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亲历者说:做体育摄影经理究竟是怎样一种体验? | 深度好文

2016-03-20 廖宇杰 体育产业生态圈




“摄影经理”这个名词,对于熟悉体育新闻摄影的同行都不陌生。与其说是管理者,它更像是一个帮助者,每个体育人都有自己的”江湖“,外界的疑惑和猜测,也需要走近他们才能解答。


今天,生态圈有幸走进他们的生活,一访体育摄影经理背后的故事。


授权自摄影月报(ID:sheyingyuebao)


文:廖宇杰



2015田径世锦赛


刚刚过去的夏天里,我做了长达一个多月的国际田联世锦赛摄影经理,事无巨细,似一盘散沙无法紧握,生怕有什么从指缝间流走。


2015年田径世锦赛的比赛场馆在“鸟巢”,这里曾经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田径赛场,是设计非常完善的体育场,观众坐席、媒体看台、摄影地沟、终点摄影地沟、马道摄影位置等硬件设施在国际上都堪称一流。


▼2015年8月,北京,摄影经理廖宇杰(左)在田径世锦赛开幕前一天举行的摄影记者吹风会上为国内外记者介绍情况。


在2015年4月国际媒体大会后,组委会(LOC)和国际田联都找到我,希望我可以临时借调到组委会担任摄影经理(photo chief)工作,这无疑是由于自己有多年从事田径顶级赛事的拍摄经历、已经与国际田联的新闻官员形成了相互信任,也因为自己有一定的语言优势、可以建立沟通桥梁,并且有国际泳联世锦赛、国际田联钻石联赛、国际田联越野世锦赛摄影经理的工作经验。


组委会方面在赛会后就提出要尽快开始全职工作,当时我考虑到自己的本职工作并未应承下来。经过向领导请示后,同意给我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协助田径世锦赛组委会做好摄影经理的工作。


▼2015年8月,廖宇杰(右二)在田径世锦赛期间现场处理问题


2015年7月,我从韩国大运会采访回到北京,便即刻到组委会报到,正式进入角色。


当时,距离世锦赛开赛仅有一个月的时间,摄影内容的工作基本处于零进展的状态。工作推进迫在眉睫,第一要务便是组成团队,制订计划。我们以国际田联新闻官的指导为基础,根据实际情况针对每一个环节分析问题所在,整理出应按时间进程逐一解决的计划书。


为了解决天安门广场及长安街赛道内的马拉松沿途摄影位置的攻坚难题,我们去赛道实际踩点十余次,几次商讨都在凌晨4点开始;为了尽可能根据详细赛程时间表为摄影记者设计合理的行走路线,我与摄影团队的朋友一起又是坐电梯又是走楼梯,与场馆、安保、竞赛各个部门反复沟通;与市场开发部门一起研究数据,订制赛场边为摄影记者提供坐姿拍摄的长条木凳、摄影记者架设遥控相机的遥控支撑底盘......种种事无巨细,凡事尽心尽力尽责。


我的摄影团队里,有人对摄影有专业的经验,有人独具攻关克难的本领,更重要的是大家都有一颗为体育执着坚韧、无私奉献的内心。正是由于这些朋友的通力协作,才使得前期准备顺利完成。


一件摄影背心的意义


一件内场摄影背心总是意义非凡“POOL”是可以到达特殊区域拍照的特殊背心,这里的特殊区域往往被称作“FOP”(field of play,也就是比赛进行区域),中文我们会称为内场摄影位置。


▼2008年北京奥运POOL摄影背心

via chinap


巨大的竞争压力之外,这些摄影师彼此之间也会互相在工作中给予帮助,有问题有冲突时也会相互理解,形成一个良性竞争的工作氛围。


——这也是“POOL”另外的指向:“POOL”摄影师不仅意味着可以在一个无形的“池子”(FOP)里尽可能接近拍摄对象,也意味着共同利益、共同承担,大家必须一同遵守相同的游戏规则、营造适合彼此的工作环境进而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


▼2014年7月,德国队在巴西世界杯决赛中击败阿根廷队夺得冠军(新华社记者廖宇杰摄)


在2015世锦赛马拉松摄影位置的设计上,国际田联新闻顾问曾提出在距离出发拱门10-15米的赛道当中,设置一个POOL的摄影位置,由几家通讯社指定一名摄影师拍摄后共享该图片的计划。


