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经验漫谈】Vol.10 || 2017年武汉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考研录取经验谈,文研青年独家约稿

东洋 文研青年 2022-12-22

文研

青年

“以文会友,研途相伴”


中文考研课堂(微信“文研青年”:ddxsmax)已经伴随广大文学考研党走过了许多年头,历届学长学姐们都曾在这条难忘的考验路上留下他们的足迹,感谢愿意分享经验的他们!

客服QQ/wechat ↓

2275828991欢迎调戏~

全面概括或反倒使读者失去重点,因此我这篇文章只尽力于论述自己考研之路中最成功之处和个人的局限。信息收集和重要参考书目在雷哥的“武汉大学文学院考研群”和文研青年公众号里都能了解个大概,因此也不再详细谈了。我主要地说一下自己备考的知识体系建构及一点其他经验。


初试备考经验


考研的第一大难关就是信息收集。像招录比、录取人数之类的信息,我觉得还是次要的;更为重要的是真题分析和出题老师的研究方向等信息。因为武大文学院并不限定各专业录取人数,全凭成绩高低择优录取,既然别人有可能被录取的话,那备考的你也有此可能。我决心考武大时就想,今年多少人报考、统招录取多少人都不重要(因为每年的变动其实也并不很大),关键在于我如何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如何尽力在众多学子参加的初试中脱颖而出。


首先讲一下专业课准备。


我正式的复习时间是从16年的3月份到12月份,将专业课复习了三轮。第一轮用了5个月左右,三门文学(古代、外国和现当代)是重点。重要的文学作品是一定要抽时间阅读的,这是最最基础的(尤其是考武大),而且阅读速度一定要快,不然时间真的来不及。因为我的专业课第一轮的目标是开阔眼界,所以没有做笔记,几乎是“狼吞虎咽”地阅读。我不求记忆多少东西,只求理解各类教材或是相关著作。武大文学院老师们编写的那套教材是必须要看的,它们不仅有真题的答案,还会指明老师们的关注重点。比如,我初试时只剩樊星老师主编的那本《中国当代文学史》没看,然而初试现当代卷的关于政治抒情诗的第一道题,就可以在其中找到答案。不过,教材当然不能局限于武大版的,洪子诚、袁行霈、郑克鲁等人编写的教材也可以用来开阔视野,多多益善。专著也不一定得读完教材之后才能开始看,在看教材的过程中有不理解的知识点,都可以借阅相关的专著。比如西方文学中的“人文主义”这一主题,我就读了蒋承勇的《人性探微》一书,其他如“人道主义”“神学思想”等主题或“现代文学”、“后现代文学”等文学史思潮,都可以找到相关的专著研究,相信对于深入理解知识点、建构起宏大细密的知识架构都大有帮助。这一轮复习探索和理解的范围越大越好。我在一轮复习之初,心里就对十年来真题的出题倾向有了个大致印象,虽然以之为出发点去探索,但也不为真题考点而局限自己的探索空间。中外文论、文学理论和比较文学用力相对较少。因为它们相对文学题目来说,分值本来就小,我就只做了一般准备。


第二轮开始做笔记,大概两个月。经过一轮复习,对文学史的演变肯定有一个大致的把握了。第二轮作笔记时,我就以时间为“经”,然后以文学体裁(诗歌、小说、戏剧和散文)为“纬”,把握真题倾向,尽可能全面而有重点地条理化和细致化自己在一轮的积累。第一轮所做的大量阅读,在这一时期就可以转化自己的话记录在笔记本上了。另外,除具体的知识点外,对体裁的本质特征也应该有一个更整体和深入的认识了(其实第一轮后期的文论和文学理论复习,就已经开始这项工作了),可以有目标地去阅读一些专著和论文。如中国现当代诗歌,“现代性”是如何贯穿其中的,散文化与格律倾向的论争等等,二轮复习时在具体知识点的理解外,更得主动思考一些关于诗歌的本质性的问题了。


第三轮做真题模拟和记忆知识,大概两个月。第三轮期间,随着政治复习的时间越来越多,专业课的时间是越来越少的。不过专业课复习此时也不必占用太多时间,只要通过训练把一二轮的“输入”很好地“输出”就行了。因为知识体系是自己建构的,知识点是理解后用自己的逻辑表述的,所以记忆起来还是比较容易的,根本用不着死记硬背。哪怕只记个大概也无所谓,只要真的理解了,到考场上完全可以用自己的语言组织出答案。记忆知识是为了考场上在更短的时间里,回答得更全面更有条理。


