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心流」遇到「无为」,巅峰体验就在现在

艾莉森王 醒awake 2022-07-12


当 下

自我觉醒系列第三篇

生活是苦,本我是乐。


古印度经典中的duhkha,佛学中的「苦」这个词,英文翻译是suffering,不太准确,中文对应的「苦」自身就包含了两面,并非一味消极或是积极,较为贴切。苦的终极呈现形式恐怕是无常,一旦人起了想要留住点什么的念头时,苦就出现了。

 

和我练习过冥想的朋友们知道,超觉静坐中我用到了它的反义词,sukha,有自在,舒适,简易的意思,瑜伽中最为常见的坐式Sukhasana便来源于此,这里我喜欢英文对它的翻译,ease,形容简易,并不是简单的意思,更多是一种游刃有余,轻松自在,随遇而安的乐。

 

我今天要聊的话题是自我觉醒的第三篇「当下」,也就是苦与乐。

 

苦并不是不好,上一章《慎言》我们已经分析过语言的限制了,「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是老子的警示,这是言辞二元对立的危险。从脑科学的角度来看,人类演化而来的原装生理机制,是由多巴胺与众多神经递质为主轴,被外界刺激而产生的一系列非自主可控的生理反应,限制了普通人知足常乐的能力,说的就是我自己。

 

我这几年写来写去,虽说有了内核醒着生活,但是醒着是为了什么呢?也不一定有所目标,和多巴胺那章讲的一样,我们都希望快乐可以长久一些,可是无常又怎么会轻易放过我们呢?因此,在我陈词总述过去写过的这一系列文章以后,思路顺遂了:在慎言的前提下,借助脑科学的生理机制,与无常共处,不躲藏不逃避,也不追逐,也不渴望,如此一般,会抵达一个令你感到有点意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的境地里:当下,也是我前面提到的那个sukha。


漩涡

 

活在当下听起来都有一点老生常谈了,也不是我第一次写相关的话题,不过说实话,我最近真的又有了新的体会,并且有了相应的延续,是时间可以分享了。

 

从小到大我都是个急性子,不,应该说我是一个非常喜欢以感性去认识世界的孩子,因为体验于我至关重要,所以我的性格好像是那种一点就燃,乐与悲都会变成极乐与大悲的演技派。

 

是啊,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极度的情绪化,还很喜欢追求热烈燃烧到顶点的经验刺激,午夜的火锅与烧烤,通宵达旦的派对,不计后果的爱恋。第一次和文艺青年谈恋爱的时候我们两个十几岁,被情绪的生与灭迷得团团转,我记得我们整个恋爱的聊天记录都在探讨情绪的美与妙,好玩极了。殊不知情绪虽然是一种正常生理反应,却很容易变成无形的牢笼。


你一定听过那句话,自律即自由,现代语境的自律变成了健身或是高效率,实则真正的自律是说觉察大脑对外界的反应的能力,并非任由生理机制挥霍情绪,这,是自由。而且,这种自律并非控制情绪,反而是任由它出现,及时看见它,然后不像奴仆一样即刻作出反应,正是在这样的空间,暂停,留白里,我们获得了自由。

 

初恋结束以后接下来近10年的生活里,我都活在牢笼里,被情绪左右。

 

我还在头脑里对幸福的生活有着某种畅想,说是我的畅想,其实是流行文化,电视广告,社会规范给我设定的属于当下情境的渴望,虽说很早便跳出了亚洲文化对婚姻的解读,房子和车子还有高薪的工作都无法吸引我,但是我却陷入了另一种亲手画出的圈套,另一种对浪漫的定义,不过是被西方的价值观所吸引,结果是一样的,一旦标准是向外张望的索取,那一定会大失所望。

 

我要再理顺一次:27岁时,我得到了在彼时自认为完满的生活,却陷入抑郁与迷茫,后来的事情也就是从2018年我开始所做的一切分享,绝处逢生的经验法则,加之数字游民的旅居生活方式,也还是让我自嗨了两年多,兴致勃勃,双眼放光。


