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致敬马克斯·韦伯:100年前的资本主义诊断报告

沥泉 千字文华 2018-12-13


致敬马克斯·韦伯 

100年前的资本主义诊断报告


策划:先知书店

编:千字君白果、李治华



反抗爱国的父亲

让他成为大思想家


1864年4月21日,马克斯·韦伯诞生于德国图林根,开始了其坎坷而辉煌的一生。他被誉为“最后的百科全书式学者”,不仅是人类历史上最有影响的社会学家之一,而且在哲学、法律、宗教、经济学、音乐等众多领域,都堪称划时代的大师,可谓多才多艺,学识渊博——这样一个天才,为何会产生于“臣民文化”遍地的德意志帝国?


从四五岁开始,韦伯就跟随他好客的政治家父亲出入社交场合,旁听学术与政治精英们的高谈阔论;这刺激他在这两个领域都表现出罕见的早慧天赋,直接影响了他在成年后的志业方向。他的学术和政治生涯一直持续到他生命的最后几天,这也使思想深度达到了“人类少有的深度”。(闫克文语)


韦伯的成长,离不开母亲的教育与引导,以及对父亲的反抗。


他的父亲是一位典型的爱国者,拥护俾斯麦的铁血政策,反对民主改革,希望德意志民族在一位强有力的君主带领下崛起。然而,这种膜拜强权的心态让他丧失了向家人表达爱意的能力:他是一位容克式的传统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专制而粗暴。年轻的韦伯思想独立,热爱生活,经常与同学参加社会活动,也因此频繁遭到父亲严厉的棍棒和管制。在对父亲的反抗中,韦伯的自由意识日益觉醒。


韦德的母亲海伦娜出身教育世家,是一位虔诚的新教徒,开明而有教养,关心社会公正和个人自由。比起父亲来,母亲更懂得尊重和照顾韦伯,成为了韦伯一生的挚友。是她将韦伯教育成了最渊博的学者,也给了他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人道主义和新教理念。三观的不合,让老韦伯同妻子的关系日益恶化,而韦德坚决维护母亲,也最终导致父子的决裂。   


△ 少年韦伯兄妹


1897年,老韦伯在旅途中去世。最后一次父子交流也是以冲突告终,这让韦伯陷入痛悔和迷茫之中,再加上与表妹的分手,他的身体迅速恶化。他辞去海德堡大学的教职去美国养病。然而,这次考察却带给了他新生。美国清教文化中昂扬向上的精神深深震撼了他,让他最终写下了不朽名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下文简称《新教》)。



资本主义

基于新教信仰的个人奋斗


19世纪后期,在铁血宰相俾斯麦的强力推动下,新兴的德国在普法战争中打败法国,完成了统一,并实现了工业化,“德国制造”遍布欧洲,从世界舞台迅速崛起,开始挑战英国的全球领导地位。但是,身处时代洪流中的韦伯却敏锐地发现,这种家长制的威权社会却埋藏着巨大的危机,他试图从历史中找寻资本主义成功的源头,探索德国的未来命运。


通过对英国、荷兰及德意志各地区的研究对比,韦伯敏锐的发现,16世纪后,欧洲最繁荣的地区大多转向了新教。即便在宗教混杂的国家,企业家、银行家等精英阶级,也大部分是新教徒,而美国更是新教徒建立的理想国度。


新教信仰与资本主义的繁荣,是否只是一个巧合呢?韦伯决心从宗教伦理中找到时代的脉络。


韦伯发现,资本主义的精神是一种追求经济利益的理想,思想根源可以上溯至宗教改革运动中,新教的教义让人们关注现实的世界,支持人们理性的追求经济利益和世俗生活。


新教认为,一个人取得事业上的成功,这是既是正面的,也是道德的。上帝的子民应该忘我的投入到自身的事业中,按一个理性的人生计划去努力工作和生活。从新教徒中产生的某种共识凝聚了整个社会:世俗工作是上帝赋予的神圣天职,在生活中追求成功与财富,是为了荣耀上帝的神圣事业。


△ 点击购买精装增订版


新教徒为何醉心于世俗商业的成功?因为在他们的信仰中,遇到了能否得救的证据危机。人类是否得救是上帝命定的,但在世俗的奋斗中,教徒可以确知自己是否得救,这产生了一种道德救赎的焦虑,激励新教徒时时自我反省,从而诚实守法、辛勤工作、善待家人、节俭自持。


《新教》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回应了卡尔·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评。



两个马克思的世纪对话


作为现代社会学和公共行政学的奠基人之一,韦伯时常被国内视为“资产阶级的马克思”,同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卡尔·马克思对比。

 