对我来说,专业课复习是一个从难到易的过程(仅从一二三轮的复习时间和以上三段行文的字数也看得到吧)。第一轮的知识点探索空间要尽可能大到完全覆盖考点,第二轮则只要对四种体裁各个突破,把知识体系略作深化和条理化就行,第三轮仅需要记忆和有针对性地研究一下考试技巧而已。


个人局限及复试略谈


我一直认为,考试从来都不只是对于知识点的考查,心理素质、思维方式、行文布局、卷面字体等因素都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最后的结果。


举个例子来说,我复试中的笔试只有76分,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六位考生中的最低分,这不是没有原因的。今年的中国现当代的专业课笔试只有两道题目,同一专业的考生坐在一排考试,我答题间歇偷瞄了下左右两边女生的答题情况,发现人家的试卷既整洁字数又多,总共四页的答题卷都快写满了;而我写字则又丑又慢,虽然备考期间有意识地练字,但毕竟积累不足,考场上还是写的又丑又少,最后还不到两页半。如果我是老师的话,我也会这么给分,因为知识水平差不多,卷面的优劣则使综合素质高下立判。举这个例子只是为了说明,知识点的掌握虽也重要,但也要努力补上其他短板以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最后再简单谈一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专业面试。如果你初试的基础很扎实,视野开阔而又具体详实,那么复试面试应该就没什么问题了。今年面试还是抽题的方式,一张纸条上有两道必答题。答题时逻辑清晰,视野开阔自不必说,此外还有一个答题的小技巧。面试题目有许多是大题目(或许是为了让考生都有话说?),你回答时就可以在整体概述后引一些细节来支撑你的观点。如我面试的第二问是:“当代有些作家说,鲁迅、茅盾、沈从文那一代作家已经过时了。你怎么看?”我回答时,就在阐明自己立场后,引了余华在访谈或演讲中多次提到的他对鲁迅的推崇,把余华对《孔乙己》中“孔乙己用手爬去咸亨酒店”的叙述向老师们讲了一遍。老师们对我的回答好像还比较满意,专业课面试的分数是我的复试三科中分数最高的。


前人的经验只好用来借鉴,适合自己就吸取,不适合自己就赶快丢开好了。我就疑心像我这种笨人的笨法不会适用于聪敏的人。希望大家根据自己的特点,广泛借鉴而精心选择,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复习之路。


作者:江永



江永(笔名),武汉大学2017级现当代文学硕士研究生,

本稿为文研青年特邀他为考生撰写的经验,

感谢江永授权文研青年发布。



关于文研青年

“文研青年”为中文青年教师和硕博研究生自发组织和运营的微信公众号平台,旨在聚集对文学研究有思考有想法的青年文学研究者,平台将不定期组织学术沙龙、读书会和线下经验分享会等活动。“文研”,以文学与语言青年教师和硕博研究生作为活动主体,以文学和语言为研究对象,以中文考研人为后备力量支撑;“青年”,朝气蓬勃,敢闯敢干,勇于开拓,是最富有创意和生机的活力群体。他们对国家、社会和学术都有自己的主见,却缺乏与他人沟通和碰撞,阻碍了思想和创意进一步形成的可能性,而“文研”与“青年”的“合体”,就旨在创造一个自由开放、兼容并包的青年文学研究者线上交流平台和线下活动平台。


总策划:Colin

排版:见素

内容:江永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1. 【经验漫谈】Vol.09 || 有志者事竟成,零基础财经类学员坚持五年跨考文学经历谈,文研青年独家约稿

  2. 【经验漫谈】Vol.08 || 守得云开见月明,文研青年学员调剂经验。

  3. 【经验漫谈】Vol.07 || 2016年华中师范大学学科教学语文考研经历,文研青年独家约稿

  4. 【经验漫谈】Vol.06 || 2015年武汉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考研经历,文研青年独家约稿

  5. 【经验漫谈】Vol.05 || 2017年武汉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考研经验,文研青年独家约稿

  6. 【经验漫谈】Vol.04 || 武汉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复试经历,文研青年独家约稿

  7. 【经验漫谈】Vol.03 || 武汉大学2017年文艺学初试复试经验浅谈,文研青年独家约稿

  8. 【经验漫谈】Vol.02 || 武汉大学中国古代文学考研经历,文研青年独家约稿

  9. 【经验漫谈】Vol.01 || 武汉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考研经历,文研青年独家约稿

  10. 资料推介||文研青年独家编写的《真题解析》(2018版)是一本什么样的考研资料书?

  11. 征稿启示 || 以文会友,我们期待你的故事




文学研究、文学研究生、文学考研


扫描左方二维码

关注我们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