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董洁·大连:她认识这里所有的鱼

2017-10-12 吕彦妮 吕彦妮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s056095d3db&width=500&height=375&auto=0


董洁如今定居在她的家乡大连,没有故意要做什么,也没有执拗地不做什么,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结果。大连人不远游。


她整日迷蒙着双眼失焦地“张望” 着这个她生于斯长于斯再熟悉不过的地方,以另外一个女孩的灵魂与大连面面相对。这对当时初踏入这个行业、尚且年少懵懂的董洁而言,好像一种“恩赐的安全感”。


董洁·大连:她认识这里所有的鱼


采访、撰文:吕彦妮


 

退休工人老赵相中了一个胖女人,想要娶她为妻,但让人尴尬为难的事情却是,胖女人初次见面就跟他提出要 5 万块作为婚礼费用,老赵咬牙答应了。胖女人又要求把自己前夫留下的盲女孩甩给老赵,让他安排她在一个假冒的房子里“工作”,装作那里是一个按摩院,其实那就是老赵和他的一班工厂好友们生生建造出来的房子 —— 一个“空中楼阁” 似的存在,取名“幸福时光小屋”,他们每个人轮流扮演前来按摩的客人,用纸做的假钱哄着小女孩,合理建造和维护着这个悲切的梦。最终,“谎言” 败露了……


以上,是演员董洁初入电影界拍摄的第一部作品,名为《幸福时光》,导演张艺谋,她在其中饰演那个瘦弱灵巧的盲女,搭档演员包括赵本山、李雪健、傅彪等。



电影《幸福时光》中的董洁


那是 2000 年,她 20 岁,拍摄取景地就在她的家乡,大连。


电影是在大连城中一座工厂内取景的,她整日迷蒙着双眼失焦地“张望” 着这个她生于斯长于斯再熟悉不过的地方,以另外一个女孩的灵魂与大连面面相对。这对当时初踏入这个行业、尚且年少懵懂的董洁而言,好像一种“恩赐的安全感”。


隔着17年的光景,2017 年夏末,坐在大连海湾边的一间餐厅里,落地窗外就是一整片海,董洁很慢很慢地讲起那戏那人那个光线晃眼的夏天,细节历历在目。她的样貌和那时相比几乎没有什么改变,黑黑亮亮的眸子,一把细发梳在脑后,恬静里有无言的强韧,讲话的语速是缓缓的不急切,你问一句她答一句,没有那种一定要向人倾诉什么的迫切感,整个人呈现出一种“退守” 的姿势,但是态度却是清晰分明的。

 

《幸福时光》 的结局其实有两个,董洁说,她喜欢第一个版本的结局:“幸福时光小屋” 拆没了,空留几根铁架冷冷竖在工厂角落的废墟上。小姑娘伸出胳膊,细细的像根小草,她摸啊摸,摸不到顶,那个当下就知道,一切都是“假”的了,只是没说穿,反而配合着大家继续“演”下去。对这个结局的偏爱昭示了一种属于董洁本人的保留和倔强。这种无言而勇猛的美感会让人不自觉联想到清晨六七点钟大连海边的潮汐,并不激烈,却有着持久的力量。


事实上,我们就是在这样的潮汐中等待着董洁的出现的。


天蒙蒙亮,大连星海广场的海边已经聚集了不少人,他们大多是些上了年纪的中年人,无论男女都有着黝黑健康的体魄,讲话声音嘹亮。他们独自或结伴来,晨泳,一人带一块五颜六色的大罩布,把自己裹在里头换衣服, 就在海边,坦坦荡荡换了泳衣就下水钻到海里去,一个个成了浪里白条,仰头冲向朝阳,金黄明亮。让人不禁想象起他们的前半生,大约每个清晨都是一样的节奏吧,似乎把自己投入到海里泡过一场,一天才算可以真的开始。这汩汩的生命力,让人心生由衷的羡慕。



董洁在海滩上散步,浪花四溅。


董洁踩着轻快的步点来了,她很多年前就把房子买在了这片海的旁边,海于她而言,实在熟稔不过了。她赤脚踩进浅滩,弯下腰捡起一颗黑色的小东西,伸手给我们,这是啥?“小海虹,可以吃的!很鲜。”


