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赶快转向吧,企业真的太难了!

私产先生 2022-03-21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漫天霾 Author 漫天雪798

我昨天去了一家企业,是生产肉鸡、熟食和鸡饲料的工厂,和老板聊了很长时间。疫情两年多来,小企业现在真的太难了,许多小企业耗尽了资本,从市场上消失,现在还能坚持下来的,也在生死边缘徘徊,太不容易了。
一家企业的关门,意味着许多劳动者的失业。一个真正关心劳苦大众的人,必然首先关心企业。一个最简单的事实是:是企业在吸纳劳动者就业,是老板在给劳动者发工资。那些说着大话的人、躲在书斋里的知识分子,没有安排谁就业,没有给劳动者发一分钱工资,反而靠劳动者交的钱养活。
广大劳动者朋友,你可一定要分清敌我,不要被有些人带进沟里。企业好了,劳动者就受益,企业不好,劳动者就受损,企业关门,劳动者就失去工作和收入来源。企业和劳动者之间,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合作关系。这一点,在艰难的疫情期间,人们应当深有体会。
那些整天传授垃圾“经济学”的知识分子,从来不愿意走出自己书房的门,到真实的人间走一走。假若他们愿意去上几家小企业,就知道自己终身所学,不但是笑话和垃圾,而且是这世上的祸害。
老板姓张,在当地算是名人,这家企业过去做得风生水起,他说这是“一条龙”,以销售熟食为龙头。养殖场养的鸡,对外销售一部分,做成熟食销售一部分,红火的时候熟食不愁卖,不但使用自己养鸡场的鸡,还从乡下养殖大户那里收购。
收购的方式是订单式的“公司+农户”模式,跟农村养殖大户签订合同,鸡苗交给农户,将自己厂子生产的饲料赊销给养殖户,待鸡苗达到成熟条件,全部收购回来,扣除饲料费用后就是养殖户的收入。
真是多方共赢的模式。
然而现在厂子快要倒闭了,撑一天算一天。
基本的原因一是熟食的销售比过去下降了50%,明显感觉到大家消费不动了;二是成本的上升,尤其是饲料成本的上升。
大概情况是这样:所有原材料的成本都上涨了,但是价格涨不上去。生产饲料的主要原材料是豆粕和玉米,豆粕过去是3500元/吨左右,现在已经涨到了5500;玉米过去是1块钱,现在是1块5。豆粕主要从山东购买;本地玉米产量低价格高且品质不好,主要从新疆购买。运费从过去的175/吨上涨到了260元。
过去生产饲料每吨大约有500块钱利润,不但供应自己的养鸡场,还向其他企业供货,但是现在由于行业竞争,外地企业生产的饲料运到本地,比他家的还便宜,所以现在就只能给自己的养鸡场和乡里的养鸡大户生产了,每生产一顿,赔500块左右。
张总说,他现在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到处跑资金,再挺一段时间,即使赔钱也要继续生产,因为原来的客户关系不能断,500多个工人要生活,他说“我有一种责任感,把他们安顿好,就是在为社会做贡献。”
谈到其他困难,他说一是环保,现在环保要求太高了,尤其是他这种企业,养殖棚现在要全封闭,鸡粪也要全封闭,环保局隔三差五来检查,一年罚好几次,三万五万十万不等,农村的养殖大户现在很多也没法搞了。二是缺钱。这家企业享受农业相关的优惠政策,有减免税照顾,他希望有更多的补贴照顾,另外银行贷款能更容易一些,给企业多输血,这样企业就可以活下去了。
我们来谈谈这里面的经济学。
第一,企业没法单方面涨价。
是预期的未来价格决定着应当投入多少成本来生产,是消费品的价格决定了生产它们的资本品的价格,是低级财货的价格决定了高级财货的价格。一句话:是价格在决定成本,而不是成本在决定价格。
如果是成本决定价格,就没有亏损和倒闭这回事了,投入成本多少,加上个利润率就可以了。但实际情况是,市场价格决定了那些成本高的企业被淘汰出局。
一个企业家押上身家性命投资资本组织生产,绝不是盲目的,因为他有盈亏约束。他了解市场行情,了解各种原材料的价格,了解他所能了解的一切,他绝对不是某些愚蠢的管制狂魔想象的那样,自己想定多少价就定多少价,以此来剥削消费者;他更不是像个无头苍蝇一样走哪儿算哪儿,自己投入了多少成本,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上一定的利润率就可以卖出去了,那他就等着倒闭和跳楼吧。
