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对普通人而言,战争只有牺牲者或幸存者 | 先知书店

沥泉 千字文华 2019-10-30

对普通人而言

战争只有牺牲者或幸存者


策划:先知书店

文:沥泉丨编:千字君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全面侵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关于抗日战争的具体时间,至少有三种说法:从“九一八事变”开始计算的“十四年抗战”,从“七七事变”开始计算的“八年抗战”,以及从1941年中国政府正是对日宣战开始计算的“四年抗战”。“四年抗战”,既讽刺,却有着更深刻的现实意义——因为决定抗战开始和结局的,居然和美国对贸易制裁/援助相关。



八十多年前的“难民危机”  ▍


日本侵华始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造成了远比今天欧洲声势浩大的难民危机,大量东北难民逃离家园,赴关内求生。美国学者萧邦齐在《苦海求生》中,以一个外人的视角,描述他们颠沛流离的生活:来到故土之外的陌生的世界,在一个没有关系、只有危险与威胁的地方,成为可怜的客人在难民眼中,抗战是十四年,他们已经被卷入了战争。

九一八已经是我们那一代人共同的苦难。——齐邦媛


然而,张学良的二十万东北军,在一万多日军的入侵中,未开一枪就选择了撤出东北。对国民政府来说,战争在此时并未开始,而是始于六年后。这六年的时间里,民众在战争中的苦难被抹掉了,而政府的功能也是缺位的——并未尽到保护民众的责任。


对日本来说,也同样如此。冯学荣在《日本为什么侵华》一书中,透过史料指出:日本一直有对华的温和派,在战前甚至占据了上风,九一八事变是一场意外的军队独走事件,日本国内对此的反对声音很大。比如,首相犬养毅就对军队非常不满,有传闻说他曾暗示中国军队,面对日本军方的挑衅要予以还击,还主张把东北还给中国不承认满洲国等等,但最终被日本军人刺杀。留下的遗言竟是把那凶手叫过来,我要和他辩论!


犬养毅至死都没明白,也许在日本政府眼中,战争并未开始,可在狂热好战的军国主义者眼中,战争已经开始,战争只有暴力,没有道理,根本无从辩论。


而民众则无从选择,只能无条件的服从命令,被国家机器彻底的裹挟而加入战争。在强大军国主义面前,个人的善恶和良知过于渺小。这种处境被犹太思想家阿伦特总结为平庸之恶,但在阿伦特眼中,平庸之恶也是不可饶恕的恶。


1936年二二八兵变:军国主义者绑架日本的前奏



美国对日本的贸易制裁和对中国的援助  ▍


1941129日,国民政府对日正式宣战,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时间点呢?我们都知道南京大屠杀,日军在七七事变后几个月就攻陷了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制造了罄竹难书南京大屠杀。然而,在首都被屠杀四年多后,国民政府才选择了宣战。为什么会这样?


原来,为了抑制日本的入侵,美国在这一年对日本发起了贸易封锁和石油禁运。尽管日本将自己视为一个复兴的强大帝国,狂热的挑战世界秩序。但在贸易封锁面前,却彻底原形毕露,面临国内的经济危机,只好铤而走险,向美国主动挑起战争。


1941127日,日本袭击美国珍珠港。仅仅两天后,国民政府就同美国一起对日宣战。国际法意义上的中日战争才正式开始。之前十年里战争带给民众的巨大苦难,之前的四年里诸多战士的浴血奋战,在法理上居然是不存在的。这个事实既讽刺,却又十分重要。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在庐山宣布“抵抗暴力”


作为民主制度和自由市场经济的代表,美国在二战时GDP占全球的40%,工业占全球一半,在极短的时间内生产了150艘航母、30万架飞机、10万坦克和装甲车,包括中国在内的同盟国三分之二的军事装备和物资都是美国生产的。正如罗斯福总统所说,美国是民主国家的兵工厂。


可以认为,美国的经济实力和道义优势,决定了它的参战将直接左右二战的结局。国民政府尽管在军事上不算成功,却因为这个明智的选择而搭上了便车,在死守中等来了日本的失败,成为了二战战胜国,以及联合国安理会的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



