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真题解析样题||《华中师范大学文学类考研真题解析》(1998-2017)样题,文研青年独家出品

编辑部 文研青年 2022-12-22

文研

青年

“以文会友,研途相伴”


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沉淀,经过艰苦的努力和打磨,由“文研青年”的老师们精心编纂的《2018华中师范大学文学类考研真题解析》终于要和大家见面了。为了在考研的准备阶段为大家答疑解惑,在考研的复习阶段为大家排兵布阵,在考研的备考阶段为大家出谋献策,帮助大家少犯错误,少走弯路,老师们精心编撰了这套《真题解析》,希望我们的付出能过帮助大家顺利度过考研之路。

客服QQ/wechat ↓

2275828991欢迎调戏~



文研青年在编写真题解析系列资料的过程中,我们本着以教材为纲的原则,基本围绕学校重点研究方向展开分析,由浅入深,解析力求规范完整,语言简洁清楚。在点拨部分帮助考生在复习过程中掌握一类题的特点和方法,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资料中比较难的题目我们都会将它当作一篇小论文来分析解析,注重学术性,同时也兼顾应试难度,力求把问题挖深吃透,这是文研青年真题解析系列资料的和其他拼凑资料的重要差别,这也是其他小研小硕的学姐学长们所不能达到的高度。



通过样题,学员可深入了解文学青年编辑们对于资料编辑的把握。我们从资料中截取了几个样题,以供学员参考。

1

俄狄浦斯“杀父娶母”悲剧主题多重性。(2010中外文学史)

文研青年解析:亚里士多德认为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是一幕“十全十美的悲剧”,它塑造了俄狄浦斯在对抗命运中坚强勇敢、执着坚持的悲壮形象。关于俄狄浦斯的悲剧,文研青年将从三个方面去阐释其主题的多义性:


    第一,性本能与恋母意识。“俄狄浦斯情结”一词内容源于古希腊悲剧艺术家索福克勒斯的悲剧《俄狄浦斯王》,是弗洛伊德从“性本能”说出发,以这一悲剧为背景所创立的。他认为《俄狄浦斯王》所以能打动我们,并非因为它表现了“至高无上的神的意志和人类逃避即将来临的不幸时毫无结果的努力之间的冲突”的悲剧命运,而是“也许我们所有的人都命中注定要把我们的第一个性冲动指向母亲,而把我们第一个仇恨和屠杀的愿望指向父亲”,杀父娶母的俄狄浦斯“向我们显示出我们自己童年时代的愿望实现了”。俄狄浦斯的命运有可能是我们的命运,我们潜意识欲望中具有已被压抑了的杀父娶母的本能倾向。


第二,斯芬克斯引子与伦理悲剧。斯芬克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形象,文学伦理学批评则从这一形象中提炼出斯芬克斯因子,并使之成为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核心关键词。斯芬克斯因子由人性因子(human factor)和兽性因子(animal factor)构成,其中人性因子即是伦理意识,兽性因子即是动物的本能,两者结合,组成一个完整的人,人性和兽性均存在于人的身上。俄狄浦斯便是斯芬克斯因子作用的悲剧代表,其杀父娶母的乱伦故事,对俄狄浦斯伦理选择的悲剧性作了诠释,也深刻地体现了当时社会的伦理状态。


第三,命运悲剧与虚无主题。俄狄甫斯的悲剧说明了人开始与命运抗争,并面临着没有出路的、绝望的结局,这依然体现了人对于命运的自觉性和主体性的觉醒。俄狄浦斯终其一生都笼罩在“杀父娶母”悲情诅咒之中,无法逃脱。他的坚强、勇敢、决断、坦诚与善良所有作为人间英雄的优秀品质只是加剧了自己在命运的精心设计的圈套中进一步陷落。他的动机是崇高的而又无私的,行动是坚决和英明的,但结果却与理想背道而驰——为逃避杀父娶母的“神示”而自我放逐远走他乡,却误杀了从没谋面的生父;他以自己的聪明才智铲除了为害人民的狮身人面女妖斯芬克斯,被人民推选为芯拜国王,却娶了素未蒙面的生母;为解除芯拜人民瘟疫的苦难,按照“神示”需查出谁是杀死先王的凶手,却发现自己就是那个杀父娶母的凶手,最后刺瞎双目自我放逐。在这部著名的古希腊悲剧中人成了命运的玩偶,所有的发生都早已安排,从起点回到起点,从死亡回到死亡,所有的原因都成了另一个原因的必然结果,而人与命运的抗争于人是坚持的惨烈,于“神”却只是无聊的惩戒。


