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时间的战场:知识人罗振宇的商业实验

2017-12-31 那兰 千字文华

本文看点

1.表面上看,大家争论的是罗振宇创造的商业模式是否可行性,但背后反映出的是国人对商业文明的顽固偏见,以及对企业家精神的误解。

2.罗振宇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读书人,也不是一个学院派的商业理论家,他最重要的身份,是一个整合资源、优化资源配置的高手。

3.知识付费的核心,就是内容的精选和阅读体验的优化。

读好文、荐好书、送好礼。千字君经营的先知书店精心挑选八款新年好礼,厚重,不落俗。送亲朋,送师长,送晚辈……都尽显读书人的气质与品味。点击下图最高立减500元!



时间的战场:知识人罗振宇的商业实验

策划:先知书店

文:那兰丨 编辑:千字君 


2017年12月31日夜,上海,罗振宇即将开始他的第三次年跨年演讲。


在上一年底的跨年演讲中,罗振宇说“时间是商业的最终战场”,暂且不论这一论断是否在理,至少在12月31日这一天,罗振宇的确是他定义的这个战场上最大的赢家。


某种程度上来说,12月31日这一天,只要出现在舞台上,罗振宇就已经赢了。不论舆论如何评价,他都已经成功让自己和他身后的公司成为舆论中心,抢到了媒体人和商业界最梦寐以求的关注和流量。而在这件事情背后,究竟蕴藏着多大的商业价值——或者用罗振宇的话来说——商业上的“势能”,就看玩家的想象力了。


最近5年,头戴“自媒体第一人”王冠的罗振宇引发过多次公众讨论,无论是U盘化生存、社群经济、内容电商、跨年演讲还是知识付费,每一次都成功吸引到一大批追随者和效仿者。而罗振宇在获得他们的注意力同时,也不断展开他的商业实验,并获得了让无数人惊羡的成功。


然而,任何成功都少不了招致争议。自从罗振宇走上自媒体创业之路,坊间针对他的质疑就从未间断。他进行社群经济实验,有人黑他们是“邪教”;他创造出内容电商的玩法,有人说他在收某些人的智商税,骂他的商人嘴脸;他做得到,做知识付费,又有人说“罗振宇的骗局”。不仅仅黑罗振宇本人,一盆洗脚水泼过来,整个“知识付费”产业似乎都变得臭不可闻。


作为名人,接受来自各方的批评本无可厚非,但如果批评连最起码的常识都没有,就变成了消费名人。大众消费一个名人本不是什么稀罕的事情,但罗振宇的这个案例相当典型:表面上看,大家争论的是罗振宇创造的商业模式是否可行,但其背后反映出的,其实是国人对商业文明的偏见,以及对创新和企业家精神的认知误区。


在风口上飞起来的罗辑思维


关于罗振宇的一切争议,都开始于5年前的一天。


2012年12月21日,本是一个极其平凡的日子,但因为灾难电影《2012》的炒作,这一天成了全民讨论的热点。也正是在这一天,罗辑思维在优酷上线了第一期节目。前期的确做了不少准备,但是节目一经亮相,火爆程度还是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在随后的8个月中,罗辑思维每周更新一期,迅速聚集超过50万粉丝,视频播出量超过3000万。


罗辑思维第1期《向死而生》


其实,以罗辑思维为代表的自媒体在2012年的崛起,并非完全偶然。这波热潮,实际上是过去二十多年媒体互联网化所积聚的“势能”总爆发。尤其是伴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内容传播得以摆脱传统渠道的依赖,每一个内容生产者——无论是专业媒体还是普通人,都获得了平行的流量入口,原有的“金字塔式的内容分发体系”被打破了


这一点很好理解。《南方周末》曾是中国发行量最大的纸媒之一,但在其巅峰时期,发行量也不过300万份,背后还要依赖庞大、复杂的订阅和分销体系。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信可以同时将几亿人拉进一个社交网络,任何一个自媒体平台,内容只要生产出来,就可能获得千万级阅读量。


或许正是看准了这个大风口,干了十几年传统媒体的罗振宇拉起队伍,毅然决然走上了自媒体创业之路。


获得巨大的流量之后,如果按照传统套路,下一步就是把流量卖给广告主,然而从这里开始,罗振宇开始了他的特立独行。


160万会员费


自从开始做罗辑思维,罗振宇多次在不同场合断言,自媒体时代,“所有广告都是邪门歪道”。罗振宇认为,只要媒体依靠广告变现,将永远需要在广告和读者体验之间寻找一种平衡,这是一种刀尖上的舞蹈,向左和向右之间,只存在一条细如发丝的黄金中道,分寸不好把握。


