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是如何在30岁以前提前退休的?|年轻人提前退休密谋计划

艾莉森王 醒awake 2022-07-12



所谓自由,并不是指我们撬开枷锁,随心所欲去做一切想做的事情;所谓自由,不过是对不想做的事情说「不」的能力。

“一次性退休是魔鬼,间歇性退休是缪斯。”


上一篇文章,我们已经厘清了退休的利与弊。


基本上来说,我是反对把退休作为人生历程的终点的,但是大力鼓励间歇性退休。毕竟暮年的退休与无所事事并非是人生而为人的追求,盛年的养精蓄锐却大有裨益,而且我们今天将要鼓动的间歇性退休不是休息一个黄金周,躺平一次年假,而是不定期地给自己至少3个月以上的时间,提取亲手送给自己的时间。


《人类简史》的作者,以色列学者尤瓦尔·赫拉利就称自己每年都会去禅修冥想两个月,人间小白鼠Tim Ferriss也会不时给自己来一场六个月到一年左右的休整时间,而就连普通如我的一位平凡女孩,竟然也敢全然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度过日常,重建时间,那我想不出有什么理由不能让更多的人提前看清退休这个作为终点的梦幻泡影。

 

当然,传统的退休制度并不就是资本家邪恶的发明,事实上,经历过「上帝死了」的西方社会,对人生意义的追求就略县粗糙,浮躁且肤浅,而东方国度为了竞争也选择积极地步入后尘。在全世界都一同失去信仰(不仅仅是宗教),大力崇尚商品拜物教的时代,最安全的道路似乎就是盼望一个被允诺的黄金年老时光了。年轻时,就戴上面具,变成社会希求的模样,为了资本的运转成为庞大机械的一颗螺丝钉,三十年的劳役,欢欣鼓舞地兑换一场充满智慧的平和晚年。

 

这场“骗局”的算盘没打错,它给了无望的生活一些存于远方的希望与意义,它保证了社会表面的强大与富足,况且到了暮年再反叛的老年人自然远远低于热火青春的少年,只是,我希望,你要有勇气去做那个温柔地推翻全世界的成年人。

 

即使是在办公室里等待退休,也要让这一结果来源于自身握在手中自信的选择。


毕竟,所谓自由,并不是指我们撬开枷锁,去做一切想做的事情;所谓自由,恐怕不过是对不想做的事情说「不」的能力。

 

今天,我们假设你,也想提前间歇性退休。

 

说明:事实上三个月的退休也太没挑战了,大概也无法入骨地品尝到退休的苦与乐,我一般建议至少6个月,如果可以的话持续一年,但是千万不要像我一样,在毫无预警的情况下退休两年,陷入抑郁。


Artist: annaparini



起点

时间线是这样的,我在26岁那年提前体验了约两年的退休生活,第二年年终时终于进入了精神极不稳定的状态,抑郁,迷茫,无助,无望,当然还有那个折磨人的小妖精,失眠的大驾光临。尔后通过一系列的实践与创造,从瑜伽开始创业与写作,致力于唤醒沉睡着的自己,一步步归位获得意义。过去两年来我一直在聊自我提升,个人成长,现在回到这场旅途的起点,从「退休」这件小事说起。

间歇退休

定义:间歇退休并不是一种寻求一劳永逸的简单法则,它是指我们在人生的任何阶段都可以喊停,而不是非要等到一个要么攒够钱,要么攒够命的前提条件。间歇退休是一种满足我们想做一枚躺平的废柴的精良计谋,是一次给自己生活清零重启的缓冲期,毕竟,一般来说周末的短暂休息只会助长躺平的新鲜感,但是延长的假期,却会消磨肆意的懒惰。

切记:不要让任何人的定义成为你行为的准则,无论是数字游民、自由职业、财富自由等等,没有人可以告诉你你亲身体验的究竟应该是什么,定义只是参考,不是真理

物质READY

四步至自由

原本这一小节我打算从「精神预备」来探讨的,然而事实上,每一个有心提前退休的人,必定都有一定程度上的精神准备,所以我们直接从这个时代不可或缺的物质角度来探讨提前退休的可能性吧!

当然,如果你精神还没有准备好,推荐阅读自由系列三部曲(文末链接)

按照始于美国的「FIRE运动」算法,通过降低物欲迅速积攒一年生活费25倍的存款,并每年依靠4%的理财收益即可支撑余生,以此令一些人在35岁左右顺利提前退休。虽然我并不赞成一劳永逸的先苦后甜“又转苦”的退休方式,但是通过被动收入与存款的方法进入财务自由,是最直接的思路。

我们假设你幻想25岁退休,间隔休息一到三年,那么,你无需积累25倍的存款就可以提前体验。


第一步:月支出算法

现代风险管理思想家塔勒布就曾说过,“藏在床垫下的现金,会令我们更加反脆弱。”

如果只是存够接下来一到三年的金钱,那么我们甚至可以在无需大幅度降低生活质量的前提下,轻松完成目标。至于生活质量是由什么来构成的,当你拥有了充足的时间,自然会看清真相,例如,吃得越少越自然,越能延年益寿等等,这必将令消费支出骤减,而存款所带来的安全感也会与日俱增。 

巴菲特也深知消费主义的套路:“永远不要去问理发师你是否需要理发。”

假设平均每月支出(包含租金或房贷)在7k到9k左右(在上海生活的那几年,吃喝玩乐,购物尝鲜,加上混迹于酒吧的全部支出也不过如此),那么接下来退休的这三年,即不做任何与赚钱相关的事情的前提下,需要存够25万人民币(大可减半)。

那么假设是一年呢?

