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年级学生为什么总“撒谎”

沈丽新 星教师 2024-03-19



一年级学生常常“撒谎”。各种各样的谎言有时候拙劣,有时候天衣无缝,有时候无伤大雅,有时候也会导致教师与家长之间产生不必要的误会。这样的“撒谎”行为背后是什么?是道德品质问题?是家庭教养问题?

 

即使学生确实“撒谎”了,教师也要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点,发现“撒谎”背后的“真相”。



理解学生的记忆偏差


曾发生过一次尴尬的家校互动:一大早一个家长不断给我发信息,声明自己没有不尊重我,要求到校面谈、解释。在交流中发现,一切误会都来源于学生向父母转述我说的话时出现了问题。

 

前一天,我在班里说:“一些家长还没有完成‘安全教育平台’上的作业,你们回家告诉爸爸妈妈快点完成,老师觉得爸爸妈妈按时完成平台作业,是尊重孩子的表现。”结果到一年级孩子嘴里就成了“老师觉得爸爸妈妈不够尊重老师”。

 

这样的行为是撒谎吗?其实不是,是记忆偏差,是理解有误,是表达不准确。为了打消家长的不安心理,我又让孩子回家转述我讲的话,同时把所讲内容写成文字发到了家长群里,家长通过对比发现,沈老师讲的话与孩子的转述是不同的。

 

这个“谎言”也提醒我,重要的事情不让学生转述,用文字在家长群里公布,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觉得不合逻辑的时候不追问。学校的惯例,每周一学生要穿校服,因为有升旗仪式。刚开学时,我不仅在周五放学时通知家长“请提醒孩子下周一穿校服”,周日晚上还会再通知一次。一个月之后,我就省略了周日晚上的通知。

 

一个周一早上,赵充没有穿校服。我一边找他家长的电话号码准备联系,一边随口问:“今天周一,你为什么没有穿校服?” 赵充脱口而出:“妈妈说今天不要穿校服的。”显而易见这不符合逻辑——妈妈不可能说“今天不用穿校服”。

 

我并不就这个问题跟孩子继续对话,而是尽快联系家长并告知:“周一学校规定孩子要穿校服,如果家里实在没人送校服过来,也是可以理解的。只是大家都穿校服,就赵充不穿,他会不自在的。”因为这样的对话基于孩子的感受,家长马上把校服送到了学校。

 

“妈妈说不要穿校服”的谎言背后,也许是恐惧。孩子有可能害怕妈妈批评:“为什么自己记不住周一要穿校服?”也可能怕老师批评:“为什么不提醒妈妈周一给你准备好校服?”这种恐惧背后是没有安全感,孩子觉得犯错误是一件特别严重的事。所以当察觉自己犯错之后,他第一反应是推卸责任,不敢承认。

 

教师需要治愈学生这种恐惧,与学生缔结良好的师生关系。当学生不恐惧的时候,他才有可能主动承认错误并真诚道歉:“老师,我错了。我会记住下周一穿好校服的。”这样的道歉才是有意义的,谎言才会越来越少。

 


不给学生制造持续撒谎的机会


一年级上学期,因为英语还没有学写字母,所以学生每天的家庭作业就是读读课文、读读我给他们整理的讲义。一开始,为了督促孩子养成习惯,我请家长在讲义上签好“已读 某日/某月”。有心的家长会每天督促孩子朗读,并且每天签字。我也会时常抽查。

 

有一次抽查到张哲,讲义上没有“已读 某日/某月”的字样。如果我问:“家长怎么没有签‘已读’?”十有八九会听到“我读了,但是妈妈忘了签”。如果我追问:“你什么时候读的?妈妈为什么不签字?”也许会听到更多的“理由”。“你真的读过吗?”也许会刺激学生再一次撒谎。当然,“真的读过,但妈妈忘了签”的可能也是有的,只是概率比较小。

 

我看到没有“已读”的签字,不会问学生“为什么没签字”,也不会问学生“在家到底有没有读”,而是直接请学生读给我听。如果读得好,就过关,再叮嘱一句“下次读了请妈妈签字”。如果读得不好,我就单独辅导,并叮嘱一句“今天回家好好听录音,好好跟读,读完后请家长签好‘已读’,老师明天检查你。”因为有无签字不是重点,重点是学生是否会读了。让学生意识到教师的要求不会变,作业必须完成,没有空子可钻。

 

面对各种“撒谎”事件,教师要先解决问题,然后再探究学生是否撒谎。如果确认学生在撒谎,我们的确要对他进行批评教育。学生如果养成撒谎的习惯,于他的终身发展都有不良影响。

 

但是,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撒谎”的内涵就复杂很多。可能是理解能力有问题,可能是记忆误差,可能是心存恐惧,可能是为了逃避责任等,这都需要教师用心甄别,不可简单定义为“撒谎”,也不可过于宽容,给予相应的批评、教育、帮助才是智慧之举。


来源 | 《中国教师报》
作者 | 沈丽新(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东延路实验学校)
编辑 | 阿加
排版 | 阿加


xingjiaoshi@dett.cn

尊重原创,请勿一稿多投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购买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