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每月综评】乔民英 :雁去无留 ——在场“雁去无留”主题微散文随感

在场散文 在场主义散文 2020-09-04

雁去无留 

——在场“雁去无留”主题微散文随感

文/乔民英


晚秋,一行行大雁往南飞,一行行诗意感慨往上涌。我想起一位诗人,一位从炮火中走来,著有66部诗文集,让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著名诗人——雁翼。他生于河北省邯郸市馆陶县一个叫颜窝头的小村庄。2009年将82岁的生命定格于他担任《星星诗刊》和《四川文学》主编的巴蜀大地。


我与雁翼先生是有缘的,都是邯郸人。我多次在邯郸学院雁翼文学馆参加散文沙龙,浏览他留下的大量图书文献,数次在他儿子雁鹏先生担任主编的雁翼研究会会刊《九月》刊发作品。我的良师益友——邯郸两位作协副主席王承俊(兼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牛兰学都是雁翼同乡,其中王承俊也是颜窝头人。牛兰学受雁翼先生临终嘱托接过家乡文化接力棒。我驻村扶贫的毛圈村与颜窝头只有三四里之遥。


2018年重阳节前两天(10月15日),一个秋阳朗照的好天气。我赶往扶贫驻地途中,沿着“诗画小镇颜窝头”路标,来到雁翼故里。


 

从西边进村约三百米,就看到一户人家南墙挂着一块立于2013年的“馆陶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雁翼故居”牌匾。一位三十五六的女子见我们拍照,笑了笑,原来她是房子的女主人,雁翼哥哥的孙媳申芳君。得知来意,她很热情地把我们从临街小门迎进院子。


院子不小,堆满了玉米和废品,这是他们的生活来源。或许是受到雁翼灵气的感染,申芳君用诗般的节奏与我们对话。问她家几个孩子,她说:“老大是儿子,本想再要个妮儿,却生了一对双胞胎儿子。俩孩儿刚来到世上,俺雁翼爷爷却走了。明年,嗯,明年,俩孩儿十周岁时,也是雁翼爷爷十周年祭日。”她两个孩子出生于2009年农历7月29日,雁翼先生去世于那年的中秋节。这种生命交替的方式如此充满诗意。问她收购废品收入,她说:“富不了,比打工强点。”谈到三个孩子的学习,她十分自豪:“奖状再多,也不能把墙贴满,我只能为他们攒着。”我想看一下双胞胎的照片,她充满了歉意:“孩子懂事,从来不照相,只有一张百日照。”继而转忧:“三个孩子都要娶媳妇,可俺家就这一座院子,不拆老房子咋办呢?”


老房子就是院东挂着“雁翼故居”的低矮土房。满室杂物之间,年轻的、年老的、黑发的、白发的雁翼照片一概眉头紧蹙,似在构思新的诗作,或在对人类命运做千古哲思。老旧的梁檩苇箔显然已载不动这百年岁月,约有三分之一的房顶塌了下来,像一个诗人声嘶力竭的呐喊。房的一角躺着一架断齿的纺车,让我想起雁翼那首关于母亲的啼血吟诵:“母亲只是后来才告诉我,我诞生的前五分钟,她还摇着纺花车,计算着,下一匹布月底能不能织成。她还讲过,生我的第三天她就纺线了,血,把蒲团子尽都染红。”恍惚之间,我看见91年前的一个五月,就是屈原寄身汨罗江的悲情五月,一个叫颜洪林的孩子问世了,一个诗人与另一个诗人越过两千两百多年的历史时空,相遇了。不同的是,颜洪林的“汨罗江”叫卫河。1942年,只读了十三个月书的他从这里出发,成为一名“小八路”。因作战三次致残后,不得不放下刺刀,拿起笔,更名雁翼,成为一名文艺战士。文革时,狱中受难三年,没有挫退他的战士本色和诗人豪情。他认为,诗人最大的不幸和悲剧是为了适应气候而存活。

 

命名的方式就是存活的方式。雁翼,从命名那天起,就选择了像大雁一样举翼苍穹、俯瞰大地、吟唱生命、追求真理。


2009年立冬前两天(11月5日),雁翼先生“五七”忌日到来之际,他终于魂归故里。祭悼仪式之后,邯郸作协主席赵云江与王承俊、牛兰学一起来到卫河大堤追寻雁翼先生的仙踪。立足未稳,但见一阵大雁自北向南,排空而来,呼啸而去。一行人无不为这错时迟归的雁阵唏嘘感慨:一定是雁翼先生的魂儿特意昭示什么来了!?


开车缓行在卫河大堤上面,我一次次打开车窗仰望。天空蓝蓝,秋风阵阵,雁去无留!


