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周明洁丨区域、个体人格特征与精细化城市治理


区域、个体人格特征与精细化城市治理


周明洁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在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大背景下,城市管理者需要不断提高城市治理水平以获得竞争优势。城市治理是指城市的政府、居民以及各种社会组织等利益相关方,通过开放参与、平等协商、分工协作的方式达成城市公共事务的决策,以实现城市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过程。城市治理应秉持“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城市和区域发展的设计框架和理论中不仅要包含经济发展的指标,同时也应纳入与人民幸福相关的指标。从实践效果看,经济地理学的指标只能解释跨地区或城市间的经济增长差异的部分变异,其原因之一可能是忽视了市民及城市的心理构成方面的指标。正如Clark所言,就了解人们在何处、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以及这种行为成本和收益而言,人类行为对社会科学至关重要。为了理解城市社会经济活动和绩效之间的“总体”差异,有必要探索这些总体差异是如何从各个行动者的经验和行为中产生的。比如,“新发展社会学”就将区域地理的因素与该区域个人和集体的行为因素进行了综合考虑与设计。

  近十年,人们对地理心理学的兴趣日益浓厚。地理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现象的空间组织结构,以及个人特征、社会制度和环境对该组织结构的影响。其中人格特征来源于个体身上的稳定行为方式与内部过程,人格可在个体与他人的互动以及人们与环境及其他社会群体的关系中表达和展示出来。因此,人格因素自然而然地成为地理心理学所关注的重要变量。人格心理学、地理心理学等的结合不仅可以揭示人格如何与区域地理、历史、文化以及社会结构相关联,而且它还可以为城市社会精细化治理提供相关的启示。因为,从人格的角度可以了解社会治理背后的心理动力,为“以人为本”的城市治理提供一个新视角。本文将结合人格心理学最新研究结果,探讨个体和群体人格特征在城市治理过程中可以发挥的作用,以及如何结合人格因素做到因地制宜、因势而为、因人而治的精细化城市治理。

      一、因地制宜:人格等心理特征存在地区差异性

      很多研究表明,地理位置或地域特点对于理解人群的行为模型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些研究中出现的一个共同主题是,人们居住地与他们的态度、动机和幸福感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心理学近些年也开始认识到地理及区域对于理解人群的心理现象的重要性,区域人格的研究正在成为一个了解心理特征差异的切入点。有研究者认为,环境温度变化是与个人行为模式有关的关键环境因素,区域人格变量会受到环境气候的影响。同时,区域的人格差异可能还与区域的社会生境(social habitats)(如城市的历史、文化、社会风俗、居民的人格特征等)相关。比如,有研究者从社会空间文化的角度,分析了来自英格兰与威尔士的大五人格数据,他们发现当地大型煤炭工业在历史上的主导地位能够预测当地居民当今的心理指标(较低的尽责性、较高的神经质、较低的外向性、较低的生活满意度和预期寿命),表明人格和幸福感当下的区域模式可能源于数十年前或几个世纪前该区域所进行的重大社会变革。这些区域人格差异研究结果提示我们,城市治理既需要考虑城市的自然生境,也需要考虑城市的社会生境,要了解到当地居民的人格特征以及人格特征所产生的稳定行为模式,精细化实施策略之一就是要因地制宜。如在公共物品的供给方面,就要考虑到公共物品的普遍性与城市特色的个性化需求之间的矛盾,结合城市居民人格特征的地域特色,提供更为精准的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

      二、因势而为:人格等心理因素与城市/区域发展

    城市或区域发展的理论很多都建立在对厂商、产业和资本的空间落位、聚集形态和组织形式的分析之上。然而,当前的经济地理学理论正发生着转向,更多地关注个体和集体行为在决定城市和区域发展成果中的作用。社会生态心理学一方面考察区域内的社会生境,另一方面研究这些社会生境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城市治理者不仅仅要关注区域内的公司,也要考虑所有那些对城市和区域发展起至关重要作用的参与者。例如,一项对美国、德国与英国进行的研究显示,区域整体创业人格构成能够显著地预测区域的创业活跃程度(区域居民较高的整体外向性、责任心与开放性,及较低的神经质与宜人性,被认为构成了能够促进区域产业活力的区域群体创业人格)。不仅如此,区域的人格因素还与其他客观经济指标一起,对该区域的社会发展产生交互促进的影响。另一项关注了区域整体创业人格与区域知识资源指标的研究显示,区域知识资源丰富与否,能够调节人格因素与区域创业率的关系,即只有在知识资源丰富的地区,区域整体创业人格才能起到更好的促进作用。因此,创业活力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相应地,培养整体创业人格和提供丰富的知识资源等,则是促进创业活力、进行精细化城市治理的有效手段。