则只需要存够8万块。

事实上,两年前开始旅居世界以后,我才发现,几乎每个月六千块,就可以环游世界了。

二步:被动收入

被动收入是指你只需要付出一次努力,便可以获得长期收益的一种方法。

其实很好理解,那些在城市里给年轻人租房的房东,那些在股市摸爬滚打的风险投资人,那些写了一本畅销书的作者,版税甚至可以拿到本人死亡以后的继承人身上的。这些都是非常直接的被动收入。而像《老友记》这部火爆于90年代的美剧,几位主演除了原本就高达1百万美金一集的身价,直到现在因为不断的复播,每年还可以分到2000万美金的版税,暂且不提后期作品的压力,这已经是一次创作所带来的持续被动收入。

数字游民圈子里有一位风生水起的独立创业者,Peter Levels,他通过搜集网友对一个城市的评价建立了一个对全世界各大城市旅居指标的网站:nomadlist.com,因为网站本身的实用与简洁,Peter在2019年达到了一年躺着赚一百万美金的成绩,这用了他四年。Peter也是一个极为经典的游民形象,长居巴厘岛,程序员,工作与休闲没有鲜明的界限。

另一位不太起眼,也毫无成就可言的小小游民艾莉森王,就是我自己,也惊讶地发现2016年年底创作的一套英语口语课程,直到今天仍然在给我带来不算可观,但是叫人满意的被动收入。就连我在2018年费力做了半年以上的瑜伽垫,因为一次性的严格要求原材料达到环保与安全的标准,一次的生产与设计,直到现在反复规范化的生产,原本就致力于做「可以用很久的产品」,即使不必花样百出,仅凭一件产品的高质量,也是可以持续稳定地产生收入的。


当然,被动收入的前提是要么有钱投资买房,有承担投资理财风险的勇气,要么就要有技能,通过创作获得回报。然而,更为重要的秘密是,创造的回报不仅仅停留在金钱,例如今年我开始做的冥想订阅频道,于我自身来说也是一次成长,学习,与分享的机遇。

因此,如果在退休的生活还能为自己创造一定的被动收入,哪怕不是太多,也会发现提前退休的本金根本不像胡润这种奇怪的媒体说的那么可怕,而间歇退休也将更具持续性。

最后,关于理财投资我想借鉴导师塔勒布(Nassim Taleb)的杠铃原则作为建议,即,将存款的10%-15%用以高风险投资,顺利的话获得的回报将大为可观,即使失手损失也不算严重,而剩余85%-90%的资产都以保守投资为基准。

第三步:兑换时间

当我们做到了前两步时,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新发现。

例如我是在26岁退休那年第一次学会烹饪的,亲自下厨不仅可以对食物产生新的理解,懂得配料与潜在的危害,尤其是加工食品,不仅危害健康,还是体重的头号敌人。有了大把时间去学习了解食物,我发现了一个叫人惊喜的小秘密:

你手上的技能,也是财富本身。

没错,我和先生都万分留恋上海的餐厅,从中国菜到东南亚,从欧洲到南美,都可以在城市里惊艳味蕾,只不过,曾经极度频繁地“下馆子”,也变成了如今的一种特别仪式,毕竟,家里亲手做菜本身就是一种健康又省钱的优质体验。 

例如,我们现在生活的德国城市评价最高的一家意大利餐厅,一份披萨是14欧,和朋友们去大吃一顿大概要一人25欧(¥200)左右,但是邀请朋友来家里一起做披萨,全部采购加起来也不过25欧,甚至翌日的午餐也有盈余,更不用说,我先生做的披萨100%比餐厅里的还要好吃,并且使用的面粉是多麦(dinkel)混合,更高蛋白质,更多复杂碳水化合物的那种满足感了。

资本主义市场的消费主义生活观不知不觉就将我们自身异化,以马克思的角度来看:“本来劳动是被自己所控制的,现在劳动却被他人所控制,而自己的劳动力却变成了一种商品:这就是劳动异化。”

我们利用金钱购买一切服务,小到外卖,大到旅行,其实都是一种用钱换时间获得服务的方式,这物化了身边的人与事,不信的话,为什么有些父母那么在乎相亲的对象究竟有房有车没有?这是爱情被物化的结果,女婿或是媳妇变成了令自己家孩子获得安全感的工具,而不是赋予情感的一段高质量的关系。

