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延长生命的时间感,真正让人生慢下来的秘密

艾莉森王 醒awake 2022-07-12




2021年第1篇文章

把握时间,就赢了生命

这篇文章聊的是如何增加活着的主观感受,不是长寿,不是慢生活,而是如何延长我们的心理时间感。

既然客观时间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一天一年一小时对于百万富翁与凡夫俗子都是相等的流逝,那么我们对于生命的感知,更为关键的则是来自心理的体验,那种主观的时间感受。

说来是一个极为简洁明了的问题,实则它触及了我们该如何过好这一生的底层逻辑,非常值得一同探索。

处理好“如何活”,再去谈什么才是“活着”。

P.S. 为了不影响连贯的阅读体验,文中提到的文章都会在文末列表出来,给有兴趣的读者按图索骥找到原文的机会


新年的第一天,我和先生在柏林阴冷潮湿的街道迎着午后星星点点的阳光散步,我们暂时住在城市的东北方向,是一个标志性的德国居民区,路上很安静,三三两两的有几个遛狗和推着婴儿车的人经过,每一刹那的声响都干净又明亮地穿过耳畔。当然,我们也抓住这个机会一同回顾一下过去这一年。


他总结说:“过去这一年的时间,像是过去了四五个年头一样。”

 

我点点头,甚至对当下才迎来新的一年感到难以置信。事实上,过去这个对全世界来说都绝无仅有的疯狂的一年,让我经历了三种全然不同的人生,刚好彻底搅浑了我对时间的体验,从森里里的独居,到高频率旅行中的喧嚣,以及在一座城市渐渐回归的日常。


这让我不由自主地想起时间这个话题。

 

我自己对于时间的主观感受是在过去这三年才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的。自从成年以来,从25岁到27岁这几年,于我来说岁岁年年简直就是瞬息之间的事情,几乎波澜不惊,还徒留了那么一丁点的莫名焦虑,我只是例行公事般地穿梭在人群之间,被动地接受着世界带来的影响,对生活有诸多的不满,却也硬着头皮随波逐流。


我第一次感到时间被无止境地延长的时候,是要直到2019年的那个秋天。那时我已经旅居世界整整一年了,一个人走在巴黎的夜里。巴黎圣母院旁边的一家名气颇大的爵士酒吧里有我的两个好友在等待,一个是我在印度结识的闺蜜,另一个是我的法国老朋友,我走出地铁经过塞纳河上的第7座桥,看着远方那流光漫溢的埃菲尔铁塔,第一次有一种恍如隔世的体验,我想起了童年街区的夜,成都某个夕阳满树的黄昏,还有上海那温柔无止尽又极度狂躁的深更。当时,我感觉,这是我的第三生,第三世。

 

四季的更迭,日月的交替都是客观在发生的,但是个体对时间的衡量却千差万别,既然时间的感受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主观的,那么我也想通过自己生活里微薄的经验来探索一下,有什么可以延长生命的时间法则?


我想从三个角度和大家一起探索时间,从时间感的长、宽、高,分别厘清年龄、经历与体验的空间关系,还有现代加速社会对时间不可避免的异化结果。


(当然,如果说我的人生第一原则是什么,大概是我在《余生,皆自由》这篇文章里第一次悄悄诉说的那样:我发誓自己要全身心地参与生活,即使是在此刻就死去,我也不会觉得对生命有什么遗憾(允许我敲下木头呸呸呸吗哈哈哈)。当然,你千万不要误以为这是一种极端的享乐主义,由此读下去,会发现恰恰相反。)


Artist: Gianluca Pirotta


时间感的长度


“能享受自己过去生活的人,相当于活了两次。”

—古罗马诗人马提雅尔


先来看看时间与年龄的关系。


我的童年是在一座封闭式的大学校园里度过的,每当我推开客厅的那扇窗户都可以闻到一座山有草有泥的湿润芳香(很尴尬的是在很长时间我都以为成语“开门见山”的意思是在描述我家的方位)。那是一个捉着蜻蜓,吹着蒲公英,看着蚂蚁,坐在树枝上的魔幻世界,儿时的光阴于我来说漫长又充满了自由,是与自然的博弈,也是与后来教育体系的抗争。

无论你如何回忆童年,心理学家都发现,时间在小孩子的眼里流动速度较缓,而成年人对时间的感知则偏向于更快。一种解释是说:儿童的生活是完完整整地活在当下的,每一件事都是一场全新的体验,而成年人的后半生更多是在重复的顿感中度过的。