但是,内在的修行仍然不断地被外界干扰,或者是说我自己轻易就被外界刺激,以致于尽管已经完完整整地生活在此时最适合我的生活状态里,我却在过去一年里仍然常常不满足,还是易怒,易躁,甚至一不小心又陷入18年以前对人性的绝望之中(这几年也确实写了不少批判现代生活细节的内容,有时候会陷进去)。

 

这近一年的坠落与攀爬,我感觉到时常离「当下」又接近了一些,却又不时迷失方向。我现在可不敢如2年前那样轻易地口不遮拦,不过是拨云见日,还以为自己就是太阳。现在只能说,我觉得自己又向前推进了一点点。


其实,我们生活的烦恼大多就源于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即使明晰,也难以掌控。我们聊无常、聊语言、聊脑科学、聊社会规范,它们之所以「苦」,都源于一件事情:我们没有活在当下。


这场生活,大多数人都不在场。


我们的念头要么在过去,要么在未来,反正就是不在现在。

 

事实上,如果能够做到在当下,在此刻,生活会轻松得不得了,而「活在当下」也才恰恰是最负责任的一种活法,因为你有全然的体会,而不是心不在焉。

 

说起来简单,实践真的好难,不信的话你试一下在今天接下来的时间里,观察一下自己究竟在不在场,吃饭的时候你在吗?听音乐的时候你在吗?和他人在一起的时候你在吗?很难,你可能在,肉身在,但是思绪很快就跑到了过去未来或是某种心理比较与判断上去了。

 

相较于体会当下,我想起古希腊斯多葛学派的教诲,实在是太为悲观了,科学明明证实了经常练习正念冥想的人就是更容易快乐,更幽默,更轻松地活着,那么塞内卡或是奥勒留的那种憋屈劲,现在想想还是挺心疼的,别忘了他们可是刻意定点让自己受点苦的那种人,虽说目的是让自己明白,这点苦不算什么,但是过程还是略显强求。


相较之下,真正修行得道的人,不论是寺院的僧人还是办公室的书记,无论身份何如,他们对待生活恰恰少了几分严肃,多了成倍的幽默与轻松,所谓举重若轻,不过如此。

 

我之前那篇活在当下的文章,大概是在接触冥想练习一年多的时间以后写下的,那是我第一次醒过来,我亲眼看见自己如此敷衍地在生活,经常心不在焉。人虽在场,心却根本没有放在当下,要么想东想西,瞻前顾后,要么斤斤计较,患得患失,说白了,那也是生命演化留下的系统机制,神经电信号自动发射交互的结果,从生理层面来说,如果不多加警觉,我们随时都在非自发地自言自语,而这些言语之间,危机四伏。


(自由意志是一个犹为火热的话题,无论是从脑科学还是佛教哲学来看,他们其实都是共通的,一个人是否拥有自由意志大体取决于他是否拥有觉察外界刺激与内在自主反应缝隙的能力)

 

我刚刚再次翻阅了一下那篇文章,自我感觉理解得还不错,但是那是我用脑子想通的,是经过主动地思考才明白「生活只有现在」,我还做了一期吃禅冥想课,认真地吃一口香蕉,但是我把冥想留在了冥想这个行为里,生活中的自己还是一边看电视或是聊天说话,一边狼吞虎咽。

 

依靠思考得来的东西自带逻辑运算,当然很妙,但是我也发现,我所追求的那个东西啊,当我越多地运用理性,那么在实践起来的时候就越显得笨拙,至少于我个人来说是这样的,是啊,后来我一次又一次地跌回原地,现在想起来倒也不算意外。


近来的某一天,我突然在一个看云的傍晚扔掉一切所学所思,我觉得,至少是我自己的感受,我用直觉接近了一点那个我不停在追求,或是求道的东西,可以称为幸福(不是那种稍纵即逝的快感),三摩地,涅槃,上帝或是顿悟,这些名词,你们看,该如何用文字亦或是理性去描述?


