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F1上海站影响力爆降,真的只是因为舒马赫退役了吗?| 深度

2016-04-06 Eco🔜 体育产业生态圈


2004年,赛车运动刚刚开始在中国起步时,F1这一全球顶级赛事就在政府主导下被匆忙引进上海。


光辉岁月曾记否?一张F1门票是金秋时节的最好礼物,港星组团捧场,三天涌入26万观众,单日15万名观众创历史纪录……十多年过去了,这个旨在推动上海城市建设、促进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赛事究竟成长如何?

主笔:Begins



1.F1中国赛现状如何?


  • 上座率低,关注减少


2004、2005两年,F1中国赛曾创下3天28万的观众纪录。然而此后,观众数逐年递减,空置座位令人唏嘘不已。由于受到天气影响,2014排位赛观众数更是下降到仅仅4万人。


在上海举办F1之初,组织者预计每场F1比赛观众可达20到30万人,这样来看,除了最初两年,F1在远东的影响力并未达到预期。


▼2007年上海站  

via汽车之家


尽管承办方久事赛事总经理姜澜反复强调近年来“企业购票少了,都是散客自己买票”和“车迷自己掏钱看比赛,不同于过去赞助商赠票”,但观众的流失却是血淋淋的事实。


F1在上海的12年中,赛事承办方在吸引观众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不论是重新规划的美食天地、水景广场的舞台表演,还是新能源汽车试驾、国际汽车改装秀,抑或是为庆祝十周年举行的“万人携手同行上赛场”的活动,然而,为什么经过那么多的努力,观众还是没能留下?


▼“万人携手同行上赛场”活动,靠着林志颖和国民岳父来赞人气


宣传力的衰弱是显而易见的,尽管F1不乏忠实的车迷,但中国赛并非他们特别关注的比赛,更明显的例子是,与12年前F1首次登陆中国、上海开动所有的宣传机器,甚至连国际赛车场高速沿线广告牌被赞助商霸屏的盛大局面相比,近年来无论是上海的公共交通,还是户外广告,甚至连微博、朋友圈,F1都是侠影难觅。


▼F1期间上海国际赛车场内广告


必须提到的还有整个F1赛事在中国遭遇的问题。从2013年开始,央视“封杀”了F1,在揭幕排位赛、正赛期间,央视分别转播了世界泳联世界跳水系列赛、亚欧乒乓球全明星挑战赛。


由于央视掌握的体育资源越来越多,而F1自身的关注度在下滑,一旦有其他的比赛与F1时间相同,便会开始在垃圾时间“录播”,久事赛事与央视发生就转播权产生了纠纷,只能被放到由上海五星体育牵头的地方台联盟进行转播。


离开央视对F1绝对是一大打击,更加雪上加霜的是,地方台联盟最终和当年的央视一样,未能保证直播率转化,其实电视台的选择实在是再正常不过,在收视率数据和广告招商面前,所谓高贵冷艳只不过是无用的矫情。


  • 连年亏损,F1去存成疑


F1连年亏损给上海政府带来的巨大的财政负担已经成为了不争的事实。来看一组数据吧——上海国际赛车场一期建设费达26亿元,二期工程包括周边高速公路、轻轨配套等约25亿元,F1赛事承办费前7年约12亿元,后7年约6.5亿元


与之相对,每年的F1上海站电视转播权费用为每年1.5亿元,目前,上海与FIA合同即将到期,六年前是否为F1继续买单的争论又一次被摆到了台面上。


除了如此巨额的承办费和建设费之外,根据FOM与比赛承办方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赛场广告、媒体广告、电视转播费尽数归FOM所有,承办方只能获得门票收入。


▼中国石化算是与F1的商业老伙伴了



当然,比赛吸引的游客能给举办地的旅馆、餐饮、交通、通讯等行业带来额外收入,但这些钱与承办方没有直接关系。因此,上海方面及赛事承办方所能取得的收入仅仅是门票和商贸区部分摊位出租的费用。


基于各种情况,上海站的门票堪称便宜,而且在十多年的时间里,门票价格不升反降,今年更是降至冰点。虽说横比之下F1上海站的票价极具竞争力,但是对于中国观众而言,花3000块钱看一场比赛还是令许多人望而却步。


▼2004年F1上海站价目表


▼2016年F1上海站价目表,十多年过去了,票价不涨反降(开赛前一周还真是票量宽裕,真是。。。)



