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经验漫谈】Vol.11 || 2016年华中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考研经历,文研青年独家约稿

苏维 文研青年 2022-12-22

文研

青年

“以文会友,研途相伴”


中文考研课堂(微信“文研青年”:ddxsmax)已经伴随广大文学考研党走过了许多年头,历届学长学姐们都曾在这条难忘的考验路上留下他们的足迹,感谢愿意分享经验的他们!

客服QQ/wechat ↓

2275828991欢迎调戏~


在大三以前,我是从来没有想过考研这件事情的。一是觉得这是学霸才做的事情,而我向来是不愿意吃苦的人;二是觉得既然读研,一定得选个好学校,但普通二类要考上的话,风险太大。


所以,我的大学生活大致是什么样子的你应该也可以想到。大一大二被社团工作和实习项目充斥,上课被摆到了最不起眼的位置,每到节假日就计算好最佳翘课时间尽可能的延长假期。大三时候还参加了学校赴韩交换生项目,半年来包括文学理论文学史等重要的专业课更是完全空白,回国之后考试仅剩两天靠着重点突击才勉强应付了考试幸运地不至于延毕重修。因此,今天我作为一名研究生在这里给大家写下的这些话,虽然谈不上什么很棒的复习经验,但是希望能给很多跨考生和自觉基础薄弱的孩子们一点帮助和信心。


真正决定考研后,对于专业的选择,我咨询了大学里一位对我来说亦师亦友的老师。这位老师对我的帮助特别大,让我在前期信息缺乏和对专业知识也没有很好的整体把握时,少了很多无头苍蝇似的乱撞、焦虑,和很多自我主观夸大的紧张和恐惧感。经过他的分析和帮助,我觉得对我来说考文学类不太合适,它需要很多文本积累和长时间培养的文学思维,语言类对我来说更好,学科结构严谨,系统条理清晰,逻辑分析性强,另外对于语言类我还有一些自己的小优势,比如普通话水平一级乙等,英语能力也还不错,在韩交换时,几乎每次月考的语言课都是班上第一名。这样不仅在语言分析时,可能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在复习过程中,也能让自己更有信心一点。


决定了方向之后就是学校了,我不想离家太远,因此还是在湖北高校范围内选择,最终选择了武汉大学,其一是武汉大学在湖北范围内也是数一数二的大学了,其次是武汉大学的语言类考试没有大综合,只考语言类。决定了之后又由于学校七七八八的事情差不多快六月了才正式开始复习,找一位武大语言学的学姐给了我她的笔记并询问了一些经验,然后就开始看书了。但是在复习过程中,慢慢觉得很多理论性的知识自己完全深入不进去,理解的都很浅薄,教材都看懂了,但是拿来解释题目又无法下手。又正逢天气炎热,心情也越来越急躁,每天都在在论坛上寻找经验和分享。


很偶然的机会了解到了文研青年的平台,尤其又是武汉大学硕博研究生团队开办的,就让人感觉很信任,讲真当时也没有太过于认真的考量报班的优劣,仅仅是感觉有了一根救命稻草,然后就毫不犹豫的抓住了。七月囫囵吞枣地把教材过了一遍,八月初来到武汉上了为期一周的课程,当时为我们上课的是一位硕士学姐,分析真题,复习方法知识脉络等等都讲的十分清晰,但是经过这一周的学习之后,我慢慢发现,武汉大学语言学考试切入点特别深,同时近年来武汉大学的推免比率越来越高,统招人数越来越少,形势越来越严峻,而且马上面临开学,剩下真正战斗的几个月要到来了,心里不免更加七上八下。