她认识这海里几乎所有的鱼和生鲜,是来自童年时和父亲的玩耍经历。


少时,董洁最大的快乐就是跟着爸爸到海边。在棒槌岛宾馆做电焊工作的父亲总是爱带着小小的女儿去上班。从位于大连西北沙河口区春柳街的家到东南角的棒槌岛,要先骑车,再赶班车,单程就要一个小时,董洁就乖乖坐在爸爸的自行车大梁上,穿着塑料凉鞋晃啊晃的,内心总是愉悦不止。在棒槌岛的那些下午总是相似,她却从没觉得厌倦过。在沙滩上玩一玩,再下水去游泳,浪里漂啊漂的无忧无虑。爸爸会潜到两三米深的海里去,从礁石上抠下来新鲜的鲍鱼、海螺、海胆,捞到的好吃的直接拿上来就给董洁吃,几块石头堆出一摊小篝火,徒手掰两根树枝,皮一扒就成了一双筷子。

 

她也去宾馆的花园里捕蝶,割青草去喂爸爸养的兔子,盯着它们大嚼大咽好不快活。听着蝉鸣心痒痒,就爬到半高的树上抓知了。园林工修建花花树树后剩下的花草,爸爸就包好给董洁,一路抱着回家。那时的董洁爱极了自然,也能自得其乐玩在其中,她甚至伶俐到能抓住自家楼下不相识的小野猫。有一次还不慎失足掉到了爸爸宾馆花园的水井里。是冬天,大连落了雪,井上浮了一层薄雪,一只小鸟落在上头,她想去抓,没想到扑过去时鸟扑棱着翅膀飞走了,她整个人摔了下去。爸爸只听“咚” 的一声,一转身女儿已经不见了。

 

慌张过,贪玩过,兴奋过,身上晒脱过几层薄薄的皮,人就长大了。


建鑫市场老房子周围的街区无甚变化。


董洁站在大连有轨电 201 路海之韵公园站的月台上,等待着下一班车进站。这是一条古老的电车线路,贯穿大连老城,从海之韵公园起始,途经二七广场、民主广场、大连旧火车站, 一直到兴工街。首班车 4 点 20 分发出,一直到晚上 11 点 50 分,从晨曦到子夜,叮叮当当地,见证了这座城市一百多年的兴衰变迁。


此时此刻的董洁在月台上闲散地看着远处的天,谁也不知道她在想什么,倒是一同等车的路人们的相认,打破了这片刻的安静。几个叔叔阿姨大剌剌冲向她问:“你是董洁吧!”说的当然是最道地的大连话,他们手上拎着刚从菜场买来的大葱、瓜果和皮皮虾,语气里尽是熟悉,好像在街口遇到邻家同事家的姑娘,董洁也不拘着,大方回问一句“好”,大家就笑嘻嘻聊作一团。叔叔阿姨问,回家啦?董洁说,就住在大连啊一直没走。唠几句家常,“今天开始休渔期就过啦,可以开始捕捞啦!”绿色的电车就咣咣当当地进站了。董洁跳上车,她知道自己即将开始的这趟短途路程会如时光穿梭,带她去一个新旧更迭入画的大连。



大连海之韵公园老电车始发站


我们时常感慨,近二三十年的城市改造与发展进程,让爱好怀旧的人越来越有流离失所的伤怀,高楼拔地而起的同时,每个城市本身的基因即要面临着拆碎重组的命运。201 路有轨电车经之处,路过尚在拆除改造的旧城区,两三层的砖头房子外面围着一片片铁皮,有施工的尘土飘散出来,但街边的人倒都喜洋洋的,开朗不认生。后来我们在民主广场站下车,拍过些照片后再等下一班,车却迟迟不来,好不容易来了一班,过站不停。正是日头最大的午后,见我们稍有不耐,陌生的大叔主动来搭话,说姑娘啊你们别急,大连就是这样的,公交车都没个准儿,“自由散漫。”三言两语,倒把我们逗笑了。他一副习以为常的自在,说常常早晨急着上班的时候,看着车一辆辆过,就是不理他们。也不气,就等下一班嘛。

 

“大连人就是这么随和、热情、宽厚。我们睁开眼睛看到的就是海,海,一眼可以望很远,好像就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忧愁。”董洁了然。



董洁和父亲在老房子楼下张望。



董洁父亲。


这也是她在开始工作后选择常常回到大连的原因,尤其在儿子顶顶 3 岁时,她决定彻底搬回来定居。切实而有趣的事是,她生活着的大连,和她职业所在的那个环境,是两个完完全全不同的世界。现在偶尔去参加一些活动,她都会有些“陌生”,见到了圈中同行,也会被问,“你怎么会生活在大连?”面对这些疑惑和不理解,起初她也说不出个具体的缘由,也纳闷, 是自己性格使然“不合群”,还是想要逃避些什么呢?后来想通了,这两个理由都不是,就是自然而然的选择。职业身为演员,却不必非要与这个行业自成的系统和环境尤为接近,抽离一些,反而自在,也让自己更自由。

