴拉(Ken Albala)  美国太平洋大学历史教授和食品研究专家,《食品文化与社会》期刊编辑。他著有《文艺复兴时期的饮食权利》《早期现代欧洲的食物》《1250—1650年的欧洲烹饪》《宴会:文艺复兴晚期欧洲的宫廷用餐》等著作,参与编辑《世界食品文化百科全书》。

17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An Afterlife for the Khan

作者: Jonathan Z. Brack
出版社: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副标题: Muslims, Buddhists, and Sacred Kingship in Mongol Iran and Eurasia
出版年: 2023-5
页数: 213
定价: USD 95.00

In the Mongol Empire, the interfaith court provided a contested arena for a performance of the Mongol ruler’s sacred kingship, and the debate was fiercely ideological and religious. At the court of the newly established Ilkhanate, Muslim administrators, Buddhist monks, and Christian clergy all attempted to sway their imperial overlords, arguing fiercely over the proper role of the king and his government, with momentous and far-reaching consequences.  Focusing on the famous but understudied figure of the grand vizier Rashid al-Din, a Persian Jew who converted to Islam, Jonathan Z. Brack explores the myriad ways Rashid al-Din and his fellow courtiers investigated, reformulated, and transformed long-standing ideas of authority and power. Out of this intellectual ferment of accommodation, resistance, and experimentation, they developed a completely new understanding of sacred kingship. This new ideal, and the political theology it subtends, would go on to become a central justification in imperial projects across Eurasia in the centuries that followed. An Afterlife for the Khan offers a powerful cultural and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this pivotal moment for Islam and empire in the Middle East and Asia.

Jonathan Z. Brack is Lecturer in the Department of Middle East Studies at Ben-Gurion University of the Negev. He is coeditor of the book Along the Silk Roads in Mongol Eurasia: Generals, Merchants, and Intellectuals.

往期内容


2018-2020年历史书单合集

2021年往期书单合集

2022年往期书单合集



书单 | 2023年历史学新书(1)

书单 | 2023年历史学新书(2)

书单 | 2023年历史学新书(3)

书单 | 2023年历史学新书(4)

书单 | 2023年历史学新书(5)

书单 | 2023年历史学新书(6)

书单 | 2023年历史学新书(7)

书单 | 2023年历史学新书(8)

书单 | 2023年历史学新书(9)

书单 | 2023年历史学新书(10)

书单 | 2023年历史学新书(11)

书单 | 2023年历史学新书(12)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