自从人类开始使用语言以来,世世代代的精神领袖便用尽一切在彼时可行的方法去传道,去说明,这些名词经过广阔的时间与大众的盲从变成了宗教,或是个人崇拜,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我们以前,在一切科技或是被称为进步的变革以前,人类原本就具有此能力如此接近永恒,它太美妙了(自我觉醒的第一篇讲的是无常,这里却出现了「永恒」的字眼,是否矛盾呢?其实不然)。

 

今年我希望和大家分享四个自我觉醒的部分,从无常、慎言到今天的当下,还有一个我还未体会过的「无我」,它们都是我个人的修行,不是说教,更不是建立灵性引导。

 

如果拿佛教组织来打比方,类似小乘佛教与大乘佛教,其实这种区分原本就已经有所偏颇,你难以想象佛陀真的会给修行的道路做大小的区分,人一旦多了,对其初始的教诲或是分享的理解就会产生偏差,尤其是人数众多的组织还会出现奇怪的偶像崇拜,例如耶稣,例如默罕默德,例如孔子,例如某某某。

 

以最粗浅的理解来看,小乘佛教现在主要流传在东南亚,斯里兰卡、老挝、柬埔寨、泰国等国家,也是「南传上座部佛教」,讲究自我的修行,其实很类似我们今天所学的self love,自我关爱,自我的解脱;大乘佛教则把持菩萨心,度众生,在中国与日本流传比较广泛;然而事实上,以释伽牟尼的修道经历来看,若不先度自己,哪有度众生的能力呢?

 

我能做到的只有是从个人的角度经验与认知来理解我个体对生命的追求,如果我有能力我就会分享,但是许多东西在我没有亲自体验过或是懂得以前,我并无意强求说教。

 

心流vs.无为

 

如果硬要搬弄科学的话,如今最为接近这种「当下的力量」的体验必属「心流」理论了,flow。

 

心理学家米哈里用25年的时间,通过访问世界各地各行各业的人们寻到一个共同点,个体对于最优体验都有一个共享的感受:完全沉浸其间,精神专注,忘记时间,甚至可以忘记自我。米哈里将这种巅峰体验称为「心流」。


至此,心流备受追捧,因为认真的人最美,它却渐渐成为了一个技能的代名词。毕竟在米哈里的研究里,大多数人都是通过做某件事情进入心流的,尤其是运动、艺术、游戏和工作,当目标明确,事务又具有一点点的挑战时,人才可以轻易地进入专注的状态。

 

有一些人,在技能中获得了禅意,例如李小龙?大多数人,和我一样,不是故意的,但是瑜伽留在了瑜伽垫上,篮球留在了球场上,茶叶留在了茶壶里,就连烹饪的心流也归于厨房。事实上,巅峰体验无法拯救我们这群平凡人,甚至极有可能弄巧成拙,一不小心从自然而然的流动变成了渴望更多的欲望,俗称:走火入魔。

 

皮克斯在2020年推出的又一高分动画电影Soul《心灵奇旅》就围绕着心流讲了一个艺术家追求高峰的故事,我第一次看的时候(请注意剧透),对结局大失所望。男主角终于得以实现毕生演奏爵士的梦想,却在完成的那一刻看见秋风落叶而怅然若失,「难道这就是一切了吗?」


我在过去的文章里也讲诉过这个主题,我也分享过我这个小小普通人考研成功后的瞬间失落感,还借此聊过多巴胺和内啡肽,更推导出我们通过学习,通过创造,去增强幸福与满意,直到现在才真正体会到,为什么西方的哲学和科学无法令人通达持续的满足,哈佛幸福课提醒我们要练习感恩,现代人就连这一步也要个科学验证才肯去做,还真是挺没救的,说得就是我。


今年春天我接触到一本书,叫《僧侣与哲学家》,说的是一位法国哲学家的儿子,年少有为,师从诺贝尔奖得主,通过父母的关系从小接触到的就是世界级顶级艺术家,学者或是企业家,这位儿子在读完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业以后,前往喜马拉雅山脉成为了一位僧人,整本书的内容是父与子就西方科学与东方佛学的对话讨论。

 

