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每天都觉得很累还有点小悲伤?|数字极简主义(下)

艾莉森王 醒awake 2022-07-12

本文是《数字极简主义|我是如何一步步摆脱掉信息焦虑的》的续篇,建议先阅读上篇。


🎙️上篇播客版: 电子乐


我第一次发现自己的注意力被侵犯了的时候,是还在上海生活的5年前。


有一次下班回家的路上,2号线一如往常人潮拥挤,列车从人民广场行驶至南京东路,往常漆黑一片的隧道里突然闪耀起了光影的追逐,没错,朝窗外望去那是投放在墙壁上的一则广告,我还记得是一条牙膏的广告,画面并不是非常清晰但总是一片阖家欢乐的气氛。


那一刻,除了对富有未来感的高科技感到兴奋以外,我从心底升起了一阵厌恶与深深的忧虑。


就连这么点时间,我也不配得到「留白」吗?

 

从那以后,以及在我先生的影响下,便渐渐开始对一些神不知鬼不觉地在吸纳我注意力的信息产生了敏感。


我贱卖了那么多年的注意力,现在要厉声说不了!


Artist: Annamachtart,Deutschland


很忙



现代人几乎都有一个通病,信息焦虑,很好理解,也叫FOMO,Fear of Missing Out,错失恐惧症,指我们害怕别人在自己不在场的时候经历了什么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它在现代生活里的副作用便是不停歇地刷视频、刷朋友圈、刷社交网络,视频要看最短的,八卦要看最细节的,点赞搜集100个,就连追剧看电影可能也是2倍速?

 

亲身处于第三次科技革命即信息革命之中的我们,早就摆脱了信息匮乏的空白,如今无处不是蔓延的信息过剩。这样的环境下不难确定的是,大多数信息都是噪音,甚至可以说是毫无用处的垃圾,它们不仅浪费我们的时间,一不小心还会中了圈套付费买单,更不要说那些恬不知耻地出卖了我们宝贵的注意力,只是为了日活量去兑换广告投放的app了。

 

这是一个加速的时代,什么都很快,但是这种快速似乎没有为我们省下多少时间用来享受,用来生活,从前用来烧饭洗衣的时间,现在有机器或是家政代劳,从前写信阅读的时间,现在有表情emoji与段子手代劳,从前爱一个人很慢,现在由左右滑动的手机屏幕代劳(tinder?)


反正,我们从360度全方位多角度都渴望「更快的速度」。这种社会生态下的精力自然就不够用了,不用说,我们的注意力早就不再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它从Facebook诞生的那一刻,就变成了一个可以被量化的商品,你觉得自己被娱乐了,还享受了便捷,而事实上,你早就把自己的时间打包卖给这些app了。


来自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的一次研究统计发现:2008年,美国人平均每天接收高达34GB的信息,约10万个单词。先不说如今十年后大量社交网络滋生,更不要说短视频社交等更快更魔性更娱乐的APP的出现。这个数据是一个什么概念?如果更形象一点来说,仅2008年一年消费者接收的数据就相当于你在整个美国全境土地上摆满了2米高,厚达800页的长篇小说(想象最厚的一本《哈利波特》),包括阿拉斯加。

 

每天处理34G的信息对于拥有动辄上千亿甚至是亿亿个神经元的大脑可能未必是一件困难的事,但最麻烦的是这些信息大多过于零散,朋友圈公众号文章,一不小心读到最后发现前面的鸡汤最后铺了个软广告,还没来得及放下手机新闻即时推送又来了,从社区信息到放眼全球的视野,短视频博你一笑赶紧转发给好友,微信群里一条接一条的闲聊。这一切都在一次次打断大脑的思考,最要命的是,我们还可能以为自己工作很忙,效率很高,甚至以为碎片化的阅读就学到了不少知识。

 

事实证明即使你是整天泡在知乎这样的知识社区,或者沉迷于TedTalk的精彩演讲,也没有办法成体系地打造任何领域的知识的。


*TED,一个能够将科学家与思想家变成低俗艺人像马戏团演员一样的所谓知识平台。——风险投资人,当代思想家,塔勒布

 

看到这里我希望你已经有一种被点燃的愤怒,是谁抢走了我们的注意力?