他一定是在了解了一切的基础上,千方百计以最低的价格购进原材料,以最节约的方式组织生产,以更多的资本投入推进技术进步,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出水平,只有当它将这些资源的效用发挥到最大化,而且他的产品满足了消费者的迫切需求,他的东西才能卖出去并且赢得利润。
利润不仅代表了满足了消费者的迫切需求,而且代表了资源得到了最节约和合理的使用。市场经济是最具人文特征,也是最节约、最环保的经济体制。
第二,为什么一直在亏损,却还在坚持生产?
生产越多赔钱越多,为什么还要生产,企业家傻呀?还不赶紧“管一管”?
并不是,这是企业家为追求较为长远的更大利益而进行的理性选择,它基于企业家对未来的判断。
做出这种决策,首先是因为对未来有美好的预期,相信疫情影响只是暂时现象,熬过这段困难时期,一切都会有改观,就会将现在的损失补足,并且重新赢得利润。
判断当然是有可能失误的,企业家的活动本来就是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承担判断失误的风险。
另外一个重要的现实考量是,劳动者是稀缺的,如果这时候停产,劳动者就要离开,那么当形势好转,到处都会竞争劳动者,重新雇佣劳动者就变得更加困难。企业的经营必须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将劳动者留下来,即使现在一直在亏损,却可以在未来形势好转的时候立即投入生产,而不至于因为难以招聘到劳动者而错失良机。
第三,企业家没有剥削劳动者,他们之间是合作关系。
与那些迂腐的知识分子认知完全不同,企业家和劳动者之间一直是和平的合作关系,不是对立关系,是企业家和企业家在竞争,劳动者和劳动者在竞争。劳动者并不需要掌握所有企业的情况,谁开的工资高他们就往哪儿去;企业家也并不需要掌握整个劳动力市场的情形,只需要开出更高的工资,就能吸引到劳动者。
他们之间更不存在剥削。劳动者只要能够自由地辞职,他就是自由的,他不是被戴上镣铐的奴隶,他有的是选择,企业家经常为竞争劳动者和留住优秀的员工绞尽脑汁。在自由选择之下,劳动者当前的收入水平,就是市场对他的劳动生产力的评价。一个简单的问题是:如果别人更加认可他的价值,给他开出更高的工资,他为什么会留在这里呢?
看到企业家赚得盆满钵满,自己却一个月才5000块,就想着企业家剥削了自己,是既没有财产权观念,又没有自知之明。
企业家没有将全部产出分给劳动者,并不能证明企业家剥削了劳动者。因为资本投入是企业家的,判断是企业家做出的,未来的不确定性和亏损乃至破产的风险由企业家承担,劳动者则不论盈亏,都可以拿到相对固定的报酬。企业家赚取了较多的利润,只能说明他满足了消费者的迫切需求,他做出的判断是他远见卓识的表现,比起劳动者的劳动,他的判断更加值钱。他自己的工作,本来也要得到一份报酬。
要理解这一点,还必须理解时间偏好利息理论。同一财货的当前价值高于未来,人也必然地偏好于当下满足胜于未来满足,因为他要活到明天,必须首先活过今天。
由于时间偏好的存在,未来产品必须给现在产品一定的折扣,这就是利息。企业家就是在将未来产品折现后的价值提前支付给了劳动者,这样,劳动者一方面得到了当下的满足,另一方面不用承担未来的风险,将未来破产和亏损的风险转移给了企业家。
劳动者可以选择自己创业,但是风险极大,而且在生产期间他是没有收入的,只有在未来的产品卖出后他才会有收入,卖出高于投入的成本,才会有利润。
因此选择打工而不是选择自己创业,是劳动者在权衡利弊后做出的最有利于自己的选择。归根结底,企业家更注重未来,劳动者则更偏好当下,二者由此形成了有利于双方的合作关系。
那些坐在办公室里的人和从来不敢迈出自己书房一步的知识分子,如果你们认为剥削他人这么容易,为什么自己不办一家企业剥削一下试试看?
第四,免税不是照顾,补贴才是照顾。
减免税收,就是将本来属于纳税人的钱留在他们手中,减少了政府的征敛,减少了资本的消耗和浪费,将资本留在了生产领域中。这必将增加投资,推动技术进步,提升劳动生产率,提高工人工资。
对一个人减税,实际上就是对所有人减税,因为这将提高人均占有资本量,推动经济发展,增进所有人的福祉。
不是在繁荣时期加税,萧条时期减税,而是在任何时期,对任何人减税,都是对的。