卡尔·马克思认为宗教是鸦片,是阶级统治的工具,资本主义是一种幻想破灭的宗教,商品代替了神性,人奉献给上帝的越多,留给自身的越少。资本主义会在疯狂追逐利润的冲动中最终失去理性,在生产过剩和分配不均中迎来自身的掘墓人。


《资本论》出版36年后,“资产阶级的马克思”回应了卡尔。韦伯开篇明义:对财富的贪欲并非资本主义,相反,资本主义倡导的商业文明和契约精神,恰恰在抑制和缓解这种非理性欲望,宗教则给了整个社会以正确价值的指引。后来的历史也证明,一个国家在失去了资本主义精神的制约后,反而更加堕落和放纵,在欲望的驱动下陷入疯狂。


 反纳粹经典《帝国大审判》:没有敬畏的人是可怕的,他们将无恶不作


在书中,韦伯的态度是温和的,体现了谦谦学者的风度,然而其学术传承者帕森斯却认为,《新教》一书的创作就是为了反对马克思。书中多处出现与唯物论者商榷的语句,尤其在最重要的特色之大篇幅注脚里,韦伯的主张更为鲜明。


社会学家科塞说:韦伯以永不停息的斗争为代价,获得了清晰透彻的认识,很少有人达到他那样的深度,他带来的是对人和社会的深刻理解,他对磨难、悲剧以及偶尔的成功的超脱的关注,使他成为社会分析的科学和艺术的至今无人能及的大师。



韦伯眼中的中国


与后来受到的误解和批评不同,韦伯曾表示自己对宗教信仰无感。他有一个宏大的理想,完成世界各民族的社会与宗教的比较,《新教》仅仅是开始。随后,他开始《世界性宗教的经济化伦理》的创作,进行新教文明与中国、印度、阿拉伯、犹太文明的社会学比较,比如研究中国的《儒教与道教》。 


韦伯认为,古代东亚社会虽然存在部分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有利的因素,如长期和平、运河的建设、人口的增长、迁徙和获取土地的相对自由,但都无法弥补个人主义缺失带来的创伤: 


古代中国的城市是贸易和工匠的聚集中心,然而与欧洲不同,他们未能取得政治自治权,市民缺乏基本的政治权利。工匠的同业公会彼此竞争,却是为了向皇帝争宠,从未试着联合起来去争取更多政治权利。因此,中国城市居民未能组成如同欧洲城市一般的独特社会阶级,并阻挠了法律制度和公民意识的发展。


△ 红顶商人胡雪岩:因权力而兴起,因权力而败亡


由于技术和制度的改进遭传统反对,被视为扰乱对祖先的崇敬。因此,调整自身来适应现状被视为更好的选择。土地的流转也常被禁止或限制。扩张的亲戚关系救济了困境中的家庭成员,但也带来普遍的裙带关系,影响了资本和劳动分配的理性化,阻挠了借债、工作纪律及工作过程的理性化。 


韦伯认为,儒教与新教的精神差异,导致了资本主义未能在中国出现:“儒教的理性主义旨在理性地适应现世,而清教的理性主义旨在理性支配这个世界。”


受韦伯的启发,帕森斯后来提出著名的AGIL模型,解释公民在社会中对政治权力的争取是如何促进了社会发展,宗教作为一种价值观如何凝聚社会共识。贝拉进一步用韦伯的方法来研究日本腾飞的宗教基础,并得出结论,日本和西方的宗教更重视一种尊重个人成功的价值观,而中国更重视维护稳定,从而压抑个人的自由表达。



从爱国到爱人

为自由而呼喊


韦伯的一生并非没有缺陷,他的思想历程也经历了波折和弯路。


历史学家梅尼克称韦伯是“德国的马基雅维里”,来说明韦伯在精神上的双重特质。一方面,他年轻时曾是热忱的德意志民族主义者,以普鲁士军官经历为荣,以德国军事最高统帅德皇为耻,青年时积极参加军事演习,深信德意志民族在同敌人的斗争中追寻着自身使命。另一方面,与狭隘的民族主义者不同,他是现实的、冷峻的,拒绝一切对民族不切实际的幻想和美化。他试图像马基雅维里一样告诫同胞:为了理解世界,我们只能观察其本来面目,而不是一种想当然的状态。


韦伯的早期思想,是想把自由主义、经济竞争、议会民主和民族主义融于一炉,这在今天看来无疑十分怪异。在韦伯看来,自由主义代议制是一个民族成为世界领袖不可或缺的条件,他看到,与德国高效率的官僚政治相比,“腐败的法国官员、美国官员和充满恶意而又愚蠢的英国政府,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反而更为成功”。只有把德国变成一个由公民而非臣民构成的民族,建立自由制度来争夺权力,才有资格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引领人类前进。