综上所述,可见俄狄浦斯“杀父娶母”悲剧的主题多重性。卡尔维诺说,“一部经典作品是一部永不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的书”,文研青年就认为,《俄狄甫斯王》就是这样一部经典之作。


文研青年点拨:关于俄狄甫斯王的这个题目,我们已经多次点拨了。这个题非常明显地表现了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考研试题的特点:


一是逐渐趋于综合性,二是和一些老师的研究方向相关联,三是答案组织方面看似简单,其实比较有难度。


文研青年建议考生在复习的时候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打牢基础,无论考题怎么考,基础和作品是王道。如果考的作品你都没有读过,那就真的无所答题了,但是只要你读过作品,无论题目怎么考你都会有说的。


二是建议适当阅读报考学校和专业非常有名的老师的教材、论著和论文,这便于掌握他们的出题思路,掌握出题重点。当然这是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很多基础不好的同学还是好好打基础拿基本分吧。


第三是,要学会用关键词,要善于用条理化的方式你所想表述的重点放在最前面。像本题,文研青年在组织答案时,分别用“第一,性本能与恋母意识”、“第三,命运悲剧与虚无主题”、“第二,斯芬克斯引子与伦理悲剧”三个标题和关键字,将侧重点和关键词一目了然地呈现给了阅卷老师。在阅卷时,老师的阅卷量非常大,考生的字迹,是否有关键词,是否条理化,都是得分的要素。有的同学将自己想表达的问题放在文末或者是段落当中,这样老师可能根本没看到就草草给你一个基本分数。以上三点,文研青年主编郑重提醒各位学员一定要谨记。


2

关于文学与生活的关系,中国古代有“感物说”,西方有“摹仿说”。请辨析二者之间的异同。(2000文学理论)


文研青年解析:“感物说”和“摹仿说”分别是中西关于文学艺术发生的理论学说,并且都各自对其后代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两者都反映了文学与自然、社会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我们不能忽视两者的确存在着更为根本的差异。“感物说”强调的是主客观的融合,而“摹仿说”则强调主客观的分离,这和中西方“天人合一”和“二元对立”的认知模式有很大的联系。


 “感物”说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美学关于情与物,文学与现实关系的一个基本观点。最早可上溯到《礼记·乐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并且还提出诗、音乐与政治的关系:“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毛诗序》这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指出:“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亦。”更明确了时代和政治对文艺创作的影响。早期的感物说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较深,关注点多集中在社会政治方面,功利的实用主义色彩比较浓厚。


魏晋南北朝之后,进入了一个纯粹的自然审美阶段。这一时期,社会的动乱,人生的无常,儒家思想统治的消解,佛道思想的盛行,致使广大士人隐身遁世,走向大自然。他们淡化了功利性的思想,敞开自己纯真的心灵之门去关照和体验大自然的美。于是,人与自然之间开始建构起一种澄澈晶莹的纯审美关系。这一时期的文艺创作反映到文学理论中就是自然景物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开始纳入理论家的视野。例如陆机《文赋》云:“遵四时以叹世,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慨投篇而援笔,聊宣之乎斯文。”


刘勰的论述是全面而丰富的, 他继承了六经和先秦诸子以及时人中的一些观念, 并将那些尚未脱离哲学、道德伦理学领域的, 蕴含文学、美学、心理学原质的理论表述进行话语转换, 确立了以自然美(“天文”)为逻辑和历史依据的文学本体论,是“物感”说的高级总结形态, 物感说在他的手上达到了逻辑上的终点。他还将感动人心之“物”扩展到了社会领域。从《文心雕龙》全书的体系来看,其所言之“物”具有两大内容: 一指自然地理环境, 二指社会生活环境。刘勰还专门列出《时序》一章来强调社会时代对艺术的影响: “时运交移, 质文代变”。“歌谣文理,与世推移,风动于上,而波寰于下”。“文变染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时序》)等等。与刘勰同时期的钟嵘对“物”之内容有着更为细致的体察, 他不仅着眼于社会政治和自然风物对艺术动机的影响, 还进一步总结了个人的生活际遇对促成艺术动机的作用。《诗品序》首句即言艺术的发生源于自然:“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气候使自然景物发生变化, 自然景物的变化激荡着人们的心灵, 从而形成了歌舞吟咏。