从小时候至青春我们经历了校园的生活,第一次恋爱到心碎,新鲜的城市与工作,再后来,成年人的生活多了一些重复,就连心碎也可以被复制,大量的如常会让我们忽略小区里的第三棵树,大脑也很顺利就进入自动驾驶模式(卡尼曼口中的“系统1”),一方面它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环境与挑战,另一方面,这种习以为常却最容易让人迷失在随波逐流的生活里,直到某一刻你突然发现这一切不过浮生一梦。

 

心理学先驱威廉 · 詹姆斯描述过这种年龄所带来的心理时间扭曲的奇特现象。

 

“年轻的时候,每一天甚至每一个小时,我们都会获得很多新的经历,感觉生活丰富多彩,一点儿都不单调,而且那段时间好像也很漫长似的。但是,随着岁月的逝去,这些经历慢慢变成一种例行程序,规律得几乎都让人注意不到。当我们回忆这些经历的时候,就会感觉尽是一些空洞无物的内容,然后,一年年过去,时间也就悄无声息地逝去了。”


其实,如果按天文学家卡尔﹒萨根为宇宙设计的日历来看,全人类共享的历史也遵循这种逻辑。他说,如果把宇宙138亿年的历史压缩到1年的日历中,宇宙诞生大爆炸到银河系的形成用了五个月。但是人类那灿烂辉煌地被写入历史书本教材的两千年,不过是这一年里最后一天里发生的事,甚至不过是临近午夜最后“几分钟”的事,可恰恰是这“几分钟”的变迁,使得全人类拥有了一份共同的回忆,丰富且浩瀚。

刚好,我们在之前的文章里一起了解了记忆的本质(《让人生开挂的高效学习法》),如果说有效的学习依赖于专注的工作记忆,那么我们对一生的回忆则完全来源于对长期记忆提取的能力。这其实是一个好消息,毕竟我们也了解到了人类的长期记忆是无限大的。


虽然我们也知道记忆并不可靠,例如大脑会在每一次的信息提取时添加自圆其说的细节,甚至可能达到自编自导的自欺欺人的景象,但是最令人警醒的是,尽管我们每个人经历的时间长度可能相对统一,那些拥有越多回忆的人,走过的时间就注定会更宽一些,道理很简单,生命中可记忆的东西越多,时间就会流逝得越慢。


时间感的宽度



“人生的长度是神定的,但宽度是人定的。”

蒋友柏引用家父


先了解了小孩子与成年人对时间观感的区分以后,现在我们来看看时间与体验感的关系。

我刚刚开始旅居的第一个月住进了马来西亚槟城的四星级酒店里,我和我先生才刚从海岛上简陋的小木房里搬出来,准备好好享受半个月,那是我开始创业的半年以后,我写下了那篇十几万加阅读的文章,比起阅读量来说,它更是我对自己的一次交代,《快三年没有上过班了,我是如何养活自己的》,文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我还听说我们的一生到头来最后悔的事情都不是那些曾做过做的傻事,而是那些从没做过的事。”

 

法国生物学家米歇尔 · 西佛在自己身上做过一次实验。1962年他独自一人在一个地下洞穴里生活了两个月,为的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时间之间的关系。他在黑暗中度过了一天又一天,感觉困了就睡觉,饿了,就吃东西,他几乎无法辨析今天与昨天的区别,所有的日子都混在一起了,更不用提有什么新鲜事的发生。实验结束时,西佛发现自己在单调的生活环境下所体验到的时间比真实的时间少了一半那么多,更多人以此作为那些每天朝九晚五,更糟糕的是做着大量重复性事务工作人群的写照。


现实世界的生活当然不会如此单调,但是西佛的这个实验可以说是从一个“小康”的角度来体验人生,在不用忧虑温饱的前提下,生活是否因为舒适而变得饱满?答案是否定的。


心理学界或是我们个体自身的经验都明晰一个法则:体验到的时间和记得起来的时间之间是成反比的。


我三十岁生日的时候,是和先生一同旅居的第二个年头,那一年多的时光于我来说简直有几个世纪那么漫长,尤其是在今天回忆起来更是光影四射的冒险旅程,我们走过海岛上的无径之林,在深夜里跳进大海的中央去挑拨会发光的浮游生物,我在印度经过苦修,骑着骆驼又住进了城堡,那一年多我们慢行世界,走过十来过国家,在海岛上认识的朋友,再在雅典相聚时,已经像是隔世的缘分那么渊远。


