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研青年真题解析特辑 || 《红楼梦》特辑
文研
青年
“以文会友,研途相伴”
您的好友【真题解析特辑】已经上线!内含最新真题解析,文研青年倾情献上!18年考研的基础复习已经开始,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哦!
2275828991欢迎调戏~
书中无一正笔,无一呆笔,无一复笔,无一闲笔,皆在旁面、反面、前面、后面渲染出来。中有点缀,有剪裁,有安放。或后回之事先为提掣,或前回之事闲中补点。笔臻灵妙,使人莫测。总须领其笔外之深情,言时之景状
1
(2008真题)王国维《红楼梦评论》是怎样论述“第三种悲剧”的?
解析:作者根据叔本华之说,将悲剧分为三种。第一种之悲剧,由极恶之人极其所有之能力以交构之者。第二种由于盲目的运命者。第三种之悲剧,由于剧中之人物之位置及关系而不得不然者,非必有蛇蝎之性质与意外之变故也,但由普通之人物、普通之境遇逼之,不得不如是。彼等明知其害,交施之而交受之,各加以力而各不任其咎。进而将《红楼梦》看作是第三种悲剧。
“若《红楼梦》,则正第三种之悲剧也。兹就宝玉、黛玉之事言之,贾母爱宝钗之婉而惩黛玉之孤僻,又信金玉之邪说而思压宝玉之病。王夫人固亲于薛氏,凤姐以持家之故,忌黛玉之才而虞其不便于己也。袭人惩尤二姐、香菱之事,闻黛玉“不是东风压西风,就是西风压东风”之语,(第八十一回)惧祸之及而自同于凤姐,亦自然之势也。宝玉之于黛玉信誓旦旦,而不能言之于最爱之祖母,则普通之道德使然,况黛玉一女子哉?”
最后,作者得出:《红楼梦》“不过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为之而已。”“《红楼梦》者,可谓悲剧中之悲剧也”。
顺着作者的这一观点,则《红楼梦》中的人物皆为“通常”之人,包括贾宝玉、林黛玉。然而若宝玉真是这般“通常之道德之人”,则顺从贾母、父母之命和宝钗结婚,虽未必是其真心所想,但应该是可以接受,并可以得到“通常”之幸福的。作者这里所说的“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指的是封建社会视为常理的道德、人情。而宝玉、黛玉恰恰是超越了这些“通常”,执意追求两人之间不通常的爱情,才最终酿成了二人之间的悲剧,宝玉才达成了作者所推崇的“解脱”。正如舒芜在《悲观主义解释不了悲剧》中所说:“宝玉的选择正是有悖于‘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他正是不安于‘通常之境遇’,这才是构成他的悲剧的矛盾焦点。”
作者将宝黛二人的悲剧普遍成为了“通常”,忽视了宝黛独特的性格特质。宝黛的性格中都充满了对真挚爱情的渴望执著,和对世俗功名、封建仕途的不屑。宝玉所追求的是在那个时代所不可能得到的,而宝玉的出家,是黛玉死后,宝玉绝望的选择。
2
(2013真题)《葬花吟》和《红楼梦》的关系。
解析:《葬花吟 》出自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是黛玉的自怜身世,感花伤己的悲吟之作。《葬花吟 》仿效初唐歌行体,全诗52句,大约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段从“花谢花飞花满天 ”始,至“却不道人去梁空巢已倾 ”止,抒发葬花人的春愁;“一年三百六十日 ”至“知是花魂与鸟魂 ”止是第二段,叙写落花的飘泊与葬花人被挑起的悲痛情绪;“花魂鸟魂总难留 ”到“花落人亡两不知 ”为末段,诗人以落花自喻,为自己的悲剧命运作谶语、写挽歌。
全诗遣词浅显流畅,音节回环复叠,抒情淋漓酣畅。有人说,《葬花吟 》虽然是黛玉的应景之作,却有如诗谶,暗示了她以后的悲惨命运。实际上,黛玉葬花作为《红楼梦 》这部巨著中的主体故事,其意义不仅仅在于描写黛玉的借花伤己,还潜在地预言了大观园有始必有终、有盛必有衰的惨淡结局,表达了人生无常、转瞬即逝的虚无感受。可见《葬花吟》在《红楼梦》中的重要地位。
黛玉葬花的故事之所以让人为之着迷,是因为其间的花已被人化,黛玉与花已彼此相通。可以说,此时的花已是美的具体表征和隐喻,花之易逝意味着美之无常,花落的过程正映照了美的无情流逝。从这个层面上来说,黛玉葬花实际上是其感受美凭吊美过程的象征性展开,此种展开既内涵着她对落花对美的日常性体验和感知,又升华着她与花与美之间的精神性对话,直至传达出从自然中来到自然中去的死亡预言。立足于上述思考,立足于对黛玉这一主体人物所具有的悲剧性特征的把握,作品与“黛玉葬花 ”达成了精神层面的共识。
小结:文研青年(微信公号:ddxsmax)提醒各位考生答题时候可以更加具体充分地展开,也可以有不同观点,只要能自圆其说便可,老师希望看到有想法有创新但又能站得住脚的观点。《红楼梦》等明清小说为陈文新、吴光正、鲁小俊等文学院明清老师喜欢考察的,《儒林外史》、《三国演义》、《红楼梦》、《金瓶梅》等都是考察的重点,在历年试题中可以很明显地看清这一点,在复习时候需要重点复习。
真题链接:1、试分析曹雪芹《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性格特征及其爱情悲剧之间的关系。(北京师范大学2002)2、简论《红楼梦》对中国古典小说创作的主要贡献。(复旦大学2001)3、比较《西厢记》、《牡丹亭》、《红楼梦》对爱情题材的表现。(复旦大学2009)4、你对《红楼梦》或红学研究的看法。(华东师大2002)5、“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尝试从艺术的角度,对鲁迅的论点作一论述。(清华大学2002)6、鲁迅评论《红楼梦》“悲凉之雾,遍被华林”,说说你对这句话的认识,并简述《红楼梦》的悲剧意蕴。(华中师大2011)7、在文学接受过程中,如何坚持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的统一?请以《红楼梦》为例说明。(厦门大学2003)