儿子学佛的理由很有趣,他说从小他的身边就充斥着一群世界级顶尖大师,那些人在自己的领域里造诣深厚,可是从日常生活的角度来看,他们一个个都匮乏得不得了,而且还真是一群不太开心的人,他们有钱有势,有名有望,却愁眉苦脸,挥霍无度,更要命的是,他们还不是像演艺明星或是卡戴珊一家那种对社会也没有什么贡献的人,他们还恰恰是一群有德有才的能人贤士。(最后这句是我加的,开个玩笑,任何形式的表达欲创作都是艺术的一种,优秀的演员如此,哪怕是卡戴珊也如此)。我小时候崇拜明星偶像,后来追逐体育健将,再后来钦佩企业家科学家,现在我对他们所有人都充满了尊敬,却不再有丝毫的盲从。

 

是啊,儿子是在年轻时一次去印度的经历产生了修佛的想法,他当时的住家是某位上师,在他们家里住了一阵子发现,上师这个人无论何时都是一副平和满意的状态,他一开始还在想,这可能也是装得出来的,于是后来他又去了一次,时间待得更长,久而久之,他发现这种宁静祥和是真诚的,于是他产生了修佛的念头。

 

我绝不是说那么大家都应该告别红尘,拜师求教,根本没有这个意思。我们回到一下皮克斯的动画片,男主角最后看着秋风中的落叶,从失落渐渐变成了微笑,他终于回到此刻,他终于看见了树木,听见了风过,摸到了生命,我第一次看的时候,大呼失望,怎么突然那么俗气,又回到了这种珍惜当下生命的主题呢?

 

后来才领悟到它的妙,和它得到的道。


清澈

 

你是否发现心流这种体验确实美妙极了,却欠了些火候,而且走歪了一点点。这般看来,心流是术,是技艺,如茶艺,但是「无为」是道,是茶艺称为茶道的一刻,剑术成为剑道的刹那,甚至包括味觉成为味道的瞬间,是的,心流可以进入无为的体验。


东方智慧里的禅与道家的无为出来了,日本禅师铃木大挫他形容禅是:“我吃饭的时候,在吃饭。”这句话我在上一次也引用过,我用脑子懂了,所以我有时候会“刻意”地去咀嚼,我会刻意关掉电视,不看不听,也不和我先生说话,就觉得还挺难的,也可以说是简单,但是当我下一次不给自己规定的时候,老习惯又爬了出来,嚼到第三口,我就不知道食物的味道了,食不知味。

 

最近我有了一些无法描述的体会,我看云的时候真的在看云,看见云团的流动,它渐渐散开,又慢慢聚合,它出现,它消失不见,在这整个过程里,我没有想过:真美啊,我要拍一张照片,要把它留下来的那种心情。

 

自从这种感觉第一次升起以后,我吃饭的时候吃饭。我甚至发现自己无法再一边看电视一边吃饭了,外界的干扰太丰富,我却只在咀嚼之间,这一切变得自然了起来,此前之所以很困难是因为我尽管看起来只是在吃饭,其实大脑早已漂浮不见,要么在评价(这个太辣了),要么在渴望(多一些豆腐就好了),要么在计划(吃完饭以后要去森林),要么在猜测(老公他在想什么),反正,没有在吃饭,不在场。

 

我不知道以前有没有分享过,我虽然是数字游民,时常更换居住的地方,要么在城市,在村庄,在岛屿,我一开始也会记录去了多少个国家,哪些国家,什么城市,何种地貌,虽然说从头至尾我(和我先生)都没有太在意过目的地,究竟要去哪里并不是很重要,于我来说曾经重要的是更迭,这种感觉。

 

随着观云的这次感受,我第一次由内而外地体会到了随遇而安的感觉是什么,真的都不重要,在亚洲也好,在欧洲也好,在宇宙也好,是阴天,是雨天,是晴天也好,是贫,是富,是丰盛也好,我睁开了双眼,在我所在的地方,我打开了五感,让空气让声响让冷暖,都进来,不留,留不住,它会走,是与此刻融合的轻盈,是无常变为恒常,dukkha成为sukha,苦是乐的感受。

 

这叫什么?