很累

 

大脑和电脑还是不一样的,虽然我说了一句看似废话的原则,然而我们大多数人都喜欢把自己的大脑当电脑在用。电脑可以多任务处理,而人脑是真不能“一心多用”的,小时候都试过边写作业边看电视吧?美国心理学会APA就表过态:“多任务处理会浪费一个人至少40%的高产时间。”(据估计全世界能够高效率高质量多任务处理的人只占总人口的2%,那是基因优势)

 

这里要讲一个极为关键的大脑记忆系统,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它对我们的学习效率至关重要,如果说获取信息也是学习的一种方式的话,我们需要特别在日常的碎片信息接触中了解工作记忆。

 

工作记忆可以理解为大脑暂时储存新近信息的系统,科学家已经证实我们的工作记忆能容纳的大约只有七个记忆单位,现在的广泛共识是四个组块(chunk)。组块的意思是将新的信息在头脑中形成一个逻辑性、概念性的视野,它变得有意义了,这样才能转移至长期记忆,成为真正的学习。

 

举个例子,你现在在读这篇文章,读到这里就是在运用你的工作记忆,你刚刚了解了产品设计的思维(叫人上瘾),以及我们每天不知不觉就摄取的信息量,现在刚要了解那么为什么每天都会感觉挺累的呢。如果此时你突然想起还没领积分,发某个朋友圈,或者收到新闻咨询提醒、点赞提醒等等,这一刻你的工作记忆就被打断了。

 

等你处理完别的项目再回到这里时,你的工作记忆又得重新启动,大脑被强迫着不断切换任务,这般大量的信息,会不断地刺激大脑,抑制多巴胺的生成,造成疲惫感,那种切换的过程本身,也会消耗能量,最终令大脑感到疲惫不堪。

 

最糟糕的恐怕是,我们还以为追几集电视剧,刷几分钟短视频娱乐,是给大脑放松一下,结果白白负荷了更多的信息。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人专注地刷社交网络,看电影过后会感到更加的疲惫,雪上加霜地是这时即使你很疲惫你也睡不好觉,一是电子设备的蓝光刺激打乱生理昼夜节奏,二是刷出来的信息与美图或是一个精密制作的影视会分泌出更多的神经递质进入血液,令你在疲惫不堪地状态下仍然保持兴奋。

 

写到这里我自己都觉得好累啊!

 

在《睡眠革命》一书中,英国曼联球队御用睡眠教练尼克·利特尔黑尔斯就指出,睡前使用高新技术产品会影响我们的压力水平,让头脑过于清醒。他的建议是最好能关闭所有电子设备,或者是利用一些助眠的软件,例如睡前冥想睡前舒缓瑜伽等等,帮助我们在睡前放松心情(当然,如果条件允许最好能够在使用后将这些设备移出卧室)。



很悲伤

这个时代信息的便捷令我们无时无刻不活在「比较」之中。

塔勒布在他早期的书里曾描绘过一位生活自足的风险投资人,虽说赚钱不如金融新星一般猛烈,却完全活在自己的价值观与消费观里,这样一位热衷于精神满足的普通人,正是因为搬进来富人区而大受打击。

他坦言:“要是没有对街那栋讨人厌的大房子每天早上以浅薄的标准来评判他,一切都很美好。”邻居太太那数不尽的宝石与衣衫,也令这位风险投资人的妻子陷入了本不该存在的渴望。

是啊,如今的信息漫溢以及打着「连接世界」谎言的社交网络,让我们看到了许多本无需看见的内容,时尚的装扮,还是那凹了几次造型就根本穿不出去的衣服?异域的风景,还是那在游客中排队一整个下午才打卡的景点?当然,社交网络也时有灵感与启发,麦克卢汉说的是“媒介即信息”,而不是媒介即混蛋。

「比较」是我们这一生都无法逃离的宿命,严格地说,这并不是现代社会才有的病征,只是现代科技令这种比较变得无孔不入,无影随行。印度哲人克里希那穆提问与他对话的众人:“为什么你心存比较?”

因为你从小就受到比较的制约,先生们,这成了习惯。

而我想说的是,先生们女士们,这习惯如今在社交网络的「联结」下正在不断放大。当然,我并不是说社交网络是恶魔,他们虽然说只是努力去做了让我们更加上瘾的产品而已,说到底,不都是为了那几两金钱吗,可口可乐也没差?

