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展览现场 I 路易威登基金会慕尼黑Espace文化艺术空间呈现“菲利普·帕雷诺:玛丽莲”
展览现场:菲利普·帕雷诺:玛丽莲,路易威登基金会Espace文化艺术空间,慕尼黑,2023年2月17日至8月6日。图片致谢路易威登基金会
菲利普·帕雷诺:玛丽莲
路易威登基金会Espace文化艺术空间,慕尼黑
2023.2.17 - 8.6
路易威登基金会慕尼黑Espace文化艺术空间(Espace Louis Vuitton München)呈现展览“玛丽莲(Marilyn)”,展出该基金会收藏体系中法国艺术家菲利普·帕雷诺(Philippe Parreno)的众多作品。作为“艺术出走(Hors-les-murs)”计划的一部分,本项目近年来在东京、慕尼黑、威尼斯、北京、首尔及大阪的Espace文化艺术空间陆续开展,旨在向国际范围内的观众展示基金会收藏的重要艺术作品。
菲利普·帕雷诺的创作形式包括电影、雕塑、绘画及行为艺术等,因其艺术实践的多元特质而蜚声国际。帕雷诺出人意料的艺术作品往往质询并模糊现实与虚构之间的界限。艺术家邀请观众激进地反思现实、记忆及时间流逝等概念的意义。在他创制的诸多艺术宇宙中,社会互动及情景的美学意义远远高于艺术创作本身。
展览现场:菲利普·帕雷诺:玛丽莲,路易威登基金会Espace文化艺术空间,慕尼黑,2023年2月17日至8月6日。图片致谢路易威登基金会
自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帕雷诺艺术实践的长期线索是艺术家对作为形式载体的“展览”的兴趣。他把展览构建的方式视为其艺术发展的核心要素。帕雷诺强调,“展览”就是一种独立的物件,一种需由艺术家不断质询、重新发明的经验和形式。他以展览计划(而不是艺术作品)为创作的基本单位,检视叙事、再现的本质,将展览设计为配有预设脚本的空间,在其中催生一系列活动及事件。
帕雷诺希望将观展体验转换为探索空间、时间界限,以及观者感官的独特经验。自2000年以来,魂灵、腹语家、机器人等形象在帕雷诺的电影作品中扮演了愈发重要的角色,他们持续质询叙事起源等主题,进一步探索了时间流逝、虚实界限等问题。帕雷诺相对近期的作品也持续追随着这一线索;举例来说,《玛丽莲》(Marilyn,2012)便以类似通灵会面的形式重新塑造了玛丽莲·梦露的一生。对于帕雷诺来说,展览是一种艺术的整体,并提供了大量互相依赖的、不断展开的可能性。
展览现场:菲利普·帕雷诺:玛丽莲,路易威登基金会Espace文化艺术空间,慕尼黑,2023年2月17日至8月6日。图片致谢路易威登基金会
在“玛丽莲”展览中,路易威登基金会慕尼黑Espace文化艺术空间呈现了菲利普·帕雷诺以多种丰富媒介创作的经典作品。除与展览同名的影像装置作品《玛丽莲》之外,还展出了一系列名为《为玛丽莲做准备:类生命》(In Preparation of Marilyn: “The Quasi Living”,2013)的素描作品、名为《写作者》(The Writer,2007)的影像装置作品,以及雕塑作品《无题》(Untitled,2010)。展览中诸多素描、雕塑及影像作品均代表了帕雷诺的多元实践,展示了艺术家通过跨学科艺术创作探寻超越语言的终极交流形式的宏大目标。
菲利普·帕雷诺
菲利普·帕雷诺是一名法国艺术家,生活工作于巴黎。他曾于1983年至1988年在格勒诺布尔高等艺术学院进修,后于1988年至1989年在东京宫造型艺术高等学院进修。在1990年代,帕雷诺以其多元媒介创作——电影、雕塑、行为、绘画及文本等——而名声鹊起。帕雷诺曾在许多重要艺术机构举办个展,包括:巴黎证券交易所 - 皮诺收藏馆,巴黎(2022);Luma Arles,阿尔勒(2021);和多利美术馆,东京(2019);路易威登威尼斯Espace文化艺术空间,威尼斯(2019);Tensta Konsthall,斯德哥尔摩(2018);柯芮斯画廊,伦敦(2018);Martin Gropius Bau,柏林(2018);Museo Jumex,墨西哥城(2017);外滩美术馆,上海(2017);巴比肯艺术中心,伦敦(2013); 东京宫,巴黎(2013);蛇形画廊,伦敦(2010);Witte de With (2010);蓬皮杜艺术中心,巴黎(2009)等。帕雷诺也曾多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1993、1995、2003、2007、2009及2015),里昂双年展(1997、2003及2005)及伊斯坦布尔双年展(2001)。在2019年,帕雷诺接受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委托,为其扩建项目创作了场域特定装置作品《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