因为对自己的判断很自信,所以罗振宇和他身后的团队,从一开始就坚定地走上了不靠广告变现的路。


2013年8月9号,罗辑思维打出“爱,就供养“口号,策划了轰动一时的“史上最无理会员招募”。虽然事先几乎没有人看好这个玩法,但出人意料的是,5000个普通会员,500个铁杆会员,只用半天售罄,160万元轻松入账。


这次实验闹出不小的动静,罗辑思维也赚到了第一桶金,但这种玩法是否具有可持续性,颇值得讨论。不给任何承诺,而单纯依靠个人魅力要钱,玩一下还好,但要想复制,就纯粹是消费粉丝的信任和好奇心。也许是意识到这一点,仅仅两年后,2015年10月20日,罗辑思维发布文章《有奔头,一起过》,宣布停止会员招募。


60本书,1亿销售额


会员模式之外,罗辑思维的另一项更重要商业实验是内容电商。


月饼,柳桃,孝亲米,书籍…… 罗辑思维的电商实验虽不是一帆风顺,但最终成功了。在尝试了不少商品后,罗辑思维最终目标定在书上。他们靠着视频节目推荐+独家销售的模式,把一本原来只能印几千册的冷门社科书卖到几万册,最难得的是,守住了图书不打折的底线,这种销售能力震惊了出版行业,各大出版社纷纷来找他们合作。


罗辑思维以“家庭博物馆”的概念推出《文艺复兴三杰》,销售超过5万套。罗辑思维独家销售期结束后,东方出版社又推出最新竹节升级版,2018抢先发售权花落先知书店(点击图片一键收藏)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由于罗辑思维一开始就以“爱智求真”为口号,卖书既是他们最好的选择,也几乎是他们唯一的选择。虽然罗辑思维卖其他商品的成绩都还不错,但长远来看,书以外的商品极容易消耗品牌价值,似乎并非长久之计。


但是,书籍销售的天花板效应非常明显。独立电商的模式决定了他们的品类不可能多,罗振宇自己公布的数据,2015年,他们上架了60种图书,这个数字,其实基本已经是他们可以上架的单品极限了。另一方面,内行都知道,就算不打折,书籍的利润率还是偏低。而且,即便是罗辑思维,也不可能把每一本极冷门的社科书都卖到几十上百万。2015年跨年演讲,罗振宇宣布,2015年罗辑思维图书销售额1亿人民币,这是个很亮眼的成绩,但如果继续靠那种模式卖书,想要实现投资人要求的几何级数增长,恐怕是很难的。


如果要继续沿着卖书的路追求更大的商业可能,罗辑思维还有一种选择,就是变身平台,但这样一来就会不可避免地打价格战,在当前京东、当当和亚马逊三分天下的大格局中,罗辑思维能否抢下一块地盘,实在很难说。而且更重要的是,这可能也不是罗振宇愿意做的事。


书籍的没落,实质是知识和语言的没落


从内容电商到得到


2016年,正当罗辑思维的电商实验让取得阶段性成功的时候,罗辑思维抛弃存量,再次转型,开发“得到”APP,投入全部精力,进军知识付费。可以说,对罗振宇和罗辑思维来说,这才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转型,并且是最具创新精神的转型。


因为,某种程度上来说,罗辑思维此前的内容电商实验,虽然也有创新,但依然是广告模式的变体——差别只是在于,流量没有卖给别人,而是为自己的店铺服务。而“得到”的模式却完全不同,它开辟了一块新的商业战场。


业界时常把“得到”归类为知识付费平台,其实这个定义并不准确。知识付费并不是“得到”的创新,而且这种现象从来不是什么新鲜的东西。


知识付费的本质


在人类历史上,我们一直面临一个如何给知识定价的难题。知识是无形物品,无论有多高价值,本身都无法定价。但是,无法定价就无法交易,这样一来,就很难整合更多资源,进行更有效地生产


好在知识与其他信息一样,都依赖载体传播,因而人们想出了通过为载体付费,进而为知识付费的解决方案。


理论上来说,知识既可以靠声音表达,也可以靠文字表达。在录音技术发明之前,以声音表达的知识,只能靠面对面的形式来传播,但声音也是无形的,怎么隔离没付费的人?把门关起来,把没付费的人挡在门外。没错,我们现在依然熟悉的讲座、音乐会都是这种形式。而录音技术发明之后,人们多了一种选择,可以通过为唱片、磁带付费而给声音付费。