除了门票收入外,承办方还能拿到的钱便是赛事冠名费,然而更悲催的是,除了前五年的中石化,2011年的瑞银,举行的12次比赛的F1上海站有6届是“裸奔”(无冠名)。


此外,由于F1比赛期间所有场内广告的投放只能通过FOM而非国内的承办方。因此在F1上海站这样一个高端化、全球化宣传平台,我们看到的是一水外文字母,中国企业难觅踪迹,这不仅仅损失了一大笔的广告费用,更是减少了中国企业对F1的了解和热情

 

略显苍凉的历史指向了一个事实——F1在中国日渐遇冷。通吃全世界的F1在中国仍水土不服,真的是赛车运动不适合中国,还是我们的政府和赛事的推广方都没能好好利用F1这个金字招牌呢?

 


2.中国F1的锅谁来背?


  • 中国偶像难产,F1难以吸引注意力


欣赏竞技体育运动的入门,往往是通过一些传奇运动员,从欣赏运动员的个人表现,魅力再延伸到运动的本身。F1也不例外。相信很多人跟圈哥一样,刚刚接触F1就是冲着车王舒马赫。头三年上海F1的火爆有有很大一个原因是因为大家希望能亲眼见到舒马赫和他的红色跃马。然而06年舒米退役后,虽然还有头哥,莱科宁,巴顿这样的优秀车手撑门面,但比起车王,他们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还是有限。


▼观赛人数的数据不会说谎



而拯救F1中国赛的市场,最好的灵丹妙药就是出现本土选手。从2004年F1中国赛第一届开始,国人就在期待我们何时能拥有一位F1车手。从威廉姆斯车队的华裔试车手董荷斌到无限接近迈凯伦的程丛夫,都没能实现这个愿望。直到2012年,中国车手马青骅代表HRT车队出战意大利大奖赛的第一次练习赛,这使得他成为真正意义上第一位参加F1周末比赛的中国车手。



可惜好景不长,2013年HRT车队解散,这位F1第一位中国车手伴随着车队解散也退出了F1的赛场。




然而,F1引进到中国后并没有带来国外先进的车手培养体系,而怀有赛车梦的少年还是依旧只能靠家长的原始资本远赴欧洲学习、训练。而想要成为一名拿到超级驾照的一级方程式车手,需要的费用令人咋舌。从卡丁车级别的比赛到GP2,再到F1,如果一切顺利,一位车手这5年时间所需要的开销是750万-850万欧元。


▼一位车手从业余升级到F1每年的花费



换算过来是多少人民币啊,同志们。如果没有企业在背后赞助,靠个人力量培养一个F1车手简直就是难于登天。


  • 赛车工业方兴未艾,F1推动不足


除了难产的F1中国车手之外,F1对于赛车工业的影响力更是少的可怜。在上海申办F1之初提出的六个有利于,其中就包含有利于促进上海及全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广泛开展汽车体育运动。现在我们确实可以看到嘉定地区的汽车产业因为国际赛车场的辐射效应发展迅猛,不过当我们细看却可以发现这些表面的繁荣对于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并没有什么帮助。


▼这广告宣传图能走心点么……



除此之外,当我们的品牌寄希望于通过赞助F1扩大影响力的时候也没有太大的效果。2013年4月,潍柴动力高调宣布赞助法拉利,寄希望于通过F1开拓业务,打开海外市场。最终却是雷声大雨点小,除了让一些F1的死忠知道了潍柴动力的名字之外,并没有对品牌起到真正的推广作用。(甚至那个月的股票还跌了……)


  • 赛车文化畸形:这不是坏孩子的运动


不仅如此,赛车文化在中国也遭到了扭曲。也许是受到港剧和速度与激情的影响,也可能是现在“三环十二少”太多了,赛车在很多人的心目中与马路飙车、黑社会划伤等号。


上海方面和久事赛事在F1的举办过程中都忽略了为国人引进正确的赛车文化。任何刚刚登上历史舞台的科技发明与创新,都是需要对其可行性、实用性等进行一系列推敲与完善才能“飞入寻常百姓家”。


F1赛事是汽车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自然结果,这与大家印象中街头飙车是不完全不同的两件事情,然而缺少了正确的引导和宣传,使得赛车文化在中国出现了扭曲。

 

▼F1车手的个人素质可以比肩顶级战斗机飞行员



当我们每次谈及到F1的巨额花销的时候总有人说这不仅仅是钱的问题,那么除了钱,当初上海引进F1时提出的六个有利于,是否真正达到了有利?不论是赛车运动硬件的薄弱,还是对于车手培养的软实力,哪怕是对于赛车文化的普及方面,我们都没有看到F1在这十多年里给我们带来质的飞跃。

 


3.F1上海站,还能办好么?