“模仿说”是古希腊早期流行的观点,是古希腊对文艺与现实关系的朴素表达与概括。古希腊早期,赫拉克利特首先提出“艺术模仿自然”的论点,后来,德谟克利特提出“文艺模仿自然”,再后来,苏格拉底提出“艺术模仿自然”,之后,柏拉图提出“理式论模仿说”,柏拉图认为理式不依赖于物质存在,也不是人的意识,而是一种超时空、非物质、永恒不灭的“本体”,柏拉图认为“文艺是自然的模仿”,这个“自然”是以理式为蓝本的“自然”,“理式”是第一性,“自然”是第二性的,“自然”只是理式的摹本和影子。文艺模仿自然只能模仿事物的外形和影像,而不能表现事物的本质。 在《理想国》中,他以床为例说明他的理论。他认为,有三种床:第一种是床之所以为床的床的“理式”,第二种是木匠依床的理式造出来的个别的床,第三种是画家依照木匠造出的个别的床画出来的床。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感物论”和西方的“摹仿论”,都强调文艺与自然现实(包含社会现实)的关系,是一种朴素唯物思想的发端,但中国古代的“感物说”主要是从思想感情的发生只能源于丰富的人生经验来讲的,强调主体与客体的融合交融,而西方“摹仿说”则强调了自然和社会生活为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自然与社会是文艺最本质的来源。中西所存在的这种差异,根源于中西方哲学上“天人合一”和“二元对立”的不同哲学基础。西方“摹仿说”产生的哲学基础则是主客体的二元对立论,这也体现了中西方传统知识论模式的差异。二元对立是一种由主观朝向客观的认知性模式,而中国的以“天人合一”为基础的“感物说”强调主客观世界浑然一体,是一种由“物”而向“心”的模式。对柏拉图来说,他的理论是建立在“理式”与“表象”的二分上,认为人的感官不能揭示事物的真相而只能感觉表面现象,因而建立在感觉上的理论往往是不稳定的。柏拉图认为只有理式世界才是真实和稳定的,而现象世界知识理式世界的摹仿。


文研青年点拨:像这类比较综合性的题目逐渐会成为华师考研出题的趋势,这在最近几年的题目中已经反映出来,大多数同学都无法下笔,原因在于基础不牢,而在基础之上的分析综合,就便更难。对于比较的题目,在打好基础的情况下,可以从产生基础、表现形态,代表人物,影响作用等各方面去谈其差异。


3

艾布拉姆斯说,“它在原则上把艺术品从所有这些外界参照物中孤立出来看待,把它当作一个由各部分按其内在联系而构成的自足体来分析,并只根据作品存在方式的内在标准来评判它。” 请问你如何评价。(2016语言理论与文学理论)


文研青年解析:客观说,强调的是批评的客观性和科学性,这一点尤其体现在20世纪的各种形式主义批评学派的实践中。这种观点在文学理论中相对来说比较少见,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对悲剧的分析是早期文论的唯一一次尝试。作为一种比较全面的探讨诗歌的方法,这一走向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开始出现,并逐渐形成了“为艺术而艺术”的提法。到了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比如说艾略特、兰色姆等人的理论观点都是这种学说的代表。


客观说将文本内部本身的意义作为主要探讨对象,人文文学批评着力于文本的字义、结构的分析,韦勒克在《文学理论》中将这种研究定义为内部研究。韦勒克认为,文学作品是一个复杂的符号系统,至少有如下几个存在层面:一、声音层面,包括谐音、节奏和格律等等,它们是艺术存在的初级层面。二、意义层面,每一个词汇都具有自己的意义,不同词汇的组合即句段也具有自己的意义。三、意象和隐喻层面,这一层面往往是诗歌中最重要的层面。四、存在于象征和隐喻系统中的特殊“世界”。五、形式与技巧的层面,这一层面在小说中尤其重要。七、作品的评价层面,作品不仅仅存在于客观的世界中,也存在于读者与批评家的主观评价的世界中。八、文学史的层面,作品不仅仅作为具有独创性的产品而存在,而且也作为整体的艺术世界的一分子而存在。