 

这叫无为。


上一次聊到「活在当下」,我便引用了The Alchemist中的一段话:


“当我吃东西的时候,我就一心一意地吃;走路的时候,我就只管走路;如果我必须打仗,那么这一天和其它任何一天一样,都是我死去的好日子。因为我既不生活在过去里,也不生活在将来中,我所有的仅仅是现在,我只对现在感兴趣。”


当时,我可以用理智理解他所描述的状态,我懂得「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黄帝内经》中描述在食物中获得的乐趣,在贴身衣物里感到舒适,也入乡随俗,而不是矛盾地去抵抗。但是当时我是无法理解对「打仗」与「死亡」就好像吃饭走路一样的全盘接受的,现在我懂了,这是随遇而安,是无为,甚至是强大,当然,它不是那种给自己装备的自我提升方法论,它甚至逾越「强大」,因为「无为」是合一,是顺。

 

英语把「无为」翻译为“trying not to try”,许多人对号入座,将其作为心流的一种状态,实际上,无为可以包含心流,但是它没有目的,它不像心流专注于「做」,doing,它更是「在」,being,是一种纯粹的沉浸式生活,当你「在」的时候,不会有无聊、焦虑、恐惧或是愤怒出现,所谓正念,不过也是在形容这种于日常,于行为,于工作,于此刻全然专注的状态。

 

我不知道我有没有说清楚,这是我近几年来所体会到最不可言传的一种感受,但是它所带给我的力量,甚至是一种我无法称其为力量的东西太直接了,和从前那种通过看书学习获得的新知感觉不同,这一次我觉得自己好像回到了原点,我好像回到了一种我们原本就有,就是,就在的状态。

 

我知道说起来很俗气,但是英文有一个单词真的太妙了,present,作名词的时候,它是当下现在的意思,是礼物,也是「在场的」意思,这还不够玄妙吗?

 

Are you present?

 

你在吗?

 

如何做到的呢?我过去写多所有文章都在聊如何,这种感觉真的是无法溯源,但是我知道很幸运的是,这一切是从我开始认真呼吸,开始从瑜伽的练习,和对冥想的好奇里渐渐成形的。即使是瑜伽的陪伴里,我也走歪过一段时间,我第一次分享瑜伽的缘由是找到了一种自我按摩的感受,我很清楚,那是一种身体和大脑都得到按摩的感觉,但是彼时我不懂,那是因为我们练习了正念。尤其是对初学者而言,在尝试着将一呼一吸与身体的摆动联结起来时,就好像是第一次回到了自己的身体里,离开了那么久了,在社会中奔跑,在情绪里翻滚,我终于因为完全处于当下而回到了自己。

 

不是瑜伽的魔力,是瑜伽这个练习原本的目的,Patanjali在瑜伽经中对瑜伽的定义是:to stop the thinking mind,停下不断思考的大脑,immersion,沉浸式体验,正念

 

过去几年我在瑜伽里学习正念,也有经常感觉不到的时候,原来正念不在瑜伽里,瑜伽冥想,画画网球都是手段,现在我懂了,走路、吃饭、睡觉、购物、做家务、背着行李的时候,都是正念,都很轻松,因为我们随着它而流动,顺天地之气当然会更轻盈,因为我在场。


有一些非常热心的商业伙伴在这两年来都问过我这个问题,你是如何让店铺销量做上去的呢?我总是开个玩笑,我也不知道,不对,这不是玩笑,是真的,我真的不知道。


除了最初试着寻找网红投放过一次广告,接下来「醒awake」店铺三年的发展都从来没有做过任何广告,没有购买过产品评价,没有做过市场宣传,当然,其实我的店铺还是小小的,我的瑜伽课程冥想课程也只是拥有一群独立的受众,甚至有朋友问过我如何在社交平台买广告,投放自己的内容,我从来没有做过,我甚至不知道还可以这样运行,未来是不是应该买一买?哈哈哈。


事实是,我只是在不断地探索,在分享,在制作搜集我自己会用的东西而已,那些销量、用户自发的评价,还有瑜伽冥想课的参与,包括播客的分享,都是因为有一些人,用真诚懂得我的真诚。