△ 德国的第一次民主尝试:1919年,韦伯制定的《魏玛共和国宪法》获通过。1933年后被希特勒废止


这位爱国者想告诉自己的同胞:国家能否得到救赎,正如加尔文信徒之能否获得神宠,既不能由政府的组织效率来证明,也无法通过财富积累而证实;一个国家即使在其他方面再成功,如果自由的意志遭到了阉割,那么只会变成步履蹒跚的泥足巨人,无法履行民族崛起的“神圣天职”;民族利益固然重要,可自由的政治更不可缺少;如不厉行变革,德国甚至会被自己经济上的成功所拖垮,因为它缺少一个正确的政治体制,来引领整个国家走上正确的道路。


然而,当时的德国容不下一个眼光长远、苦口良心的善意批评者,这些指出问题的自由派统统被德国人视为国家的敌人——无论他们是否爱自己的祖国。


几百年来,普鲁士—德国的容克贵族在社会中的特权都建立在军事功勋之上,从铁血首相俾斯麦到德国皇帝威廉二世,都喜欢将德国宣传为世界秩序的受害者,让民众觉得,德国被英国人所领导的包围网重重围困,国家需要强有力的政府和领导人带领他们抵抗外敌——德国君主和容克贵族因此得到了掌握特权的借口。


因此,德国统治者需要不断的制造敌人,不断的挑起外交上的紧张局面,从而煽动德国民众的民族主义情绪,让民众仇恨英国人、法国人和俄国人,把国家绑在战车上向敌人冲锋。


△ 油画:普法战争中的俾斯麦


随着德国一步步走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深渊,“德国的马基雅维利”最终找到了自己的良知。他的妻子玛丽安妮在《马克斯·韦伯传》中说道,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韦伯的家中经常云集于学界名流,在与这些人的辩论中,韦伯已不再是主战派,而是被看作“向英国人卑躬屈膝的失败主义者”。随着战事的发展,他清晰地看到一个只会在恺撒、官僚和将军面前唯唯诺诺的国家的内在弱点,作为冷峻的现实主义者,他看到其热爱的德意志民族在一步步滑向深渊,自己却无力挽回。


在《学术与政治》中,韦伯以《圣经·以赛亚书》的名言高呼:“守望啊,黑夜还有多久才能过去呢?”在他看来,德国的容克统治阶级具有悲剧命运,在为整个民族成就所谓的事业时,也为自己的社会组织掘好了坟墓。 


玛丽安妮记载了让人心碎的一幕:德国民主革命爆发后,韦伯在海德堡向学生演讲,支持被被当局镇压的民主派和抵抗德国侵略的波兰人:“当你们看到第一位勇敢走进但泽的波兰官员被子弹射杀的时候,当你们决心噤声不语的时候——当你们认定,这样的局面将是不可避免的时候,那时,我任凭你们处置,那时,你们先把我收拾掉得了!”这些话,韦伯是“挥舞着双手充满激情”而呐喊出口的,然而出乎他的意料,学生冷漠的看着他,整个世界以冰冷的沉默回答他野火般的激扬。 


△ 1917年的韦伯


当社会被物欲横流和无理性所操纵,天职也不再神圣,人们不再为道德救赎而焦虑,民族缺少伟大的精神来引领,那时会发生什么呢?在《新教》的最后篇章里,这位在妻子眼中“不幻想,不写诗” 的伟大思想家笔下写道:


“专家没有灵魂,纵欲者没有心肝,这个废物幻想着,它已达到前所未有的文明程度。”

*注:本文系千字文华原创,转载需授权,并注明编辑及出处(千字文华)。更多好文、好书、讲座及合作,请添加千字君微信18910623425。推荐关注先知书店的其他公众号:酷哥说、先知书店。




专制者没有灵魂,纵欲者没有心肝

审慎谦卑的灵魂,爱着一个个的人

千字君荐:最具洞察力的社会学大师、

德意志的良心:马克思·韦伯作品集( 精装版,理想国出品,国内研究韦伯专家阎克文译本)

在社会大转型的今天,要读韦伯

更要警惕变革滑向反自由的深渊




·柏克的预言已经成为法律丨阿克顿勋爵

·知识在社会中的利用 丨 哈耶克

·托克维尔:贵族精神缺失的社会必然堕入丛林丨邓峰

·(深度)韦伯是自由主义者还是民族主义者?丨弗里茨 · 林格

·致敬黄仁宇:传统中国为何既败给文明,又败给野蛮? |先知书店

· 先知米塞斯——世界大战时期的自由主义坚守者 | 许尔斯曼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