就这么忐忐忑忑的复习到了九月底,我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换学校!报考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华师文学院更加偏重基础,但是唯一的问题是要考文学语言大综合,但是看考题也都特别基础,重点就在于记忆背诵,感觉只要能看到这个点就多少也能拿分,对于文科生来说背诵应该是最拿手的事情了。于是,从十月开始,我正式进入了华师文学院的复习,这个时间可以说是很晚了,对于我这种基础薄弱的人来说,其实是相当危险的。但是,经过之前武大语言学的复习和学姐的指点,语言学类的知识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把握和脉络了,语言类的课程为我节省了很多时间,而作为一个目标导向的人,我给自己定制了严格的计划,所有的其他事情一概放下,每天从早七点到晚十点全都泡在自习室里,开始还会有一周半天的运动时间,到了后期,时间越来越紧,甚至连吃饭都不下楼直接点外卖了,教室里的人午休的时候我还在看英语阅读。当然不是建议大家都采用我这种极端的方法,只是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身体状态来调整自己最佳复习节奏,而我当时,也有点迫不得已,时间实在紧迫,二十几本的专业书籍,只能逼着自己高强度的复习。


背诵这件事情,看起来简单不费脑,其实也很痛苦,尤其到了后期,所有的专业知识需要一起巩固,加上政治,英语,其实压力也是特别大的,在这里,我想告诉大家的一点还是目标导向,抓主要矛盾。华师文学院的大综合试题里,有105分是语言类题目,文学类书目繁多,却只占差不多三分之一的分数。因此,我们在复习过程中应该有的放矢,在复习过程中,我差不多是放弃了文学类的参考书,直接上重点提纲。古代文学15分,现当代文学15分,外国文学10分,三科总共的参考书却有十几本,看起来太费时间也不划算了。因此我直接请考华师古代文学的同学帮我开出了一份文学类复习重点,这个重点对我来说是非常有用的,节省了很多的时间。当然拿着一份重点背总是心里多少会有不安的,比如,你怎么知道你拿的重点就真的是重点?万一考的东西重点没有或者是说的不详细怎么办?确实有这个问题,但是在认真研究了真题之后,我发现华师的真题规律是有迹可循的,差不多可以根据真题的类型确定整个科目的平行考点,当然,会有偏离平均难度的考题出现,但是若是为了那十几分而花费半个月甚至更多的时间啃一本书这个时间成本是很不划算的。就比如我当年考试的时候,现当代的简答题是简述老舍《茶馆》中的“群像分析法”,这个题可以说我是完全没有准备的,因为各种经验帖都说五年内的内容不会重复考,老舍《茶馆》正好在列,因此这部分我差不多是完全跳过的,但是冷静下来之后,虽然没有复习过,但我在看真题的时候也熟悉过呀,复习的时候没有背过,多少也看过一点呀,而且即使放弃这10分,但是我语言类能抓回来呀,这样心里有底了之后也就能从容作答了。其实考研答题的过程就是这样,尽可能放大自己的优势科目,弱势科目尽量补充,不拖后腿。


专业二是我花了最大功夫最后也考得最理想的科目,语言学概论和文学理论两本书差不多全背下来了。语言学概论经过暑假的复习自己总结一个框架之后很好背下来,只是在有很多枯燥的小点的地方需要自己多思考一些技巧性的记忆方法,而文学理论对我来说真的很艰难,上面有提到我的文学理论知识基本是完全空白的,文学理论占分55,也不可小视,十月开始复习的时候,看第一遍教材的时候真的很崩溃,别说背了,整本书读通都有难度,开始一遍遍自我怀疑,自己的选择到底对不对,整晚整晚睡不着觉,急的看书时恨不得一目十行,但是看完又什么印象都没有,最后一翻开文学理论就直掉眼泪。那段时间的纠结和痛苦真的令我记忆犹新,但是都走到十月了,不管怎样也要坚持走完,看看终点的风景——即使它不属于我。抱着这样的想法,我想了很多方法,比如不看了,直接背,把整本书生吞进去最大程度的应付考试,比如仅根据考点重点背诵,但是后来发现,没有理解基础上的文学理论根本没办法下手,只得在十月底沉下心来一遍遍看书,从每天看一节到每天看一章,从半个月看一遍到三天看一遍,到考试前,文学理论这本书差不多反反复复看了有十多遍,慢慢对书中的内容也有了些理解和思考。在这个进步的过程中,自己也慢慢重建起专业二的信心。