这很符合逻辑,那时我刚刚开始旅居的生活方式,几乎每隔一个月就会踏入未知,我每天都在练习新学到的瑜伽技巧,修行更深的冥想体验,结交新的朋友,阅读更多的书,或是与老朋友在新城市见面,走过渐渐熟悉起来的街道,就连每周都要去采购的超市也言语各异,货币的更迭也目不暇接,这种膨胀的丰富,当然会让我在回忆时误判了时间的长度。


实话说,上大学时我对电影的热爱在如今几乎全然消耗殆尽,当然,一方面是因为我上瘾般地观影速度,看了上千部电影与剧集,那时还以为生活的奇幻与探险都只能通过屏幕来体验,量的积累必然导致对套路的免疫,再好的故事也变成了无聊的反复;另一方面,则是当自身生活经验开始丰富到剧本无法跟上时,那以体验为目的的观影感受便自然而然地味如嚼蜡了(以美感是另一回事)。


当时高速的体验,例如旅行或是与喜欢的朋友聚会的时间飞速,日后回味起来自然会显得更为丰富,而此刻的漫长,例如塞车或是无意义的长时会议,却好像留不下什么鲜明的痕迹。全身心地投入在当下,确实是可以延展未来对时间的感知,但是,这可不是说我们应该时时刻刻都活在一种高速的时间感里,恰恰相反,这种无畏的加速,是灾难的起点。


所以,我们要讨论的不是日常的经历应该多么的“新”,而是,我们可以怎么更聪明地去制造新鲜。


时间感的高度


如果说时间感的长度与宽度是指过去与未来的关系,那么它在人生空间里所占据的高度应该就是指我们在当下对时间的直接体验了。

此前我们已经看到了,体验越多样,时间越快速,回忆起来也越有分量,这是一个不算常识的常识。但是如今被网络占满的生活方式已经不再满足这样的原则了。


相信大家都有各自的体会,比起90年代初期,现在的人们很难感到无聊,我们有丰富的信息渠道占满自己的时间,新闻、影视、自媒体、视频还有滤镜厚重的图片分享,社交网络的罪责我们此前已经一同窥探过了(《数字极简主义,如何戒掉信息焦虑》),除了让我们上瘾,你们发现没,刷朋友圈或是任何令人着迷的社交网络(小红书、抖音、Bilibili、微博),时间会过得非常快,一不小心,下班后的休闲时间就全部用在眼花缭乱,精彩纷呈的碎片内容里了,我们在很长时间里还以为看电视这是一种休闲放松的方式,实则因为对注意力瞬时占据与高度分散,我们的大脑早就负载累累,怪不得晚上睡也睡不好,积极心理学鼻祖塞利格曼就说过,长时间的看电视最容易造成轻度抑郁。


我自己就深有体会。2016年是我成年生活里第一次获得时间自由的一年,我几乎整个人完完整整地坍塌在信息的被动接受里,看大量的电影,电视剧,没事就玩手机刷好玩的信息,第一个结果是那两年除了旅行的经历,几乎没给我留下什么深刻印象,第二个结果就是陷入了27岁漫长无望的抑郁情绪深渊。正如黑塞在《悉达多》的流浪故事里说的那样,“一切未受尽的苦,未获得的救赎,都会重来”,我就是那个对某件事一定要体验到极致的人,这样才可以不回头地朝前走(但是也正因为如此我走了非常多的弯路)。


当我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尤其是在看一部悬疑电影时,那种全神贯注的感受让时间一下子就溜走了。但是,与时间感法则相悖的是,虽然当时很投入,回忆起来的时候却一片空白。德国当今炙手可热的社会批判者哈特穆特﹒罗萨在提出他的社会加速理论之时,特别将当代特有的这种现象称作时间的异化。


他尖锐地指出:“……(这些电视节目或游戏或社交网络的娱乐内容)跟我们是什么或我们是谁一点关系都没有,它们跟我们的内在状态或体验没有有意义的共鸣,这些片段不会在我们的脑袋里留下任何记忆痕迹。”


(当然,这是指那种全然以娱乐为导向的内容)


这也不是说我们就不应该享受娱乐,扔掉电视机,拔掉网线,当然不是,我们这一代很幸运,我们有着人类历史无可匹敌的舒适与安全,但是一不小心就会被那个还没有跟上步伐的大脑神经网络结构给拖后腿,例如上瘾、嗜糖,还有无可名状的悲伤。所以,真正重要的不是一味追求新鲜,而是聪明取巧地制造新鲜。

总结来说,如果回看一生的追溯性回忆快乐源于丰富的人生体验,那么当下的快乐则更多来自于全情的投入,再次强调,不是那种被动地接受娱乐或是碎片化内容的专注,而是米哈里提出的著名心流理论那种投入。