以文字形式传播的知识也是同样的道理,早期我们为竹简、羊皮卷、纸张付费,现在电子显示技术和移动技术都成熟了,我们只要为虚拟的数据付费,就实现为知识付费,完成了交易。


《史记》共50万字,消耗竹简一吨以上


“得到APP”的创新


“得到”真正创新的地方在于,利用最新的互联网技术,实现了媒体、出版和在线教育三大产业的新整合。这并不是说“得到”颠覆了三大产业,得到的创新,是拽住三大产业各自一角,在它们交叉的位置开辟出一块新的商业战场。这种尝试,前人没有,国外也没有。


“得到”平台卖了20多万份的“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个专栏的教育属性自不必说;签约头部作者,把零散的知识精细加工,然后打包卖给读者,这是其出版的一面;罗振宇的团队与薛兆丰一起,把庞大的经济学体系,拆解成一个个适宜碎片时间学习的小模块,再用媒体人讲故事的手段,让抽象的经济学原理,尽可能变得容易理解和接受,这是媒体属性的一面。


平心而论,用户无论出于何种购买动机,这都是一份不差的产品:如果想深入学习经济学,这里有一张足够专业的经济学地图,让人知道该朝哪些方向努力;如果只是想了解一点经济学常识,这里能找到足够通俗的,与生活有关的经济学小故事;即便你只仅仅只因收藏癖或是一时冲动下单,花199元买下近100万字的精编图文+音频,这样的消费性价比并不低。


得到专栏“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截止2017年12月31日,售出超过22万份,创造全世界最大的经济学课堂


知识付费为什么像骗局?


在我看来,“得到”的模式其实就是用媒体人擅长的传播和营销手段,打开了出版界和教育界都梦寐以求的学科通识教育市场。这是一个很精巧的定位,但或许,就是因为这个定位太精巧,此前很少有人尝试,于是很多人看不明白,甚至感觉受骗了。


当然,很多人附和“知识付费骗局”,可能还有一个原因——我们被免费的内容惯坏了。很多对知识付费不屑一顾的人认为:网上的免费内容那么多,为什么我要给你的内容付费?不得不说,这是一种很不经济的想法。


英国《卫报》曾策划一个没有专业作者和编辑,纯粹由读者自由供稿的新闻博客,但很可惜两年后就失败了。美国著名的《快公司》杂志也曾有类似实验,可惜一年后也不了了之。为什么这些最能体现互联网共享精神和免费理念的实验都不能成功?答案是未经筛选和编辑的内容,会浪费读者大量的精力,时间成本太高。


可见,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在用户和内容生产者之间,编辑团队的桥梁作用越发凸显正如凯文·凯利所说,尽管普通人可以越来越多地参与到知识生产中,但是完全去中心化、去精英化还无法实现,我们仍然需要精英对知识内容把关。知识付费的核心,就是内容的精选和阅读体验的优化


凯文·凯利,美国《连线》杂志主编,时常为《时代》、《科学》等重量级媒体撰稿


免费思路的缺陷还不仅在于只看到内容的量,而看不到质,更在于没有理解商业文明的核心。

 

人类社会发展出复杂的商业体系,就是为了优化各种资源的配置,而价格,是这个体系维持运转最重要的信号:哪里价格高,资源就往哪里聚集。知识服务商们正是因为收费,才能用高价,把最好的作者、最好的编辑、最好的运营团队和APP技术团队整合起来,为用户提供最佳的体验。这不过是商业世界最基本的道理。


为什么公众热衷于消费罗振宇?


其实到目前为止,关于罗振宇的所有争议,都是因为公众无法接受罗振宇身上同时具备读书人、媒体人和商人的三重属性。


2015年下半年,一篇出自知乎的文章火爆微信朋友圈,标题很惊悚——《罗辑思维的骗局》。文章作者声称,曾经是罗辑思维会员,但已经粉丝转路人。他在文中控诉“当初很多人购买会员,都是觉得现在浮躁的社会,能沉下心来做一档读书节目实属不易。所以大家每人尽一份力,一起供养这个有理想的读书人,让罗胖不用为生计发愁,让节目能坚持下去。万万没想到,才过了一年多,这小子变商人了。”


虽然不是每个罗辑思维会员都像他这么失望,但这位作者的想法很有代表性。


在我们长期积累的文化潜意识中,读书人与商人似乎应该是两个水火不容的物种。


对于读书人,我们不仅要求他们埋头做学问,忠于理想,还要求他们甘于清贫;而对于商人,虽然我们每时每刻享受着他们给我们带来的便利,却又时不时想站在道德的高地上踩他们一脚。


商人这个身份似乎天生带着原罪。不信你来看看那些批评罗振宇的文章的用词:“和商人谈道德,是容易被羞辱的”,“商人罗振宇,随风而变”。要黑一个人,先给他贴上商人的标签,这恐怕是只有在中文语境下才能被理解的奇特现象。这是对商人的污名化,现代社会,商人的正式称谓是企业家,企业家是冒险事业的经营者,是创新和财富创造的主体!