我是一个完全没有商业头脑的人,我感激每一个曾经光顾我的店铺,购买我的杂志,和我一起练习瑜伽冥想的人,我们之间不是买卖,说起来很俗,我现在愈发觉得这一切其实恰恰是无为带来的。


中医里面有一个四气调神论,非常讲究与季节更迭,跟宇宙的节奏同频,其实这也是无为,当我们更多地打开知觉,当我们不需要看日历就可以体会到春夏秋冬的运转,就可以找到天人合一的轻松感。我们常常要在树叶枯黄以后才真正感觉到秋天的到来,那是因为只开启了视觉,甚至更多人浑然不知季节就这样来来去去,缺席了自己的日常,生命如此般就流逝掉了,还沉浸在思绪或是电脑手机里,就好像活在黑客帝国里一般,去用别人设下的游戏规则去追求一些莫名其妙的东西,金钱、地位、名望等等,真的很莫名其妙,全然忘记了什么才是真实。

 

从前一讲到活在当下,还得用思维能力去转换解释一下,活在当下不是不计较后果,不考虑未来,恰恰相反,在当下的我们,即使是在计划未来的时候,也全然地在计划未来。所以当下并不是指我们留在这一刻,反之,它是指我们什么都不要留下

 

其实我并不能保证100%的时间都在场,那应该是开悟了的感觉吧,那些开悟的人恰恰都是最开心的人,富有幽默感与放下的能力。但是我慢慢觉得自己真的敏锐了起来,生活的苦可以浮现,但是ease,我让他走了。

 

我想送一句李小龙的哲学,其实也是道家的哲学给大家,be water,上善若水。


 


Empty your mind, be formless, shapeless — like water. Now you put water in a cup, it becomes the cup; You put water into a bottle it becomes the bottle; You put it in a teapot it becomes the teapot. Now water can flow, or it can crash. Be water, my friend.




放空头脑,似水不定,似水无形。引水入杯,即成杯形;倾水于瓶,即为瓶状;落入茶壶,即呈壶样。似潺潺流水,似湍湍急流,be water,my freind!




其实所有人都有过活在当下的感受的,可能只是对于普通人来说,对于没有「醒着生活」的人来说,它来得太快它走的也太快,所以我们经常会在一瞬间有一种巨大的满足感。瑜伽和冥想只是手段,与自己的独处就是一种练习,我们每一天的生活都是一场练习。


当我们抵达的时候,哪怕只是快速的一瞥,也会带来觉醒,这种力量与任何的自我提升、哲学科学、心灵鸡汤都是不可比拟的。


对了,今天这篇文章到这里还没有结束,请不要着急去刷下一篇,或是去做任何事情,在你放下这篇文字以前,我想邀请你,无论你现在在哪里,在家、沙发、地铁、还是床铺上,都好,请试试什么也不做,听几次你的呼吸节奏,让四周的空气、声响、温度进入你的知觉?


...


体会过后,欢迎你和我分享。


///


播客版的intro便是大西洋海洋的声音😊

播客版:



 🌟付费功能开到现在也只用过一次象征性的¥1收入,如果你们希望支持我进行更多的写作分享欢迎给公众号打赏,积极分享,或是留言,什么都可以,刺激一下我的多巴胺,一起走很远吧,感谢你们的陪伴





✍️更多文章

无常

慎言

十年以后,我才学会如何活在当下

了解多巴胺,生命里90%的烦恼迎刃而解


🤍

📖 个人独立杂志
“成长迷茫时期必读”

请支持我的写作呀么么哒

✏️ 醒着生活

与Allison学最实用的英语口语
与Allison练习正念冥想

(60课冥想订阅频道,陪伴你成为自己的老师)
瑜伽初学30日系列打卡

30课瑜伽视频课程,陪伴你循序渐进习练瑜伽


🪐淘宝店铺

醒awake 极简生活

为什么我要自行生产瑜伽垫


🎙️播客

煽风点火

喜马拉雅 | Podcasts|小宇宙

在看吗? |支持独立内容创造者请分享朋友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