也就是说,如果你可以给自己剪头发,给自己做衣服,或者是朋友之间相互的尝试,哪怕只是简单地自行烧饭,那么这些技能其实都是财富的本身,因为你无需再支出理发、衣物、饮食的费用(至少不是像长期欠债那般消费)。很简单,我们用时间兑换回了技能,并且将被异化的生活状态与人际关系偶尔拨回原味。

况且,在自行动手的体验里,说不定,某件技能就变成了一种被动收入的来源,再说,即使不是被动收入,也是自己一生都可以赖以使用的价值本身。

第四步:回归


相信我,如果你打算退休几年,就是前三年你都一定撑不住,你一定会去学很多新的东西,而一旦输入转化成了输出,赚钱便不再是目的。毕竟即使是超级富二代,也会被这种终日无所事事的日子打败,人生一旦失去了意义,那么闲暇只会变成平凡生活的一颗刺,就连曾经心之最向往的旅行,也会变成日复一日的光阴消磨,魔法终会解除。

你有没有想过那些在35岁以前就退休的人,现在都怎么样了?这件事一旦亲自经历起来,必然不像曾听说的那样美好如愿,事实上,退休最初前几年的新鲜与享受倘若耗尽,再随着通货膨胀的货币贬值,无尽的无聊对身心的切割会比曾经忙碌上班的刀锋更加锋利,这里还尚未提到某种程度上与社会关系的缺失所带来的伤害。

就我自己的经验来说,旅居世界一年左右:

“我渐渐发现去海岛,去度假村,去城市里隐匿,都不再能够满足我对旅行或是「在路上」的需求,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寻得一份与他人的联结。“

我在日记本里写下:住在哪里真的不是特别重要,晚上或是待会要见的那个人是不是会令自己感到兴奋与密切,更为重要。而旅行,除了是一种生活方式以外,还是一份生活的迷你充电器。

即使是哲学家蒙田,也必须承认:“有那么一段时间,我在家中闲居,尽可能地不让自己被俗物缠身,我本以为,什么都不干,只是凭着自己的喜好,就可以怡情养性。可是,事实跟我料想的不太一样,这样的状态维持得越长,我的心就越沉重,越难以振作。”

我曾经一直想不通一个流行现象,Work-life balance,工作生活平衡。现代社会最荒谬的恐怕便是将工作与生活作为两个对立面,工作是赚钱,而生活是休闲,休闲又是由消费所构成的,购物,追剧,打卡似的旅游。但是,当我们回看人类的生存处境,我们如今大多数人可以享受的状态则与过去的贵族相差无几,而那些度过了满意的一生的贵族,大多是没有工作与生活的边界的。

我屡次提到,现在的我,每周工作不到4小时(当然也要看我们如何界定工作,另一个角度来说,我每周工作70个小时也没差),在生活里获得工作的灵感,在工作里增进日常的透彻,我感到幸运与知足。

如果你享受过了退休的闲暇,并且发现自己无坚不摧,不再莫名慌乱陷入焦虑,接下来的生活,无论是回归办公室还是独立的创造,也都会发现,再也没有不去跟随自己内心去做事的理由了,它们太牵强。而后,活得真实,才算活着。

你发现了吗?间歇性退休的目的其实是为了更优质的工作质量,是一种寻找亦或是创造意义的旅程。

“人从婴儿开始就会四处行动、探索世界,所以人在劳动中不快乐其实是一个非常不自然的现象。”

这世上总有那么一群幸运儿,他们在从属的公司里如鱼得水,有分享苦乐的同事,有并肩作战的情谊,我很祝福那些在工作职位上既有挑战又有同谋的上班族。然而,世上哪一个公司的作用不是买卖?工作不应该仅仅是这样的,不应该只有金钱交易,成年人的世界也不是只有上班打卡,喝酒吃肉,年薪百万,成年人的世界还有热爱每一个周一的数字游民小K,住在房车里的徒手攀岩高手Alex Honnold,通宵达旦伏案画画的蔡志忠,500美元就可以生活2个月的悬崖摄影师金国威,成年人的世界里,也有每天都活在梦想里的有趣活法,也有双眼闪放星光的热忱,也有绝非非黑即白的美丽复杂性。


结语|Final Thoughts

 

我在朋友圈里读到过一个很有趣的女孩说的一句话:吃喝玩乐有趣会腻,升级闯关创造价值让人上瘾。


你准备好密谋这场的间歇退休的革命了吗?


本文前篇:《有些人二十几岁就提前退休了,凭什么



❤️


📖相关文章


为什么我们不应该追求成功(力荐)

读完这本书的下个月我就辞职了(小K的故事)
为什么我要自行生产瑜伽垫

六千块可以做什么?环游世界

我们还可以用什么与众不同的方式去旅行

余生,皆自由

你发现没,成年人的生活就是一场骗局


📝个人独立杂志

✏️在线课程

与Allison学最实用的英语口语
与Allison练习正念冥想

7日引导式冥想入门

助眠冥想,睡个好觉


🪐淘宝店铺

醒awake 极简生活

为什么我要自行生产瑜伽垫


🎙️播客

煽风点火

 | Podcasts

在看吗? |支持独立内容创造者请分享朋友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