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淳 做李安的儿子丨特别报道

2016-10-25 吕彦妮 吕彦妮


李淳的成长路径,与爸爸李安恰好相反。

李安从亚洲一路闯荡进入西方主流艺术的顶端,李淳则从爸爸梦想实现的地方一路摸索着,渐渐回到了他的起点。

“做李安的儿子”固然会一直是一种压力,但这个身份给予李淳更多的,必是内心的定力。





原文刊于《ELLE世界时装之苑》

摄影:吴明(STUDIO 6)

造型:KATHERINE CAO

化妆、发型:李晨逸(东田造型)

采访、撰文:吕彦妮

编辑:杨欣薇



影棚里放着一位当红民谣女歌手的歌,气氛有一点迷离又欢快的躁动。李淳穿着比自己的身材尺寸略大几码的时装,腰后别着一排夹子,俯身,双手撑在地上,毫不惜力地接连做了十几个俯卧撑。摄影师又凑近了一些,捕捉着这些他在工作中敬业而“百无禁忌”的瞬间。这是他来到内地后的第一个杂志拍摄,新鲜感伴随着好奇心,回看照片时忍不住问我们:“这些,可以都给我吗?”


李淳自小生在美国,回到中国工作也不过是这一两年间的事情,普通话的听和说,都还不是那么娴熟,却努力要求着不让自己讲出太多英文单词。有时候想很久想不出合适的中文词句,也要讲,说错了,同事会及时纠正,他再有样学样地重复一遍,自谦地笑一笑。


下午4点拍摄结束,他才吃到一天中的第一餐饭。他掰开塑料餐盒的当口,作者打算起身去休息室外等他,他马上放下饭盒,说:“你就坐在这里,没有关系的,我吃得很快,10分钟……”然后端起饭来,笑一笑风卷残云。


工作中的李淳总是笑盈盈地待人,礼数自然得体。笑起来鼻子两边的弧线和嘴角上扬的样子,和爸爸李安很像。




丨做导演李安的小演员丨


《比利· 林恩的中场战事》是李淳第二次与父亲李安合作——上一次,是1992年,他2岁的时候,在电影《喜宴》中被妈妈林惠嘉抱着出现在银幕里。时隔20多年,再回到爸爸的电影作品中,一切显得自然而然。在电影筹备之初,李淳便知晓有一个角色爸爸起心动念想要他出演,于是仔细读过了原著小说。


“你看那本书就知道,根据一个真实事件改编,非常特别,尤其在美国很难看到这种影片,军人的故事加上橄榄球。”李淳完全理解爸爸会被这个故事打动的原因,因为“真实的力量”。军队里面有白人、拉丁人、黑人,也有像他们这样的华人移民,“他想要表达的是整体军人的背景和构成”。真实的故事刺激了李淳表演和表达的欲望,所以待爸爸正式向他提出“邀约”的时候,他几乎没有犹豫。


开拍前,李安把8位主要演员封闭在亚特兰大郊区的一个基地中,没收手机,进行为期3周的军事训练。这对有的人来讲是个麻烦,李淳却乐在其中。“我本人其实没有手机是比较开心的。”他开始在这一段落的描述中称呼李安为“导演”。“导演他一开始就下了这个决心,说如果这些演员没有经过一个真实的让人受伤和崩溃的训练,之后电影拍出来会太像演员了。”



▵乔·艾尔文、李淳,摩洛哥拍片空档玩自拍


8位彼此不熟悉的演员第一次见面,便是从清晨5点开始的“魔鬼训练”。一天下来,所有人累到根本没有力气讲话,一起过了5天,还不知道彼此都从哪里来。第6天,教练让他们从高到矮排成一排,一起扛起一棵树,起初扛5分钟,后来变成10分钟……李淳说:“当然会有力气不够的时候,但是你会知道,如果稍微一松开手,你的兄弟就会比较辛苦,所以在坚持的时候就会想,自己可以为兄弟们做些什么。那个训练突然让我们对这个集体的认识有一种改变。你不知道身边这些人都是谁,来自哪里,但是不管你是谁,我就是想照顾你。”


说到这里的李淳,脸上浮现出一种与之前的阳光、爽朗完全不同的深沉和成熟。这一遭训练和拍摄的经历,让他对军人、战争都有了不同以往的理解。“跟军人聊天,聊战争,其实是很难的。因为打仗是一个很难跟外人形容的东西,他们比我们想象的要敏感太多。”


他讲到自己和同伴们饰演的这些角色,都是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过的人。“他们都是18岁、20岁还没上过大学,对自己的了解还没有完整,就被扔去一个很遥远的战场,然后打仗、杀人,好不容易活下来,突然回来了,回到原本的身份,却根本不知道怎么去面对亲人,怎么样处理心理的创伤。”而这种对他人的理解与思索,最终又回到了对自我的认识中。


“我会想,一个人变成大人的定义,是不是就是他开始学会怎样放下自己,然后怎样照顾身边人,怎样对社会有贡献,怎样对群组有贡献……这个就叫做长大吧。”


李淳并没有同爸爸交流过自己的这些念头,他更愿意在片场,和李安保持导演与演员的单纯关系。


“我们两个都了解,我们出现在这同一个地方,是为了一部电影。他有个优点,我猜很多优秀的导演也有,就是在乎现场的气氛,从演员、摄影师到工作人员,他会要求他们的态度都必须是很专注、很投入。”


他不会特别关照你?

“没有,就把我当做其中的演员。”


在片场你们之间会有什么特别的交流方式吗?