天时地利人和,目前F1的发展没有赶上这其中的一项,在如此环境下,F1中国站,还能办好么?圈哥在这里也给它支支招吧。


  • 要商业化?那就以市场为导向


2004年,在F1市场还未成熟的时候,由政府引导不计成本的引入F1,开创了F1中国的新时代。然而12年过去,今天的上海,实际上是在为2001年作出举办F1比赛决策的那一届上海市政府买单。


无论此后官方如何高度评价F1中国站给上海创造的综合效益,我们都无法否认这项比赛可能让上海背负很久的包袱。


▼放这张图····大家懂的


事到如今,这种“不计成本办比赛”的方式已经不符合市场发展的需求。想要脱离温床在市场的拼杀中里活下来,需要与FOM去争取更多的商业开发权益,需要想想中国的车迷们要的是什么。


  • 能把观众伺候好吗?


不仅仅是在中国,随着F1整体赛制的改革,各车手、车队之间的巨大差距以及Bug科技对于比赛结果的左右。曾经号称和奥运会、世界杯并列世界三大赛事的F1对于观众的吸引力都在呈现着下降的趋势,人们开始抱怨比赛越来越无聊(确实是啊······),在这么一个大背景下,如何更好的留住观众成为了赛事推广方亟待解决的问题。


然而遗憾的是,不论是将F1引入中国的上海政府,还是作为运营F1十年之久的久事赛事没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F1虽然在世界各地都有观众的流失,但是中国的流失情况仍然格外的明显




举个栗子吧,2014年,上赛场取消观众班车,使得观众们想要去到上赛场,除了自驾只能选择地铁往返市区。在比赛结束后,没有有效的应急和分流措施,导致观众想要乘地铁回到市区往往需要近1个小时的排队时间


对于外地自驾车过来的车迷来上赛看F1更是个“梦魇”,离赛场几公里之外就被告知不能进去,自己去找停车的地方,然后再走路一小时以上才能到达赛场,还没看到比赛先累你个半死……上赛场设计之初预留的数万的停车位不知何以发挥其功能。这样的观赛体验,体验过一次之后,还会有第二次吗?送分题啊!


当我们的赛车文化和车迷基础难以支撑起F1这项顶级赛事的时候,那我们所要做的重点并不在于竞技层面,而是如何更好的去培养固定的观众群,让这项赛事的群众基础得扎实,牢靠。赛事的管理服务方面,上赛场做的还远远不够,中国的赛车产业,做得还远远不够。


 

赛道极限时速379.6公里,2秒百公里的加速度,最高转速19000转,每秒150次点火,300次活塞往复。所有这些都不是冰冷的数字,轰鸣的引擎给人带来的是最直接的血脉扩张。没有临门一脚,没有终场绝杀,F1的紧张感以及对于身体极限的挑战却绝不亚于任何一项运动。


无论我们多么唏嘘F1在中国的发展不佳,我们都没有办法忘记舒马赫,哈基宁,库特哈德这些名字,没有办法不回忆起那些经典的超车瞬间和妙到极致的进站策略。轰鸣的引擎声曾经激发了多少少年的赛车梦啊,我们多么希望中国的F1赛事,能够成为赛车产业的启蒙,摇篮。


赛场上的那个懵懂少年,谁能保证他不会是中国的舒马赫呢。

 



主笔: Begins

责任编辑: 点哥

 图片来自网络


更多干货


体院系列 | 体育人才 | 体育留学 |

| 往期招聘 | 感恩体育 | 匠人精神 |

电子竞技 | 中国足球 | 体育旅游 |

| 未来趋势  | 体育场馆 | 专访大咖 |

体育 IP VR | 真人秀 | 德约科维奇 |



 体育产业生态圈 

专注为体育人代言

做有温度的体育自媒体

产业 | 营销 | 招聘

(长按识别二维码)

后台回复“加入生态圈”,入驻生态圈社群

投稿/招聘/建议:

sports_express48@163.com

更多干货,尽在“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