破题


  • 取消关注


从微博创立,豆瓣广播发布,到公众号被微信推出以后,这些年来我们积累了多少关注?如果你够决绝,那么可以试着把他们全部取关(包括我)。

在极简主义里有一个简单的原则,如果一个你不知道是否应该割舍的物品被放置在纸箱里6个月你都没有需要过它,或者想起它,那么就可以确定扔掉了。社交账号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选择关注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账号,一方面是想要支持对方,另一方面是对方是否为我们提供有价值的内容(这里的有价值极其主观),如果这两点都不满足,他可能反而还给我们的生活制造了一些无关紧要的焦虑,那么请决绝的取关吧。

取消关注大量无内容无营养的账号是虚拟空间极简化的第一步,当然这个界限非常主观化,例如我也是从这两年才开始完全不看任何娱乐八卦,不追社会热点(如果它真的重要这个热点会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再次以整合过后的模样呈现在我眼前),取关随时都在好物推荐的博主,不关注时尚。

再次强调它非常非常的主观,汝之砒霜彼之蜜糖,我现在所做出的选择都是因为年少时被社会被讯息被太多噪音干扰过后的后遗症,正是因为我不想浪费大把光阴在无谓的信息上,而且我知道哪一类作者、博主、公众人物可以赋予我能量与活力(拒绝鸡汤),因此,我的行为为我接下来的生活带来了极其可观的正反馈。

正如我在上篇文章里所提到的那样:

而那种经过了深度思考才进行创作的博主,你也会发现他们的内容绝对不会让你感到焦虑。


这是养习惯的第一步,让这件事情非常明显,例如把瑜伽垫放在最显眼的地方,把跑鞋放在每天必经的大门口,把笔记本放在床头等等,那么反之,我们应该先将毫无必要的信息变得隐匿,例如没有新闻客户端的我,除了特别重大的事件,一般是没有机会能够接触到它们的。

那么这部分省下来的时间我就可以大把大把地去用在读真正有过沉淀的书籍,或者是在青草地上与自然安静的相处时光了。

 

  • 手机静音

手机静音以后我们大致就可以从依赖它到掌控它了,先完成第一步身份的转变,即从被掌控的奴隶到自主选择的主人。苹果设备在iOS12里就加入了屏幕使用时间,我更喜欢的是它「限制应用」的功能,例如我的手机每天从早晨9点才会解锁微信、工作台等等可能存在来信的应用。

想要养成习惯的另一个步骤便是让这件事情做起来极为简单,例如先做个10分钟的瑜伽,5分钟的冥想,而摆脱社交网络也可以让与其的接触变得困难一些,即使只是需要多用一个步骤才可以刷instagram,你也会发现它渐渐在潜移默化之中阻碍你刷下去的兴趣了。

(我在今年3月删掉了instagram)

 

  • 与同样可以识别噪音的同伴在一起

微信、whatsapp的沟通便捷让我们忘了不是每条短信都是非要立刻回复不可的,你有没有想过除了坐在手机面前,人们还可能在做很多其他的事情,在练习冲浪,在森林里徒步,在高山上仰面,在面馆里认真的吃一碗面。

微信是我用来约朋友见面以及当他们需要我时倾诉心肠的一个工具,而不是我需要随时为他待命的一个主人。

耐心地与朋友解释不常用通讯APP的理由,只是因为我全心全意地投入在生活的当下,我的注意力在我面前的食物上,在我今天路过的第12棵树上,在一起练习瑜伽的同伴身上,和与你价值观相契合的人在一起,你会发现刷社交网络真的是太无聊了。


结语|Final Thoughts

 

我倒并不认为正念冥想就可以打破信息焦虑,它其实并不能做什么,它只是会令你成为什么,更重要的不是今天开始练习瑜伽,学习冥想,更重要的是,今天就有意识地观察自己的行为习惯,追溯源头,获得「醒着生活」的全部乐趣。


早点休息吧,大宝贝们。


推荐
如何提高睡眠质量,并在日间活力满满
如何解决入睡困难?



❤️


个人独立杂志

🔑文中相关

养成好习惯,千万不要靠自律(播客)

读过的书都记不住,先学会4个高效学习方法(播客)

极简主义的第三年,我都经历了些什么鬼

我冥想了一年以后,发生了什么?

十年以后,我才学会如何活在当下

你发现没,成年人的生活就是一场骗局


✏️在线课程

与Allison学最实用的英语口语
与Allison练习正念冥想

7日引导式冥想入门

助眠冥想,睡个好觉


🪐淘宝店铺

醒awake 极简生活

为什么我要自行生产瑜伽垫


🎙️播客

煽风点火

 | Podcasts

在看吗? |支持独立内容创造者请分享朋友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