雁去无留。游子的每一声叹息,秋意中的每一个仰望,生活中的每一次回眸,人世间的每一回过往,都有一个“雁去无留”的故事。焦健的《干菜》有一种“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般的“戍边情结”和家国情怀。“维和”是对“戍边”意义的提升,若能看到作者介入的影子,散文的真实性就好些了。史诗的《走失的黑马》写得大胆浓烈而寓有深意。那走失的黑马就是走失的理想与岁月,不知“姥爷”带“她”寻求黑马的那些“细节”能否经得起一般审美的追问。苗满红的《雁去无留意》在从容独白中阐述伤痛、反省生命,值得负重的男人和唠叨的女人为此警醒。然文章首尾处理不必那么刻意为好。


驻地往东不远是卫河大堤,大堤下面有数十亩荷塘,荷塘时常有白鸥出没。除了白鸥,还有我的影子。夏天的时候,面对婆娑的荷影,我抒发“蛙鸣池愈静,蝉噪林更幽。蓬间摇素影,未知荷或鸥”的感慨。秋日,莲蓬枯去,莲藕长成,我顿感容颜消退是对岁月的遵从,也是另一种形式的丰盈和舒展。雁去无留,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归来?另一种境界的拥有?


莫叹雁阵去无留,滔滔情思不胜收。秋风秋雨挥洒处,笑看菊花插满头。


(责任编辑:宁静   制作:四季芳   图由作者提供)

乔民英作品

【在场评论】乔民英:悠悠乡思隐隐痛——我看近期“在场乡情微散文”写作

乔民英:在场的你为何满含热泪?——送别十一月

乔民英:岁月,在寒木春华间绽放

【每月综评】乔民英:远方六问——在场“远方”主题微散文赏读

【每月综评】乔民英:春天六问——在场“春事”主题微散文赏读

【每月综评】乔民英:最是一年春好处

【每月综评】乔民英:四月,我们的重返与出发

【每月综评】乔民英:破茧成蝶与在场自觉

【每月综评】乔民英:在“微雨·微语”中厘清和提升

【每月综评】乔民英:寂寞夏花与“文人事”——从在场“寂寞夏花”主题微散文说起

【每月综评】乔民英:对八月说“不” ——在场“阳光不锈”主题微散文综评

【每月综评】乔民英:相约在九月 ——在场“秋影”主题微散文综评

【每月综评】乔民英:彼岸,彼岸——在场“对岸”微散文随笔

【每月综评】乔民英:寒衣之暖与人性之窘 ——在场“寒衣·寒依”主题微散文综评

【每月综评】乔民英:蓦然回首又一年 ——在场“蓦然回首”主题微散文感言

【在场综评】乔民英:身边杂记——在场“身边”主题微散文综评

【在场综评】乔民英:人生如寄,在场无惧 ——在场“如寄”微散文征文综评

【在场综评】乔民英:遇见在场 ——在场“遇见”主题微散文综评

【每月综评】乔民英 :长夜未央 ——在场“长夜未央”主题微散文随感

【每月综评】乔民英 :点亮在场之灯——在场“灯光”主题微散文随感


乔民英,笔名乔鹰,网名东方飞鹰,河北邯郸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散文学会会员,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在场主义散文》微信平台特约评论员,《作品》杂志特约评论家,《散文城》微信平台总编(城长)。高级政工师,高级企业文化师。有散文、诗歌、影视剧、报告文学,文学评论等作品多篇。

在场管理团队

总    编:周闻道

副总编:晓来轻酌

赞助人:李玉祥、龚益成、北京了了、蓝鹏飞

在场编校:宁静(组长)、袁志英、钱昀、刘月新、刘小四、偏说、杨培铮、六六、刘爱国、李慕云、李世琼、吴微

在场朗诵:海之魂(组长)、郭万梅、赵文、花语、龙丹、吴海燕、章涛、万军、唐克、万一、芳菲

在场阅评:郭连莹(组长)、润雨、王茵芬、高影新、鸣谦、楚歌、林中蔓青、齐海艳、赵琳、邓文静、张玖玲

在场制作:四季芳(组长)、刘珍、宋小铭、谭丽挪、董丽、胡君涛、杨惠泽

在场宣传雷永鸣(组长)、张倩男

在场终校:袁志英、杨培铮

特约评论员:郭连莹、乔民英、草原凤凰

投稿须知

请勿一稿多投,已在其他公众号发过的,请勿投。来稿请附上120字以内的简介和照片。征文投稿第三天可查看邮箱或群里每日预告;长篇稿件一月之内未发表的,可自行处理。

文章校对后只修改一次,请定稿后再投稿。投修改稿时请一定注明“修改稿”。

长篇稿件要求1500字以上

此为《在场》杂志选稿平台,在场团队有权对文章进行修改和推广,如不同意,请在稿件中注明。

关于稿费

普通作者返一半,贫困作者扣除腾讯运营费后全返。


在场微信平台投稿邮箱:zczy0838@126.com

《在场》杂志投稿邮箱:zczy0838@163.com

在场网站:http://www.zczysw.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