3
(2016真题)试结合具体作品,论述你对清代自况式章回体小说的理解。
解析:清朝章回小说的“自况”现象,主要体现在曹雪芹的《红楼梦》、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李百川的《绿野仙踪》等小说中,意指小说创作的内容、方法均带有作者自比、自譬、自寓等特点。其实,早在唐传奇中就有明显的自况之作,如元稹《莺莺传》中的张生,学界大多以为作者本人。到了清中叶的乾隆年间,以小说中人物比况作者自己的现象非常普遍,似乎形成一种风气。
对《儒林外史》而言,这部小说在现代读者印象中似乎只是一部描画儒林丑态的讽刺小说,其实书中正面性的形象所占比重是相当大的,而且在结构安排上也被置于重要的位置。从创作特征看作品所写以杜少卿为中心的正面士人群,是以现实生活中的吴敬梓及与他有密切关系的交游圈中一批重要人物为原型而构设出来的,这些人物活动组成的情节,在结构上比之前面的内容更具有内在的连贯性,并且在三十七回以祭泰伯祠形成了正面性士人活动的高潮。吴敬梓跌宕起伏的坎坷经历,与《儒林外史》中的杜少卿有着相似的地方。
同样,曹雪芹也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见识转化到了《红楼梦》中,并以贾宝玉自况,表达自己对于家国大事、人生和艺术的诉求。在“红学”研究中,学者们认为《红楼梦》为“自传”的影响最大,就连鲁迅也认为《红楼梦》是曹雪芹人生的自叙。“自譬”的创作特征与“把真事隐去用假语村言敷衍出一段故事”是一致的,“真事”与“假语村言”是一种依凭和相似的关系,而不是替代和同一的关系。正因为这种关系,作品一方面根植于作者经历和体验的生活从而具有高度的似真性和生活实感,而另一方面所写的内容又可以超越于作者实际经历的生活,如主人公及一些青年女子形象具有很强的理想化色彩。
清代自况章回小说主要出现在清朝中期的乾隆年间,这是文学顺应历史和社会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文学艺术自身发展的结果。这时,独立文人的长篇章回小说创作已经比较普遍,“自况”的创作特征,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这一特征所包含和指向的不是一般宽泛意义上的社会生活与文学创作的关系问题,而是中国长篇小说发展进程中创作主体的人生特殊性对小说创作的决定性意义的问题。“自譬”、“自况”、“自寓”既是创作思维的特征,同时又是最直接的创作动机和目的。作为前者,作品人物情亊创设要按与作者本人的生活经历具有的某种相似性原则去进行。作为后者,是要通过与作者本人生活经历有相似性的人物故亊去映照自我之人生,表现情感思想,寄托怀抱欲望达到自我慰藉、自我补偿、自我排解的目的。可以说,正是曹雪芹、吴敬梓他们独特的生存塊进和对人生问题的深刻思考,引起了他们的自我映现、自我抒解的深切心理需要,从而驱使他们投入长篇小说的创作。
同时,自况式小说还是对中国文学抒情传统的延续和转化,体现了日益增强的创作个性和主体性。在此前的小说创作中,一般的通俗小说都以传奇性和志怪性为主,即其所写的人物事象都不是以源自作者切身塊通和亲身体验的亲历性材料为基础,而是以各种外在于创作者的非经历性、非体验性的材料为基础,多有一些作者旁观性材料,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在再现历史人物事件,描写奇幻世界,展现世态风情,反映群体性的思想观念、社会心理方面,其功能和效果比较突出,但在表现作家本人的自我意识、个体的情感理想方面相对就要薄弱得多了。总的趋势是越到后面,小说的主体意识和自我抒解性越呈现出增强的倾向。以《儒林外史》和《红楼梦》为代表的具有自况特点的章回小说所体现的日益增强的主体性特点,也预示着中国文学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性。
小结:文研青年(微信公号:ddxsmax)提醒各位考生,本题的难度是比较大的。在袁行霈、陈文新等主流参考书中,我们并不能找到十分吻合的答案甚至提示。这又一次警示我们,像武汉大学这样的学校考研考察的是基础之上的综合能力和批判能力,而并不是要我们一位地背诵死知识。基础和能力并重,已经成为武大文学考研一个明显的特点。在本题中,我们可以从吴光正老师研究明清小说的专著中得到一些启示,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翻翻吴光正老师《神道设教:明清章回小说叙事的民族传统》这本书。
真题链接:1、结合作品,谈明清小说人物塑造从类型化向性格化的演进轨迹。(南开大学1998)2、从成书方式的演变谈谈,明清小说自身的进步。(南开大学2000)3、明清小说的发展线索。(华东师大2000)
以上资料来源于《武汉大学文学类考研真题详解与复习指南》(“文研青年”出品,2018版),欲了解更多“红楼梦”真题合集内容,逢考必赢的筒子已经在阅读原文获取《真题详解与复习指南》啦!
总策划:Colin
排版:见素
内容:课程部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文学研究、文学研究生、文学考研
扫描左方二维码
关注我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