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研青年真题解析特辑 || 《诗经》特辑

编辑部 文研青年 2022-12-22

文研

青年

“以文会友,研途相伴”


您的好友【真题解析特辑】已经上线!内含最新真题解析,文研青年倾情献上!18年考研的基础复习已经开始,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哦!

客服QQ/wechat ↓

2275828991欢迎调戏~


不学诗,无以言。

——《论语》


1

《诗经 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四句,使用何种手法抒写戍卒归乡途中的感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006年试题)

解析:这四句的意思是:过去我离开的时候,杨柳随轻风飘拂,像是依依不舍,而今日我又来到这里,这里雪花飘零,淫雨霏霏。四句主要使用了今昔对比(反衬)的方法,来表达归来时的凄凉之情。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是指诗歌创作中的情景反衬手法,这种手法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效果,那就是“一倍增其哀乐”。《采薇》诗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4句运用了这种手法,但并不具有对应关系。运用对比的方式。将时序之“今——昔”,物候之“柳——雪”,人生之“往——来”剪接融汇,创造出超越现实的典型画面。短短4句诗,看似平淡,娓娓道来,却充满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同一个“我”,但有“今昔”之分,同一条路,却有“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之别,而这一切都在这一“往”一“来”的人生变化中生成。这几句诗最重要的地方在于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最高境界,以依依的杨柳来象征离别的不舍,同时,又用雨雪交加来形容归来的凄凉.这句诗非常完美的写出了一个士兵退伍时悲喜交集(更多的是悲)的心情.这四句对偶匀称,写景状物皆生动传神,意境深远,同时引情如景,又蕴涵儿女情长及暗喻战争的残酷,短短16个子,内涵却如此丰富,故为千古名句。

小结:四句所有的艺术手法:1、对比,通过昔盛今衰对比,强调突出眼前的悲凉。2、对偶,在诗经中这很难得,增加语言的优美和可读性。3、叠词使用,反复吟唱,情感倾露无疑。这种手法后人多用,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种叠词描声摹状效果极好,很好地表达了作者心中的哀情。4、融情于景,昔盛杨柳绿,今衰淫雨飞,这是本题出题人最想表达的意思。

真题链接:2011年古代文学与外国文学考题简答题第1题:王夫之认为《诗经 小雅 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表现手法,请说明它的效果,然后举例说明这一手法在诗词中的继承和运用。


2

用《诗经》中具体的诗句,解释什么是赋、比、兴。(2009年试题)

解析: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关于赋、比、兴的意义,历来说法众多。简言之,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 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赋、比、兴 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赋运用得十分广泛普遍,能够很好地叙述事物,抒写感情。如《七月》叙述农夫在一年十二个月中的生活,就是用赋法。“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诗经》中比的运用也很广泛,其中整首都以拟物手法表达感情的比体诗,如《豳风·鸱鸮》、《魏风·硕鼠》、《小雅·鹤鸣》,独具特色; 而一首诗中部分运用比的手法,更是丰富多彩。《卫风·硕人》,描绘庄姜之美, 用了一连串的比:“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分别以柔嫩的白茅芽、冻结的油脂、白色长身的天牛幼虫、白而整齐的瓠子、宽 额的螓虫、蚕蛾的触须来比喻美人的手指、肌肤、脖颈、牙齿、额头、眉毛,形 象细致。“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两句动态描写,又把这幅美人图变得生动鲜活。  


《诗经》中“兴”的运用情况比较复杂,有的只是在开关起调节韵律、唤起 情绪的作用,兴句与下文在内容上的联系并不明显。如《小雅·鸳鸯》:“鸳鸯在梁,戢其左翼,君子万年,宜其遐福。”兴句和后面两句的祝福语,并无意义上的联系。《小雅·白华》以同样的句子起兴,抒发的却是怨刺之情:“鸳鸯在梁,戢其左翼。之子无良,二三其德。”这种与本意无关,只在诗歌开头协调音韵,引起下文的起兴,是《诗经》兴句中较简单的一种。《诗经》中更多的兴句, 与下文有着委婉隐约的内在联系。或烘托渲染环境气氛,或比附象征中心题旨,构成诗歌艺术境界不可缺的部分。《郑风·野有蔓草》写情人在郊野“邂逅相遇”:“野有蔓草,零露溥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清秀妩媚的少女,就像滴着点点露珠的绿草一样清新可爱。而绿意浓浓、生 趣盎然的景色,和诗人邂逅相遇的喜悦心情,正好交相辉映。比和兴都是以间接的形象表达感情的方式,后世往往比兴合称,用来指《诗经》 中通过联想、想象寄寓思想感情于形象之中的创作手法。

