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豫”见坠子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d064810omd3
《“豫”见坠子》
语保微电影大赛优秀奖
“坠”入凡间
河南坠子源于河南,是由流行在河南和皖北的曲艺道情、莺歌柳、三弦书等结合形成的一种曲艺形式,约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流行于河南、山东、安徽、天津、北京等地。因主要伴奏乐器为“坠子弦”(今称坠胡),且用河南话演唱,故称之为河南坠子。一人表演时,表演者用左手打檀木或枣木简板,边打边唱。两人对唱时,一人打简板,一人打单钹或书鼓。还有少数表演者自拉自唱,唱词基本为七字句。
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醉人仙乐
坠胡,又名坠琴、坠子,是中国民乐中的一种特殊乐器,它音域宽广,声音柔和,音量较大,可以惟妙惟肖地模仿人声和鸟兽叫声,广泛流行于我国中部地区,是河南坠子的主要伴奏乐器。
落地成谣
影片以一位“琴痴”的高超制作手艺为线索,穿插“马街书会”民间演奏以及多位坠子演员的成长故事,将河南坠子的“前世今生”娓娓道来。
富有感情的旁白讲解,带有浓厚乡音的故事讲述,与节奏明快的坠子插曲片段相结合,多角度表现河南坠子独特的声乐魅力,给观众带来了丰富多层次的视听享受,呼吁大众关注、重视传统曲艺的生存处境与传承问题。
编辑|语保志愿者 黄汝华
往期回顾
2019
—语宝—
—语保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