  更为有趣的是,城市的整体人格特征还与居民的个体人格特征一起,共同影响到个体的生存状态,例如,个体与城市人格的适应性匹配可以提升个体的自尊水平;个体与城市的整体人格的恰当匹配能有效提高创业者的创业绩效。研究还发现,区域的整体人格特征可以有效地预测遭受了经济危机的区域经济复兴。显然,区域的人格因素不仅影响经济发展的态势,还能有效地预测区域经济的韧性程度。城市管理者在制定城市创业指导政策的时候,应该更加充分地考虑到本地区居民的整体人格特征,因势而为:一方面,要结合当地的社会生境,特别是人格特征,制定相应的政策与规划;另一方面,也要在本区域居民之中积极倡导和培育包含人格特征在内的企业家精神,从而因势利导地进行产业布局,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总之,精细化城市治理要能够使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与城市社会创业发展互惠互利、相得益彰。

      三、因人而治:人格等心理特征与智慧城市建设建设

      智慧城市对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智慧城市的设计主要有两个导向,第一个是以技术为导向:在信息和通信技术的牵引下,智慧城市的建设要围绕着“智慧性”的概念而延展;第二个是以人为导向:智慧城市建设除要重视高效的城市基础设施之外,更要强调民众的福祉。

     显然,如果没有赢得市民的支持,任何城市都不会变得真正“智慧”起来。有学者甚至建议,要将人格因素纳入智慧城市的设计之中。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个体人格因素不同,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也存在显著的差异。例如,马斯洛的理论认为,需要是我们人类最基本的动机,每增加一个层级需求的满足,就会促使人格向更成熟、更完善的方向迈进一步。反过来,不同个体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异化需求。因此,设计智慧城市时,应充分考虑到居民个体之间需求的差异和个体的人格因素,要结合人格的智能分析与计算等手段,做到因人而治。比如,可针对具有不同人格特征的市民设计更为丰富的智能场景,并结合个体的人格特征进行智能推荐,因而能够提供更为精准的服务,让市民更诗意地在城市中栖居。

      四、结语

  本文从人格等心理特征的角度出发,结合最新的研究结果,提示了城市治理者如何利用区域整体人格和居民个体人格信息,因地制宜、因势而为和因人而治地设计和实施精细化治理,从而使得我们的城市社会治理能够更加人性化和更加差别化。需要指出的是,本文仅仅提供了一个以人格为考量的精细化城市治理框架,要达到真正的因地制宜、因势而为、因人而治,还需要人格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者们的共同努力。要更加重视将心理功能和与近端情境的交互作用放入社会生境中的研究,考察人们的心理与行为对社会生境的影响,以及社会生境又反过来塑造人类心理与行为的过程。要更加重视在将国外较成功的研究成果移植到中国的社会治理过程中,存在着的各种文化和国情等方面的水土不服情况。比如,我们曾利用西方的大五创业人格对中国44个城市的整体创业活力进行相关研究,结果发现,大五人格并不能有效地预测中国城市的创业活动;但如果使用与中国文化密切相关的人际关系性因素,则上述预测的效力就会有很大的提高。总之,社会与人格心理学要更加努力地将研究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我们已经开创了很多关注中国本土化语境下人格特征的研究,比如:人际关系性、善恶人格、厚黑人格、自立人格等,要更进一步探讨这些中国化的人格因素在当下进行的社会精细化治理过程中的意义与价值,促进人格相关研究成果向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社会治理成果方向转化。


 

笔   会文 章 一 览   


社会治理:社会心理与心理健康双路径服务的殊途同归…许燕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如何有效进入社会治理…伍麟 浅谈社会治理下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整合共享模式建设…孙时进 建设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本质在于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吕小康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看社会治理心理学的必要性…辛自强社会心理服务与学科境界——旁及中国人的得兼思维…钟年积极心理学: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新思路…彭凯平区域、个体人格特征与精细化城市治理…周明洁从信号检测论视角理解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关于封城、复工和隔离的决定…栾胜华不确定性疫情背景下的社会心理建设…郭永玉新冠肺炎疫情下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心理服务…王俊秀


本笔会刊于《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年第2期,第1~31页,共11篇,计5万余字。如有媒体或其他机构转载,请注明出处。


苏州大学学报|中国第一本大学学报

微信ID:sdxb1906

长按二维码关注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