小结:文研青年(微信公号:ddxsmax)提醒各位考生,《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古代文学光辉的起点,因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诗经》的复习,应该多结合比较著名的例子,而不要单纯地背诵要点。我们应该掌握的重点有:《诗经》的采编与体制;《诗经》的内容并举例;《诗经》的现实精神;赋比兴手法极其举例;《诗经》对后世诗歌的影响;后世的风雅的继承与发展。


3

《诗经》在其产生的时代是通俗文学,在今天却成了高雅文学,从解释学的角度这对我们的启示。(2017年试题)

解析:解释学又称阐释学,是关于对文本的理解的学问,从阐释的效果和功能上来看,文本不存在固定的功能性质和意义,阐释具有反复可能性与无限生产性。在阐释的循环之下,任何解释都有生存的空间。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一反传统解释学对文本“唯一正确”的原意的追求,突出强调了解释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从解释学角度观照《诗经》从通俗到经典的原因,不仅是考察对《诗经》文本内部结构与语义关系以及文本意义无限敞开的历史过程,还是理解历史与当下、文本与意义、作者与读者关系、诗意与功用视阈融合的过程。


作者不一定对文本具有终极阐释权,作者创立文本后就脱离了文本,其意义是在被后世无限阐释时不断连续生成的,优秀的作品文本具有无限的阐释性。《诗经》在诞生之初,是作为民歌被收集上来的。学诗可以“多识草木鸟兽之名”,可以知得失,兴教化。因而《诗经》必然是通俗的,否则无法被广泛传播。孔子“不学诗,无以言”使得《诗经》具有了伦理学的教化功能,因而《诗经》具有贵族、君臣间交际甚至是祭祀礼仪的功能。《诗经》特定的阐释功能和效果,使得它不能不通俗。孔子及其之后历代《诗经》的解读,以政教范式解释的诗经汉学,以理学范式解释的诗经宋学和以考证范式解释的诗经朴学都打上了时代烙印,体现着文本作者视域和理解者视域的融合。汉儒将《诗经》列入五经,从而开始了不厌其详的旁征博引式的训诂,使《诗》不断经学化、原典化。有汉及唐,《诗经》都是正襟危坐的君子之言。


到了宋代,宋儒在去《序》言《诗》之后,也赋予了《诗经》以新的时代意义,即以理言《诗》,使《诗经》理学化,于是有明一代的《诗经》官方版本只有朱注。民国新文化运动大兴,胡适之、刘半农等人提倡白话文运动,于是便又将《诗经》还原成民歌大全,闻一多还曾将《诗经》置于文化人类学角度研究。《诗经》作为一个进入时间的历史流传物,它在不同的历史境域中被不断地阐释,从而显现出不同的意义与价值,显现为不同的、连续变异的历史图像——伦理教化文本、政治教化文本、历史文本或文学经典文本等等。可以看出,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中,《诗经》阐释思想自有其不同的内容和表征,总能营造出各具特色的阐释空间,孕育出各具特色的阐释成果,发挥出形态多样的阐释效应。而其阐释空间的开拓无疑是以《诗》之所谓“本义”的遮蔽为代价的,也是“《诗》无达诂”、“《诗》无定指”、“《诗》无达志”等阐释原则确立和实践的效果。