心流是指我们在做某些事情时,那种全神贯注、投入忘我的状态,这种状态下,你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事实上,处于心流的体验往往会在当下感到时间飞速地流逝,做那些亟需我们专注力以及一点挑战力的事情总是一眨眼便结束了的。当我们去一个新的地方旅行时,如果整个旅途不是只躺在豪华酒店喝鸡尾酒吹吹海风,而是四处溜达,探索未知的话,那么这场旅行在当时的体验必然飞速而行,但是回忆起来时,却因为可回忆的事件增多而丰富了这次体验。


如果说丰富的存在是一种对未来的投资,令我们在回望人生时充分获利,那么,还缺少了对人生空间的另一个层面的认知,也是我在时间感的长度宽度以外,所补充的第三个纬度,时间感的高度,即对活在当下的体验。


至于如何活在当下?我想我此前写过的所有文字,我做过的一切视频,都是为了提升对此刻的感知,大家一定不会陌生了。事实上,这篇文章写到这里我才发现,我完成了「过去、现在、未来」的雏形三部曲。


过去:本文

现在:《十年后,我终于学会了如何活在当下》

未来:《我是如何通过计划,实现人生全部梦想的》


回到萨根的宇宙日历中去,我们会发现,现在这一代人是活在一个高速写满历史事件的时代中的,无论是正在发生的病毒肆掠,还是从互联网的普及到智能手机的侵入,尔后目不暇接的社交网络与便捷日常的高科技,都在分秒必争无孔不入地占据书写历史的纸张,这真是叫人兴奋不已,却也细思恐极,我们正活在一个高度加速的社会里,现在的生活如此看来,如果不前进,不发展,那么结果绝不只是原地踏步那么简单,而是落后于时代。对更新更快更高更强的追逐,原本就是一个属于全人类共享的焦虑,这与对新鲜感的追求有所不同。


其实,新鲜的人生体验不在于程度有多强烈,如果我们聪明一点的话,会在不用旅行的前提下也发现大量的未知与新奇。我想,这才是真正属于“如何活”的操作指南。大家都知道如果陷入对新鲜的无止尽地追求,那便是人生痛苦的根源,那便是沦为欲望阶下囚的苦难。下篇文章我们再来仔细聊一聊被新鲜感劫持的问题,以及如何夺回你对多巴胺的掌控权。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延长生命时间感的方法论。

方法论

让时间慢下来的答案真的非常简单,多做一些新鲜的事情,给你的大脑一些值得写入长期记忆的剧本,这些剧本大多来自于人生的经验。注意,经验与体验是不同的,体验是一种即刻的片段感受,而那些真正意义非凡的人生感受来自于经验,而经验不是说我们随便多去几个新大洲打打卡,拍拍照就可以获得的,经验是我们与环境的互动,它有很强的故事性,有明晰的触发点,它拨动心弦跌宕起伏,不是简简单单划掉景点清单,或是建立点头之交的人际关系就可以获得的。

那被大力吹捧的旅行并不是人生的解药,如果要获得真实丰满的经验,它更多源于我们对时间的投入,与空间环境人际互动建立的关系,这恰恰是说明,对未知的探索并不来源于去新的地方旅行,如果擦亮眼睛与观感,如果我们醒着生活,就会发生,我们原本生活的地方就充满了未知,充满了新鲜。

梭罗说过:“重要的不是你去何处旅行或者你走了多远——走得越远通常让人糊涂——重要的是你是否真的活着。”

2019年我写了许多关于失去的文章,根据心理学家发现的禀赋效应,我们发现一个人对于失去的厌恶要远远大于得到的快乐。我甚至在播客里询问「既然失去的痛注定比得到的幸福感更加强烈,那么我们还要不要去尝试得到一些什么呢」?

终于,我现在可以给出答案了,是的,我认为体验失去的痛是绝对值得的,除了快乐、幸福、兴奋这些积极的情绪体验,哪怕是悲伤、是失望、是愤怒,它们都是值得被调取的生命影像,那些最为难过的刺痛将塑造你成为一个你可以成为的自己,而那些尤其叫人生气的倒霉事,也终将成为你故事里最扣人心弦的片段,甚至是你幽默魅力的最佳源泉。


Bad luck makes good stories.



我不知道你是如何回忆青春那段“永远热泪盈眶”的时光的?我们的杏仁核刚刚发育成熟,前额皮质的神经连接也是在这时开始被雕刻的(参见《年龄会让一切都好起来》),对生命的体验情不自禁地强烈又狂热,我们开始体验情同手足的友情,天崩地裂的爱情,我们差一点被学校驯服得越来越听话,也悄悄地越来越疯狂,青春到成年的那段巨变,正因为如此痛如此好笑才显得那么饱满,不是吗?


