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与现实角力的女人

Daisy 好雨潜入夜 2021-05-30

 

伴随着威尔斯利学院开学的钟声,影片将我们带入美国的爵士时代,故事也悄然拉开序幕。


这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二战后的美国依旧管弦笙歌,舞影缤纷,纸醉金迷。物质主义的狂热追求者逐渐增多,经济富足和混迹在上层社会的体面生活大抵就是当时人们的“美国梦”。


尽管如此,社会依旧是男性角逐的舞台,至于女人,正如在《家庭主妇》一书中谈及的:“她最安全的活动场所就是家……有理智、负责任的女性是不愿意参政的。在文明社会里,男人和女人的劳动分工很早以前就由男权至上的社会观念决定了。”

 

这样的观念根深蒂固于当时的美国社会,威尔斯利这所女子高等教育学院也不例外。这所学校号称“高端家庭妇女”孵化基地,学生将成为丈夫的贤内助当作人生唯一的梦想,相信嫁人与相夫教子便是女性最崇高的天职。即使聪明博学如贝蒂、琼等威尔斯利的学生,脑袋里想的也仅仅是如意郎君,婚姻大事。

 


这所学校的艺术史教师凯瑟琳·华森,一位毕业于UCLA并接受了自由新思想的女性,立志成为一名杰出的教授。她一直想来到这所“没有男子的常青藤”——威尔斯利任教,因为她想改变这里的风气。


然而,初来乍到的凯瑟琳老师在她第一节课上的表现并不尽人意。这群博学多才的学生对她在课上提出的问题对答如流,对教材中所有艺术作品及流派都了然于心。凯瑟琳不得不面对几十双陌生眼睛中流露出的饱含挑衅意味的轻蔑。



汲取这次课堂的经验教训后,她下决心要降服这群“高等怪物”。凯瑟琳逐渐改变自己的讲课风格,她深知,课本对于这群学生已然没有多大用处,所以她需要突破教材的局限,拓展教学内容,打破固定的教学组织模式。


为此,她不断推陈出新,带学生走出教室到画馆参观,让学生动手画画、体验艺术创作等等。除了教学形式上的变化,凯瑟琳在启迪学生思想上所下的功夫,带给她们更深的触动。



在第二堂课上,凯瑟琳没有继续讲授课本知识,而是展示法国艺术家苏迪恩的作品《屠宰后的牲畜》,让学生进行评价。学生们各抒己见,不再从课本中寻找唯一答案,根据学生的讨论,凯瑟琳进而提出“何为艺术”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这样由点及面、循序渐进的讨论式教学,帮助学生一点点摆脱思维局限、拓宽视野,让学生积极向内寻求答案、逐渐提升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凯瑟琳引导学生突破认知局限的同时,还鼓励她们追求理想,摆脱社会对女性的定位和必须“回归家庭”的要求。


在与学生讨论艺术家梵高的一堂课中,她对学生说:“梵高拒绝为迎合大众品味改变自己的理想;为了保持人格完整,拒绝妥协……而选择权在你们自己,你们可以迎合别人期望,也可以做自己。”



在这一点上,凯瑟琳可以说是以身作则,严格要求学生,不愿迎合外界期望而改变教书育人的初衷。


她要求学生琼在学术上保持严谨,对于论文中参考的文章,不能直接抄袭、望文取义,应仔细阅读、认真思考。当得知琼有攻读法律预科的经历时,凯瑟琳鼓励她继续深造,帮助她拿到了耶鲁的offer,这无疑与学校的培养方向发生了较大偏离。



凯瑟琳不愿迎合的态度,还体现在她对待已婚学生一视同仁,要求她们按时出勤并完成作业,这与学校传统格格不入,并直接导致她与已婚的贝蒂发生了冲突。

 


贝蒂是一个文笔犀利的报纸编辑,出身名门望族,对父母的“包办婚姻”言听计从,尤其听命于母亲的管控。尽管婚后生活并不幸福,但为了迎合外界期望,她却装出一副与丈夫琴瑟和谐的模样。



贝蒂认为凯瑟琳的种种“异端”行为都是在引导学校女性背离她们的天职——成为一名优秀的家庭妇女。一篇由贝蒂执笔,讨伐凯瑟琳行为的社论后发布后,凯瑟琳被推至风口浪尖。



在读完这些言论后,凯瑟琳血液里饱含的教育热忱,对女性不公平待遇的愤慨,对学生恨铁不成钢的无奈,都在课堂上爆发。随后她疾步走出教室,进入校长办公室毫无顾忌地表达内心的不满。而这是她在影片中第一次愤慨激昂、不顾后果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这一段是各方关系及新旧事物矛盾冲突的集中体现,影片也被推向了高潮。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剧情在贝蒂那里又出现了新的转折。

 

一天,贝蒂得知新婚丈夫出轨的事实,从前在内心中建构的愿景一夜崩塌。

 

从小到大,家庭为她安排好一切,她几乎失去了说“不”的权利。而对于贝蒂丈夫的出轨,家庭也早早就为贝蒂做出决定——为维护家族颜面,决不允许离婚。



但此时的贝蒂已不知不觉受到老师的影响,在通过自身能力争取到话语权和选择权后,毅然决然地挣脱旧日枷锁,向丈夫提出离婚。


多么奇妙,贝蒂曾口诛笔伐、鸣鼓而攻之的老师,却成为其人生转折点上重要的人生导师。



而此时的凯瑟琳老师早已引起校领导的不满,其中包括贝蒂的母亲。考虑到选凯瑟琳课的学生之多,学校没有辞退她,但提出任教要求——回归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允许传授任何课本外的内容。


一直不愿迎合外界期望而改变初心的凯瑟琳,自然无法接受这样的要求。迫于现实的压力,她选择离开威尔斯利,离开曾经挥洒汗与泪的地方。


 

流光溢彩照耀着她离去时孑然的背影。她的离开或许悲剧,或许遗憾,但她不断为理想努力,与现实角逐的人生姿态,不仅影响了学生,也促使凯瑟琳重新审视、认识自我。

 

根植于人们心中的传统观念难以改变,但她的到来给学生们带来了思想上的些许转变。即使这些变化十分微小,但像凯瑟琳这种抱着“虽万千人吾往矣”的孤勇为女性发声的理想主义者,会用其一生去追求,无限接近理想。


我们无法猜测凯瑟琳离开学校之后的境遇如何,也无需感怀,根植于心的独立精神与自由思想,能让她无论走到哪里都发光发热。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我们不过是历史的尘埃,最终都将被世间遗忘。不过我仍愿意相信:每一个活过的人,都能给后人的路途上添些光亮,也许是巨星璀璨,也许只是含泪的烛光。

 

凯瑟琳或许离开了,但我很庆幸自己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沉浸在影片中,仿佛也曾穿越时空,与她对话。她的故事启发着我去探索生活,认识自己,一点点从不假思索的蒙昧中挣脱出来,不断看见更广阔的世界。




今日互动:当女性地位逐步变化,你对于女性成长和教育有何看法?或者,你是否遇过像凯瑟琳一样“特别”的老师呢?快来评论区留言吧!



-原创内容,转载请联系授权-

能量补给站

和解 | 母亲 | 休息 | 健身 | 时机 | 贵子 | 2019

世界万花筒

德国 | 湄潭 | 音乐 | 水果 | 珍 歌单



好 雨 潜 入 夜


生活小馆,随笔心得,肆意说说,入夜发声

 ——好雨sister和她们的朋友们

如果喜欢,欢迎「转发」或「点赞」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