 

“以前好多同行在一起的时候,我就有一种陌生感,好像自己跟他们不是同行一样,特别逗……以前这个问题还困扰我,现在觉得挺好的。演员就是要这样的,生活就是生活……”以前,董洁对自己融不进去那个世界感到不安,后来发现,“融不进去没什么……其实是对自己性格和状态的一种接受。”



董洁家的老房子以及屋后盖的新大楼


我们对坐在她的房间里,靠山的那一边是床,靠海的这一边是书桌兼茶桌,她泡了一壶红茶,我们慢慢喝,聊着聊着又换去飘窗坐,看海吹风,不说话也很好。她指着窗外跨在海上的星海湾大桥说,这是她眼瞅着一点点盖起来的。原先听说要修这桥,她还不理解,好好的海景就从中隔开了,落成通车两年了,也就习惯了,“晚上桥上有灯火,一连串还很好看呢!”她包容自己的家乡现代化一些,大家的生活也就便利一些——她并不会为无谓的事情多愁。这样生活着就很好。很多个瞬间,她觉得幸福——带着儿子顶顶和小狗红豆豆去海边散步;和相识超过 20年的好友一起去喝喝咖啡;回到儿时生活的地方和爸爸一起去建鑫市场,到熟悉的摊位上去买鱼买虾买甜瓜,回家烧一顿丰盛的晚饭,夜深了自己关上门看看剧本看看海, 这样的生活对她而言,足矣了。

 

大连人和许多辽宁其他地区的人一样,祖辈大多来自山东,闯关东到此,安家置业,世世代代就这样扎下了根。董洁说,祖上虽是有胆有魄,一走就是上千里,可到了这里成了大连人,反而安定了。大连人不远游。她亦然。其实也没有刻意要减少工作,或者故意执拗不做什么,正是因为知道了什么是适合自己的,所以不会勉强为之,“不要随便把自己打发出去吧,没有必要。”站在春柳街 54 号的楼房前,董洁轻声跟我说。这是她 10 岁之前住过的祖屋,还在,一切都没变,石头台阶上上下下的,她招呼爸爸,来照个相吧,然后故意伸直两臂贴近在腿上,歪着头,假装特别乖巧严肃的样子,脸上却掩饰不住地漾出笑容。一阵清风刮过, 不远处的泡桐树亭亭如盖,树叶沙沙作响,那么好听。


海在,房在,树在,人在。


视频部分

导演/剪辑 P.L

制片/造型 Miya Tao

摄像 贾睿

采访 吕彦妮

执行制片/造型助理 Ley Lu 

艺人统筹 姬畅

化妆/发型 王奕为 


平面部分

摄影 老肆 

采访/撰文 吕彦妮

制片/造型: Miya Tao
编辑 Miya Tao / 刘又绿 / 李野

化妆/发型 王奕为

执行制片 Ley Lu 

摄影助理 昀子 

艺人统筹 姬畅


-FIN-

▼▼▼


-近期文章精选-


雷佳音 鞍山:城市欢欣鼓舞,不久便会凋零


鹿晗:当一个北京人说爱你


陈小春:「一个爸爸,怎么有办法跟自己儿子say sorry呢?」


倪妮 井柏然:遇见你之后的风景


吴彦姝:她79岁高龄连续第二次入围金马奖,

 她说,不过是几条皱纹,别怕。


90岁的蓝天野:「我接下来还能排什么戏?」


李屏宾:光影,诗,英雄

,山川蝴蝶与摄影机


雷佳音,跟你聊天,我头大


独家专访丨冯小刚:可以没有电影,却必须有情,有义


深潜少女 马思纯


吴尊:请保佑他爱的人,请让他每天,早一点回家


朱亚文:他认出了风暴


廖凡丨不说话的山


20岁的窦靖童:「其他的开心都是缓缓的,只有音乐会让开心『哗』一下上来。」


写给世上唯一一个会无条件爱我的这个男人

在大雪落下前 见到李雪健

▼▼▼


-更多往期文章请点击以下目录页-


往期文章目录:人事万千 写不尽 读不够





文字均为原创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转载联系作者或本帐号。

微博:@吕彦妮Lvyanni


转载、合作、工作联络

362011091@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