对民众而言,战争只有牺牲者和幸存者  ▍


抗日战争究竟是多少年,背后揭示了一个秘密,即政府和民众对一场战争的理解是不同的。无论胜负,民众都要付出惨痛的代价。当我们讨论一场战争的胜利与失败时,必须要讲清楚一个事实——战争的胜败,意义更多在于政府,而非人民。


中国等来了最终胜利,却付出了3000万民众的伤亡,以及后来的历史动荡。曾经昂首挺胸、不可一世的日本帝国吞下了战败的苦果,众多对国家忠贞的军人在天皇宣布投降时切腹自杀。可他们被迫低头的子孙,却在一个被美国接管的日本埋头发展,迎来了经济繁荣和战后复兴,成为世界上最富有和文明的一群人。历史的吊诡之处,莫过于此。


无论战争胜败,普通人都是炮灰


然而,这绝非粉饰日本失败的理由,日本作家小熊英二在《活着回来的男人》中,讲述了他的父亲——一位普通的前日本侵华士兵的一生。他在国家机器的强制下毫无选择,为国出征,却又被国家出卖,作为战败的赔偿而在苏军战俘营做苦力,这让他失去了一个肺,日本经济的恶性通胀又让他失去了全部积蓄,堕入了社会中下层的下层,这让他看清了这一切的本质,在战后积极反战,为受害者声讨日本政府——无论受害的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


这个故事最大的意义在于,他是一个最普通不过的人。为什么我们要关注战争中的普通人,不仅因为普通人是最大的受害者,还因为普通人有着最普遍的意义。一个普通人会遭遇的经历,可能是所有人会经历的遭遇,一个普通人采取的行动,可能是所有人会采取的行动。


对于普通人来说,战争没有浪漫,没有胜利者,战争永远只有牺牲者。


伤口触目惊心,然而更可怕的是,太多人会去逃避真正的反思,他们会选择两种方式去美化下一次战争:一是对战争的浪漫想象,将战争赋予某种或宏大、或神圣的意义;二是受害者意识,归根结底希望的是报复,甚至复仇。


“台儿庄的每一寸泥土里,都浸满了鲜血。”


当年的日本正是如此。荷兰学者伊恩布·鲁玛在《罪孽的报应:德国和日本的战争记忆》中,一针见血的指出,战争中的日本社会有两大神话,一是战争受害者的神话,二是废墟上的浪漫,他们把自己想象成一个英勇抵抗的受害者,领导着亚洲的黄种人反抗西方。这种想象建立了旧日本的国家认同,也让他们走入深渊。


为什么我们拒绝去美化战争?因为真正的尊重与敬畏,是正视战争的丑陋和罪恶,以及他带来的创伤与苦难。我们凝视深渊,是为了让自己不再成为恶魔。



历史的真相从来不是只有一面,在“七七事变”纪念日,先知书店从“战争中的难民”“沦陷区的'灰色地带'”以及“日德如何反思战争”等角度,策划“反思抗战”书单,推荐理由有四:


Ⅰ.内容真:多国视角还原被宏大叙事遮蔽的历史真相


Ⅱ.视角高:跳出宏大叙事的泥潭,解读、反思这场战争之殇


Ⅲ.主题新:一反控诉战争的惯用主题,回归人性,理解战时人们在面临道德和求生困境中的抉择


Ⅳ.作者牛、版本佳:精选欧美日等国名家大作,其中两本来自理想国“M”系列,另两部出自著名汉学家之手,商务印书馆、汉唐阳光出品。


点击图片,立即收藏



· 核武,石器与和平

· 宋美龄一生最难忘的49个瞬间

· 渡不过的巨流河:记齐邦媛先生 | 王德威

· 云端的民族大义 地上的儿女私情| 齐邦媛

· 如果清朝打赢甲午战争会怎样?丨刘仲敬

· “开眼看世界”晚于中国,日本何以后来居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