然而出于担心影响比赛进行,竞赛部门否定了这项提议。经过媒体团队同竞赛、安保的多次会议及现场论证后,最终将该位置向前方移动到30米左右。这样既可以让摄影师拍到背景为永定门城楼的照片,又可以让摄影师有足够的时间快速拍摄并离开赛道,最终满足了更多摄影师同时拍摄的需求。


可以说,一个好的,或者说有用的摄影位置的出现,是一场“摄影游戏”设计是否成功的关键。


摄影经理的职责


赛事期间,摄影经理和摄影服务团队做什么呢?我觉得像是熟读武林秘籍,修来一身功夫,却不轻易出手的场边看客;像是见到有人扰乱武林才去制止、见到弱者需要便去帮忙的人物群体;像是执法者,也像是与摄影相关所有突发事件的救火队员。


▼2015年8月,廖宇杰(右一着红色上衣)在田径世锦赛期间维持秩序


有谁会扰乱武林,肆意江湖?在小说里可能会有权力纷争、恩仇相生,非要分个胜负高低的必要,但在体育新闻摄影的环境里,会有人扰乱这个“江湖”吗?


这是第一个困惑,对于摄影师的困惑。


只有困惑的摄影师才容易在国际赛场上“犯错”。类似田径世锦赛这样的顶级赛事,每个有心的摄影师都会有自己预期的拍摄计划,都会有不一样的拍摄目的。无论拍摄构思始于赛前还是灵机一动,都要遵循这里的“江湖规矩”,也就是不要影响竞赛本身、电视转播,更重要的是不要影响其他同行的正常拍摄。


记得2007年一次国内赛事田径采访,我在内场拍摄时,发现3000米障碍的水池距离看台非常近,假若上到看台的高处,就可以拍到运动员跨越障碍时于水中变形的倒影。


一念及此,我临时起意,爬到了正对水池的看台高处,结果正当我通过取景器构图时,发现画面里有一个大大的摄影拖箱,虽然它在赛道外不会影响比赛,但是影响了我设计的画面。当时除了后悔还是后悔,因为它是我自己的摄影箱,没有办法只能草草了事,没能拍到自己最想拍到的画面。


后来,我想了想很是不安,幸亏这仅仅是国内的小赛事,当时采访的记者根本没有几个,想到拍摄这个画面的人也只有我一个人,假若是在国际赛场上,有更多同行的画面中出现了我的那只箱子,难道我要用“对不起,我不讲英语”这样的理由去搪塞吗?假若这箱子被认出是我社摄影记者的所属之物,岂不成了自毁牌子的劣行?


——做每一个行动之前应该想想游戏规则里可能出现的后果,如若不然不仅难以拍到好的画面,反而会派生出更多的不便,于己于人,于今日于未来都不会是一件拍手叫好的幸事。



BY: Christian Walgram (奥地利)


想来,只有我们每一名业内专业人士完全了解每项拍摄内容的国际惯例和游戏规则,才能在采访过程中游刃有余,事半功倍。我想,除了体育新闻摄影之外的其他摄影门类,包括政治、文化以及社会新闻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江湖”,了解充分,才能做好每一次的拍摄工作而不是仅凭一腔热血,喊着我要怎样的口号一意孤行。这是第一个猜想。


足球术语里有一个名词叫做“快发任意球”,言下之意是在特定时刻、裁判员未响哨的情况下,率先发出任意球投入进攻。历史上利用此规则完成进球,甚至赢得比赛胜利的球队数不胜数。


而作为记者,又该如何利用好摄影服务团队为摄影师制订的规则,而不是在情感和行为上受制于规则?摄影师有时会讲,想做的事情或者想去的位置并没有被摄影经理认可,未能达成所属集体的目标。然而如果不是违背拍摄规则底线的行为,通过努力和沟通都会有实现的可能,又该如何做到呢?