《诗经》经典化与经学的意识形态功能密切相关,诗经发挥了一种重要的意识形态建构功能。《诗》在西周乃至春秋的贵族社会中具有后世诗歌根本无法企及的巨大社会功能。它根本就不是后世的所谓“诗文”,更非今天意义上的“文学”。它是古代祭祀仪式的一种言说方式,是彼时意识形态话语建构的主要形态。《诗》作为一种已经变成了国家的官方意识形态的话语在整个政治生活中发挥着规训作用。其次,没有对儒家元典义理的有效阐释,就没有经和经学的生命活力的话,就没有阐释空间的不断营造与开拓,就没有元典阐释、元典义理和经学阐发的不断增殖。《诗》作为“六经”之首,之所以能够历经时间的冲洗而保持常变常新,其重要的学理依据就是“《诗》无定指”,在无休止的意义滑动中又为无休止的阐释提供了可能。《诗经》被经典化,在于它依赖于不断地被阅读、被阐释、被传承、被信仰、被理解和被阐释而获得权威性和神圣性,没有不断地阅读、理解和阐释,就不可能有权威性的“经典”。《诗》不断被阅读、被引用和被注解,也就是《诗》不断地被赋予意义、价值和权威的过程。


伽达默尔于《真理与方法》中指出,理解是作者视域和理解者视域的融合过程。“视域指人的前判断,即对意义和真理的预期”。理解者与作者都各自具有自己的视域,当解释者以自己的历史视域去理解文本时就出现了两种视域的对立,而只有把这种对立视域融合起来,构成一种新的和谐,才会出现新的理解。诠释并不是对终极意义和确定性的追求与认定,理解的真正的、基本的本质,就是其本身的不确定性。《诗经》从通俗到经典的过程,不仅是文本与意义、阐释者与作者、阐释者与阐释者之间的视阈融合,也是新的阐释原则的运用和实践以及特定历史与现实中阐释目的和功能的作用。

小结:这道题目综合性较强,既考察了《诗经》研究的学术史,又考察了古代文论经学阐释内容,还考察了现代西方文论的内容。要想答好,着实不易。经典阐释学与当代哲学阐释学有着较大区别,尤其是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的阐释学理论以及读者反映理论、接受美学与接受美论等内容,需要考生多多关注。一道题目的理解和回答,并不是简单知识的罗列,而是一篇小学术论文,论点论据、理论方法、行文谋篇都要清晰明了,富有逻辑感和层次感。

真题链接:1、结合文学史论述创造性误读的合适性。(复旦大学2012)2、接受美学姚斯的一个观点:一个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向每一时代的每一读者均提供同样的观点的客体。它不是一座纪念碑,……它更多得像一部管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使本文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对这段话的意思进行说明,并评价其在批评史上的意义。(武汉大学2005)3、关于《红楼梦》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鲁迅说:“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到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密事。”今人或以为“情场忏悔”,或以为“封建社会的挽歌”,或以为“表现封建贵族必然走向没落和崩溃历史命运”,或以为“反映阶级斗争”等。试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对这一现象加以阐释。(四川大学2002)3、简述“接受美学”理论及其对文学史研究的意义。(北京大学1998)4、《诗经》中“风”诗和“雅”诗的异同。(北京大学2008)


以上资料来源于《武汉大学文学类考研真题详解与复习指南》(“文研青年”出品,2018版),欲了解更多“诗经”真题合集内容,逢考必赢的筒子已经在阅读原文获取《真题详解与复习指南》啦!


总策划:Colin

排版:见素

内容:Colin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1. 资料推介||文研青年独家编写的《真题解析》(2018版)是一本什么样的考研资料书?

  2. 文研青年真题解析专辑 ||“福克纳”特辑

  3. 文研青年真题解析特辑 || “歌德”特辑

  4. 文研青年真题解析特辑 || “麦克白”特辑

  5. 文研青年真题解析特辑 || “唐吉诃德”特辑

  6. 文研青年真题解析特辑 || “乔伊斯”特辑

  7. 文研青年真题解析特辑 || “但丁《神曲》”特辑

  8. 文研青年真题解析专辑 ||“普鲁斯特”特辑

  9. 文研青年真题解析专辑 ||“卡夫卡”特辑

  10. 专题研修 |《诗经》专题

  11. 专题研修 | “魏晋风骨”小专题




文学研究、文学研究生、文学考研


扫描左方二维码

关注我们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