“不会,因为他就是很投入。”




丨“江西男人”的内敛和任性丨


大学三年级,李淳第一次在正式的舞台上挑梁出演一部完整的大戏,他饰演一个和自己经历类似的亚裔移民。戏一演就是4周,每周8场。


李安那时候刚好在纽约做电影后期,天天来捧场。“他至少来看了十多场吧。”早前,有媒体在报道中提及此事,说李安还会在演出次日清晨去买报纸翻看相关的剧评。“嗯,他那时候怎么会有那么多时间去看我的表演……后来我就跟他说,爸爸你可以不要来吗?因为太多压力,我不想你来看我的表演。”李淳在剧中有很多独白台词,需要直接面对观众讲出来,“常常一转身一回头,看到爸爸这样……”他从沙发里挺直腰板,模仿着当初爸爸端坐在观众席里,眼睛直直看着自己的样子。


“他当然有评价,主要都是在表演的细节上,给了很多意见和建议。还跟我说,没关系,演得很烂也没关系啊。”会根据他的建议调整吗?


“会尽量尝试。但我不知道效果是怎么样的,毕竟一个戏不可能有两个导演,除非他们是兄弟。”李淳打趣地笑了。他当然知道,做李安的儿子,是要背负一定压力的。“他看过很多非常厉害的演员,对表演的眼光非常准,对我会很挑剔。”这些,李淳早有心理准备。高中快毕业时,李淳第一次对爸爸提出想要学表演,那是在一次回家的车上。“他当时应该是有一点替我担心,因为他觉得这是一条不容易的路,但是没办法。”


一个爸爸能给儿子最好的东西,便是自己的经验和意志。“他对我讲过最多的话就是,你不要伪装。诚实大概是我们一家人共有的优点。”


起初,李淳就是纯粹想在美国做演员,爸爸知道个中不易,便把自己在多年打拼中得到的经验传授给他。现在他决定回到亚洲市场闯一闯,父亲亦欣然首肯,实实在在告诉他,如何好好锤炼语言,学习和了解东方的传统文化。这几个月里,李淳的功课包括《论语》、唐诗、武功八卦掌和京剧。


“他不会限制我做什么,因为他自己一直都是在挑战自己,所以也不太可能要限制我。”


最近痴迷于研习东方传统文化的李淳是不久之前才刚刚开始知道,“江西”这个祖籍对自己和爸爸的涵义。他从自己仅认识的3个江西人——爸爸、上一部戏的导演和自己的身上,勾勒出江西男人的特点。“听起来很像我爸爸。”他咬咬嘴唇露出顽皮的笑,“外表看起来很闷,比较内敛,其实自尊心很强,偶尔会有脾气,很重视教育。还有……讲出来就怕得罪我爸爸了,偶尔会有一种大男子主义,好,不讲了。”言罢,他笑眯眯地做了一个用手在嘴上拉拉链的动作。




丨Q&A丨



你觉得自己身上和别人最不一样的特质是什么?

李淳:敏感,观察力很强。


父亲和母亲给你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李淳:他们给了我一个安定跟自由的成长环境。


如果能回到过去的某一天,你想回到哪一天?

李淳:我们在纽约,雪天,放假。下雪的时候非常美,我和哥哥会做一个雪人,也会打雪仗。最好是找那种稍微融化了一点的雪,然后结冰了,你把它变成一个雪球,打出去就会特别的痛,最坏的是要在里面放几块石头。(笑)


你心里的英雄是谁呢?

李淳:除了我家人之外,最近蛮崇拜做stand-up comedy(脱口秀)的人。有个人叫做Louis C.K.,他很有智慧,而且非常坦诚。他用笑的方式,把生活中的复杂表达出来。


童年里最美好的记忆?

李淳:我在美国郊区长大的,差不多每个周末晚上全家都会一起吃饭,然后在地下室看一部好看的片子。


你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李淳:我爷爷起的,我哥哥李涵和另外两个堂兄,我们这一辈的名字旁边都是三点水。爷爷1949年从内地来到海峡另一边,他就是想提醒我们是从哪里来的。




《比利·林漫长的中场行走》根据本·芳汀(Ben Fountain)同名小说改编,被认为是伊拉克战争版的“第22条军规”(Catch-22)。故事主角是一名19岁的得克萨斯男孩比利·林(Billy Lynn),他在加入美军步兵部队后,被派往伊拉克战场。2005年他和同事们在一次交火中大难不死、逃过一劫。为了展示伊战成果,布什政府把他们召回国,让他们在感恩节那天的达拉斯牛仔队橄榄球比赛中场休息时与碧昂斯等娱乐明星同台,同时向他们授予荣誉勋章。 
  不过在这之后,比利·林和其他的老兵又被布什政府重新送回到了伊拉克战场。 
  《比利·林漫长的中场行走》电影版被业内看作是“潜在的奥斯卡夺奖热门电影”,因此除了李安之外,该片的编剧也是位奥斯卡得主——西蒙·比弗尤(Simon Beaufoy),他曾凭借《贫民窟的百万富翁》(Slumdog Millionaire)获得过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据悉,电影版的大部分故事都发生在比赛那一天,战争的部分将通过闪回展现。



-fin-


▼▼▼


-近期文章精选-


彭于晏 那个任劳任怨刷池子的傻瓜丨封面人物


【十问】016期丨何炅 没有不辛苦的人生


彼得·汉德克在乌镇戏剧节:“目前我更喜欢风……” | 特别报道


铃木忠志 奇怪的人 | 特别报道


海清:播洒爱,即使种子不发芽 | 特别报道


南派三叔 无法“淡化”的宿命丨人物报道


▼▼▼


-更多往期文章请点击以下目录页-


往期文章目录:人事万千 写不尽 读不够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转载联系作者或本帐号。

微博:@吕彦妮Lvyanni

工作联络:Lvyanni@vip.sina.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