最终,几个月的努力加上好运气,这段路程最终没有让我无功而返。因此,知道自己考上研究生之后,我反而没有什么太激动和开心的情绪,反而觉得压力更大,需要学习补充的知识太多,自己离一个优秀的研究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分数真的不是衡量一个人能力的标准,考试不仅仅是知识能力的体现,更有许多包括心理,分析,预判等综合素质能力,大家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就注意培养,在考研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收获自己全新的体验、思考和感悟。摆正自己的心态,得失心太重往往会导致自己间歇性的心理崩溃。


今天,我只是作为一个考上的学姐来为大家分享经验,这么回看我的每一步好像都因此显得特别有意义,但事实上,整个过程中自己的弯路走得也不少,换学校其实是考研中的大忌,尽早确定目标一股脑奔向目标是最好的,但是中途换校也不要太大压力,庆幸自己及时作出了正确的选择并更坚定的努力。自己复习过程中也有连续好几天没有状态,跌跌撞撞很久才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方法,甚至在考研前三天的时候因为弦绷的太紧实在受不了反而完全松掉,抱着自暴自弃的心态窝在家睡了三天。我尽量不去美化自己考研的过程,对我来说,这段过程真的不那么完美,按照以前的的我,处女座的完美主义一定会强迫自己中途就放弃,但是经历这段考研的日子,会对“人生就是过程”这句话有更深刻的体会,即使考不上我也释怀,学习的东西,收获的态度,经历的磨练,都将成为我的宝贵财富。而只有当你的知识储备、心理状态、身体状态全都调整到对你自己而言的最佳状态时,也正是最有可能成功的时机。


考研的路程让我明白坚持的重要,愧于自己以前的浮躁和粗心,收获了重要的人生财富。也祝福看到这篇文章的你,希望你在路上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也一定要相信坚持的力量。不管这路途需要面对狂风骤雨或是形单影只,也总要保有这样的勇气——


虽千万人,吾往矣!




关于文研青年

“文研青年”为中文青年教师和硕博研究生自发组织和运营的微信公众号平台,旨在聚集对文学研究有思考有想法的青年文学研究者,平台将不定期组织学术沙龙、读书会和线下经验分享会等活动。“文研”,以文学与语言青年教师和硕博研究生作为活动主体,以文学和语言为研究对象,以中文考研人为后备力量支撑;“青年”,朝气蓬勃,敢闯敢干,勇于开拓,是最富有创意和生机的活力群体。他们对国家、社会和学术都有自己的主见,却缺乏与他人沟通和碰撞,阻碍了思想和创意进一步形成的可能性,而“文研”与“青年”的“合体”,就旨在创造一个自由开放、兼容并包的青年文学研究者线上交流平台和线下活动平台。



以上内容是几年前的考研经验,也许部分内容已不能满足当下的应试需求,如需最新经验请点击下方“文研青年”微信公众号历史消息!

感谢苏维学姐授权文研青年发布

总策划:Colin

排版:见素

内容:苏维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1. 【经验漫谈】Vol.10 || 2017年武汉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考研录取经验谈,文研青年独家约稿

  2. 【经验漫谈】Vol.09 || 有志者事竟成,零基础财经类学员坚持五年跨考文学经历谈,文研青年独家约稿

  3. 【经验漫谈】Vol.08 || 守得云开见月明,文研青年学员调剂经验。

  4. 【经验漫谈】Vol.07 || 2016年华中师范大学学科教学语文考研经历,文研青年独家约稿

  5. 【经验漫谈】Vol.06 || 2015年武汉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考研经历,文研青年独家约稿

  6. 【经验漫谈】Vol.05 || 2017年武汉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考研经验,文研青年独家约稿

  7. 【经验漫谈】Vol.04 || 武汉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复试经历,文研青年独家约稿

  8. 【经验漫谈】Vol.03 || 武汉大学2017年文艺学初试复试经验浅谈,文研青年独家约稿

  9. 【经验漫谈】Vol.02 || 武汉大学中国古代文学考研经历,文研青年独家约稿

  10. 【经验漫谈】Vol.01 || 武汉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考研经历,文研青年独家约稿

  11. 资料推介||文研青年独家编写的《真题解析》(2018版)是一本什么样的考研资料书?

  12. 征稿启示 || 以文会友,我们期待你的故事



文学研究、文学研究生、文学考研


扫描左方二维码

关注我们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