可见,艾布拉姆斯注意到的客观说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内部自足说,客观说,等等学说,完全割裂了文学与外部的联系,因而最终也难以发展下去。如今的文学理论研究逐渐转向,又与更广大的社会,思想,甚至大众文化等联系起来,可见文学又与最基础最深远的社会生活联系在了一起。


作品与作品本身的关系也许正是那些摆脱大的社会文化语境、致力于表现纯粹个人情感和美学理想的抒情诗类作品所侧重的方面,在那些作品的作者那里,文学作品被当成自满自足的封闭的客体,作家的创作几乎是本着“为艺术而艺术”的目的,这些作品常常被那些曾在批评界风行一时的英美新批评派批评家当作反复细读的“文本”。文本中心主义的批评模式后来被结构主义批评推到了一个不恰当的极致而受到各种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文论的反拨。而作为主张批评的多元价值取向的艾布拉姆斯则同时兼顾了批评的各种因素,当然这也正是他能和各批评流派进行对话但他本人的批评倾向则不那么鲜明的原因所在。


文研青年点拨:由于华中师范大学从2015年开始就很难找到学校研究生院的试题和答案,因此增加了获取真题的难度。在目前市面上所有的2016年版的试题回忆版本中,2016年的826语言理论与文学理论的总分值有170分,而不是150分,这肯定是有问题的。那么问题在哪里呢,在第三题分析题当中,很多回忆版都是两个题,一个是艾布拉姆斯的一句话进行点评,另一个就是形式主义的特点和对形式主义的评价。


文研青年(微信ID:ddxsmax)的老师们经过讨论后,基本可以确定,艾布拉姆斯和形式主义的题目其实就是一个题,艾布拉姆斯说的客观说,不就是注重内部分析的形式主义吗?这在网上有的回忆题目的版本上也得到了印证。同时,出于准确性的原因,我们对简答题的分值也进行了调整,现在呈现出来的试卷版本不一定完全精确,但至少是比很多不负责任的考研学姐或者学长整理的要好分多了。很多的所谓的权威资料里面,连艾布拉姆斯的那句话都没有。对此,我们深表遗憾,同时也感到欣慰,文研青年在这么多年中一直能够为考生提供最全面最准确最深度的文学类语言类资料、课程和信息。被信任是一种幸运,也是一种责任。文研青年将继续努力为各位学员提供快捷准确的信息。



关于文研青年

“文研青年”为中文青年教师和硕博研究生自发组织和运营的微信公众号平台,旨在聚集对文学研究有思考有想法的青年文学研究者,平台将不定期组织学术沙龙、读书会和线下经验分享会等活动。“文研”,以文学与语言青年教师和硕博研究生作为活动主体,以文学和语言为研究对象,以中文考研人为后备力量支撑;“青年”,朝气蓬勃,敢闯敢干,勇于开拓,是最富有创意和生机的活力群体。他们对国家、社会和学术都有自己的主见,却缺乏与他人沟通和碰撞,阻碍了思想和创意进一步形成的可能性,而“文研”与“青年”的“合体”,就旨在创造一个自由开放、兼容并包的青年文学研究者线上交流平台和线下活动平台。



以上资料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文学类考研真题》(“文研青年”出品,2018版),欲了解更多真题合集内容,逢考必赢的筒子已经在阅读原文获取《真题详解》啦!

总策划:Colin

排版:见素

内容:编辑部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1. 文研青年真题解析特辑 || 柳永特辑

  2. 文研青年真题解析特辑 || 《红楼梦》特辑

  3. 文研青年真题解析特辑 || 《诗经》特辑

  4. 文研青年真题解析特辑 || 杜甫特辑

  5. 文研青年真题解析特辑 || “乔伊斯”特辑

  6. 【经验漫谈】Vol.11 || 2016年华中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考研经历,文研青年独家约稿

  7. 书目推荐 ||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语言所考研参考书目,文研青年独家整理推荐



文学研究、文学研究生、文学考研


扫描左方二维码

关注我们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