这是第二个困惑,对于团队的困惑。


▼2015年8月,廖宇杰(左一)在田径世锦赛期间工作


2015年田径世锦赛,根据拍摄需求可以有两个区域的高点拍摄位置:一个是专门架设照明设备、音响设备的马道夹层,另一个更高的是维护“鸟巢”钢结构部分、挂设“鸟巢”内部环形装饰的顶层环道。


法新社、路透社、美联社、盖蒂图片社、欧新社、新华社是仅有的六家可以在马道夹层安装摄影机器人(专业特种支架固定的相机、通过现场强电为系统供电、交换机增加网线长度,实现摄影编辑在看台编辑席利用有线局域网接收图片,使用自主研发软件系统操控相机进行拍摄)或有专人在马道夹层进行拍摄的团队。


随着比赛的进行,法新社和路透社提出了想上顶层环道拍摄的要求,原因是他们的机器人运行完好,无需再在同样位置安排专门的记者。由于顶层环道的安全防护不够成熟,国际田联新闻官和组委会内部会议一开始并没有同意这个要求。


“鸟巢”顶层环道的位置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曾经作为摄影位置使用过,包括我本人也曾经在环道位置上工作过,对于上面的可使用环境并非不能接受。唯一,也是最大的困难在于从看台通往顶层环道的路径有了改变,目前进入环道需要在没有任何保护的情况下通过5、6米的钢结构,对于非专业人员空手走过去都会有些怵,何况还要携带机身镜头等拍摄必需品。


此时,法新社、路透社、美联社的记者不仅拿出了常备的保险单、所需的安全防护设备、而且还有高空作业的专业培训证明。这种看似新增的拍摄需求并没有超出规则之外,随后经过与安保、场馆、指挥中心的共同协商,在赛事临近之时增设了这个摄影位置。由于新华社的记者平日并没有这样的准备,只好无奈放弃。


▼2004年11月17日,中国男子足球队球员李金羽赛后坐在场地内。当日,中国男足战胜中国香港男足,但由于积分不够,未能实现世界杯出线( 新华社记者廖宇杰摄)


假若今后新华社体育新闻摄影团队也可以培养出更多专业的高空作业摄影及技术人员、专业的雪上运动摄影师、专业的无人机航拍摄影师,将会更有机会利用规则,从中获益,用突出的关键点实现更高层面的成功。储备在精不在多,在独立不在泛泛。这是第二个猜想。


无限未来


记得在一部电影里,有人在行驶的火车上,说的一句话是“现在是未来的过去”。2015年8月30日晚,世锦赛经过9个日日夜夜的鏖战,正式落幕。看着赛事期间忙碌的各种角色纷纷散场,摄影团队也到了该说再见的时候。


我和朋友走到场外的空地上点燃烟,看着夜空里不断散开的烟雾,我想到了2008年的散场,那时我是报道团队里田径项目的负责人,时距今日已有整整七个年头;我想到了2005年散场,那时我初出茅庐,征战四方,转眼已然十年。


▼2009年3月14日,一名撑杆跳高选手在北京举行的全国室内田径赛中。新华社记者廖宇杰摄


下一次的田径赛场,下一场的体育盛宴会有怎样的新作横空出世?在新媒体不断提出挑战的今天,下一次的竞争对手会出什么样的招数?这个“江湖”的规则又会在哪一天,会怎样改变自己去迎合更多的改变?这些是最后的猜想。



执着、坚守、思考和止于至善,这便是一个体育摄影师(经理)的工作之道,每逢大赛,我们嗑着瓜子看电视时,便有不计其数的他们,在赛场的各个角落思考着怎样留下更美的瞬间。


▼2012年8月,刘翔( 廖宇杰摄)


他们是体育行业里最早的一类职人,他们的工作重复却又充满奇迹,在小小镜头的方寸之间,他们唱出了关于体育的诗和远方。


文:廖宇杰

授权自摄影月报(ID:sheyingyuebao

责任编辑:十斤大洋

图片来自摄影月报,部分来自网络


更多干货

体院系列 | 体育人才 | 体育留学 |

| 往期招聘 | 感恩体育 | 匠人精神 |

电子竞技 | 中国足球 | 体育旅游 |

| 未来趋势  | 体育场馆 | 专访大咖 |

体育 IP VR | 真人秀 | 德约科维奇 |



 体育产业生态圈 

专注为体育人代言

做有温度的体育自媒体

产业 | 营销 | 招聘

(长按识别二维码)

投稿/招聘/建议:

sports_express48@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