我是这样延长生命的时间感的:保持终身学习的好奇,去从未去过的地方,做那些从未做过的事情,结交新的朋友,走出舒适圈,在自身发现一些你从未见过的险境,终究是仙境。当然还有万分重要的,享受刻意的单调与置身于冥想之止境的力量,这让我无需那么在意自己的想法和欲望,这方面下篇文章细聊。


  • 去未知的地方

    旅行的意义不在于绚烂的目的地,而是通过去很多不同的地方, 学习感知自己生活细节的能力;

  • 认识新的朋友

    整个世界对我最温柔的时刻,都是来自于那一个个世界各地的朋友们汇集而成的;最大的敌意往往来源于封闭与无知,我在每个不同的朋友身上看到最多的是,我们共同对爱对善的渴望,当然,还有每个人各有各的傻,各有各的可爱;

    如果你是单身,那何妨不如用爱情来充实对世界的认知?这世上还有什么样的关系会比爱情来得更亲密,更彻底?我很幸运有一个相知相伴还会相互犯二的人生伴侣,这种紧密的亲密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当然也是自信的来源;

  • 发现新的自己

    学习新的东西是自我颠覆最好的方法,我在2018年开始练习瑜伽,19年丰富冥想,2020年又搭建了跑步的习惯,从基础体力来强健身心。我也坚持写作,梳理头绪,这些不是自律,实话说,不过是这3年来集中的自我发展,我现在和你们分享的很可能会被未来的自己一次次推翻。

    那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活着。

结语|Final Thoughts


我最近在柏林认识了一个很有趣也是很重要的朋友,如果说得夸张一点,那便是俞伯牙在拂瑶琴之时遇见钟子期的高山流水那般共鸣的朋友。但是我们两人对待人生的态度与选择却大相径庭,她这个人更像是一个将感性埋藏在一整座冰山之下的理性人,避害趋利是日常,对未来有规划,有照应是基本功,生活的第一要素是安全感,倒对奢华嗤之以鼻,但是不可判的未来就尽量敬而远之。最有趣的是她告诉我说她对过去没有什么兴趣,她不爱拍照,也不爱回忆。

一方面我很羡慕她对「过去」如此豁达与释然的态度,毕竟我可是花了整整一年(2019年)用来探索「失去」这个主题啊,她却好像对人生的流逝波澜不惊,从容不迫;另一方面,我又嬉笑着开她玩笑:“那你在老去时回看现在,会不会是一片空白?”

我没想到这个问题给她烙下了一个不可弥合的空虚,后来几次见面,她都三番五次地和我再次提到这个问题,那该怎么办?

答案当然不在于多拍照,多回忆,而是建立起可以随时被调取的高光长期记忆(这里的高光由自我定义,可以是一杯茶水的味道,而不是什么人生巅峰的世俗成功)。

这篇文字送给她,也警醒我自己。

如此看来,我们其实有三种感到幸福的途径,一种是回忆丰富过去的甜美,第二种是当下完整地投入之乐,第三种当然也包含对未来某个事件的期待心情。美国心理学届殿堂级人物津巴多就说过,如果擅用好这三种时间观念,那么人生的幸福感总和必然会呈指数级增长。

那么,你是如何在体验时间呢?

🎙️本文有播客聊天版

✍️本文相关文章

余生,皆自由
让人生开挂的高效学习法
快三年没有上过班了,我是如何养活自己的
年龄会让一切都好起来,我有证据
数字极简主义上下篇,社交网络的罪与罚

十年后,我终于学会了如何活在当下
我是如何通过计划,实现人生全部梦想的
如何经营一段高质量并持久的亲密关系
我的梭罗《瓦尔登湖》读书笔记


最新活动

瑜伽30日打卡
(零基础友好)

🖤

个人独立杂志
“成长迷茫时期必读”

✏️醒着生活

与Allison学最实用的英语口语
与Allison练习正念冥想

(60课冥想订阅频道,陪伴你成为自己的老师)
瑜伽初学30日系列打卡

30课瑜伽视频课程,陪伴你循序渐进习练瑜伽


🪐淘宝店铺

醒awake 极简生活

为什么我要自行生产瑜伽垫


🎙️播客

煽风点火

喜马拉雅 | Podcasts|小宇宙

在看吗? |支持独立内容创造者请分享朋友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