孟德斯鸠有句名言:有商业的地方,才有自由,民主和法治。但在我们的文化中,商业的价值被长久地低估。在传统的观念中,似乎只有读书做官才是正经的营生,所谓“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这种权力本位的价值标准,不仅限制了个人的选择,也压抑了社会的活力。


在公平的原则下,金钱是铸造出来的自由和美德。——陀思妥耶夫斯基


企业家精神与创新


正是因为商人的污名化在中国人的观念中根深蒂固,也导致大众无法理解罗振宇在商业上的创新,和他身上的企业家精神。


在众多讨伐罗振宇的文章中,罗振宇的“罪状”之一,是太喜欢“预言”趋势,太喜欢造概念,什么“广告必死”,“U盘化生存”、“社群经济”、“内容电商”,“知识付费”……他说的时候斩钉截铁,但是,等后面的人刚要追上来,他立马转换跑道,留下一群跟随者在那里傻了眼。


说实话,这条“罪状”,罗振宇真的无法反驳,但这只是问题的一面。没错,罗振宇的确作出了那些预言,但关键是他预言的时候,自己是真的信了,而且还行动了。他说U盘化生存的时候,确实离开了体制;他说社群经济,于是搞了惊鸿书箱、真爱月饼,还卖了大米和猕猴桃——有人看见他被口水淹没,却忘了他总是身先士卒地吃螃蟹,投进去的全是真金白银。


要理解罗振宇,听他说了什么,远不如看他做了什么更重要。罗振宇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读书人,也不是一个学院派的商业理论家,他最重要的角色,是一个整合资源、优化资源配置的高手,而且是一个行动力非常强的高手。


经济学家熊彼特对创新的经典定义是,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媒体、出版、教育,这三大产业玩了那么多年,套路都已经非常成熟,而且在移动互联网的大潮下,在线课程、移动支付这些技术也都很完善,一切条件都放在那里,缺少的就是一个有想象力的人,把这些要素重新整合。罗振宇想到了,而且行动了,这就是他的创新。


在例行事物的边界以外,每行一步都有困难,都包含一个新的要素。正是这个要素。构成领导这一现象。——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


创新跟我们习惯意义上理解的经营一门成熟生意不同,对商业和经济发展的意义也完全不同。在没有创新的情况下,经济只能处于一种“循环流转”的均衡状态,经济增长只是数量的变化,这种数量关系无论如何积累,本身并不能带来质的飞跃。这时候,唯有企业家的创新,才能给商业系统注入新的活力。


从根本上来说,创新的本质就是挑战未来的不确定性。没有人能够预测未来,企业家也不能。在未来的不确定性面前,企业家所做的,就是用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去接受看不见的手的检验。每个时代,都会出现许多具备企业家精神的创新者,罗振宇只是我们这个时代众多创新者中的一位。没错,在创新的过程中,罗振宇们也有他们的考量,他们追求财富,追求胜利的激情,追求个人实现。但我们也必须承认,正是他们承受了无数次的失败,才让我们的生活多了一种可能,才让我们的生命体验得到一点点拓展。这正是企业家对大众的贡献,也是商业文明对人类的意义。


注:本文系千字文华出品,先知书店策划,所有编辑参与讨论,沥泉执笔,转载需授权。获取更多好文、好书资讯、名家讲座及深度合作,请添加千字君微信18910623425。推荐您关注先知书店的其他微信公众号:酷哥说、先知书店。


  • “知识付费”不是骗局,而是人类智力价值的交换

  • 价格是企业家创新、实践的依据,市场健康运转的基石

  • 知识应该如何被定价,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的幸福?

  • 诚挚推荐:智能时代的价值观——滕泰《软价值》(先知书店独家限量签名版)



延伸阅读



商业文明为什么重要?

软价值:财富是自由的副产品

中国人为何勤劳而不致富?丨刘轩华

劫富不能济贫:最容易被误解的四个经济学常识

“你说的这些能当饭吃吗”:流行千年的“务实”病

群体只干两件事:锦上添花和落井下石 | 勒庞

钱赚得太多,是罪恶还是道德? | 刘军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