因此,人们不应当对一家企业享受了税收优惠政策而心怀不满,而应当呼吁的是,让更多的人、所有的人都减少纳税,这将增加资本,限制政府干预,最终促进经济进步,造福于所有人。
补贴则不同。它与减税的本质区别在于,减税是将本来就属于纳税人的财产留给纳税人,它不但没有伤害任何人,反而最终会造福所有人。补贴则是将本来不属于自己的钱财据为己有,那就是损人利己。简单地说,前者是保有自己的钱,后者是从别人口袋里掏钱。
补贴的存在,以税收为前提,必然加剧征敛,造成社会资本量减少。给谁补贴,不给谁补贴,是那些掌控分配大权的人主观武断的行为,是用来拉拢一部分人忠于自己,换取支持的手段,是一种慷他人之慨的无耻行径。补贴造就权贵经济、剥削经济。
补贴必然扭曲生产结构,造成资源的错配,使稀缺资源不是用在满足消费者迫切需求的目的上,而是用在发放补贴的人的目的上,扭曲的生产结构,必然造成总产出的下降,降低所有人的生活水平。
补贴扩张权力,最终使每个人都成为奴颜婢膝地争取补贴的奴仆,谁靠近权力,谁就更能赢得补贴,使社会成为一个竞相争取补贴,也就是劫掠他人财富的动物丛林。
第五,环保问题实际上是一个产权问题。
一个地方谁先占有,就取得了这个地方的财产权,其他后来的人,如果他们自愿到来,那就必须在既定的环境下生活,而不是强行要求先占者做出改变,那就是侵犯财产权。
这块地方本来有一家养鸡场,比较臭,后来的人明知这地方比较臭,还是来了,说明他认为住在这里的心理收益大于臭味给他带来的损失。
相反,如果一个地方本来空气清新,许多人都居住在这里,然后有人要建养鸡场。假如这里的土地全部是私有,问题很好解决,要么产权所有人根本就不会同意他在这里建养鸡场,要么他们之间会达成协议,我们忍受你的臭气,你补偿我们多少钱。
臭气到底波及范围多广,赔偿标准是什么,是一个经验问题,这里不讨论。
现行所有一刀切的环保政策,本质上是产权不清的结果。国家占有了大量公共资源,于是在这些公共资源之上,就可以武断地制定一个符合它的目的的规则,让所有人服从于这个规则。这根本就没有什么道理可讲。
第六,信贷扩张将扭曲资源配置,延长经济萧条。
一个不盈利的企业,证明它并没有满足消费者的迫切需求,就是对稀缺资源的浪费。
这个时候不应当通过信贷扩张、降低利率的形式给他们发放贷款,那就使得稀缺资源进一步被浪费。这在经济困难时期,是灾难性的。经济困难时期,更应当将资源的效用发挥到极致,让最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企业家接手,让他们以最低的成本生产,最低的价格供给,这样消费者就能够以更加低廉的价格购买到商品,由此形成更多的储蓄,这些储蓄将转化为投资,推动经济的复苏。
如果通过信贷扩张的形式延续低效的企业存活,只会加剧资源配置的错误,使复苏更加困难和延长。
当我们讨论一项政策措施的时候,往往将错误归因于那些掌权者,这并不是一种客观的态度,要知道,所有的政策措施,必然有民意的支持,否则它就行不通。通货膨胀也不例外,它一直有强大民意支持。
人们都想不劳而获,都想拿到国家印发的钞票去买买买,都想通过拿到新增信贷将他人的劳动果实用一张纸换到自己手里,这实际上是盗抢行为。因此,要杜绝通胀,银行必须实行100%准备金,回归金本位,更重要的是,人们观念的改变。人们希望通过诚实的劳动和交换,以造福于他人的方法改善自身处境,而不是居心不良地想着不劳而获地掠夺他人。
这并不是在指责张总,事实上他现在根本就拿不到贷款;即使拿到了,罪责也应当归到那些能够印钞的人头上。我希望政策能转向,让他和像他一样的千千万万小企业能撑下去,迅速迎来转机。这两年,他们和所有的劳动者,都太难了。






合作公众号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 → 右上角 → 设为星标 
一课经济一起学,科学普及你我他

【一课经济学 | 智慧集结号】一年精读四本经典。知识点一点点的过,一点点的学。从哲学基础、方法论到基本公理、定理和规律,从个体行动再到宏观层面的经济周期,奥派经济学的体系是庞大而又不失精致的。从第 1 季到第 4 季,在智识之旅上风雨兼程、跋涉探险,你我继续前行!长按以下二维码识别或点击阅读原文加入。

点击 阅读原文 开启经济智慧之旅 学习❶1-4 季课程单课、❷思维导图、❸名师经经济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